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特质性的主观阶层感和情境性的主观阶层感两个角度考察了主观社会阶层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1采用问卷调查法,发现主观社会阶层较高的被试在人际关系取向上更倾向于共享关系取向。实验2采用材料启动法,发现对社会距离近的他人,高阶层与低阶层利他行为差异不显著;对社会距离远的他人,高阶层的利他行为显著大于低阶层组。研究结论:主观社会阶层较高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社会距离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社会阶层对刻板印象的影响,选取客观上处于相对高阶层的被试108名和处于相对低阶层的被试99名,请被试对当前中国社会中的典型高低阶层群体进行提名,并对两个群体进行能力-热情-道德三维度的评分。结果发现:(1)被评价者的社会阶层可以预测人们对其形成的刻板印象,高阶层群体被认为是"高能力、低热情、低道德"的,而低阶层群体则被认为是"低能力、高热情、高道德"的。(2)评价者的社会阶层主要影响了能力维度的评价,低阶层被试在能力评价上表现出了对内群体的偏好。整体来看,研究结果支持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社会阶层假设。  相似文献   

3.
闫宜人  刘宁 《心理科学》2023,(3):594-602
在双视角模型下,探讨了合作关系中的热情与能力偏好。结果发现:(1)知觉他人时,在中性情境中热情更重要,但在合作情境中能力更重要;(2)知觉自我时,无论是中性情境还是合作情境,能力都更重要,并且这种能力优先效应在合作情境中更明显。不仅首次回答了合作关系中热情和能力哪个更重要的问题,而且明确了相互依赖关系中热情优先效应转化为能力优先的条件,为利益依赖假说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4.
社会阶层是影响再分配偏向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 与低阶层者相比, 高阶层者再分配偏向更低。基于以往研究, 提出高社会阶层者低再分配偏向的作用机制及干预模型。依据该模型, 动机方面的经济自利与系统合理信念, 认知方面的经济不平等感知、贫富差距归因与刻板印象, 情感方面的同情心与地位焦虑是影响高阶层者再分配偏向的中介因素; 培育谦卑心态、进行反刻板印象干预、利用不平等框架效应、提高同情心、改变阶层文化价值观有助于提升高阶层者的再分配偏向。未来研究可对高阶层者的慈善行为及部分低阶层者拒绝再分配的现象加以关注, 深入考察和完善该模型的作用机制, 探索提升高阶层者再分配偏向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白洁  杨沈龙  徐步霄  郭永玉 《心理学报》2021,53(10):1161-1172
一些欧美研究发现高阶层者与低阶层者相比再分配偏向更低, 但是这一结论尚缺少跨文化一致性的证据, 而且对于这一现象的心理机制和干预策略的探讨也相对不足。基于此, 本研究通过3个子研究分别来关注我国民众再分配偏向的阶层差异及其心理机制, 并探讨可能的干预策略。结果发现:(1)与西方社会的情形相似, 在中国社会高阶层者的再分配偏向也显著低于低阶层者; (2)社会阶层对再分配偏向的影响, 部分是通过贫富差距归因倾向起作用的:与低阶层者相比, 高阶层者更倾向于将贫富差距归因于能力、努力、志向或抱负等个体内部因素, 进而再分配偏向更低; (3)通过启动高阶层者谦卑的心态, 能够降低其贫富差距内归因倾向, 进而提升其再分配偏向。此结果验证了社会阶层不平等维持模型的重要观点, 同时也为推动社会再分配、促进发展成果共享等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治理启示。  相似文献   

6.
社会阶层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前沿领域,是指由于经济、政治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群体,这些群体之间存在着客观的社会资源(收入、教育和职业)的差异,以及感知到由此造成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基于社会认知视角的社会阶层理论认为,处于同一阶层中的个体,由于共享的经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认知倾向,低阶层者是情境主义的,高阶层是唯我主义的。大量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环境所导致的认知倾向差异,使得高低阶层这在感知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方式存在显著的不同。而阶层的流动性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以及本土化的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是需要未来深入探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陈思静  杨莎莎  汪昊  万丰华 《心理学报》2022,54(12):1548-1561
利他性惩罚是指个体自行承担成本来惩罚违规者的行为, 它受到社会阶层的影响。研究1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发现阶层显著正向预测利他性惩罚。研究2 (N = 450)基于真实生活事件的调查表明, 惩罚成本调节了阶层对惩罚的影响:在成本较高的直接惩罚中, 阶层正向预测惩罚; 而在成本较低的间接惩罚中, 这种作用不再显著。研究3 (N = 232)通过操纵阶层与成本进一步证实惩罚成本的调节作用:高阶层者比低阶层者更有可能做出利他性惩罚, 但两者的差距在高成本条件下更突出。研究4 (N = 125)综合考察了阶层影响惩罚的心理机制, 多层线性分析显示:惩罚成本较低时, 阶层通过公正世界信念来间接影响惩罚, 而成本较高时, 阶层直接正向影响了惩罚。上述结果意味着利他性惩罚受到个体社会阶层的影响,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利他性惩罚中基于成本-收益的策略性考虑并非完全缺席。  相似文献   

