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态度和行为存在从父母向孩子的代际传递现象, 经济态度代际传递的研究内容较为广泛, 包括金钱态度、风险态度、互惠态度和消费态度, 经济行为代际传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行为、捐赠行为和储蓄行为三个方面。除了遗传路径, 其代际传递有两条社会化路径: 孩子对父母的观察学习和亲子互动, 其中亲子互动包含亲子沟通和财务教养两个层面, 亲子沟通强调语言层面的互动, 而财务教养强调行为层面的互动, 但是财务教养的研究仅停留在表面, 缺乏深入的剖析。未来需要加强中国文化和现实背景下的代际传递现象研究, 并深入探讨其机制。  相似文献   

2.
风险领域特异性指某特定领域内的风险决策和偏好可能会受到领域内特有的风险因素影响, 因而会导致领域特异性的行为。基于期望法则的风险决策理论认为, 风险倾向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但近20年行为决策领域的证据表明, 风险倾向具有领域特异性, 其机制探索、测量工具和影响因素方面均取得了积极进展。从机制探索历程来看, 以往主流机制着重从风险−回报框架解构领域特异性的风险行为, 近年研究在丰富其机制检验证据的同时, 开始从进化、人格、动机等新的视角进行解读; 在测量工具层面, 领域特异性风险量表仍占主导地位, 并在多种文化、内容领域和群体间得到了进一步检验和扩展, 其他基于不同内容领域划分的风险领域特异性量表也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在影响因素层面, 大量研究从遗传、环境、个体差异等角度探索了导致风险领域特异性的前因变量。未来研究方向应注重整合各风险内容领域, 在更加细化的风险领域检验现有理论, 并进一步探索个体层面的领域特异性规律。  相似文献   

3.
从代际传递的角度,考察父母坚毅力和子女坚毅力的关系,同时检验教养方式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法对北京市三所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共302名青少年及其父母的数据进行调查,研究工具采用坚毅力问卷(Grit-Scales)、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结果:(1)父亲和母亲的坚毅力总分及两个维度兴趣一致性、坚持努力均可正向预测青少年坚毅力总分及各维度;(2)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爱维度在父亲坚毅力与孩子坚毅力之间起中介作用,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爱维度在母亲坚毅力与孩子坚毅力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坚毅力存在代际之间的传递,并且教养方式的关爱维度在代际传递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广义适合度理论, 自我相似面孔与亲缘选择和配偶选择行为密切相关。自我相似面孔可以促进个体的亲缘利他行为, 影响配偶选择行为。来自“夫妻相”、“性印刻”的描述性研究数据支持自我相似面孔与配偶选择偏好之间的相关关系。来自实验研究的数据, 结论尚不统一。有些证实自我相似面孔可以引发配偶选择偏好, 有些却不支持这一结论。最近的研究从内隐及外显认知上分离择偶过程中对自我相似面孔的偏好:认为偏好是内隐的, 一旦上升到意识层面便会消失。另有研究从性选择策略上对自我相似面孔偏好的原因进行解读。对自我相似面孔偏好的神经机制的研究也有一些新的发现。未来研究可借助fMRI等工具从认知过程及神经机制上对自我相似面孔偏好的现象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嗅觉是人类进化而来解决生存与繁衍问题的“适应器”。大量研究证实嗅觉影响个体的人际知觉与道德判断,影响其亲社会行为、风险行为与消费行为的决策,但尚无文献系统探讨这些影响背后的作用机制。在综述各类研究的基础上,从种系发展、身体、情绪、认知与人际等维度出发,整理与总结了进化假说、生理学假说、情绪诱导假说、具身认知假说和社会建构假说等5种假说,在多个层面对嗅觉影响社会判断与决策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释。当前研究存在着个体对气味的感知存在差异,不同研究对气味的剂量、暴露时间等操纵方式不同,未充分考虑嗅觉的跨通道信息整合等问题,未来应加强嗅觉在跨通道、本土化和跨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比如消费心理等领域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6.
