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语言产生的句法启动效应在近20年得到较深入研究。那么, 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中, 句法启动效应具有相同的加工机制吗?近些年, 研究者考察了印欧语系语言理解中的启动效应, 但还存在较多争论。这究竟是句法效应, 还是策略或者语义效应, 是词汇驱动还是词汇独立的?而且, 这是人类语言理解的语系特性还是普遍特性?单独采用行为技术、眼动技术或者ERP技术很难为这些争论提供坚实的实验证据和较深入的理论解释。鉴于此, 本项目拟采用眼动和ERP结合的技术, 从心理学、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考查汉语句子理解的句法启动效应。通过分析眼动和ERP实验提供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证据, 本项目力图阐明和揭示汉语句子理解中句法启动效应的认知特点和机制, 检验内隐学习理论和论元结构理论在解释句法启动效应时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重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现象。在心理语言学领域, 句法启动是重复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表现形式, 有助于推进研究者更好地理解语言是如何表征和加工的。在系统梳理文献的基础上, 归纳了句法启动研究使用的句子类型, 详细阐述了句法启动研究的实验范式, 即句子复述-图片描述范式、句子补全范式、句子回忆范式和视觉情境眼动范式, 指出了不同范式的优缺点; 系统探讨了语言理解中句法启动研究的核心争论, 即句子理解中的启动是策略的, 语义的, 还是句法的; 如果存在句法启动效应, 那么该效应是词汇驱动的, 还是词汇独立的。最后, 对语言理解中句法启动效应在未来研究中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是指个体产生一个句子时,倾向于重复使用刚刚加工过的句法结构。研究发现:(1)句法启动不能简单用词汇、题元或韵律等因素来解释;(2)启动句和目标句动词、题元角色数目以及顺序是否一致,影响句法启动;(3)层级结构和线性结构具有心理现实性;(4)存在说和写之间以及从理解到产生的跨通道句法启动。这些发现促使研究者提出了新的句子产生理论,如句法启动模型和动词句法表征模型。论文最后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双语跨语言的句法启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跨语言句法启动的图片描述法、补句法和句子回忆法三种研究方法;总结了跨语言句法启动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词序的一致性对跨语言句法启动的影响、词汇因素在跨语言句法启动中的作用、语言内和语言间句法启动的比较以及跨语言句法启动产生的机制等。同时也指出,在双语词序一致性,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双语语言学特性的差异性是否或者如何影响跨语言的句法启动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词汇歧义消解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义现象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的现象,它是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的反映,是语言的一种比较普遍现象,可以在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多个水平上发生。与句法、语义和语用歧义相比,词汇水平的歧义则是一种基本的歧义现象。词汇歧义消解(lexical mbiguity esolution)的过程涉及到了语言理解的多个水平,探讨词汇歧义消解过程的价值并不限于考察歧义现象本身,它还有助于了解人类语言加工系统的一般机制,即激活和抑制机制。  相似文献   

6.
言语生成中内隐学习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金鑫 《心理科学》2002,25(3):322-324,331
言语生成中的结构启动和语误现象,通常分别用瞬时激活和语音的约束范围来解释它们产生的机制。20世纪60年代末发端的内隐学习的研究,为深入理解言语生成机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言语生成的各种现象中,语言经验和学习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结构启动和语误更倾向于是一种内隐的序列学习。  相似文献   

7.
黄健  杨子瑜  洪丹萍  刘喜琴  王穗苹 《心理学报》2022,54(11):1354-1365
句法启动中, 非中心词和中心词重复是否诱发出相似强度的词汇增强效应, 目前存在着较大的理论争议。本研究在汉语双宾结构和介宾结构上分别操纵中心词和非中心词重复, 并在确保具有合适统计检验力基础上, 完成了3个句法启动实验。实验结果清楚地显示中心词重复诱发了稳定的词汇增强效应, 非中心词中的直接宾语重复也诱发了稳定但相对较弱的词汇增强效应。在此基础上, 我们尝试提出一个解释框架以调和现有的理论争议。  相似文献   