8.
基于目标追求理论和社会阶层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本文通过3个研究, 逐步深入地考察了社会公平感对不同阶层个体目标达成的影响作用及其过程。研究1为相关研究, 考察了高低阶层成人被试的教育领域社会公平感与为孩子进行教育投入的目标承诺及目标达成之间的关系; 研究2为准实验研究, 通过操纵公平或不公平教育情境启动公平感, 考察其对高低阶层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承诺与目标达成的影响; 研究3为实验研究, 通过实验操纵社会公平感和社会阶层, 考察社会公平感对高低阶层大学生的实验任务目标承诺和目标达成的影响。研究发现, 社会公平感通过正向影响低阶层者的目标承诺, 进而正向影响其目标达成; 而对于高阶层者来说, 变量之间这些关系则不显著。这表明:相对于高阶层来说, 低阶层者的目标追求易受社会公平感的影响; 低阶层者的社会公平感水平越高, 其追求目标的动机水平就越高, 进而越有利于目标达成。  相似文献   

9.
采用学习氛围量表、主观社会阶层量表、学业调节问卷和修订的课堂投入问卷对1211名初中生进行调查,根据主观社会阶层得分在3分以下、6分以上的标准,筛选出491名典型低阶层(374人)与高阶层(117人)被试,考察教师自主支持与初中生学习投入的关系,以及学生自主动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家庭社会阶层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教师自主支持与初中生的学习投入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自主动机在教师自主支持与初中生的学习投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家庭社会阶层在教师自主支持影响初中生自主动机进而影响其学习投入的过程中起到有中介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往研究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潜在原因是先前研究未能区分生存和发展两类捐助。本研究通过5项研究(N=2512)对比了高、低社会阶层在生存类和发展类捐助上的偏好差异及其潜在机制,发现在主观社会阶层上,低阶层更偏好生存类捐助,高阶层更偏好发展类捐助。导致该差异的原因是,低阶层捐助时避免受助者更差,高阶层捐助时希望受助者更好,而非高、低阶层需求关注点的不同产生的需求迁移,亦非高、低阶层长短视导向的不同产生的跨期偏好。在客观社会阶层上,研究并未得到较为稳定的发现。这对于解析现有捐助理论的争议,揭示不同阶层捐助的可变规律,助推“共同富裕”实施中慈善事业的精准化管理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不同参照语境下的面孔情绪评定任务, 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考察了自我参照、母亲参照及他人参照对面孔情绪知觉加工的影响。行为结果显示, 与他人参照相比, 在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的消极语境中的面孔被认为更消极, 积极语境中的面孔被认为更积极。ERP的结果显示, 相比他人参照, 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都能诱发更大的EPN波幅; 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对EPN和LPP波幅的影响差异并不显著。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自我参照和母亲参照在面孔情绪知觉上具有一致性, 本研究从他人面孔情绪加工的角度为中国人的自我结构中包含“母亲”成分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存在着自我积极偏差。已有研究表明,采用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反射性自我评价可以减少自我积极偏差,这种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的后期,而评价早期是否就受到视角采择的调节尚不清楚。为了探讨视角采择在自我评价早期对积极偏差的调节作用,采集并分析了被试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分别对积极、消极特质形容词进行自我描述判断时的脑电时域、频域数据。结果发现,在第三人称视角下,加工消极词比积极词在额叶区域诱发了更大的P2 (120-200ms)波幅,在左侧内侧前额叶有更显著的激活;在Theta (3-6Hz)、以及Gamma (30-45Hz)节律上有显著高的能量增加,而Alpha (8-13Hz)节律则有显著高的能量降低。说明在自我评价的早期,人们更容易注意到以第三人称为视角的自我相关消极信息,即通过他人视角采择对自我积极偏差的调节在自我评价的早期阶段就已经发生了。  相似文献   

