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研究考察了7、9、11岁小学儿童对陌生人信任判断的发展特点,以及信任方的信任倾向和被信任方的面孔可信度在儿童信任判断中的作用特点及其发展特征。结果发现:(1)7、9、11岁小学儿童基于面孔对陌生他人进行的信任判断中,9、11岁儿童的信任水平要高于7岁儿童;(2)在信任判断中,陌生交往者的面孔可信度对7、9和11岁儿童的信任判断都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即相对于具有不可信面孔的陌生人,儿童更愿意相信具有可信面孔的陌生人;此外,信任倾向对于信任判断的影响作用则存在一定的年龄间差异,7岁儿童的信任倾向对信任判断无影响,9和11岁儿童的信任倾向正向预测儿童对陌生人的信任水平,即相对于信任倾向低的儿童,信任倾向高的儿童对陌生人的信任水平也越高;(3)被信任方的面孔可信度在小学儿童信任判断中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儿童自身的信任倾向的影响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儿童对他人的信任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对于陌生人,小学儿童主要依据被信任方相关的可信特征线索做出相应的信任判断。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了性别二态线索、面孔吸引力和表情对正视面孔偏好的影响。实验1基于面孔参照,被试普遍偏好正视面孔;相对男性化/厌恶和生气/低吸引力的面孔,被试更偏好女性化/高兴和中性/高吸引力的正视面孔;实验2基于观察者参照,总体并未表现出正视偏好;对低吸引力/中性表情/男性化面孔更偏好斜视面孔。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有的喜欢"清秀"的男性面孔,而有的则更偏爱长得"阳刚"的面孔,已有大量的研究致力于解释这一分歧,但是得出的研究结果各不一致。本研究用元分析方法考察对男性面孔二态性的不同偏好,通过检索、搜集了23篇有效文献,56对数据满足了元分析标准(n=8408)。结果发现,漏斗图和BeggMazumdar秩相关检验、Egger’s检验结果显示不存在发表偏差;主效应检验发现对男性面孔二态性无明显偏好;调节效应检验表明,对男性面孔二态性偏好受面孔生成技术、生理周期的调节,但不受被试性别、关系背景和文化的调节。人们对男性面孔二态性的偏好,除了本身生物学特质(生理周期)外,还受到生成技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征婚启事、婚姻统计资料等的分析发现相貌、身材对于男性择偶重要, 能力、资源和个性等对于女性择偶重要。本研究运用实验法进一步探讨了面孔吸引力、人格标签及其交互对于大学生理想择偶偏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漂亮异性, 男性与其成为情侣的意愿显著高于女性; 而对于不漂亮的异性, 男性与其成为情侣的意愿明显低于女性。(2)对于积极词汇标签下的异性, 女性与其成为情侣的意愿显著高于男性; 而对于消极词汇标签下的异性, 女性与其成为情侣的意愿显著低于男性。(3)与消极词汇标签比较, 积极词汇标签使被试更愿意与其成为情侣, 但这种意愿的提高在相对漂亮的面孔上表现得更加明显。(4)大五人格的五个维度对择偶意愿都有影响, 影响力依次为尽责性、随和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和外倾性。女性更喜欢外向的男性, 但女性是否外向对男性择偶无影响。研究结果为理解择偶行为的性别差异提供了实验性证据。 相似文献
5.
6.
选取两所幼儿园大、中、小班共155儿童为被试,采取实验班和控制班前后测的设计,对实验班儿童进行为期四周的合作游戏训练,探讨合作游戏训练对学前儿童合作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游戏形式的合作行为训练显著地提高了学前儿童的合作行为水平;不同年龄班、不同性别学前儿童合作行为训练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338名学前儿童为被试,采用母亲报告法探究了学前儿童睡眠时间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儿童消极情绪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睡眠总时长对儿童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的主效应显著,而睡眠总时长与消极情绪性对儿童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不显著;(2)夜间睡眠比对儿童内化问题行为的主效应显著,对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主效应不显著;夜间睡眠比与消极情绪性对儿童内化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显著,即对高消极情绪性的儿童,夜间睡眠比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其内化问题行为,而对低消极情绪性的儿童,夜间睡眠比对其内化问题行为的预测并不显著;夜间睡眠比与消极情绪性对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摘 要 为探讨自闭症儿童在不同面孔遮蔽部位和不同面孔表情下的性别识别能力,本研究选取自闭症、智力障碍和普通儿童各21名对240张面孔表情图片进行性别识别。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的性别识别正确率显著低于普通儿童,且表现出对中性和高兴表情的识别优于生气表情,同时在遮蔽眼睛时正确率最低。研究认为,自闭症儿童的总体性别识别能力偏低,且受面孔遮蔽部位和表情类型的影响显著,在面孔表情加工过程中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局部加工特征。 相似文献
9.
实验1采用3×2×2 的混合设计, 考察4~6岁幼儿获取全新信息时基于面孔吸引力的选择性信任及其特点。结果显示:(1) 4~6岁的男孩和女孩均表现出对高面孔吸引力者的选择性信任。(2)在选择性信任程度方面:5岁比4岁高, 而4岁和6岁之间、5岁和6岁之间则相同; 女孩在询问任务中比男孩表现出更高的选择性信任, 在赞同任务中则相同。那么, 幼儿的这种选择性信任是否受到信息正确性的调节?为此, 实验2采用2×3的被试间设计, 探讨信息提供者提供信息的正确性对4~6岁幼儿基于面孔吸引力的选择性信任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正确性为50% vs. 50%条件下, 幼儿未对信息提供者产生选择性信任; 在正确性为25% vs. 75%条件下, 幼儿对提供较大正确性信息的低面孔吸引力者产生了选择性信任。研究结果表明:(1)在信息缺乏时, 4~6岁幼儿普遍存在有偏见的选择性信任; 女孩比男孩更易受到社会偏见因素的影响。(2)在信息明确时, 4~6岁幼儿也能做出相对理性的选择性信任。 相似文献
10.
