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核查表、创伤后成长问卷、生命意义感量表和亲社会行为问卷,在汶川地震8.5年后对地震极重灾区的118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检验存在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PTSD可以直接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降低存在意义感进而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还可以通过提高寻求意义感进而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PTG可以直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也可以分别通过提高存在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进而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2.
采用自我同情量表、感恩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核查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雅安地震4.5年后的49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以考察自我同情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并检验感恩在其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积极自我同情可以直接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消极自我同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SD;积极自我同情可以通过感恩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消极自我同情可以通过感恩正向预测PTSD、负向预测PTG。研究显示,积极的自我同情可以缓解青少年的PTSD、促进PTG的发展,而消极自我同情会加重青少年的PTSD;感恩在自我同情与PTSD和PTG之间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考察雅安地震后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关系,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情绪调节策略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雅安市芦山县的31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创伤暴露程度对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对PTSD和PTG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青少年的认知重评策略可以显著地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表达抑制策略仅对PTSD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PTG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社会支持可以显著地调节表达抑制策略对PTSD和PTG的作用,表现为表达抑制对PTSD的正向预测作用随着社会支持的增加而降低,并可随着社会支持的增加而对PTG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汶川地震8.5年后青少年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关系,利用社会支持问卷、自我效能感问卷、自尊量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地震灾区的1185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创伤暴露程度对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均不具有显著影响,但对PTG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在控制创伤暴露后,社会支持不仅可以直接促进PTG,也可以分别通过自我效能感和自尊促进PTG,还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经自尊的多重中介作用来促进PTG,表明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在社会支持与PTG的关系中发挥着显著的中介效应。这些结果说明社会支持对PTG影响的一个重要机制是通过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增加其自尊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乳腺癌患者反刍这一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在体象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体象量表(BIS)、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PSS)和创伤后成长问卷(PTGI)对150名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乳腺癌患者的体象可以正向预测PTSD和PTG;(2)乳腺癌患者的反刍在体象和PTSD的闯入性症状、回避性症状中起中介作用,在体象与PTG中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果表明,体象既可以正向预测乳腺癌患者的PTSD和PTG,也可以通过反刍的中介作用影响PTSD。  相似文献   

6.
周宵  伍新春  王文超  田雨馨 《心理学报》2017,(11):1428-1438
本文采用追踪研究的设计,在雅安地震后的6、12和18个月三个时间点,采用社会支持问卷、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DSM-5的PTSD核查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303名小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建立交叉滞后模型,考察社会支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创伤后成长(PTG)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震后6至18个月之间,PTG对PTSD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震后6个月的PTSD对震后12个月的PTG具有显著的跨时间点的正向预测作用,但是该作用在震后12至18个月之间不再显著;震后6至12个月之间,社会支持对PTSD发挥单向的缓解作用,但与PTG之间不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在12至18个月之间,PTSD可以单向地降低社会支持,且社会支持与PTG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向相互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情绪调节策略问卷、DSM-5的PTSD症状核查表、创伤后成长问卷,以汶川地震8.5年后极重灾区的1153名青少年为被试,考察青少年的依恋、认知重评、表达抑制、PTSD和PTG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青少年的依恋可以直接负向预测PTSD、直接正向预测PTG;青少年的依恋可以通过认知重评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也可以通过表达抑制负向预测PTSD,却不能通过表达抑制预测PTG。  相似文献   

