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经颅直流电刺激右侧颞顶联合区对道德意图加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行为意图的理解是人类进行道德判断的重要依据,大量研究表明,右侧颞顶联合区是意图加工的关键脑区。为考察该脑区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作用,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阳极刺激右侧颞顶联合区,探讨促进该脑区的活动对被试在道德判断中意图及相关信息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假刺激条件相比,阳极刺激后道德判断反应时显著延长,在伤人未遂和意外伤人条件下差异显著,证明促进右侧颞顶联合区的激活能影响道德判断中的意图加工,尤其在意图与结果产生冲突的条件下效应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
行为人的意图动机是我们对日常行为的对错做出判断的重要依据。以往研究表明,左右侧颞顶联合区(TPJ)都可能与信念意图的整合加工能力相关,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神经刺激研究为TPJ区域与心理状态归因能力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证据。然而,这些研究在实验任务的选取,实验设计的优化,实验结论的稳健性上仍然有改进的空间。基于此,本研究开展了两个在设计上互相补充的实验。实验中被试的TPJ区域会接受一段时间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并完成一系列的道德判断任务,任务是由意图和结果,以及负性和中性2×2双变量构成的4种条件的故事:无伤人、伤人未遂、意外伤人和伤人成功,被试要对故事主角的行为做出谴责程度的道德判断。结合道德判断的谴责程度和决策时间数据发现,当人们在处理信念意图信息时,左右侧TPJ区域可能是协同互动、共同发挥作用的。在激活右侧TPJ并限制左侧TPJ的情况下,人们对负性结果的谴责程度变高,人们变得更加依赖于行为结果做出道德判断;而在限制右侧TPJ并激活左侧TPJ的情况下,人们对负性意图的谴责程度变高,人们变得更加依赖于行为者的动机做出道德判断。  相似文献   

3.
抑郁人群不但表现出注意、记忆等个体认知层面的负性偏向, 还伴随有明显的社会认知障碍。已有研究在抑郁对社会认知的影响方面还考察得不多。本研究采用囚徒困境范式考察抑郁倾向对社会合作的影响。结果显示, 高抑郁倾向组比低抑郁倾向组的合作率更低, 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的激活更弱, 抑郁对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及眶额叶的脑间同步性有调节作用; 低抑郁被试与低抑郁被试配对时右侧颞顶联合区脑间同步性强于高抑郁被试与高抑郁被试配对, 或者高抑郁被试与低抑郁被试配对时的右侧颞顶联合区脑间同步性, 该效应当且仅当双方的选择相同时显著。结果表明, 抑郁群体在社会奖赏加工、冲突控制及心理理论脑区均存在功能性缺陷, 这些结果为理解抑郁人群合作意愿下降提供了脑成像证据。  相似文献   

4.
社会性框架效应指个体进行社会性决策时, 描述方式(即框架)对其选择倾向的影响。采用“伤害/帮助框架”范式, 本研究在行为上发现了显著的框架效应:被试在伤害框架下比帮助框架下, 更倾向于选择利他选项, 这可能是由于伤害框架凸显了伤害他人的后果及有意性, 从而提高了道德冲突水平。在神经活动上发现(1)静息态下, 右侧颞顶联合区(TPJ)的低频振荡振幅(ALFF)与框架效应强度存在显著正相关; (2)道德加工相关脑区构成的局部脑网络内部的功能连接强度(FC)能够有效预测框架效应强度。本研究首次利用静息态功能连接探讨个体的社会性决策受到语言表述方式影响的神经机制, 为进一步揭示社会决策中的个体差异提供了神经学证据。  相似文献   

5.
成人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对意图和结果信息的利用存在不稳定的现象。Cushman提出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认为当存在重大负性后果时,需要综合考虑意图和结果信息;而当不存在负性后果时,主要关注意图信息。本研究通过句式变化操控意图信息的明显性,分别考察了两组大学生在对道德情景进行判断时意图信息强弱变化所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1)对中性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突显负性意图信息后被试会增加道德谴责;(2)对负性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道德谴责程度没有因意图信息明显性的改变而发生显著变化。此研究结果表明,在行为结果为中性时,人们主要利用意图的信息做出道德判断,但此时对负性意图的谴责程度并不稳定,容易受明显性变化的干扰。  相似文献   