经济人信念认为人是自私的与理性的,研究者发现,经济人信念会破坏人际信任。然而,以上研究均是以大学生为被试的启动研究,限制了结论的可推广性。本研究编制了经济人信念量表,测量了351名成年被试的经济人信念及他们在投资博弈中的信任水平,以及其子女的信任水平,以考察父母的经济人信念对自身信任和其子女信任的影响。结果发现:(1)研究所编制的经济人信念量表信效度良好;(2)父母和儿童在投资博弈中均表现出了一定水平的信任;(3)父母的经济人信念能够预测其在投资博弈中的信任水平;(4)父母的经济人信念能够预测男孩在投资博弈中的投资额,主要表现为父亲的经济人信念能够负向预测男孩的投资额。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幼儿是否在博弈任务中表现出对陌生人的信任行为,同时考察可能对幼儿的信任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个体认知因素(观点采择)和环境因素(负性反馈和代际传递)。研究对189名4~6岁幼儿及其家长进行多种任务的测量。实验一通过修订Evans和Krugger(2011)的信任博弈任务,考察幼儿在匿名信任博弈中的信任行为,结果发现与4岁幼儿相比,6岁幼儿对他人的信任更低;实验二考察了幼儿信任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幼儿在得到负性反馈结果后再次进行信任博弈任务时,他们对他人的信任比前次有所降低,6岁幼儿对他人返还数量的预期比4岁幼儿下降程度更大;6岁幼儿的信任行为(第一次给出意愿)与观点采择能力显著相关;6岁幼儿的信任水平与家长的信任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Ian D. Stephen Darby L. H. Salter Kok Wei Tan Chrystalle B. Y. Tan Richard J. Stevenson 《Visual cognition》2018,26(6):442-449
Marriages between White men and Asian women are over twice as frequent as those between White women and Asian men. Recent research has proposed that this imbalance may be explained by the finding that, on average, White men are perceived as more attractive than Asian men, and Asian women are perceived as more attractive than White women, possibly because Asian faces are perceived as more feminine than White faces. Here, we explore whether Asian faces are perceived as more feminine than White faces. Thirty-five Malaysian Chinese (20 male) and 30 Australian White (12 male) participants manipulated 100 face photographs (50 Asian; 50 White; half male) on a masculinity/femininity axis to optimize attractive appearance. As predicted, White women’s faces were increased more in femininity than Asian women’s faces, and White men’s faces were feminized more than Asian men’s faces to optimize attractivenes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White faces are perceived as more masculine than Asian faces. 相似文献
14.
信任水平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学界观点莫衷一是。一派研究者持信任水平性别差异观, 其中风险偏好理论被用于佐证男性信任水平更高的观点, 女性在亲社会领域的优势则为女性具备更高信任水平提供支持; 另有一派研究者以性别相似性假设为依据, 持信任水平无性别差异观。两派观点及其理论基础虽得到一定程度支持, 但还有待从研究范式、东西方文化差异等角度阐明其合理性。未来研究可在合理运用信任测量方法的基础上, 澄清信任动态变化过程中的性别特征, 深化两性信任差异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 从而更好地揭示信任水平的性别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15.
探讨幼儿在准确性线索和共识线索冲突情境下对自然与社会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特点。实验1探究幼儿在线索冲突情境下对自然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选取88名4~6岁幼儿,采用对物品命名的方法,结果发现4岁幼儿依据共识线索进行信任判断,而5~6岁幼儿依据准确性线索进行信任判断;实验2探究幼儿在线索冲突情境下对社会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选取94名4-6岁幼儿,采用对人格特质命名的方法,结果发现4岁幼儿依据共识线索进行信任判断,5岁幼儿对两类线索没有做出偏向性选择,6岁幼儿依据准确性线索进行信任判断。实验3采用被试内设计,探讨5岁幼儿对两个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验证了实验1和实验2的相关结果。结论:在线索冲突情境下幼儿对不同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具有不同的年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6.
17.
研究选取122名3到5岁幼儿,同时测量了选择性信任、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并控制了幼儿的语言能力,通过追踪研究进行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探讨了幼儿选择性信任与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幼儿的选择性信任与执行功能呈显著正相关,控制了幼儿的年龄和语言能力之后,相关仍然显著;第一年的选择性信任可以正向预测第二年的执行功能,而第一年的执行功能不能预测第二年的选择性信任;选择性信任与心理理论之间不存在纵向的相互关联。该结果为幼儿选择性信任领域的争议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信任博弈范式测量信任的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 社会偏好与风险偏好可能在范式变动中对投资信任水平产生影响, 降低信任博弈的内部效度。另一方面, 信任博弈与量表信任的相关水平较低, 这可能和态度与行为差异、测量类型差异以及测量范式的不足有关。虽然存在争议, 但总体而言, 信任博弈范式仍然是较为适宜的信任测量手段。未来信任博弈范式可在:验证信任博弈范式变动的科学性; 进一步澄清信任博弈范式与量表信任的低相关问题; 拓展信任博弈范式的测量维度以及提升信任博弈范式的生态效度等方面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