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自我控制的前额叶-皮质下平衡理论认为,成功的自我控制基于前额叶脑区对皮质下脑区的调节能力;当前额叶脑区与皮质下脑区的平衡打破时,就会引起自我控制失败.以往各类型自我控制的脑机制研究,包括决策行为、欲求行为、情绪调节、态度/偏见调节的研究,均支持平衡理论的观点.未来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分别考察不同类型自我控制中,前额叶脑区对皮质下脑区调节的具体路径,以及青少年前额叶-皮质下的平衡关系随年龄增长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信任是指个体在缺乏足够信息来判断他人动机、意图和行为的情况下,将社会资源交给对方处置并承担相应风险的意愿。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信号机制,信任对于发展和维持良好社会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借助信任博弈范式,研究者揭示了人际信任的认知神经机制并建构了多种理论,包括背叛厌恶理论、社会规范理论、道德规范理论和默认行为模型。脑成像研究发现信任行为主要涉及内侧前额叶、尾状核、杏仁核和脑岛等脑区,其中内侧前额叶主要参与心理推理、情绪认知与调控等过程,尾状核参与同伴值得信赖性的习得与编码,杏仁核和脑岛则主要参与风险、不确定性和背叛恐惧加工。今后研究应侧重不同理论之间的补充与整合,强化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与整体性,并注重信任行为中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3.
人类在社会互动中通过他人的行为对他人特质、意图及特定情境下的社会规范进行学习, 是优化决策、维护积极社会互动的重要条件。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通过结合计算模型与神经影像技术对社会学习的认知计算机制及其神经基础进行了深入考察。已有研究发现, 人类的社会学习过程能够较好地被强化学习模型与贝叶斯模型刻画, 主要涉及的认知计算过程包括主观期望、预期误差和不确定性的表征以及信息整合的过程。大脑对这些计算过程的执行主要涉及奖惩加工相关脑区(如腹侧纹状体与腹内侧前额叶)、社会认知加工相关脑区(如背内侧前额叶和颞顶联合区)及认知控制相关脑区(如背外侧前额叶)。需要指出的是, 计算过程与大脑区域之间并不是一一映射的关系, 提示未来研究可借助多变量分析与脑网络分析等技术从系统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考察大尺度脑网络如何执行不同计算过程。此外, 将来研究应注重生态效度, 利用超扫描技术考察真实互动下的社会学习过程, 并更多地关注内隐社会学习的计算与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4.
有关心理理论神经机制的研究远未达到共识。从自我与他人协调的角度看,可认为它是一个由多脑区有机组织而成的系统。自我中心化偏差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默认选择,要正确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需要抑制自我中心偏差。因此,心理理论的加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不同的过程:通过模拟自我理解他人,相应的加工脑区为镜像神经元系统;从他人与客体形成的二元关系中表征心理状态的内容,相应脑区是颞顶联合区;对模拟自我进行抑制,相应脑区为背外侧额叶;以及整合协调以上几个过程,其脑区可能是内侧前额叶  相似文献   

