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珍 《哲学研究》2022,(4):118-127
不少学者将干预主义因果论应用于心灵哲学以解决心理因果性问题,但这种研究进路遇到了各种难以克服的困难。究其根源,并不是因为干预主义因果理论本身是错误的,而是因为干预主义者没有能够为这一理论提供一种清晰的形而上学说明。干预主义理论所支撑的并不是非还原物理主义,而是基于稳健性的多元主义:世界上存在许许多多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实体、属性和现象,稳健性为我们相信这些实体、属性和现象是真实的提供了理由。稳健多元主义不是对物理主义的替代,而是一种不同于还原论和非还原论的物理主义形式,它能够兼顾物理的首要性和世界的多元性。稳健多元主义不但能够从形而上学层面支撑干预主义因果论,并能帮助其解决排除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心理学中的还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中的还原论主要指方法论意义上的“理论的还原论”,可分为心理学理论向物理学、生理学与生物学理论还原等三种还原论类型。它并不像其攻击者所误解的那样,就是本体论的还原论、必然导致决定论、与整体论截然对立或者仅仅就是还原方法。相反地,还原论是研究心理现象的重要途径,与方法论的多元主义并行不悖,符合人类进行认识的规律。只要使用者注意其适用的边界条件,还原论还是不失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不错的“没有选择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现代美德伦理学对于道德心理问题有着特殊的兴趣和重视。它对现代规则伦理学的批评以及由此获得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它对行为者心理状况的深入理解相关。然而,现代美德伦理学提出的心理知识必须接受现代心理科学的考察与评判。在经验证据的基础上,追求经验性和实证性并最终对包括心理现象做出物理主义的还原和解释,是现代心理科学的抱负与诉求。但是,这种物理主义挑战错误地判断了心理现象与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并不充分的因果联系。作为某种心理状态的美德品质,既不能也无须被还原为或等同于物理的脑神经活动。关于心灵问题的物理主义还原论立场,无论是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是不充分的。  相似文献   

4.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06,29(3):520-525
从基因的角度认识人的社会行为,以遗传决定论的观点看待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这种生物还原论的观点近年来在西方心理学中有着很大的市场。社会生物学、进化心理学和对行为遗传学研究成果的错误理解和解释是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实际上,基因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并不能决定个体的行为选择。个体发展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心理与行为是受文化制约的,文化决定了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功能主义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似乎与物理主义有着不解之缘,被分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与还原的物理主义。一方面,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在理论上面临两难困境,使之在物理主义和非还原论之间不可得兼;另一方面,还原的物理主义在"中文屋"论证和"感受性问题"面前遭受挫败,同样面临严重的困境。看来,作为物理主义的功能主义已经面临绝境,摆脱物理主义窠臼的出路只能是向二元论的某种回归。  相似文献   

6.
认知研究的现象学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多益 《哲学动态》2007,18(6):55-62
关于认知的研究,从心理学进展来看,20世纪70年代占主导性地位的是认知主义(cogni-tivism),或称为符号的研究定向;80年代兴起了联结主义(connectionnism),或称为网络的研究定向,它是以神经的网络加工系统为理论基础的,或者说是通过脑的生物活动来类比人的认知活动。认知心理学以其丰富的实验成果迅速改变着心理学的面貌,但与此同时也遭到诸多批判。这些批判主要反映在对其方法论的否定。美国心理学家汤普森认为,认知心理学的个体主义方法论把一切都还原为个人的认知活动,现实的行为被看成是个体的认知操作,而不是社会和历史构造的产物。[1]这…  相似文献   

7.
物理秩序是人类对周围事物有序性的整体感知,空间物理秩序是其中一类,是指事物与该空间(二维或三维)内其他物体的位置根据一定模式或规律决定。空间物理秩序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揭示了其对刻板印象及个体决策的影响,还包括对道德规范行为、违法行为以及其它日常生活行为的影响。研究归纳了空间物理秩序对人类认知及行为影响的理论,并对现有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提炼总结。未来应通过更严谨的实验研究验证并丰富物理秩序对认知与行为影响的理论,扩展影响后果的研究范围,从而拓宽其在实务领域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1,43(5):589-598
具身认知强调了心智或认知对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的依赖性。与传统认知心理学的符号加工模式不同的是, 它认为身体的构造和状态、身体的物理属性及其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对认知具有塑造作用。认知既是具身的, 也是嵌入的, 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 构成了一体的认知系统。最初, 具身认知仅仅是一种反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哲学思潮, 经由认知科学哲学和理论心理学而逐渐进入了实验领域。具身认知研究充分利用了神经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数据和结论, 但是它并不主张把心理还原为生理或物理, 同时, 具身认知的神经科学取向仅仅给传统心理研究提供一个认识心智的新视角, 其目标并非取消行为水平的心理研究, 因此不会损害心理学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9.
社会阶层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前沿领域,是指由于经济、政治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群体,这些群体之间存在着客观的社会资源(收入、教育和职业)的差异,以及感知到由此造成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基于社会认知视角的社会阶层理论认为,处于同一阶层中的个体,由于共享的经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认知倾向,低阶层者是情境主义的,高阶层是唯我主义的。大量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环境所导致的认知倾向差异,使得高低阶层这在感知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方式存在显著的不同。而阶层的流动性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以及本土化的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是需要未来深入探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音乐教育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本文主要结合教育心理学重要的三大流派,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构建主义,结合其主要的理论,阐述对音乐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包开亮  霍涌泉 《心理科学》2012,35(5):1272-1279
从认知神经科学面临的三个挑战--(1)神经科学是“还原” 的,不能完全解释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2)认知神经科学无法真正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3)认知神经科学只能揭示出神经事件与认知活动或行为活动的相关性--入手来讨论其心理学理论价值,阐明认知神经科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及主流趋势。同时指出,认知神经科学只是心理学学科门类中的一种,它能解决的问题也只限于特定的范围,对它要有科学理性的认识和定位。  相似文献   

