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姚本先  陆璐 《心理科学》2007,30(2):485-48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有所了解,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章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其中理论研究包含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模式研究;实证研究则包括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相关的研究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最后展望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正自《太乙金华宗旨》的心理学价值被发现起,道教早已进入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视野。作为发源于中国的宗教文化体系,中国本土的道教心理学研究方兴未艾,尽管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已经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目前,中国本土道教心理学仍以理论研究为主体,具有两个基本方向:其一,从道教中汲取有关心理的元素,不断建构道教心理学理论框架;其二,以现代心理学理论诠释道教,或挖掘道教对当代心理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教师的好帮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半月刊)是目前国内全面覆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国家级专业期刊。近年来,杂志加大了对全国各地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的宣传报道,全面、深入地探讨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推出了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经验,以及班主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技术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在欧洲尚未有一处大型的道教中心,也没有一个场所能够让人全面完整地了解这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宗教、哲学和修炼方法。明山中心的创建,将成为道教文化在欧洲的一个标志性场所和弘法胜地。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但就目前来说,在欧洲尚未有一个大型的道教中心,也没有一个场所能够让人全面完整地了解这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宗教、哲学和修炼方法。相比之下,仅在法国一地就已经有44处佛教中心。但是,道教信徒或喜爱道教哲学的人在西方社会却不在少数。欧洲有很多人在学习太极拳、《易经》、吐纳打坐,以及风水术数等,中医馆也  相似文献   

5.
由厦门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台湾中华大道文教基金会、武夷山道文化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1999年武夷山道文化研讨会于8月20日至25日在福建武夷山隆重召开。来自海峡两岸以及日本、比利时等国的道教学者和道教界人士50余人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道教金丹派南宗思想文化研究。与会人员主要探讨了南宗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分析了南宗内丹学的特点,深入辨析了南宗诸祖特别是白玉蟾的生平和思想,并对南宗与北宗、内丹学与现代西方分析心理学进行了比较研究。下面择要述之: 关于南宗的创立过…  相似文献   

6.
朱熹思想对道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教与中医药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在道教产生之前 ,儒学的发展已经受到中医药的影响。这为儒学在道教产生之后接受道教的影响铺平了道路。朱熹对中医药和道教均有研究 ,其思想受二者影响 ,尤其是受道教影响比较大。正因为朱熹思想与道教思想有相通相同之处 ,所以 ,他的人格和学识得到了道教人士的推崇 ,其思想得到了道教学者们的高度评价 ,并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宋末之后道教思想的各个方面。朱熹哲学吸收了道教思想而又超越于其上并在宋末之后逐步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是后期道教逐步趋于衰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宗教问题成为宗教学研究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今道教学研究已经离不开数字人文技术与理论的应用,道教研究与新媒体结合,从最初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文献整理,再到道教影像化重制以及道教舆情分析应对,可以说数字人文宗教视阈正在不断地与道教研究发生联系,数字人文宗教学视阈下的道教问题研究已经成为道教中国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可否认,网络技术的发达,使得道教文化可以从地域性传播扩展到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这对道教文化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发挥更大价值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研究中,适应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有的心理健康研究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是社会适应性良好,因此,在心理健康研究中,适应性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和以认知理论为依据的心理治疗实践看。适应性与社会图式的关系也已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社会图式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心理要素.并在认知心理咨询方法中得到验证。本研究关注的焦点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对大学新生进行有关大学的社会图式构成的调查,通过调查比较其入校前后大学图式的构成变化,这种图式构成的变化程度是否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以及他们后来使用的应对方式在图式构成变化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敬的张道长 :展信开颜 ,非常感激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给我回信 ,这无疑是给我在信仰上的莫大鼓舞。而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喜欢上了道教文化 ,随后并开始信道教 ,我想这也许是我与道有缘是神灵的安排吧 !正如您所说我已经阅读了一些道教知识的书 ,对道教有了初步的了解 ,并且自从上年我从事邮政工作以来订阅了《中国道教》杂志 ,从那上面也学到了不少知识。我的理想是成为一个道教学者 ,将来能为道教文化研究以及振兴道教作贡献。而我现在不能专事这方面的研究及去访名师 ,作为一名邮政人员只能做到和光同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现在虽无缘皈…  相似文献   