成就目标启动对风险偏好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近研究发现,目标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被激活并自动地引导行为以达成目标,但其内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试图考察风险偏好是否受无意识目标调节。实验采用问卷作为启动刺激,分别启动被试追求成功的目标与避免失败的目标,并在收益框架下和损失框架下测量被试的风险偏好。结果发现:在收益框架下,受到追求成功目标启动的被试比受到避免失败目标启动的被试更加偏好风险;而在损失框架下,两组被试间未发现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自动激活的成就目标可以影响个体的风险偏好,使个体面对风险情境时能做出更合适的行为以达成目标,即对风险偏好的调节是无意识目标自动影响行为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以往研究指出,人际信任有其家庭根源。本研究以198个家庭中的青少年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投资博弈任务测量子女及其父母的信任水平,考察他们的信任水平的特点及父母和子女之间是否存在信任的代际传递现象。研究结果发现:(1)青少年男生的信任水平稍高于女生,父亲的信任水平高于母亲;(2)父亲和母亲的信任水平都不能预测女生的信任水平;但父亲信任水平能线性预测其儿子的信任;母亲与儿子的信任水平则呈倒U型曲线关系。本研究结果证实了信任存在代际传递的现象,并揭示了父母角色及子女性别在信任代际传递中的调节作用,对于进一步理解信任在家庭内的传递过程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代际传递视角,亲子配对调查了439户家庭,考察了父母性别和教养方式对双元孝道代际传递的心理机制。结果:(1)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都存在直接显著的代际传递效应;(2)父母权威性孝道正向预测父母心理控制,父母心理控制在亲子权威性孝道代际传递过程中起了中介作用;(3)父母互惠性孝道正向预测父母心理自主,父母心理自主主要在亲子互惠性孝道代际传递过程中起了中介作用;(4)父母性别在父母双元孝道、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双元孝道之间起了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消费者满意度测量中的光环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奇斌  赵平  王高  黄劲松 《心理学报》2005,37(4):524-534
以中国铁路客运服务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证实了在消费满意度实际测量中光环效应存在的客观性,并验证了消费者满意度测量中同样存在总体印象和显著维度两种光环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无论上述哪种类型光环效应,其影响都是通过对满意度直接影响较大的维度进行传递;因此,企业在改进消费者满意度时,完全可以利用光环效应,通过改进显著维度来弥补其他维度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在跨期决策研究领域,虽然基于维度的跨期模型得到了一些源自结果检验和过程检验的证据支持,但此类模型所假设的维度间差异比较的心理过程尚缺乏直接的过程证据。本研究通过两个眼动实验,系统考察了相关眼动指标对维度差异偏好的预测效应。结果发现,根据基于维度的权衡模型可有效拟合出个体在跨期决策中的维度差异偏好,并且反应时、眼跳注视熵和静态注视熵等指标均与维度差异偏好负相关,而基于维度的注意分配与维度差异判断正相关。这些研究发现支持了本研究所提出的跨期眼动模型的相关假设,证实了维度差异偏好与跨期决策的认知加工过程之间的联系,为基于维度的跨期模型提供了更直接的过程证据,并为今后跨期决策的眼动模型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与以血缘及婚姻为基准的家庭代际关系不同,社会代际关系是一种社会秩序,也是一种社会结构,直接反映了社会利益在代际之间的分配状况.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代际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并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探究社会代际关系的实质、内容和特征基础上,从法律规则、行政规制和社会规范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我国社会代际关系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2.