6.
自Haidt 提出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型后,道德直觉便成为道德心理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围绕这三方面的问题就最近10多年来道德直觉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了评述,得到如下结论:(1)道德直觉作为社会直觉的一种,它既有一般社会直觉的一些共性特点,又有其特殊性。从目前道德的神经认知研究结果来看,与一般社会直觉的神经机制相比,道德直觉过程还涉及到眶额皮层、颞顶联合区以及前额叶的更多脑区。相关研究表明这些脑区涉及到情绪刺激的再评价、以及对行为动机、意图、心理理论等认知成分的联合处理。(2)对于道德直觉的起源与形成问题,尽管道德直觉表现出跨文化的普遍性,但是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道德直觉的先天论;同时,本研究认为基于“进化-文化-个人”的具身隐喻过程可能是道德直觉形成的重要机制。(3)目前道德判断研究的有关理论与实证研究仍然难以回答道德直觉加工的情理之争问题,但有几点发现值得注意:一是从加工的水平差异角度来看,道德直觉可能存在不同的亚类形式,且不同类型的道德直觉可能有着不同的学习获得机制与加工机制;二是道德直觉判断不完全是情绪直接作用的结果,而与道德情境中的情绪认知以及情绪背后的道德规则(信念)之间有着重要联系。  相似文献   

7.
意图会影响人们的道德判断,但尚不清楚意图在物权判断中的作用。本研究以156名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为被试,通过包含不同意图(恶意/善意/无意)的故事情景,考察了在损失求偿和获益分享情境中人们的物权判断和道德判断。结果发现,在损失求偿情境中,不管是出于善意、恶意还是无意,被试均判断行为者应当赔偿他人损失,但不认为善意和无意的行为者应受谴责。在获益分享情境中,被试仅认为善意的行为者应当分享给他人带来的收益且应当受赞扬,但不认为恶意和无意的行为者应当受到赞扬。综合来看,意图对常人物权判断和道德判断的影响不一致,物权判断比道德判断较少受意图信息的影响,涉及更多的理性思维,反映其具有领域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苏得权  曾红  陈骐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6,(12):1499-1506
相关线索能够诱发药物依赖者的心理渴求,而健康人不会对相关线索产生心理渴求。15名海洛因成瘾者和12名没有任何物质滥用的健康被试参与实验,收集了他们在观看相关线索与对照线索时的脑神经活动。结果发现,药物线索能够诱发戒断者更多脑区的活动,包括扣带回和楔前叶。两组被试在对照动作线索刺激诱发作用下,其颞叶、顶叶均出现了较为一致的活动。在用药动作线索诱发作用下,戒断组双侧颞中回、双侧顶下小叶、左侧顶上小叶和右侧额下回显示出显著活动,并且与对照动作线索激活脑区一致;健康组被试除枕叶-颞叶联合区外,没有出现显著的脑区活动。以上结果表明,用药动作线索诱发了海洛因戒断者颞中回、顶下小叶、额下回等镜像神经系统的活动,这些脑区对不同类型的相关线索十分敏感,它们可能通过对用药动作的心理模拟,参与了用药动作线索的快速自动化加工。  相似文献   

