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席洁  姜薇  张林军  舒华 《心理学报》2009,41(7):572-579
范畴性是言语知觉的一个显著特征,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但汉语不同语音特征的范畴性知觉特点及其发展模式迄今为止还很少有研究涉及。本研究利用语音合成的方法分别改变辅音的送气/不送气特征和声调的基频曲线,生成语音刺激连续体,采用范畴性知觉的经典研究范式探讨了汉语正常成人被试嗓音启动时间(Voice onset time,VOT)和声调范畴性知觉的特点及不同年龄儿童的发展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成人被试对VOT和声调的知觉是范畴性的;(2)对于汉语声调特征,6岁儿童已经具有类似成人的范畴性知觉能力;而在VOT这一维度上,范畴知觉能力随着年龄发展不断精细化,但7岁儿童也尚未达到成年人的敏感程度,说明汉语VOT和声调这两个不同的语音特征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李贤卓  肖容  梁丹丹 《心理学报》2022,54(9):1021-1030
采用音高识别与区分任务, 以汉语母语者、越南语母语者和俄语母语者为研究对象, 考察了两个语言加工层面的因素, 即声调范畴感知模式以及不同语言声调系统的复杂度差异对跨领域音乐音高感知的影响。结果发现: (1)汉语和越南语两组声调语言母语者听辨结果符合范畴感知模式, 而俄语母语者是连续感知。在语言和音乐两种刺激条件下, 声调语言母语者在范畴边界宽度、范畴内区分率、范畴间区分率以及区分峰度等指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汉语和越南语两组声调语言母语者的音乐音高区分任务结果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果表明: 在行为层面, 母语声调范畴感知模式可以迁移到音乐音高感知中, 但复杂声调系统并不能促进跨领域的音乐音高精细感知。实验结果从语言对音乐音高加工影响的角度支持了“共享论”。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了偏左脑颜色范畴知觉依赖于语言还是范畴。三组被试分别完成无干扰、语言加工干扰和范畴加工干扰视觉搜索任务。结果发现:无干扰组、语言加工干扰组和范畴加工干扰组的视觉搜索任务中分别出现了偏左脑颜色范畴知觉、左脑劣势颜色范畴知觉和无偏侧化颜色范畴知觉。此结果表明,偏左脑颜色范畴知觉可能主要是语言范畴作为一种范畴对颜色知觉的影响效应,但语言范畴的语言属性也会对颜色知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研究考察汉语普通话老年人前注意阶段声调感知状况, 探究是否存在领域特殊的老年化。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采用被动oddball范式诱发MMN回应, 控制领域一般性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涉及范畴变化的声调和非语音音调诱发MMN强度衰减, 不涉及范畴变化的声调诱发MMN强度未衰退。研究结果表明在前注意阶段, 在特定汉语普通话声调范畴知识加工能力上存在领域特殊的衰退, 而不涉及母语音位知识的声调的感知存在领域特殊的一定程度的保留, 这一保留与时间维度上补偿机制的调用有关。受补偿机制调节, 语言加工呈现出衰退或保留等不同的老年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探讨了当范畴内和范畴间颜色的辨别难度相同时,语言范畴是否会影响注意前颜色知觉。实验中,采用渐变且相邻者差别阈限数相当的A、B、C、D四种颜色(前两者为绿色,后两者为蓝色)为刺激材料,并让被试接受视觉Oddball脑电测试。脑电测试分视野给被试呈现标准刺激,以及与标准刺激属同一语言范畴(即颜色词绿色或蓝色)或不同语言范畴的偏差刺激。结果发现:在左视野呈现时,范畴内偏差刺激比范畴间偏差刺激诱发了边缘显著更大的视觉失匹配负波(vMMN),在右视野呈现时,两类偏差刺激诱发的vMMN无显著差异;范畴内偏差刺激在不同视野呈现时诱发的vMMN无显著差异,范畴间偏差刺激则在右视野呈现时诱发了显著更大的vMMN。这一结果表明,当范畴内和范畴间颜色的辨别难度相同时,语言范畴也会影响早期的、注意前颜色知觉,支持了沃尔夫假说。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了语言范畴影响面部表情知觉的时程及大脑偏侧化特点。采用从快乐到恐惧渐变的4张人类面孔表情图片为实验材料,以分视野呈现刺激的oddball范式设计脑电实验,并以分心任务使被试不注意实验表情图片之间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表情知觉诱发的ERP成分N1和N2上均出现了偏右视野-左脑表情范畴知觉,即在右视野呈现的条件下,范畴间偏差刺激比范畴内偏差刺激诱发了更大的vMMN效应,而在左视野呈现的条件下,两类偏差刺激诱发的vMMN效应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表情范畴知觉发生在表情知觉的早期感觉水平加工及后知觉加工阶段,且具有偏右视野-左脑特性,提示语言范畴会同时影响早期、注意前表情知觉及后知觉加工,支持了沃尔夫假说。  相似文献   

7.