5.
社会两难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情景。在这种情景下,合作选择强调个体是通过分享使集体利益最大化,而非个人利益最大化。"自我控制"、"信任"与"内疚厌恶"被用来阐述两难情境下合作选择的机制。而神经层面的研究也发现,合作选择主要涉及以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为主的执行控制脑区、以腹内侧前额叶为主的情绪调节脑区,以及包括纹状体、伏隔核和眶额叶等在内的奖赏相关脑区。未来研究需从完善研究方法和内容、深化内在机制以及整合合作决策的神经机制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反应抑制是指抑制不符合当前需要的或不恰当行为反应的能力, 也是执行控制加工的重要成分。解释反应抑制的心理加工模型有两种: 反应与抑制相互独立的赛马模型和交互作用的赛马模型。近年来对反应抑制神经机制的研究表明: 额叶-基底神经节系统内的超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可能共同负责对优势反应的抑制, 而额下回、辅助运动区/辅助运动前区和前部扣带回皮层等脑区可能是抑制控制的关键脑区; 反应抑制与反应选择、工作记忆和注意的神经加工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它们的激活脑区既相互重叠, 又相互区别; 右背外侧前额皮层的激活可能反映与抑制任务相关的注意和工作记忆的加工。未来的研究需要将脑损伤、神经功能成像和经颅磁刺激等多种技术结合起来, 进一步阐明上述脑区在反应抑制中的相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自我神经基础的探讨常基于自我相关加工的研究, 涉及皮质中线结构各个脑区甚至全脑协同作用。内侧前额叶皮质及其次成分在自我相关加工中发挥重要作用:腹内侧前额叶皮质较多支持默认模式下的自我加工、自我信息的觉察和“在线”自我加工, 背内侧前额叶皮质主要参与有意识的自我参照加工、自我信息的评价和“主导的”自我加工。在自我-他人表征中, 自我-他人表征的情感性、认知性和文化性因素均调节内侧前额叶皮质及次成分的活动。未来在动态的时间和人际背景中解析自我加工的神经机制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尽管有学者认为自我控制资源和认知资源应该是两种独立的资源,但近期的研究却表明两种资源是互相影响的.以往研究从执行控制的角度解释两种资源为什么相互影响,但却没有指出两种资源如何影响执行控制,以及缺乏考虑神经机制和自我控制资源调节变量在其中的作用.为更系统地解释两种资源相互影响的机制,作者提出了一个整合模型,该模型指出:(1)两种资源相互影响的主要原因是两者都受到执行控制和前额叶皮层的影响;(2)个体进行自我控制或认知加工会消耗能量,产生心理疲劳,降低执行任务的动机,表现为前额叶皮层激活水平下降;(3)前额叶皮层激活不足进一步限制了执行控制在随后的自我控制和认知加工任务中的作用,因而影响后续自我控制或认知加工任务的表现;(4)自我控制资源调节变量通过提高个体对疲劳的耐受性、补充能量和提高动机等方法,使前额叶皮层和执行控制在完成前一阶段任务后仍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从而维持个体在后续自我控制或认知加工任务上的表现.未来的研究可考察自我控制资源与其他认知加工的关系;用动态的认知神经研究方法,建立前额叶皮层激活水平在前后两阶段任务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以及研究自我控制资源调节变量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9.
自我面孔识别是自我参照加工的一种研究范式, 反映了人们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区分识别出自我面孔的过程。自我面孔识别的脑区定位涉及前额叶、脑岛、扣带回、颞叶和顶叶等脑区的协同作用, 其认知加工有三个阶段:低水平的感觉处理阶段, 对自我参照的面孔信息的处理阶段和身份辨别阶段。在今后的研究中, 应该在时程上区分自我面孔识别的各个加工过程, 并且结合脑区定位结果, 明确自我面孔识别的各加工阶段及认知成分。  相似文献   

10.
正念冥想对情绪的调节作用:理论与神经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念冥想可调节个体的负性情绪、促进个体正性情绪,对于心身疾病具有显著的干预效用.正念冥想的再感知模型、正念应对模型、推动性上升螺旋模型以及正念情绪调节模型都强调了正念冥想对情绪的调节作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正念冥想可促进左侧前额叶脑区激活增强,涉及的脑区主要包括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和背内侧前额叶皮层(DMPFC).研究者进一步发现,正念特质是通过改善前额叶对边缘系统反应的调节来实现对情绪的调节作用.而且,这种调节作用还有可能体现为通过冥想训练分离联结在一起的两种自我参照神经机制,从而加强体验性神经机制.另外,研究者还发现,正念冥想训练还可以改变与情绪加工相关的大脑结构.进一步澄清冥想训练与大脑偏侧化的关系和不同类型被试之间的比较研究将成为该领域日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预先承诺是指个体提前做出一个有长远目标的决定来限制对即时诱惑的选择,从而避免在未来决策中由于意志力缺乏而出现的自我控制失败。最后期限法和限制选择法是开展预先承诺研究的常用范式。本研究在系统回顾预先承诺的三种理论解释(自我控制资源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时间差强化学习模型)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个整合性的认知神经机制模型来解释预先承诺的作用过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丰富预先承诺的研究范式和应用范围,并探究预先承诺调控非理性决策的心理与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2.
聂衍刚  利振华  窦凯 《心理科学》2019,(5):1202-1208
预先承诺是指个体提前做出一个有长远目标的决定来限制对即时诱惑的选择,从而避免在未来决策中由于意志力缺乏而出现的自我控制失败。最后期限法和限制选择法是开展预先承诺研究的常用范式。本研究在系统回顾预先承诺的三种理论解释(自我控制资源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时间差强化学习模型)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个整合性的认知神经机制模型来解释预先承诺的作用过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丰富预先承诺的研究范式和应用范围,并探究预先承诺调控非理性决策的心理与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3.
窦凯  聂衍刚  王玉洁  黎建斌  沈汪兵 《心理学报》2014,46(10):1564-1579
该研究以自我控制资源模型为理论框架, 采用行为实验和ERPs技术考察自我损耗对冲动决策的影响。实验1采用Stroop任务操纵自我控制资源并采用延迟折扣任务考察被试的决策冲动性, 实验2采用同样的实验任务并同时采用ERPs技术记录高、低自我损耗者在随后决策任务中的脑电成分。行为结果发现, 在控制心境、特质自我控制水平以及风险偏好等无关变量后, 高损耗者比低损耗者在延迟折扣任务上的折扣程度更大。ERPs结果发现, 不论延迟金额大小, 高损耗者在左侧额区诱发的N1波幅显著小于低损耗者; 高损耗者在右半球诱发的P2波幅显著大于低损耗者。研究表明, 自我损耗抑制决策早期左侧额区的激活水平, 个体因而无法识别冲突以及抵制即时满足的诱惑, 这促使他们采用直觉启发式进行决策, 最终导致冲动决策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Research on self-control has flourished within the last two decades, with many researchers trying to answer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questions regarding human behaviour—how do we successfully regulate desires in the pursuit of long-term goals? While recent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different strategies to enhance self-control success, we still know very little about how strategies are implemented or where the need for self-control comes from in the first place. Drawing from parallel fields (e.g., emotion regulation, health) and other theories of self-regulation, we propose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that describes self-control as a dynamic, multi-stage process that unfolds over time. In this review, we first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is framework, which poses three stages of regulati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need for self-control, the selection of strategies to regulate temptation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osen strategies. These regulatory stages are then flexibly monitored over time. We then expand this framework by outlining a series of growth points to guide future research. By bridging across theories and disciplines, the present framework improves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self-control unfolds in everyday life.  相似文献   