9.
亲社会行为是指那些使他人获益的行为,这类行为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共情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脑岛等脑区的激活与消极情绪体验有关,是情绪共情的神经基础,利于产生亲社会行为动机;颞顶联合区等脑区参与对他人意图的理解,是认知共情的神经基础,利于个体选择有效方式帮助别人。女性在共情时激活额下回等与情绪有关的脑区,而男性在共情时激活颞顶联合区等与认知有关的脑区,这为男女个体在亲社会行为表现上的差异提供了新证据。未来研究应完善与亲社会行为有关的脑区功能的解释,综合多种影响因素,结合病理学研究考察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对情绪性图片加工的脑电反应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方法探讨青少年情绪性加工的脑电反应发展性特征。测量并比较了48名分别处于三个年龄阶段(12~13岁, 16~17岁, 19~21岁)的个体在观看三类情绪图片(积极、中性、消极)时的事件相关电位。结果显示, 三个年龄阶段的个体对情绪性图片刺激进行加工, 通过主观报告能够明确区分情绪意义, 其评价顺序与成人一致, 同时, ERP的300~900ms时段从顶枕区到整个脑区呈现和成人研究一致的波形特征, 即情绪性刺激引起ERP的晚期成分相对于非情绪性刺激引起更正的波幅; 三个年龄阶段的个体在脑电活动的时程上表现出从后侧脑区向前侧扩散的趋势, 低龄组个体枕区的ERP活动程度高于高龄组个体, 而高年龄组个体在额区、颞区、中央区位置的ERP活动比低龄组个体更强。结合主观报告, 上述ERP结果展示了青少年情绪性加工脑电反应的发展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基于Jones(1991)的问题权变模型,采用情景研究法,考察主观道德强度的结构以及主观道德强度对企业道德决策的预测作用.研究选取137名MBA学生为被试,要求被试基于所提供情景中假想参与者的行为,回答随后关于道德决策(道德识别、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阶段)的问题.结果表明:1)主观道德强度是1维结构;2)主观道德强度对道德识别、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有显著预测作用 ;3)结果大小对道德识别、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有显著预测作用,而社会舆论对道德识别和道德意图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道德情绪与道德推理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道德心理学研究者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传统道德心理学理论认为道德推理应该起重要作用。最新的道德心理模型则认为道德情绪也起重要作用,但在情绪与推理的作用大小上存在争议。实验1通过情绪启动与电子邮件求助的研究范式,探讨同情、内疚情绪对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情与内疚情绪可以显著激发个体的网络助人行为。实验2探讨道德情绪影响网络助人行为的机制,即道德推理在道德情绪对网络助人行为影响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道德推理可以部分中介道德情绪对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道德情绪对网络助人行为的直接影响及道德推理的部分中介作用,不支持道德动机社会直觉模型、支持道德双加工模型。  相似文献   

13.
李晓明  傅小兰  王新超 《心理科学》2012,35(5):1154-1158
本研究基于Hunt和Vitell(1986)所提出的市场营销领域的道德通用理论模型,随机选取129名MBA学生为被试,采用Reidenbach和Robin的多维道德量表和情景研究法,旨在考察个体在应对企业决策中的道德问题时,不同道德评价取向对道德决策(整体性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阶段)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1)与对道德判断的单项目测量相比,多维道德量表对道德意图具有高的预测效度;2)道德公平、功利主义和契约主义对整体道德判断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道德公平和相对主义对自我和他人道德意图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预期焦虑是由于对未发生结果的负性投射造成的焦虑情绪。本文比较了被试在不同预期焦虑水平下观看愉快、中性及恐惧面孔时的行为和脑电数据。发现在高预期焦虑水平下,恐惧面孔诱发的N170波幅显著大于低预期焦虑水平,而愉快和中性面孔在两种水平下诱发的波幅差异不显著;且预期焦虑水平对恐惧面孔诱发的N170波幅的调节强度与个体的特质焦虑得分显著相关。这些结果表明,预期焦虑水平会影响面孔表情加工,且不同情绪面孔受到的影响不同。我们推测,预期焦虑水平会通过影响杏仁核等脑区的激活来调节颞上回对恐惧面孔的加工。  相似文献   

15.
目标性意图和执行性意图作为目标的不同形式,对情绪调节的影响有待探讨。本研究试图考察目标性意图和执行性意图与表达抑制相结合之后,在调节情绪反应方面的作用。实验采用主观报告和生物反馈的方法对5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执行性意图组被试在观看负性和中性图片时对自身情绪唤醒度的评价均显著低于目标性意图组,在观看负性图片时其情绪唤醒度也显著低于控制组。(2)执行性意图组被试在各项生理反应指标上均显著低于目标性意图组和控制组,主要表现为形成执行性意图的个体在皮肤电导增加量、皮温降低量和指脉增加量上均显著低于形成目标性意图或不形成任何意图的个体。上述结果表明,相较于仅仅给出情绪体验下调目标的目标性意图,与表达抑制结合在一起的执行性意图能有效下调个体的负性情绪反应。  相似文献   

