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展两个实验探究证据顺序和证词自信水平对5岁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机制。132名和127名5岁儿童分别参与实验1和实验2。实验1发现证据顺序对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表现为近因效应,但证词的自信水平差异不影响儿童的因果推理;实验2发现如果儿童注意到证词的自信水平信息,他们更倾向于在自信证词条件依据证词推断因果关系,证据顺序的影响力被削弱。研究结果说明证据顺序变化导致易受影响的近因效应。  相似文献   

2.
开展两个实验探究证据顺序和证词可信度对学前末期(65~70月龄)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132名和127名儿童分别参与实验1和实验2。实验1发现证据顺序对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表现为近因效应,证词可信度不影响儿童的推理结果;实验2发现如果强制要求儿童注意证词可信度信息,他们更相信可信证词而非不可信证词,证据顺序对推理结果无影响。研究结果说明学前末期儿童的因果推理受证据顺序和证词可信度的共同影响:在未被要求注意证词可信度时,受制于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大多数儿童依据最近接收到的证据推断因果关系;如果注意到证词可信度信息,更多儿童依据证词(可信证词条件)或观察结果(不可信证词条件)推断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取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以94名学前末期儿童(66-74月龄)为被试,在控制证据顺序的条件下探究观察因果学习结果和自主探索结果对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只获得观察学习结果或自主探索结果一种证据条件下,绝大多数儿童依据所获证据推断因果关系;(2)在获得观察学习结果和自主探索结果两种证据条件下,儿童能综合两类证据推断因果关系,其中自主探索结果对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力大于观察学习结果。  相似文献   

4.
3~4岁儿童规则因果推理能力的训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学前期是儿童多种推理能力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本研究(以64名3岁儿童为被试,采用Frye和Zelazo等所设计的“二进二出”装置,通过对3岁儿童的规则因果推理能力进行训练,从而探索儿童规则因果推理的内在机制。在本研究条件下,结果发现:1.年龄与训练的交互效应不显著,各年龄组儿童经过训练后,成绩的提高没有显著差异;2.规则与训练的交互效应显著,竖直规则下,儿童通过训练后提高的成绩不显著,但在交叉规则下前测后测成绩差异极其显著;3.训练效应显著,暴露因果机制,给予及时反馈和阐述规则时附加手势这些信息能促进年幼儿童对高级规则的掌握。  相似文献   

5.
运用情境实验法,考察了71名3岁儿童掌控动机的基本特点及行为评价对其影响。结果发现:3岁儿童:(1)对新奇玩具具有强烈的掌控动机;(2)丰富的视听反馈会更加激发其探索与操控;(3)当成人对其探索行为有积极评价时,儿童获得更多愉悦感;(4)掌控成败体验出现;(5)积极评价可增强掌控成功时的兴趣感,缓解失败后的不良情绪;(6)多数(94.42%)儿童愿意尝试挑战,并能坚持较长时间以期成功,但坚持性存在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6.
王沛  杨斌芳 《心理科学》2004,27(4):799-802
采用因果条件性逻辑推理研究的一般模式,研究了儿童社会信息因果推理发展状况。实验结果表明:(1)儿童社会信息推理能力呈年级性递增。(2)社会信息的内容会影响儿童社会信息推理的能力。(3)儿童四种逻辑形式推理能力之间的差异显著.AC、DA在年级水平上差异都十分显著,但MP和MT在年级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儿童在各个年级四种推理能力之间的差异都显著,确定型和非确定型逻辑推理能力之间的差异显著。(4)逻辑形式的难度、儿童的年龄影响儿童合理化解释的类型。  相似文献   