8.
“语义错觉效应”是指读者在加工某些语义违例句子时,会暂时性地产生语义合理错觉,而只有通过继续加工或者再加工才能辨别出错误的现象,在脑电成分上表现为没有出现N400效应,却出现P600效应。“语义错觉效应”对传统的句子加工理论模型以及N400和P600的特异性功能意义提出了质疑。研究者在讨论此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多个句子加工模型,各模型对语义和句法加工的过程进行了探索,对语义和句法通道的关系做出了新的阐述,并对N400和P600的功能意义做出了新的解读。目前研究对N400功能的解释存在语义整合观和词汇激活观的分歧,而对P600功能的解释则从传统的句法功能转换到了更宽泛的加工过程。未来研究应关注词汇语义关系和跨语言差异,以期进一步揭示句子加工的认知及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9.
采用图片描述范式探讨了不同年级印尼留学生汉语句子产生中的跨语言句法启动效应。结果发现,印尼语主动句启动条件下中年级印尼留学生没有产生跨语言句法启动,而高年级印尼留学生产生了跨语言句法启动;印尼语被动句启动条件下中、高年级印尼留学生均产生明显的跨语言句法启动。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印尼留学生印尼语-汉语间跨语言句法启动与词序无关而与汉语水平有关。即使启动句为词序不同的印尼语被动句时,也能产生印尼语-汉语间跨语言句法启动。中年级印尼留学生句法表征中母语句法特征占优势,高年级印尼留学生句法表征中母语和汉语两种句法  相似文献   

10.
句子语境中语义联系效应和句法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俏  张必隐 《心理科学》2003,26(2):289-291
通过对比研究句子语境中句法成分和语义联系对目标词加工的不同影响,来探讨句子语境的作用机制和作用点问题。实验一采用词汇命名任务研究发现,句法违反对词汇命名会产生抑制作用,而语义违反对词汇命名却没有发现抑制作用。实验二利用词汇决定任务发现,句法和语义成分影响词汇决定任务,句法违反和语义违反对词汇决定任务均会产生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句子语境加工中,对内容词语义整合过程中存在一个句法成分的独立加工水平。  相似文献   

11.
考察3~4岁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中, 补语句法, 语义理解和工作记忆的作用。共有48名幼儿被试接受了错误信念, 补语句法, 皮博迪词汇-图片理解和工作记忆测试。结果表明, 错误信念理解成绩和补语句法测试得分相关和偏相关显著。回归分析表明, 补语句法测试成绩可以显著预测错误信念理解。语义和补语句法能够显著解释错误信念理解成绩的方差变异, 同时补语句法可以解释语义对错误信念理解的作用。本研究支持补语句法在错误信念理解中的独特性作用观点。  相似文献   

12.
采用改造后的长时重复启动范式,探讨母语为汉语的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激活层面,以及词汇熟悉度的影响。实验1考察学习阶段不同熟悉度的非目标词在测验阶段呈现时能否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从而检测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是否自动激活,实验2探究学习阶段不同熟悉度的非目标词在测验阶段以翻译对等词呈现时能否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从而检测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语义层面能否激活。结果发现: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不管为中文还是英文,都能自动激活,但激活层面会受到词汇熟悉度的影响;当非目标语言为二语时,熟悉度高的二语词能激活到语义层面,熟悉度低的二语词只能激活到词汇层面;当非目标语言为一语时,不管词汇熟悉度高还是低,都能够激活到语义层面。  相似文献   

13.
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的自动激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长时重复启动范式探讨母语为汉语的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的激活状况。实验1和实验2使用词汇判断任务, 实验3和实验4使用概念判断任务。在每个实验的第一个小实验中, 非加工语言是英文, 在每个实验的第二个小实验中, 非加工语言是中文。实验1和实验3探讨学习阶段的非加工词在测验阶段呈现时能否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从而检验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有没有自动激活; 实验2和实验4探讨学习阶段的非加工词在测验阶段以翻译对等词呈现时能否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从而检验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的语义有没有自动激活。总的实验结果表明, 母语为汉语的中-英双语者在语言理解过程中, 加工一种语言(目标语言)时, 非加工语言(要求被试忽略的另一种语言)会自动激活, 但在词汇任务情境中, 非加工语言只在词汇层面上激活, 其语义不会自动激活, 而在概念任务情境中, 非加工语言的词汇层面和语义层面都会自动激活。  相似文献   