采用知觉负载范式探讨知觉刺激对语言理解的影响。实验1考察被试在加工听觉概念和视觉概念时的表征形式。实验2进一步探讨在同一通道内部,形状概念和视觉概念的表征形式。实验1发现,在进行语言理解时,如果存在听知觉负荷,加工语言中的听觉信息时会变慢。如果存在视知觉负荷,加工语言中的视觉信息时错误率会增加。实验2发现,在涉及视觉信息的语言理解中,颜色知觉负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形状知觉负荷没有表现出这种效应。总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知觉刺激对语言理解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语言理解中存在着模态化和非模态化两种不同的加工模式。  相似文献   

8.
姚尧  陈晓湘 《心理学报》2020,52(4):456-468
已有研究表明, 音乐训练能提高成人对普通话声调范畴感知的能力, 此种训练能否增强幼儿对声调范畴感知的能力?训练效果是否受到训练时间长短的影响?本研究对幼儿园4~5岁幼儿进行音乐训练, 共40人, 分成音乐组和控制组, 每组各20人, 追踪考察音乐训练和训练时间长短对幼儿声调范畴感知能力提升的影响。实验采用前测-中测-后测设计, 对音乐组开展每周3次, 每次30分钟, 以小钟琴演奏为主的音乐训练; 控制组不进行任何有组织的训练活动。结果发现, 12个月音乐训练提升了幼儿对声调范畴感知的程度, 表现为音乐组幼儿范畴边界宽度显著小于控制组, 而训练6个月时, 该优势并不显著。此外, 12个月音乐训练还加强了幼儿区分范畴内刺激声学差异的敏感性, 而对范畴间刺激的区分能力无显著提高。本研究结果支持了音乐学习的歌剧理论(OPERA), 音乐训练具有跨域迁移作用, 可提升4~5岁幼儿对普通话声调范畴感知的能力, 但只有长期持续的训练才可能真正提高幼儿的音高精细化加工水平。  相似文献   

9.
李杰  何虎  吴柏周  侯友  曹亢  阿如罕 《心理学报》2018,50(11):1259-1268
为研究语言对知觉的影响作用, 行为实验采用视觉搜索范式研究蒙汉双语者的颜色范畴知觉效应; 为进一步考察语言影响知觉的脑机制, 脑电实验采用Oddball范式研究蒙汉双语者的颜色范畴知觉效应。行为实验和脑电研究结果都发现, 在区分蒙古语中qinkerhuhe色时, 低汉语水平的蒙汉双语者比高汉语水平者产生更强的颜色范畴效应, 蒙汉双语者的汉语水平影响颜色范畴知觉, 双语者所习得的第二语言范畴可以改变双语者母语的范畴, 语言能影响知觉的前注意阶段, 本研究支持了Spair-Whorf假设。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讨了色词与颜色重组训练能否让被试习得与真实情境相似的色词与颜色范畴联结, 并引起相应的偏侧化颜色范畴知觉, 从而进一步揭示语言编码对颜色范畴知觉的影响。采用六种蓝色作为材料。B1与B2为先前研究的两种蓝色。B11和B12, B21和B22分别为使B1, B2变浅和变深所得, 四者是连续的蓝色。训练被试分别用“duān”和“kěn”命名B1和B2。由于被试可能习得色词与颜色范畴的联结, 因此B12与B21为可能变范畴间颜色, B11和B12, B21和B22为可能变范畴内颜色。训练前后分别让被试完成一个视觉搜索测验。结果发现:前测中可能变范畴间颜色的辨别优于可能变范畴内颜色, 且在左视野呈现时更显著; 后测中可能变范畴间颜色的辨别同样优于可能变范畴内颜色, 但在右视野呈现时更显著。这提示:(1)人们在知觉同一语言范畴的不同颜色时可能会区分深浅范畴, 并因此引发右半球颜色范畴知觉; (2)短期习得的语言范畴能引起偏左半球颜色范畴知觉, 且使右半球颜色范畴知觉转为左半球颜色范畴知觉; (3)被试在训练中习得了色词与颜色范畴的联结; (4)范畴学习可以在仅学习一个样例的条件下自动发生。  相似文献   

11.