12.
姜永志 《心理科学》2013,36(2):496-500
摘要 辩证心理学和交互行为心理学是近年对心理学理论建设和方法论改革影响较大的心理学取向,它们可以共同归纳到心理学的情境交互作用理论体系之下。情境交互作用理论体系打破了传统心理学只关注意识、行为和心理机制的单一维度,认为心理学应该关注机体与情境交互作用中的意义。文章对辩证心理学和交互行为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假设进行了详细阐释。最后对情境作用理论体系对当代心理学的影响和启示进行了说明,可以为未来心理学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3.
Donald H. Wacome 《Zygon》2004,39(2):321-337
Abstract. Nonreductive physicalism, as opposed to reductionism, enjoys wide popularity by virtue of being regarded as comport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image of human beings as free and ontologically unique without the difficulties of mind‐body dualism. A consideration of reasons, both good and bad, for which reductionism is rejected suggests instead that the move to nonreductive physicalism does nothing to mitigate the implications of a physicalist account of human nature.  相似文献   

14.
“认知科学”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其维 《心理学报》2008,40(12):1306-1327
以计算隐喻为核心假设的传统认知心理学以及联结主义心理学均不能克服离身心智(disembodied mind)的根本缺陷,当代认知心理学正面临着新的范型转换。以具身性和情境性为重要特征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将日受重视,并促使认知神经科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者认为在身心关系上应该坚持生理只是心理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的立场,克服生理还原论的危险;应该重新审视基于二元论的生理机制这种说法;心理学传统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有可能在第二代认知科学强调认知情境性的基础上达成某种融合;第一代认知科学对意识的研究是不成功的,因为对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研究不能代替意识的研究,同时还应避免以意识内容的研究取代心理学研究的倾向。第二代认知科学中的动力系统理论关于变量(因素)之间的偶合(coupling)关系完全不同于变差分析中的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其动力系统模式可能更有助于破解意识的产生(涌现)之谜,并引发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变革新潮。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将启发人们对身心关系、生理还原论、意识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人工智能对心智完全模拟的可能性等重大问题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研究本土文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春兴 《心理科学》2004,27(2):420-422
经由本地化研究建立本土心理学的呼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两岸三地即已时有所闻.惟对“本土”或“本地化”的概念并不明确。到90年代末期台湾部分心理学家提出三地论的概念^[3],认为港、台、大陆三地因长期隔离,社会形态各异,故而主张三地华人社会的心理学者应各自建立自己的本土心理学(台湾本土心理学、大陆本土心理学、香港本土心理学)。此种纯以地区为前提的心理学研究取向有待商榷.原因是如将心理学视为研究人性特质的科学。并将心理与行为视为人性特质的表徽。显而易见的是,影响心理与行为的文化因素大于地区因素。基于此义.本文提出采用心理学研究本土文化取向的建议.并试从心理学思想的演变中分析探讨此一建议的合理性。一得之愚尚请学界先进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6.
Is reductionism simply a methodology that has allowed science to progress to its current state (methodological reductionism), or does this methodology indicate something more, that the material universe is determined in full by its smallest components (ontological or causal reductionism)? Such questions lie at the heart of much of the contemporary religion–science dialogue. In this essay I suggest that the position articulated by philosopher–theologian Bernard Lonergan is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dealing with these questions. For Lonergan, the criterion of the real is simply its verified intelligibility and not its imaginability. Each of the various levels of reality, as studied in sciences such as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and sensitive and rational psychology, consists of an intelligible integration of what on the lower level would be simply random occurrences. The things studied by the various sciences (atoms, molecules, cellular organisms, animals, human persons, and so on) are intelligible unities, and no one level is somehow more real than any other. I argue that such a scheme, while seeming somewhat counterintuitive, is best able to deal with the multilayered reality of the contemporary physical and life sciences and provide an opening to the richness of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human culture.  相似文献   

17.
18.
Social science and neuroscience perspectives represent two ends of a continuum of levels of organization studied in psychology. Human behavior as a whole unfolds at social levels of organization, whereas much of th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has focused on cognitive and biological pieces of this whole. Recent evidence underscores the complementary nature of social, cognitive, and biological levels of analysis and how research integrating these levels can foster more comprehensive theories of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complex behavior and the mind. This research underscores the unity of psychology and the importance of retaining multilevel integrative research that spans molar and molecular levels of analysis.  相似文献   

19.
潘菽逝世已有30周年,中国心理学界缅怀他的最好方式之一是,弘扬他的三个心理学思想精义,将之体现在行动中,促进中国心理学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坚持潘菽“心理学是中间科学”的主张,使中国心理学研究的视角、方法与主题更加多元化; 秉承潘菽重视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遗志,提高研究成果的原创性水平; 落实潘菽关于中国心理学“要走我们自己的道路,有自己的特点”的倡议,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心理学体系,使中国心理学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体系和灵魂上都真正获得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