14.
何文广  张晓靓 《心理科学》2016,39(4):881-886
句法歧义消解主要是指人们在面临多种句法分析可能性的情况下,句法分析器抑制不正确的句法分析而选择正确句法分析的认知过程。研究表明,该过程受到工作记忆、认知控制能力、语言分布频率、语境、韵律等因素的影响。为有效说明人们是如何完成句法歧义消解的,研究者们建构了诸如花园路径模型、约束满意理论、弱交互作用句法分析理论等相关模型。另外,基于脑成像技术研究表明,左侧额下回、左侧颞叶后部、中部和前部在句法消歧任务中都有显著激活。未来研究当围绕着句法消歧中的语义效应、句法和词汇歧义消解机制的异同、句法消歧中抑制能力的效应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5.
刘颖  彭聃龄 《心理学报》1995,28(3):254-262
词汇判断是一种在字词认知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实验范式。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分布式语义表征的计算模型,用来解释某些在词汇判断作业中出现的实验现象。模型是一个包括词形层、隐层、语义层、词典层和判断层的前传网络。词形层、隐层和语义层之间的连接权重在学习过程中被不断调整,使用反传算法进行学习。语义层、词典层和判断层之间的连接权重在学习前就已被固定,在学习过程中不进行调整。模型模拟了在词汇判断作业中出现的四种实验现象:(1)频率效应;(2)语义启动效应;(3)频率与语境的交互作用;(4)重复启动效应。模型所表现出的行为特性由模型的框架和学习算法所决定。  相似文献   

16.
句子加工中的语义P600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句子加工领域的研究中,一般认为,N400效应与语义加工有关,句法违反通常引发P600效应。然而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句子语义违反时也引发了P600效应,即语义P600效应。对语义P600效应的诱发原因及其功能意义,目前有三种代表性的解释:监控说认为,P600效应是由语言理解过程中的认知冲突引发的,反映了认知监控系统对可能出现的加工错误的检测与解决;而非句法中心动态模型认为语义P600效应反映的是句子理解过程中两条通路之间出现冲突时的持续分析;扩展的论元依赖模型则用新的句子加工模型来解释语义P600效应,认为语义P600效应与句法违反引发的P600效应产生于句子加工的不同过程。  相似文献   

17.
王阳  张琳爽  崔楠楠  吴岩 《心理学报》2023,(10):1608-1622
4~6岁是幼儿句法习得的关键期,此阶段的句法表征是否受到词汇信息的影响尚存理论争议。采用句法启动范式中的句子重复-图片描述任务,以句法选择比率为指标,借助汉语及物结构(主动句、把字句和被动句),分析了幼儿在句子产生时句法结构和动词重复的作用。结果显示三种句法结构都诱发了抽象启动效应,证实幼儿在习得汉语句法知识时不依赖词汇信息。同时,动词重复只有在大龄幼儿(5~6岁)主动句的启动中才能提升启动量,表明动词增强效应与幼儿年龄以及句法结构偏好有关。此外,因句法结构偏好差异,三种结构间产生了逆偏好效应。以上结果可以从内隐学习理论的角度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8.
句法启动是指人们倾向于重复使用刚刚加工过的句子类型和结构.本研究运用图画描述范式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中国4-6岁儿童口语中的句法启动效应.结果显示句法启动现象也存在于中文口语中,同时发现中文特殊句法中有明湿句法指示功能词"把"的词法启动效应.  相似文献   

19.
于宙  张清芳 《心理学报》2020,52(3):283-293
研究中采用启动范式和图片描述任务, 利用句法选择比率和句子产生潜伏期的两个指标, 考察了启动句句法结构、动词是否相同和延时对汉语口语句子产生中句法启动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选择比率上, 句法结构产生的启动效应随延时变化保持稳定, 由启动句和目标句动词相同导致的启动效应的提高量(词汇增强效应)快速衰退, 首次为句子产生过程的句法选择阶段和计划阶段提供了证据。在句子产生潜伏期上, 仅发现启动句和目标句句法结构相同时缩短了句子产生潜伏期, 这可能是由于启动句句法结构激活水平的提高, 使得说话者在目标句产生的句法计划和选择阶段都更快引起的。选择阶段的加工影响句法选择比率, 而选择阶段和计划阶段共同影响了句子产生的潜伏期, 实验结果支持了两阶段竞争理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性现象及其理论解释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重点介绍了跨语言掩蔽启动不对称性现象及其新的理论解释一意义模型.意义模型认为目标词中已经激活词义数目与完全激活该词需要的词义数目的比率决定着跨语言启动不对称现象的产生.目前意义模型较好地解释跨语言启动不对称现象,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