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前额叶皮质损伤患者的情绪异常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类前额叶皮质与情绪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在相关的临床和神经成像研究结果基础上,分析了前额叶皮质损伤对情绪行为造成的影响,分别概述了精神分裂症、重性抑郁和焦虑患者的情绪变化、前额叶切除对情绪的影响以及左右前额叶皮质与情绪的关系,重点阐述了前额叶功能异常的神经生理学特点,认为情绪的改变会随着前额叶皮质不同部位的结构缺损或功能变化而有所不同,此有利于对前额叶皮质损伤患者情绪异常的评价与防治。  相似文献   

2.
自我控制指那些帮助人们克服思想和情绪, 进而依据实际情况调整自我行为的心理加工。虽然良好的自我控制对个体的成功与幸福非常重要, 但自我控制失败仍然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借助于序列任务范式, 研究者揭示了自我控制失败的认知机制并建构了多种理论, 包括能量模型、加工模型、中央管理器模型和前额叶−皮层下脑区的平衡模型。相关脑成像研究主要聚焦于额下回、杏仁核、眶额叶皮质等脑区。未来研究应侧重不同理论之间的融合与补充, 强化自我控制失败潜在神经机制的探索, 并推动自我控制与社会决策行为的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3.
自我神经基础的探讨常基于自我相关加工的研究, 涉及皮质中线结构各个脑区甚至全脑协同作用。内侧前额叶皮质及其次成分在自我相关加工中发挥重要作用:腹内侧前额叶皮质较多支持默认模式下的自我加工、自我信息的觉察和“在线”自我加工, 背内侧前额叶皮质主要参与有意识的自我参照加工、自我信息的评价和“主导的”自我加工。在自我-他人表征中, 自我-他人表征的情感性、认知性和文化性因素均调节内侧前额叶皮质及次成分的活动。未来在动态的时间和人际背景中解析自我加工的神经机制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恐惧是一种基本情绪,在人类的生存和适应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者认为对恐惧情绪的加工存在着两种方式——阈上加工和阈下加工,而最近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对恐惧的加工是需要中枢神经系统参与的阈上加工.在恐惧的形成与表达中,杏仁核、前扣带回、眶额叶皮质等脑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恐惧记忆的编码与巩固受到海马和各相关脑区的共同影响;前扣带回、内侧前额叶皮质等相关脑区是恐惧情绪调节的高级中枢;在恐惧的消退过程中,内侧前额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影响杏仁核、海马等相关脑区的活动.未来研究应该从恐惧情绪加工过程中脑区的交互机制、恐惧易感性以及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等角度对恐惧神经机制展开大量研究,力图全方位地理解恐惧加工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5.
行为抑制的"停止信号"多来自内生意图行为"是否做"决策过程最后时刻内生性否定指示(即内生意图性抑制),而非环境提前设定。因无法用行为指标(错误率、反应时)评估,需将"自由选择"范式结合f MRI、EEG等技术测量与之相关的脑神经、自主神经生理特点;此外,范式中加入的刺激阈下启动、情绪信息影响了内生意图性抑制的加工过程。未来从三个方面拓展研究:(1)明确背内侧额叶皮质的心理机制;(2)探索人格特质的影响;(3)"停止信号"内生日常化。  相似文献   

6.
在最后通牒博弈中,自利动机与公平偏好的权衡决定着个体拒绝或者接受不公平分配。根据双系统理论,对于个体拒绝不公平分配是系统1中的自动反应还是系统2中的控制加工这一争议,从理论假说、影响因素和脑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自动消极互惠假说和社会启发假说支持公平偏好的自动加工假说,公平偏好控制假说则认为公平偏好是抑制自利动机的控制加工的结果。系统1通过脑岛、杏仁核和腹内侧前额叶皮层识别和评估公平行为;系统2通过扣带回皮层、腹外侧、背内侧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对系统1进行重新评估和调节并做出相应的决策。个体差异因素和实验任务特征可能会影响个体在系统1中的自动反应。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验范式,深入探索其中的调节变量及其神经网络。  相似文献   