辅音特征和声调识别中的耳优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杨玉芳 《心理学报》1991,24(2):21-28
本文用双耳分听方法,用识别率和知党空间结构指数等指标,探讨左右耳在辅音特征和声调辨别上的优势问题。得到的主要结果是:(1)右耳辅音识别率高于左耳,声级对侧化效应有显著影响;(2)右耳辅音特征识别率高于左耳;(3)两耳的辅音知觉空间维度和维度的主次关系一致,辅音在知觉空间中的分布也无显著差异;(4)两耳声调识别率无差异,且声调知觉空间也极相似。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考察了50~80岁说普通话的中老年人对普通话声调T2—T4的范畴化感知表现,探究影响声调范畴化感知老化的因素。采用经典范畴感知范式。结果显示,(1)中老年组所有年龄段(50~60岁、60~70岁、70~80岁)的范畴边界宽度都显著大于年轻组,但中老年组间差异不显著。(2)中老年人范畴边界宽度与记忆广度测试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年龄的相关性不显著。(3)和年轻组相比,中老年组范畴内识别函数的斜率差异显著,而范畴间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中老年人声调感知范畴化程度下降,音系层面的加工能力发生衰退,记忆广度的衰退与声调范畴化感知老年化之间存在关联。此外,50到80岁间,年龄不会直接影响声调感知范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两个实验探讨了习得的语言范畴影响颜色知觉的机制.实验1让被试接受短期“色-词”重组训练,使原先范畴内的两种颜色变为范畴间的颜色,训练前后完成视觉搜索任务.反应时结果显示,在训练后,与训练的两种颜色近似的另外两种颜色的知觉表现出边缘显著的偏侧化颜色范畴效应.实验2让被试接受与实验1相同的训练后,完成视觉Oddball任务.ERP结果显示,在训练后,与训练的两种颜色近似的另外两种颜色的偏差刺激在早期知觉阶段就表现出偏侧化vMMN效应.这些结果表明:习得的语言范畴能影响早期的、注意前的颜色知觉机能,且这一影响过程可以在短期内完成;习得的语言范畴会影响颜色知觉范畴,而非仅影响特定颜色点的知觉机能.  相似文献   

14.
采用启动范式,在三个实验中通过操纵启动音和目标音的频谱相似度和时间间隔,考察了汉语听者元音范畴知觉中特征分析和整合的时间进程。结果发现随着启动音(从纯音、复合音到目标元音本身)和目标元音频谱相似度的增加,启动效应延续的时间越来越长。实验结果支持语音范畴知觉存在早期的声学特征分析和整合到后期的范畴知觉阶段,并为这些加工阶段的时间进程提供了初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近年来语言和颜色范畴知觉关系研究的新进展, 特别是颜色范畴知觉效应的偏侧化、婴幼儿颜色范畴知觉的特点等。同时指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如颜色范畴知觉效应偏侧化与语言的关系、右脑语言优势者颜色范畴知觉的特点、颜色加工脑区和语言加工脑区之间的关系以及婴幼儿颜色范畴知觉特点的追踪研究等。  相似文献   

16.