8.
为了考察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创伤暴露程度、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与物质滥用之间的关系,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和物质滥用问卷对汶川县和茂县的143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选取有物质滥用的青少年354名作为本研究的对象。结果发现:创伤暴露程度可以直接正向预测作用物质滥用。不过,在创伤暴露与物质滥用直接关系之间加入PTSD、父母和同伴依恋之后,创伤暴露程度对物质滥用的直接预测作用不再显著,并且创伤暴露程度不能通过同伴依恋预测物质滥用,也不能通过PTSD经同伴依恋对物质滥用发挥多重中介作用;但创伤暴露程度能通过PTSD正向预测物质滥用,可以通过父母依恋负向预测物质滥用,并且创伤暴露程度还可以通过PTSD经过父母依恋对物质滥用发挥正向的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考察创伤暴露程度、主观害怕程度、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之间的纵向关系,本研究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主观害怕程度问卷、社会支持问卷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对雅安地震半年后的303名小学生进行测查,并于震后一年半时进行再次测查。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创伤暴露程度对地震半年后的PTSD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震后一年半的PTSD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无论是震后半年还是一年半,主观害怕都可以加剧PTSD、社会支持都可以缓解PTSD;社会支持在创伤暴露程度与PTSD之间不起显著的调节作用,但却可以显著地调节主观害怕程度对震后一年半的PTSD的影响,表现为主观害怕程度对震后一年半的PTSD的正向预测作用随着社会支持水平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乐观问卷、希望问卷、反刍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以雅安地震2.5年后的416名中学生为被试,考察其乐观、希望、反刍与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控制创伤暴露程度后,雅安地震2.5年后青少年的乐观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G,也可以经过希望来间接地正向预测PTG,还可以通过希望经主动反刍的多重中介来正向预测PTG;甚至乐观还可以通过侵入性反刍经主动反刍间接地负向预测PTG,但预测作用远小于乐观对PTG的促进作用;乐观通过希望不能经侵入性反刍对PTG发挥显著的直接和间接预测作用,且乐观还不能直接通过主动反刍促进PTG。  相似文献   

11.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社会支持问卷、状态希望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量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以雅安地震2.5年后的397名中学生为被试,考察其社会支持、状态希望、积极重评与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雅安地震2.5年后青少年的社会支持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G,不过,在社会支持与PTG之间纳入状态希望和积极重评后,社会支持不能直接地促进PTG,但却可以分别通过状态希望和积极重评来促进PTG,还可以经过状态希望由积极重评的多重中介来正向预测PTG。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追踪研究的方式,在汶川地震后3.5年、4.5年和5.5年三个时间点,采用社会支持问卷、反刍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汶川地震后24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建立交叉滞后模型,考察社会支持、主动反刍与创伤后成长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震后3.5年至5.5年间,社会支持对主动反刍和PTG的跨时间点预测作用不显著;主动反刍对PTG具有显著的跨时间点正向预测作用,但对社会支持的跨时间点预测作用不显著;震后3.5年的PTG对震后4.5年的主动反刍具有显著的跨时间点正向预测作用,但震后4.5年的PTG对震后5.5年的主动反刍的跨时间点预测作用不显著;震后3.5年和4.5年的PTG分别对震后4.5年和5.5年的社会支持的跨时间预测作用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bo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symptoms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PTG).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sought to assess the frequency, common predictors, and interrelationships of PTSD symptoms and PTG i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n = 65). In this sample, symptoms of PTSD and reports of PTG were common and were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one another. Greater social constraints on talking about breast cancer and perception of cancer as a traumatic stressor were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PTSD symptomatology. Younger age and perception of cancer as a traumatic stressor were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PTG. Findings suggest the central role of subjective appraisal in adjustment to cancer.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should be sensitive to the potential for PTG, both in treatment design and in assessment of outcomes.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e study tested the model of adaptation after trauma by Benight and Bandura (2004) indicating that posttraumatic recovery may be predicted directly by coping self-efficacy (CSE) and indirectly by social support. These relation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context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PTG) among Hurricane Katrina survivors living with HIV. Additionally, 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among individuals with more intensive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symptoms, those with strong CSE would experience the strongest PTG. Cross-sectional data were collected among 90 patients with HIV who reinitiated care at the HIV outpatient clinic. Questionnaires were administered approximately 14 months after the hurricane. Higher CSE was related to higher PTG among the survivors who suffered from more intensive PTSD symptoms. Received social support was directly related to only one index of PTG, relating to others. Furthermore, although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CSE, the indirect conditional effect of received social support on PTG was not confirmed. Similar results were obtained across the indices of PTG, controlling for the level of exposure to hurricane-related trauma. Cross-sectional design and convenience character of the sample warrants re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