7.
自我控制的前额叶-皮质下平衡理论认为,成功的自我控制基于前额叶脑区对皮质下脑区的调节能力;当前额叶脑区与皮质下脑区的平衡打破时,就会引起自我控制失败.以往各类型自我控制的脑机制研究,包括决策行为、欲求行为、情绪调节、态度/偏见调节的研究,均支持平衡理论的观点.未来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分别考察不同类型自我控制中,前额叶脑区对皮质下脑区调节的具体路径,以及青少年前额叶-皮质下的平衡关系随年龄增长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行为抑制是一种重要的执行功能。考察情绪影响行为抑制的脑机制, 将有助于理解个体如何适应环境, 特别是如何在情绪情境中控制自己的行为。近年来, 研究者开始使用脑成像技术考察情绪影响行为抑制的脑机制。研究发现, 在情绪影响行为抑制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前额叶抑制控制系统和边缘结构情绪加工系统, 而且涉及这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 即情绪加工与行为抑制加工的整合。腹外侧前额皮层、背外侧前额皮层、前扣带回、杏仁核、脑岛等脑区在情绪加工与行为抑制加工的整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情绪整合到行为抑制加工中的时间进程还不清楚。今后的研究应着眼于情绪影响行为抑制的时间进程、神经网络、个体差异的影响以及改进研究范式等方向。  相似文献   

9.
内疚是个体做出危害他人的行为或违反道德准则之后产生的良心上的反省, 对行为负有责任的一种负性体验。内疚在道德规范和人际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者主要采取自我报告范式、情境模拟范式、过失范式和经济博弈范式考察内疚的发生发展及其功能。近年来, 研究者尝试揭示内疚脑机制, 研究发现内疚主要激活前额叶皮层和脑岛等脑区, 前额叶可能与内疚的认知成分相关, 而脑岛主要与内疚的情绪成分相关。未来的研究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进一步考察内疚的认知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0.
双加工理论认为锻炼行为形成中自动加工(系统1)和熟虑加工(系统2)是两个相互作用但又截然不同的信息处理系统,其中自动评价通过触发系统1的自动加工过程激活运动记忆自发的心理联想,并对运动进行情感评价,从而影响锻炼行为。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锻炼相关刺激在不同锻炼人群中引发的自动评价特点。采用评价启动任务范式,实验1和实验2分别给予阈上和阈下锻炼词或非锻炼词作为启动刺激,之后要求被试对积极或者消极目标词进行按键反应。研究结果显示无论阈上还是阈下呈现锻炼启动词,均表现为锻炼组对积极目标词反应速度更快。结果表明:锻炼人群对于锻炼词具有积极自动评价。  相似文献   

11.
采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IRK)和加工分离范式(PDP)探讨焦点阅读中文本表征的意识性。根据阅读材料中人物特征与其目标行为的关系,创设一致和恢复一致两种实验条件,实验1、2分别使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加工分离范式研究文本表征的意识性问题。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的有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指标上有显著差异,说明在焦点阅读中命题表征和情境模型的建构都是有意识的。  相似文献   