王韫佳  李美京 《心理学报》2010,42(9):899-908
使用心理-物理的方法研究了汉语普通话母语者对阳平和上声的感知。实验结果表明:普通话母语者对阳平和上声的分辨呈现出一定的范畴化倾向, 但普通话母语者区分这两个声调的范畴化程度不及他们区分阴平和阳平的范畴化程度; 普通话母语者不倾向于把孤立的低平升调和低平调辨认为上声; 在调阶不高的条件下, 音高曲线终点的“高”对于阳平的感知并不重要。这些结果暗示着, “低降”是和“升”分别是普通话上声和阳平的音系特征, 普通话可能也像吴方言一样存在阴、阳调域的差别, 阳平和上声同属于低调域。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考查了语言范畴是否会引起偏侧化颜色范畴知觉,并探讨了偏侧化颜色范畴知觉是语言范畴即时分类颜色还是长期与颜色联结的结果。实验中,以测量差别阈限的方法选定的渐变、相邻颜色知觉距离相当的A、B、C、D四种颜色(A、B为绿色,C、D为蓝色)为材料,以色词与颜色重组模式训练被试用4个人造词汇分别命名4种颜色,并让被试在训练前、第一次训练和第八次训练后均完成视觉搜索任务测试。经训练,原范畴内颜色(AB,CD)变成了范畴间颜色,原范畴间颜色(BC)仍为范畴间颜色。结果显示:被试在一次训练后能以新名字区分4种颜色,八次训练后掌握了4种颜色的新名字;在训练前测试中,出现了与蓝绿色相应的偏侧化颜色范畴知觉;在第八次训练后测试中,出现了与习得的语言范畴相应的偏侧化颜色范畴知觉,但在第一次训练后测试中并未出现这一效应。这些结果表明,语言范畴能引起偏侧化颜色范畴知觉,偏侧化颜色范畴知觉是语言范畴长期与颜色联结,而非即时分类颜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探讨了语言范畴对注意前颜色知觉的影响依赖于语言范畴与颜色长期联结还是其即时分类颜色,同时检验了习得的语言范畴是否能因果性地改变早期颜色知觉机能。采用G1、G2、B1、B2(前两者为绿色,后两者为蓝色)4种连续变化的颜色为材料。学习组和分类组被试分别接受6次和1次色词与颜色重组训练,学习4种颜色不同的新名称,并在之后均接受视觉Oddball脑电测试。训练结果显示:学习组稳定地习得了4种颜色的新名称,分类组能以新名称将颜色分为4类。测试结果显示:学习组的颜色知觉中出现了与习得语言范畴对应的偏侧化注意前颜色范畴知觉,分类组的颜色知觉中未出现与颜色分类对应的偏侧化注意前颜色范畴知觉。研究结果表明:语言范畴对注意前颜色知觉的影响依赖于语言范畴与颜色长期联结而非其即时分类颜色;习得的语言范畴能引起偏侧化注意前颜色范畴知觉,提示习得的语言范畴能因果性地改变早期颜色知觉机能。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检验相似语言标签的效应,采用经典的三角属性归纳范式,通过两个实验研究了"相似/相同"的真实语言标签对4岁幼儿归纳推理的影响.在实验一中,三角范式中的三个刺激物属于同一类别,在实验二中,三个刺激物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别.每个实验均有三种条件:在控制条件中,实验者用"这个"指代每个客体;在相似语言标签条件中,靶刺激与知觉不相似的比较刺激具有相同的、且暗示了类别成员关系的词素(例如,翠鸟—飞机—鸵鸟);在相同语言标签条件中,靶刺激和知觉不相似的比较刺激共享相同的语言标签(例如,鸟—飞机—鸟).结果一致显示,与控制条件相比,幼儿在相似语言标签条件下表现出了更多的基于概念的归纳,表明在真实语言标签条件下也存在相似语言标签效应.同时,研究结果也显示,幼儿在相似和相同语言标签条件下的归纳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语言标签在幼儿归纳中更可能传递了概念信息,从而挑战了Sloutsky等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采用经典的三角归纳范式(Gelman & Markman,1986)研究了3岁儿童的归纳推理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龙长权、路晓英、李红和范籍丹(2008)的研究中相同的实验材料和程序,测试了3岁儿童的归纳,结果表明3岁儿童基于知觉相似和基于概念类别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实验一)。增加了与靶刺激在知觉上不相似且不属于同一类别的分心刺激之后,3岁儿童能够忽略分心刺激,表明3岁儿童不是在随机猜测(实验二)。分类实验表明3岁儿童能够根据概念关系对实验材料中的项目进行分类,表明3岁儿童具有关于实验项目的概念知识(实验三)。提高概念比较刺激与靶刺激的知觉相似程度,降低知觉比较刺激和概念比较刺激与靶刺激在知觉相似上的冲突程度之后,3岁儿童基于知觉相似和基于概念类别选择之间的差异仍不显著,表明抑制控制不是导致儿童在实验一中表现出基于知觉相似和基于概念类别之间差异不显著的原因(实验四)。降低概念比较刺激与靶刺激之间的类别等级结构,使概念比较刺激与靶刺激属于相同的基本水平类别时,3岁儿童能够主要基于概念类别进行归纳(实验五)。增加经典三角测试的前提的数量,3岁儿童也能主要基于概念类别进行归纳(实验六)。这些研究表明,3岁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基于概念类别进行归纳,多个因素能够影响3岁儿童在三角测试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