7.
学前儿童倾向于采用活力因果机制,即用生命力的交换和获取来解释与机体有关的生命现象.活力因果解释介于意图因果解释和机制因果解释之间,被认为是专属于生物领域的一种因果认知机制,它的提出为存在独立的朴素生物学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4到6岁是活力机制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在年长儿童和成人对机体生命现象的认识中,这一机制继续发挥着作用,并不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被其它因果机制完全取代.探讨可能导致活力因果机制发展差异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与其它因果机制的共同作用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儿童完全信息最后通牒博弈决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查了200名4-12岁儿童及40名成人完全信息最后通牒博弈决策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并对情绪在最后通牒博弈决策中的作用做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1)完全信息最后通牒任务中,作为分配者时4-6岁儿童更多提出小于半数的要约,而9-12岁儿童和成人则更多地提出平等分配的要约。作为应答者时儿童和成人均接受大部分要约。(2)公平策略和权宜策略是儿童与成人分配者采取的主要策略,而儿童与成人应答者则主要采用权宜策略。(3)基于满意与否的情绪体验是儿童应答者是否行使否决权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不同领域的规则(安全领域规则,个人领域规则)和不同的规则提出者(成人权威,同辈权威)对儿童判断的影响。研究考察了48名4~7岁的儿童在道义推理、奖惩判断、愿望理解和行为判断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直到7岁儿童才能根据规则的不同特点做出不同的判断,7岁儿童预测更不应该违反安全领域规则,违反安全领域规则和成人权威制定的规则后应该受到更多的批评,而4岁组和5岁组儿童在不同规则情境下的判断没有显著差异;(2)各年龄组儿童预测应该给予表扬的数量在各情境下没有显著差异;(3)在规则与愿望相冲突时,高年龄组儿童比低年龄组儿童更多地报告主人公会坚持自己的愿望;(4)在预测主人公是否会违反规则上,各年龄组在不同规则情境下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研究采用数量关系匹配任务和相对大小关系匹配任务,通过高表面相似性、低表面相似性和交叉映射三种实验条件,探讨表面相似性对儿童和成人数量与相对大小关系理解的影响。研究一对37名4岁儿童进行三次每次间隔半年的追踪测查,结果表明4~5岁间儿童理解数量关系和相对大小关系的水平有显著提高;4岁儿童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受到表面相似性的影响,4~5岁儿童对相对大小关系的理解受到表面相似性的影响。研究二探究44名成人数量和相对大小关系理解的特点,结果发现,成人完成两种关系匹配任务时也受到表面相似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儿童行为与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美芳  陈会昌 《心理学报》2009,41(10):947-957
选取4岁组、5岁组、7岁组、10岁组、12岁组儿童和成人共192名(各年龄组32名, 男女各半)为被试, 采用个别测查法考察学前和小学儿童行为与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发展。结果表明: (1)4岁时儿童已能进行行为水平的特质推理, 5岁时才能进行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 即使用特质引发规则进行特质推理, 10岁时两者均达到成人水平。(2)4岁、5岁时儿童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显著落后于行为水平的特质推理, 至少7岁时两者处于同一水平上。(3)儿童使用概念相似规则而不是情境匹配规则进行行为预测。(4)4岁儿童不使用简单效价规则进行行为预测, 5岁及以上儿童使用简单效价规则, 但他们是在区分同一特质范畴和不同特质范畴的基础上、在较低的确定程度上使用该规则。  相似文献   