12.
反应抑制是指抑制不符合当前需要的或不恰当行为反应的能力, 也是执行控制加工的重要成分。解释反应抑制的心理加工模型有两种: 反应与抑制相互独立的赛马模型和交互作用的赛马模型。近年来对反应抑制神经机制的研究表明: 额叶-基底神经节系统内的超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可能共同负责对优势反应的抑制, 而额下回、辅助运动区/辅助运动前区和前部扣带回皮层等脑区可能是抑制控制的关键脑区; 反应抑制与反应选择、工作记忆和注意的神经加工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它们的激活脑区既相互重叠, 又相互区别; 右背外侧前额皮层的激活可能反映与抑制任务相关的注意和工作记忆的加工。未来的研究需要将脑损伤、神经功能成像和经颅磁刺激等多种技术结合起来, 进一步阐明上述脑区在反应抑制中的相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认知控制领域中, 色-词Stroop任务常被用于研究冲突加工的内在机制。本文首先简述色-词Stroop任务中的刺激冲突和反应冲突及研究这两类冲突常用的实验范式。然后介绍这两类冲突的神经动力学特征:事件相关电位研究显示, N450的波幅调整反映了大脑对冲突的监测, 持续电位(sustained potential, SP)的波幅调整反映了大脑对反应冲突的解决; 核磁共振成像研究显示, 前扣带回、背外侧前额叶分别在反应冲突的监测、认知控制的执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最后针对目前研究范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法和认知神经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人类在社会互动中通过他人的行为对他人特质、意图及特定情境下的社会规范进行学习, 是优化决策、维护积极社会互动的重要条件。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通过结合计算模型与神经影像技术对社会学习的认知计算机制及其神经基础进行了深入考察。已有研究发现, 人类的社会学习过程能够较好地被强化学习模型与贝叶斯模型刻画, 主要涉及的认知计算过程包括主观期望、预期误差和不确定性的表征以及信息整合的过程。大脑对这些计算过程的执行主要涉及奖惩加工相关脑区(如腹侧纹状体与腹内侧前额叶)、社会认知加工相关脑区(如背内侧前额叶和颞顶联合区)及认知控制相关脑区(如背外侧前额叶)。需要指出的是, 计算过程与大脑区域之间并不是一一映射的关系, 提示未来研究可借助多变量分析与脑网络分析等技术从系统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考察大尺度脑网络如何执行不同计算过程。此外, 将来研究应注重生态效度, 利用超扫描技术考察真实互动下的社会学习过程, 并更多地关注内隐社会学习的计算与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5.
恐惧可以帮助个体快速地评估危险情景,并调动生理和行为反应来应对危险刺激。恐惧发展始于婴儿时期,神经回路表现为杏仁核未参与恐惧反应,但杏仁核功能连接可以预测早期恐惧反应;发展到童年期的恐惧学习特点为安全学习不足和过度泛化,其根源是负责辨别刺激的海马还处于发育中;进入青春期恐惧加工主要特征是由于前额叶发育较晚导致的消退能力弱。恐惧虽有益于人类生存,但恐惧异常会引发焦虑障碍,本文从恐惧的习得、消退和泛化三个阶段,对比了焦虑与健康青少年的恐惧学习差异。最后,文章从增加婴儿时期研究、创新青少年恐惧研究范式和开发安全有效的干预手段三个方面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以期进一步推动恐惧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习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斌  马红宇 《心理科学》2012,35(3):745-753
习惯是一种由某特定线索引发并指向某特定目标(包括外显目标与内隐目标)的自动化反应。它具有过去有行为的重复、环境线索的稳定与自动化的反应等特征。关于习惯的测量方式主要采取自我报告法(如自我报告过去行为频率、自我报告习惯频率、自我报告习惯索引等)和反应频率测量法。对习惯的形成的理论解释主要有环境促进、态度促进、目标促进等几种观点。未来研究应继续深入探讨习惯的本质、整合形成机制的相关理论及开发更可靠方便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7.
程一智  吴寅  李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6):1044-1057
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行为经济学中许多研究一致认为, 人的行为由双重学习系统控制, 分别是反射性系统和反思性系统。前者是自动化的习惯系统, 反应快速, 不需要消耗认知资源, 后者是反应较为缓慢的认知系统, 需要消耗更多认知资源, 但也更加灵活, 可以有效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两种学习系统并行存在而又相互竞争, 共同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究竟是哪种学习系统对人的特定行为起着主导作用, 又有哪些因素导致该系统对行为的支配, 是近年来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过去研究者们采用导航学习、概率分类学习或工具性学习及其计算模型, 从行为和大脑层面探讨双重学习系统在急性和慢性应激下的变化。通过回顾和分析这些研究, 我们总结出应激导致个体向习惯行为转变的生理机制, 即去甲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在杏仁核的参与下与受体结合协同作用于双系统相关的脑区, 并从该角度出发重新梳理和解释毒品成瘾的形成。未来需要重点关注个体基因差异与应激影响学习的关系, 并采用多种研究手段以更好地揭示其背后的神经和内分泌机制。  相似文献   

18.
人工语法范式下内隐学习的脑机制及其教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语法范式是研究内隐学习实验的重要范式。利用脑成像技术的研究发现:人工语法范式下内隐学习发生时,额叶、枕叶、顶叶以及基底神经节与内隐学习有密切关系。该结果对当前教育教学产生一定启示,即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知识迁移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重视学习过程中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先后顺序和有序结合。  相似文献   

19.
任务转换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基本方式,其过程转换加工为中央执行系统的重要功能。转换加工在工作记忆中体现为控制竞争同一认知资源的两项任务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执行转换任务的反应时比执行重复任务的反应时更长,两反应时之差为转换代价。行为实验和神经生理学实验在转换加工的研究范式、转换代价的成分以及执行控制的理论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争议。事件相关电位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联合使用能直观地反映大脑转换加工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将为转换加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20.
王佳莹  张明 《心理学报》2014,46(2):196-203
结合掩蔽启动范式和Go-Nogo范式, 证明了语义水平负相容效应的存在, 考察了任务需求对语义水平负相容效应的影响。实验以汉字“左”和“右”作为掩蔽启动项, 在两个Block的Go试次中分别以双箭头和汉字为目标项, 要求被试做辨别反应, 在Nogo试次中不呈现目标项, 无需反应。行为结果发现, 只有当启动项与任务需求相关时才出现负相容效应。ERP结果发现, 只有在任务需求相关时Go任务中一致条件下的P3潜伏期更长; Nogo任务中, 相关条件下两种汉字启动项诱发的N2平均波幅差异显著, 相关和无关两种条件下P3波幅差异显著。说明语义水平负相容效应受自上而下任务需求影响, 这种影响是通过自上而下认知控制加工的调节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