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旨在探讨整合如何影响联结再认和项目再认及其加工过程。编码阶段要求被试学习复合词和非复合词,提取阶段完成联结再认和项目再认测验。结果显示,复合词比非复合词有更好的联结再认表现,但在项目再认表现上两者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ERP结果显示,在联结再认上,复合词诱发显著的FN400效应(与熟悉性加工有关)和LPC效应(与回想加工有关),非复合词只诱发显著的LPC效应,且复合词比非复合词有更大的LPC效应。在项目再认上,复合词比非复合词诱发更大的FN400效应。总而言之,整合在促进联结再认的同时并不会损害项目再认的表现,支持了“只有收益”观点。 相似文献
2.
在项目间语义关系的熟悉性研究中, 一个关键问题是熟悉性效应依赖于哪种信息的加工, 关系概念还是抽象结构?研究通过两个实验, 借助无线索回忆再认范式(the recognition without cued recall paradigm, 简称RWCR范式)和四词类比材料, 采用混合设计, 直接分离与比较关系概念和抽象结构的加工对RWCR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 关系概念作为测验线索能够引发显著RWCR效应, 但仅仅学习关系概念却不能;只有学习关系概念的结构化材料时, 才能引发显著RWCR效应。该结果表明, 项目间语义关系的熟悉性过程与结构信息有关。 相似文献
3.
双加工理论认为熟悉性和回想是情景记忆的两个独立过程,其重要证据是ERP研究中FN400和LPC可以分别指示熟悉性和回想。但也有研究证明FN400是概念启动和熟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而LPC也不能准确的反映回想加工,因此,将其作为双加工理论证据的可靠性需进一步讨论。未来需进一步明确概念启动和熟悉性影响FN400的前提条件,并在提高生态效度和控制额外变量的同时明晰LPC的指向性,同时探究熟悉性和回想在再认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4.
研究采用经典的R/K范式,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探讨编码阶段和检索阶段的异质情境流畅性对再认的影响。实验1为2(异质情境:高流畅性预期情境和低流畅性预期情境)×2(测试词类型:目标词和分心词)的混合实验设计,异质情境发生在编码阶段;实验2与实验1设计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异质情境发生在检索阶段。结果发现:异质情境发生在检索阶段时只对K反应产生影响,目标词在高流畅性情境中比低流畅性情境中的K反应率更高,而分心词在低流畅性情境中比高流畅性情境中的K反应率更高。研究表明,检索阶段的异质情境流畅性只影响熟悉性再认,支持双系统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5.
通过两个实验对两种再认所涉及的心理机制及其与启动效应的关系进行探讨。实验一用高频字和低频字作实验材料,分别测量集中注意和分散注意条件下,两种再认的成绩。结果表明:学习阶段的注意分散使以提取为基础的再认成绩下降,对以熟悉性为基础的再认成绩没有影响。低频字以熟悉性为基础的再认优于高频字,但字频对以提取为基础的再认没有影响。实验二分别测量两种再认项目的补笔正确率。结果表明:以熟悉性为基础的再认的补笔正确率显著高于以提取为基础的再认的补笔正确率。据此可以推论:两种再认可能有不同的心理机制。以提取为基础的再认属于有意识记忆的范畴,以熟悉性为基础的再认属于无意识记忆的范畴。后者和启动效应的心理基础可能是共同的。 相似文献
6.
字词再认的事件相关电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400)是一个与字词再认密切相关的事件相关电位成分.它可由多种语言或非语言材料引出.其波幅在头皮上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右侧波幅大于左侧)。其心理学意义可能反映了词汇到达后选择适当语义的过程。目前,N(400)已被用于对某些精神疾患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双加工理论认为再认提取存在回想和熟悉性两种认知加工过程。本研究采用修正的“记得/知道”范式,考察不同强度的负性情绪对这两种再认提取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记得反应上不同负性情绪强度的材料呈现出以下模式:高度负性 > 中度负性 > 轻度负性 > 中性;(2)在知道反应上,不同负性情绪强度的材料呈现出以下模式:中性 > 轻度负性 > 中度负性 > 高度负性。这些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的负性材料对情绪记忆的影响表现为两条途径:依赖于回想的再认随着负性情绪强度的增加而逐步提高,另外一个依赖于熟悉性的再认随着负性情绪强度的增加而逐步降低。 相似文献
8.
9.
10.
研究探讨了生物领域知识丰富者和贫乏者判断来自生物领域或一般领域亲疏度不同的配对词间联系的差异。采用2(生物领域丰富者和贫乏者)×2(生物领域配对词和一般领域配对词)×2(语义关系疏远配对词和语义关系密切配对词)混合实验设计,要求被试尽快判断4种类型共120组配对词的两个词间是否存在语义上的联系。结果发现:生物领域知识丰富者比贫乏者更倾向于接受生物领域配对词间的联系,且在判断生物领域关系疏远配对词时花费更长时间;而两者在判断一般领域配对词间的联系时,无论在接受性或反应时上均不存在差异。这一结果说明,知识背景影响个体觉察特定范畴或特定领域中观念间联系的敏感性,觉察观念间联系的能力表现出领域特殊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12.