16.
准确识别言语中的情绪韵律信息对社会交往非常重要。本研究采用功能近红外成像技术, 探索外显和内隐情绪加工条件下愤怒、恐惧、快乐三种情绪韵律加工过程中的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结果表明, 对愤怒、恐惧、快乐韵律进行特异性加工的脑区分别为左侧额极/眶额叶、右侧缘上回、左侧额下回, 其中右侧缘上回脑区同时受到情绪和任务的调控。此外, 右侧颞中回、颞下回和颞极在情绪外显任务中的激活明显强于内隐任务。本研究的结果部分支持了情绪韵律的层次模型, 也对该模型的第三层次, 即“额区对语音情绪信息的精细加工需要外显性情绪加工任务参与”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7.
许丹  李亦欣 《心理科学》2020,(5):1243-1249
为了解个体助人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围绕日常生活中助人行为深度访谈了10名始成年期的高助人者,运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和理论建构。发现个体助人行为的发展可分成三个阶段:形成期、冲击期及稳固期,各发展阶段以对助人行为的认知和主要动机为核心,呈现出稳定-外控、不稳定-外控、稳定-内控的特点,据此提出助人行为的发展历程,并讨论了研究的理论价值、现实意义及局限。  相似文献   

18.
负性情绪干扰行为抑制控制:一项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辛勇  李红  袁加锦 《心理学报》2010,42(3):334-341
以往研究提示,行为抑制控制与视觉情绪加工的神经活动存在交互作用,而视觉材料诱发的正、负情绪如何影响行为控制加工过程尚不清楚。采用双选择情绪oddball范式与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本研究假设视觉情绪刺激的呈现对个体的行为控制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实验要求被试对标准刺激与偏差刺激(85%vs.15%)分别做不同的按键反应。偏差刺激由正、负、中三种来自中国情绪图片系统的情绪图片组成。行为结果发现,负性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显著长于中性与正性条件,而三类偏差刺激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标准刺激的反应时。ERP结果显示,不论效价,在240~300ms与350~550ms两个时间窗口,偏差刺激与标准刺激诱发的平均波幅差异显著,表明本研究条件下行为抑制控制效应显著。在代表行为控制加工的偏差-标准差异波中,在上述两窗口内分别出现显著的N2与P3成分。负性条件下N2及P3潜伏期显著长于中性条件;而负性条件下N2波幅显著大于而P3波幅显著小于中性条件。相反,正性条件下N2波幅显著小于而P3波幅显著大于中性条件。因此,本研究从行为与脑电两个层面揭示了情绪对行为控制过程的影响:负性情绪减弱个体的行为控制能力,从而导致个体对反应冲突的觉察变慢及对优势反应的抑制过程更长。相反,正性情绪对行为控制过程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晓东  郭雯胡邱 《心理科学》2017,40(5):1136-1141
消极偏向是指相对于积极或中性的刺激,消极刺激能够获得更多的注意和认知加工。本研究采用故事法通过三个实验考察4~5岁儿童对社会事件的记忆是否存在消极偏向。实验一发现幼儿对威胁行为的回忆成绩显著优于对中性行为和助人行为的回忆成绩。实验二发现幼儿对悲伤事件的回忆成绩显著优于对中性和愉快事件的回忆成绩。实验三发现幼儿对威胁行为的前瞻记忆成绩显著优于中性和助人行为的前瞻记忆成绩。研究说明无论事件是威胁性的还是非威胁性的,无论是回溯记忆还是前瞻记忆,4~5岁儿童的记忆都表现出消极偏向。  相似文献   

20.
赖寒  徐苗  宋宜颖  刘嘉 《心理学报》2013,45(5):491-507
本研究根据音乐加工的层级结构, 对现有的脑成像研究进行了元分析, 探讨了音乐知觉的神经基础。具体而言, 对特异于音乐知觉加工的两个层级, 音程分析和结构分析的神经基础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比了参与两个层级加工的脑区。结果发现, 音程分析主要的激活分布在双侧颞上回和右侧额下回, 在中央前回、角回和脑岛等脑区也有分布。音程分析在颞上回激活最多, 可能表明颞上回为音程分析的核心区域。结构分析激活分布较广, 主要激活颞上回、颞横回和前额叶区域, 此外, 还激活了下顶叶、缘上回和舌回等顶枕区域。结构分析在前额叶激活最多, 可能表明前额叶为结构分析的核心区域。最后, 对比两层级激活的脑区发现, 二者仅在后侧颞上回存在着重合, 而在绝大部分脑区则表现出分离, 这暗示了音程分析和结构分析通过颞上回进行交流, 并负责音乐不同层面的加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