陈增祥  何云  李枭  王琳 《心理学报》2022,54(9):1106-1121
文章通过5个实验(包括1个预注册实验)探讨了个体感知到的相对社会地位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繁简设计的偏好。实验1和2发现处于相对低社会地位的个体会偏好设计繁复的产品。实验3和4探究了该效应的中介机制, 即繁复设计的产品可以传递出努力线索, 而相对低社会地位个体因为重视努力进而偏好繁复设计产品。实验5通过调节变量的方式进一步验证上述机制, 发现社会地位对繁简偏好的影响只存在于那些重视努力价值的个体身上。文章推进了消费者审美偏好, 主观社会地位和消费者努力等方向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工作价值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工作价值观是指超越具体情境,引导个体对与工作相关的行为与事件进行选择与评价,指向希望达到的状态与行为的一些重要性程度不同的观念与信仰。最近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工作价值观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工作价值观的结构、测量、与其他相关构念的关系,以及跨文化、跨代际差异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对最近几年工作价值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且分析了不同性别、行业、代际、国家地区人群的工作价值观差异。最后指出,今后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关注工作价值观测量工具的跨文化适用性、工作价值观的匹配性及其变化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贫困儿童往往表现出较差的执行功能,贫困的长期危害甚至持续到成人期。为揭示贫困与儿童执行功能弱化之间的作用机制,已有研究分别从行为、生理和脑层面开展了探索。本文沿着行为-生理-脑的内在联系与思路,系统地梳理了有关单一风险、累积风险、剥夺性风险、适应负荷以及前额叶结构和功能等内在机制的最新研究。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可以关注贫困对儿童执行功能某些成分的塑造、聚焦剥夺性风险因素的作用机制、开展适应负荷生理机制和相关脑区激活的认知神经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以构建行为-生理-脑的整合框架,进一步拓展未来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5.
张庆  王美芳 《心理科学》2011,34(4):899-904
社会判断在内容上存在热情与能力两个基本维度,前一个维度是对他人意图的反映,后一个维度是对他人能力的反映。首先对社会判断基本维度的命名进行剖析,接着梳理了社会判断中热情和能力存在的三种关系:热情优先、晕轮效应和补偿效应。最后,从判断者、被判断者等方面出发,回顾了影响热情和能力关系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毕生发展、文化差异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行为免疫系统理论认为, 为了应对流行病威胁, 人类进化出了一套特殊的行为反应倾向, 包括对疾病线索的警觉、厌恶, 对健康配偶的偏好, 对外群体的排斥, 对集体主义的推崇等。已有研究主要从宏观(群体)和微观(个体)两个水平开展, 虽然有大量研究结果支持该理论, 但也存在不少不一致甚至相反的发现。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和现代适用性等方面的不足可能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未来研究需克服上述问题, 并进一步拓展该理论的研究内容, 检验理论和相关研究的边界, 探讨行为免疫背后的生理机制等。  相似文献   

17.
信任博弈范式测量信任的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 社会偏好与风险偏好可能在范式变动中对投资信任水平产生影响, 降低信任博弈的内部效度。另一方面, 信任博弈与量表信任的相关水平较低, 这可能和态度与行为差异、测量类型差异以及测量范式的不足有关。虽然存在争议, 但总体而言, 信任博弈范式仍然是较为适宜的信任测量手段。未来信任博弈范式可在:验证信任博弈范式变动的科学性; 进一步澄清信任博弈范式与量表信任的低相关问题; 拓展信任博弈范式的测量维度以及提升信任博弈范式的生态效度等方面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18.
选择盲是指个体不能觉察他们的偏好与决策结果之间的不匹配, 即人们不能发现真实偏好被操纵, 这一现象在行为经济学中普遍存在。记忆表征理论主要从记忆表征编码的角度分析人们为什么不能发现选择的改变, 选择偏好理论则着重分析人们偏好反转的原因。选择盲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选项相似性和虚假反馈等。未来的研究需要从选择盲的心理机制与产生根源、影响因素和应用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系统探讨2~3岁幼儿对存在多个个体的交流场景中信息传递的理解。结果发现幼儿能够根据交流者的选择偏好预测接收者的行为(实验一)。当破坏交流双方的联合注意信号(实验二)、改变测试对象(实验三)或测试前交流者离开任务场景(实验四)时,幼儿不再根据交流者的偏好来预测接收者的行为。上述结果说明交流双方的联合注意是幼儿理解信息传递的重要因素,这些结果为社会交互和意图行为的认知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对407户初中生家庭进行调查,探讨父母支持和子女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核心自我评价代际传递过程中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核心自我评价在父母与其初中生子女之间存在代际传递效应;(2)父母支持和子女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核心自我评价的代际传递中起链式中介作用;(3)核心自我评价的代际传递效应不存在显著的亲代性别、子代性别、亲子性别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核心自我评价的代际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