15.
朱海东  汪强 《心理科学》2015,(5):1095-1102
决策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其神经机制的探讨才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基于价值的决策理论,强调人们首先计算和表征事物的价值,随后比较和决策。在人脑中负责主观价值计算的神经基础有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眶额皮层以及其他脑区,而负责价值整合的脑区有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眶额皮层、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等。其中时间和风险的价值计算有着相同的神经基础,并且人脑可以将不同属性以及成本进行整合形成主观价值,按照曲线交互作用范式进行。通过自我控制、注意和认知调节等方法,同样可以调制人们的主观价值大小。未来需要继续强调模式分析、个体差异、老龄化和基因对价值计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Converging theory and evidence highlights procrastination as a form of self-control failure. However, the underlying neural correlates of how self-control is associated with procrastination remains unclear. As such we investigated the neural basis for self-control association with procrastination using voxel-based morphometry (VBM) and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C) approaches. The VBM results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control and the gray matter volume of lef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 Then the FC of left dlPFC to lateral orbital frontal cortex (lOFC) and right dorsal medial frontal cortex (dMFC) were all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procrastination and showed a mediating effect. This indicates that brain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involv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and valuation processing may account fo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lf-control and procrastination.  相似文献   

17.
自我控制行为中的情绪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晨阳  何贵兵 《心理科学》2011,34(2):317-321
对冲动行为的控制及失控(放任)会产生不同的情绪结果,并形成两种自我控制的两难:失控后可能产生的愉悦与内疚、成功自控后可能产生的自豪与遗憾。自控行为-情绪结果的联结,使个体能自发地基于预期情绪选择当前行为。情绪预测会受到情境、个体差异等的影响,并有一定的误差。  相似文献   

18.
自我控制是个体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个体在自我控制的同时,也要为每次控制付出代价,产生自我损耗,导致随后自我控制的失败。本文回顾了双任务范式中诱发、测量、克服自我损耗的方法,认为未来研究应探索任务的有效性、多采用三任务范式等,在克服自我损耗方面,应同时关注短期克服损耗的方法和提高整体控制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高科  李琼  黄希庭 《心理学探新》2012,32(2):110-115
自我控制的能量模型是解释自我控制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所有的自我控制行为依赖一种共同且有限的能量,执行自我控制会消耗这种能量,导致自我损耗效应的产生,但能量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得以恢复和提升。该模型得到大量行为和生理层面研究的支持,但也有研究者从疲劳、情绪、动机、血糖指标、时间知觉等方面提出质疑。未来研究可从自我能量的性质、总量等角度进一步完善能量模型,同时结合我国文化探讨理想、信念、价值观对提升我国国民意志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