研究使用ERPs技术, 考察了双语者在联结再认中是否存在第二语言记忆优势效应。实验要求被试完成维吾尔语(L1)和汉语(L2)两类“学习-测试”任务。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学习混合呈现的复合词和无关词, 测验阶段要求被试区分“旧”、“重组”或“新”词对。行为结果发现:(1)复合词中, L2的正确率高于L1, L2的反应时快于L1; 无关词中, L2的正确率与L1无显著差异, 但L2的反应时快于L1。(2) 在L2和L1中, 复合词的正确率均高于无关词, 反应时均快于无关词。ERPs结果发现:(1)在高整合条件下, L2仅诱发了FN400效应, L1诱发了FN400效应和LPC效应; 在低整合条件下, L2和L1都只诱发了LPC效应。(2)在时间进程上, L2和L1分别在650 ms和900 ms完成联结关系的提取。上述结果表明, 在高整合条件下, 双语者在联结再认中存在L2记忆优势。此外, 实验结果也从双语角度证明了, 整合编码能促进熟悉性在维吾尔语联结再认中发挥作用。本研究结果的实践意义在于, 为我国少数民族学生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了认知神经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联结记忆由三种成分构成:项目1, 项目2以及项目1-项目2之间的联结, 其中, 对项目1和项目2的再认称之为项目再认, 而对项目1-项目2之间联结的再认称之为联结再认。双加工理论认为项目再认可以由熟悉性和回想加工来完成, 而联结再认只能由回想加工来完成。但近期有大量的研究发现:当要学习的项目对被整合为一个新的整体表征时, 熟悉性也能够支持联结再认。而关于整合对联结记忆中项目再认的研究较少, 总结已有研究提出两种观点:一种是“只有受益”观点(benefits-only)认为整合在增加联结再认的同时不影响项目再认; 另一种是“收支平衡”观点(costs and benefits)认为整合增加联结再认是以牺牲项目再认为代价的。未来研究应该关注整合对联结记忆中项目再认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了解整合对联结再认和项目再认的具体作用, 有助于针对具体记忆任务选择合适的编码方式来提高记忆表现。 相似文献
14.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进行一体化编码时, 熟悉性也能够支持联结再认, 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大量研究证据的支持。然而, 关于一体化如何影响联结再认和构成联结的单个项目再认仍存在分歧。通过回顾现有研究发现:(1)一体化一致性是调节一体化与联结再认关系的重要因素; (2)认知资源有限和新/旧词语义相关性是影响一体化对项目再认作用的重要因素; (3)一体化的发生机制存在“项目假说”、“图式假说”以及“精细加工假说”三种可能的理论解释。未来研究不仅需要控制一体化一致性, 还可以比较不同一体化方式的作用大小以及探索一体化效应的毕生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5.
Memory for actions is usually better following subject-performed tasks (SPT) than verbal tasks (VT). We hypothesised that enactment unitises the components of actions such that familiarity can support associative recognition following SPT. To examine this hypothesis, participants studied verb–object pairs in a SPT or VT condition. During testing, they discriminated between intact, recombined and new items and made Remember/Know judgments; additionally, their EEGs were recorded. Associative recognition was better following SPT than VT. Early frontal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 were graded according to the item status following SPT, but no such effects were found after VT. Similarly, the late parietal ERPs were graded following SPT, whereas these effects were smaller and did not differ between intact and recombined items following VT. We conclude that enactment unitised the action and object so that familiarity could contribute to associative recognition and that recollection became sensitive to the amount of the matching associative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16.
双加工理论认为熟悉性和回想是支持情景记忆的两种基本加工过程。一般认为熟悉性和回想都可以支持项目记忆,但只有回想能够支持联结记忆。然而,一体化假说提出,当刺激材料在学习阶段得到一体化编码,形成一个单一、整合的表征时,熟悉性也能够支持联结记忆。以往研究主要利用实验材料的固有特征,或使用定义法、交互表象法来实现对刺激材料的一体化编码,然后通过配对联结再认范式或来源记忆范式验证一体化假说。神经成像研究发现,位于内侧颞叶的嗅周皮层能够支持编码阶段一体化表征的形成和基于熟悉性对一体化表征的提取。未来研究应克服以往研究中存在的方法学缺陷、从功能神经网络的角度考察一体化加工的脑神经机制、并注重一体化编码策略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真实情景图片为材料,探讨局部亮度与语义关系对情景识别的影响,以及情景背景线索和语义关系的获得。实验一结果显示,被试对有无语义关系情景图片的识别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且对拼接图片的识别正确率更高,反应时更短。实验二探讨了局部亮度与呈现时间变化条件下情景背景线索和语义关系的获得。结果发现,情景语义关系和背景信息的获得受到局部亮度变化和呈现时间的影响。这表明,语义关系和呈现时间对情景识别存在显著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与情景背景线索和语义关系的获得有关。呈现时间越长,越易获得情景语义关系。局部亮度变化越小,背景线索越易获得,呈现时间的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18.
Alfonso Pitarque Alicia Sales Juan Carlos Meléndez Salvador Algarabel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5,56(1):38-44
Aging is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false alarms on recognition tasks, and these false alarms increase with repetition in older people (but not in young people). Traditionally, this increase was thought to be due to a greater use of familiarity in older people, but it was recently pointed out that false alarms also have a clear recollection component in these people. The main objective of our study is to analyze whether the expected increase in the rate of false alarms in older people due to stimulus repetition is produced by an inadequate use of familiarity, recollection, or both processes. To do so, we carried out an associative recognition experiment using pairs of words and pairs of images (faces associated with everyday contexts), in which we analyzed whether the repetition of some of the pairs increases the rate of false alarms in older people (compared to what was found in a sample of young people), and whether this increase is due to familiarity or recollection (using a remember‐know paradigm).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e in false alarms in older people due to repetition is produced by false recollection, calling into question both dual and single‐process models of recognition. Also, older people falsely recollect details of never studied stimuli, a clear case of perceptual illusions. These results are better explained in terms of source‐monitoring errors, mediated by people's retrieval expectatio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