10.
张阳 《中国宗教》2021,(3):84-85
一、互联网传播对当代道教研究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的道教研究中,"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这一概念已经备受学界关注。通过"数字化"将道教文字、图像、声音等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利用网络建设数字人文平台,为道教研究提供上传、下载、检索等方面的功能,为道教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方便的文本资源。同时,运用音视频的形式,将道教音乐、科仪等活态化影像进行采集,可以更加形象化地保存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文化与健康心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建构的关系。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健康心理的交互建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心理问题躯体化,即文化心理与躯体症状的交互建构; 二是心理问题道德化,即文化心理与德行标准的交互建构; 三是心理问题生活化,即健康心理与伦理规范的交互建构。它们既是中国人健康心理与行为的典型表现特征,也是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健康心理和行为交互建构的结果。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伦理健康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建构、协调发展的完整体系。中国心理健康服务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理论的建构特性和行动特征,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principle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in Taoist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social cognition and the meaning of Taoist awareness in human domains. In addition, it describes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personal awareness and Taoist awareness. It is maintained that psychological conflict stems from applying the personal awareness to evaluating, explaining, and adjusting our mental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hereas peace stems from following the Taoist principle.  相似文献   

13.
积极错觉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对于维持个体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进化论和社会互动论的视角对积极错觉进行阐述。从进化论的视角看,积极错觉有助于身心健康和认知适应; 从社会互动论视角看,积极错觉有助于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未来的研究需要深化积极错觉的跨文化研究,重视对特殊群体积极错觉的研究,并加强积极错觉的应用研究和脑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4.
One of the limitations on developing more progressive applied psychology training is the teaching received by students at undergraduate level. In this study, we focus on the provision of teaching about mental health or its equivalents (e.g. abnormal psychology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on UK undergraduate psychology programmes. Most students who go on to train as clinical psychologists will have received teaching on modules like these. A survey questionnaire was sent to 109 university departments which might offer a module in mental health mental health module and 348 individuals who might be involved in such modules. The majority of programmes responding offered a mental health module, which was available each year as an optional subject. A number of findings on the content and delivery of the modules are reported and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including more involvement from practitioners and service users.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贫困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为了考察贫困大学生个人目标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1以130名贫困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相关研究法探讨个人目标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研究2通过提供目标榜样,检验提升个人目标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人目标的各维度与其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 提升个体个人目标,能够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旨在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心理健康素养干预的有效性,以及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对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研究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结果表明:1.基于网络教育的干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心理健康素养,进而促进专业心理求助意愿,改善心理健康状况。但是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没有产生明显影响; 2.心理健康素养可以通过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分别影响心理健康状况和幸福感,且专业求助意愿和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素养和幸福感之间起着完全链式中介作用。总的来说,心理健康素养的有效提升不仅可以改善专业心理求助意愿,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能增添生活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Meditation is now one of the most enduring, widespread, and researched of all psychotherapeutic methods. However, to date the meeting of the meditative disciplines and Western psychology has been marred by significant misunderstandings and by an assimilative integration in which much of the richness and uniqueness of meditation and its psychologies and philosophies have been overlooked. Also overlooked have been their major implications for an understanding of such central psychological issues as cognition and attention, mental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athology, and psychological capacities and potentials. Investigating meditative traditions with greater cultural and conceptual sensitivity opens the possibility of a mutual enrichment of both the meditative traditions and Western psychology, with far-reaching benefits for both.  相似文献   

18.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是理解和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将幸福确定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使关于幸福的讨论成为一门显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积极心理学采用较为完善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但是目前的研究存在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幸福是一个复杂且主观的概念,不同文化对幸福的理解不同,对于幸福的研究带有浓重的文化色彩。因此在研究幸福的过程中,必须关涉文化。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思想蕴含了丰富的幸福理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道家幸福观进行梳理和阐发对幸福研究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Sexual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re on the increase world-wide especially among street children. A high proportion of vulnerable children who live in the street suffer exploitation, poor quality of life that often lead to sexual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Evidence is needed on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taken to address the existing gaps in counselling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plight of street children.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identify interventions that could be implemented to prevent the expansion of sexual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mong street children. Because of paucity of evidence in counselling psychology,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highlight the risk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treet children such as sexual exploitation, engaging in unsafe sex at an early age, promiscuity, unplanned pregnancy which tend to lead to mental health problems. Case studies are presented that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a preventative transcultural approach in counselling psychology.  相似文献   

20.
徐晶 《心理学探新》2011,31(3):214-218
文章结合心理保健,对老子《道德经》的精髓"道法自然"进行现代阐释,探索符合当代国人的道法自然的心理保健观。文章主要探索了道法自然心理保健观的原则,方法及研究意义。道法自然的心理保健观的基本原则是"无为"、"不争"、"守弱",由此延伸出道法自然心理保健观的基本方法"致虚守静","抱一"。道法自然心理保健观的研究意义在于它不仅适合中国人内道外儒的民族性格,还能使个体有效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