12.
实验以中日166名4、5岁幼儿为被试(其中中国幼儿84名,日本幼儿82名),采用故事法比较了中日幼儿在故事情境中的自我调控反应。结果表明:(1)中日幼儿自我调控的反应方式因交往对象的不同表现出了差异。在幼儿与成人的矛盾情境中,日本幼儿比中国幼儿表现出了更多的自我抑制反应,在幼儿与同伴的矛盾情境中,日本幼儿比中国幼儿表现出了更多的自我主张反应;不论在幼儿与成人的矛盾情境中还是在幼儿与同伴的矛盾情境中,中国幼儿都比日本幼儿表现出了更多的依赖成人反应。(2)中日幼儿自我调控的反应方式因情境类型的不同没有表现出差异。不论在幼儿与同伴的矛盾情境中,还是在幼儿与同伴的非矛盾情境中,日本幼儿比中国幼儿表现出了更多的自我主张反应,中国幼儿比日本幼儿表现出了更多的依赖成人和冲动行为反应。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负启动范式,设置不同的认知负荷任务,探究抑制控制在儿童和成人类比映射中的作用。实验一中,31名7岁儿童、33名10岁儿童和34名成人完成高认知负荷的相对大小类比映射的负启动任务。结果表明,所有群体均出现负启动效应,且负启动效应随年龄增长而减小。实验二中,30名7岁儿童、30名10岁儿童和32名成人完成低认知负荷的相对大小类比映射的负启动任务。结果表明,所有群体均出现负启动效应,但负启动效应无显著年龄差异。本研究的结果揭示了抑制控制和认知负荷在类比映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儿童特质推理与情绪和效价线索理解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从情绪、效价两个角度探讨儿童特质理解与线索理解的关系。372名4、5、7岁儿童完成了贴标签和行为预测两类特质推理任务。实验一显示,所有年龄段儿童都能完成对情绪性特质害羞和胆小的推理,且特质和行为评定与情绪评定呈显著正相关;实验二显示,所有年龄段均能完成双重性质特质助人为乐和自私的推理,特质和行为评定与效价、情绪评定均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则只有效价评定进入方程。结果说明,儿童完成情绪性特质推理任务时与情绪理解能力关系密切,而对双重性质特质推理时更多的与效价理解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研究是在实驗第一部分的基础上,探索学前儿童怎样从实际中掌握客体的因果依存性的特点,向理解(即推理的思惟)水平过渡。 研究的問題,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学前儿童在什么条件下能使带有因果性貭的实践动作順利地向因果思惟过渡?在教学影响下,怎样实現这一过渡?在实現过渡的內化过程中,有哪些特点?(二)在学前儿童的因果思惟发展过程中,有无所謂“可逆性”?学前儿童是否如皮亚杰(J.Piaget)所說,只能有“从特殊到特殊”的所謂“轉导推理”而沒有可  相似文献   

16.
使用结构访谈法对120名儿童(其中学习不良儿童60名)的策略信念与策略理解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学习不良儿童组与一般儿童组的差异更多体现在对具体策略的元认知因果解释水平上,他们更多持有较低水平的“信息获得”解释,而对照组儿童则更多持有较高水平的“信息加工”解释,提示对策略理解水平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学习不良儿童难以将新学到的策略主动应用到其它情景中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刘亚菁  耿文秀 《心理科学》2007,30(5):1190-1192
儿童目击证人取证是司法实践的难题之一,警方的取证策略和方式被批评对儿童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从而影响儿童证词的准确性。本项研究考察了玩偶辅助的取证模式对学龄前儿童目击证人的影响。实验显示在目击成人与儿童冲突的事件中使用玩偶辅助取证模式显著优于传统的警方提问取证模式,并且不会给学龄前儿童造成严重的误导。  相似文献   

18.
采用现场情境实验探究社会信号作用下,6~8岁儿童表现公平行为的发展,实验1选取270名6~8岁儿童,采用资源分配任务考察儿童在结果公平情境下表现公平行为的发展,实验2选取300名6~8岁儿童,采用抛硬币任务考察儿童在结果不公平情境下表现公平行为的发展。结果显示:儿童表现公平行为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有无社会信号条件对儿童公平行为存在显著影响。结论:社会信号作用下儿童会更多地做出表现公平行为而非本质公平。  相似文献   

19.
超常与常态儿童记忆和记忆组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施建农 《心理学报》1990,23(2):17-24
本实验以超常儿童(20名,平均年龄为11岁2个月)和常态儿童(20名,平均年龄为11岁3个月)为被试,以数字和图形为实验材料对超常儿童和常态儿童的记忆和记忆组织特点和差异作了初步的比较研究。结果是;(1)超常儿童不仅在回忆量上比常态儿童优异,更主要的是在记忆速度和记忆组织上比常态儿童发展得更好;(2)儿童的记忆与记忆组织有密切相关,尤其是记忆速度与记忆组织之间有显著相关;(3)实验表明同时使用回忆量和记忆速度作为记忆成绩的指标更为合适,能更好地说明儿童记忆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儿童“期望值”判断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 7岁、9岁、12岁小学生和成人大学生为被试 ,让他们在 5种实验任务中进行期望值判断 ,以探讨儿童期望值判断的发展。结果表明 :(1) 7岁儿童就能够在简单任务中进行概率推理和正确判断事件的期望值 ;(2 )儿童对概率和价值两个维度相乘关系的认知呈现发展趋势 ,但其乘法规则的运用仍逊于成人水平。而成人期望值判断的成绩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3)在期望值相同的情况下 ,儿童更注重事件发生的概率而相对忽视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