13.
热情与能力是解析社会认知的普适性框架,同现实情境中诸多要素存在着关联。与众多明显带有社会属性的要素相比,源自面孔或者颜色的视觉、声音的听觉、身体姿态的动觉、温度变化的肤觉等生理线索,也可以跟热情与能力的社会知觉产生关联,这个过程可能基于生理–社会的知觉联结假设或者知觉启动假设而发生。以生理–社会的知觉关系为切入点,热情与能力更能发挥解析具体情境的灵活性。侧重典型生理线索的挖掘、建立生理线索同热情与能力的组态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社会性偏向的影响,将有助于推进热情与能力融入更为广泛的社会应用之中。  相似文献   

14.
陶爱华  王沛 《心理科学》2021,(5):1171-1178
他人失望反馈和他人愤怒反馈在人际冲突解决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一情绪的人际效应在医患冲突中是否同样成立,医生的特质对这一人际效应有何影响。为此,通过两个计算机情景模拟实验,采用“最后通牒博弈”范式,分别考察了他人失望反馈与他人愤怒反馈以及医生的温情与能力特质对于医患冲突中个体威胁评价及其冲突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医生能力高时患者对情境的威胁评价比能力低时更高,但在有医生失望反馈中医生能力高时患者对情境的威胁评价比能力低时更低。高温情的医生愤怒时患者的威胁评价比温情低时更高。(2)医生能力高时患者的出价比能力低时更高,冲突行为更少。(3)医生温情高时患者的出价比温情低时更高,冲突行为更少。(4)在温情高能力低时,有医生愤怒反馈时患者的出价相比无情绪反馈时更低。说明了医生需谨慎表达自己的情绪。相较而言,医生的能力和温情的培养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管健  金淑娴 《心理科学》2019,(4):920-927
为了探究个体自身与他人的社会阶层对个体在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问卷和实验研究来考察自身阶层的行为效应、互动对象阶层的调节效应以及信任有中介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低阶层者倾向于比高阶层者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2)感知到的互动对象阶层对不同阶层个体的合作行为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3)个体对互动对象的信任水平(即对他人合作行为的预期)对此调节效应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不同自我和谐水平青少年的认知加工特点,44名被试先后进行自我相关词语的点-探测任务和词语的再认任务,结果发现:(1)高自我和谐水平的青少年对自我相关的积极词表现出注意优先,低自我和谐水平的青少年对自我相关的消极词表现出注意优先,但两者注意偏向无显著差异;(2)高自我和谐水平的青少年对自我相关的积极词的再认反应时显著短于低自我和谐水平青少年的,对积极词表现出了记忆偏向;低自我和谐水平的青少年对自我相关的消极词、中性词的再认反应时显著短于对积极词的反应时,对消极词、中性词表现出了记忆偏向。因此,不同自我和谐水平的青少年在认知加工的记忆阶段存在特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探讨老年人的自我防御策略是记忆忽视还是自我免疫,并考察自尊水平在老年人自我相关信息加工中的作用.实验1发现不同自尊老年人对积极特质词和消极特质词的回忆量无显著差异.实验2发现高自尊组对消极自我描述句一致性判断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积极自我描述句一致性判断的反应时,低自尊者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结果证明老年人自我防御策略是自我免疫而不是记忆忽视,高自尊者表现出更多的自我免疫加工.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考察新冠肺炎疫情复工阶段,不同阶层社会情绪和压力因素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基于三次问卷调查(NT1 = 1073; NT1 = 983; NT3 =1078)发现:(1)民众社会情绪均表现为积极情绪高于消极情绪,而且随时间推进社会情绪持续向好;(2)低阶层者的社会情绪始终比高阶层者更消极;(3)民众感知的安全压力随时间下降,而经济压力随时间没有显著变化;(4)低阶层者感知到更大的经济压力,高阶层者感知到更大的安全压力;(5)安全压力在社会阶层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经济压力在社会阶层与消极情绪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不同社会阶层在复工阶段存在社会情绪和压力来源的差异,为有针对性进行积极社会心态治理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基于社会认知的热情-能力模型,探讨了当面临高热情-低能力和高能力-低热情的建议者时,人们会如何选择以及这种选择中的自我-他人决策差异.实验1探讨为自己和为他人选择之间的差异;实验2探讨为自己和建议他人选择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人们倾向为自己选择高热情-低能力建议者,为他人选择高能力-低热情建议者;(2)为自己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主要考察大学生对穷人的消极刻板印象及猜测偏向。实验1中的两个单类内隐联想测验结果与前人研究基本一致:虽然被试对穷人热情的评价相对积极,但总体上认为穷人低能力、低热情。实验2通过源监测任务发现,在忘记特质词来源的情况下,被试倾向于猜测消极特质词来自贫困者,积极特质词来自小康者。研究不仅证实了大学生对穷人的消极刻板印象,而且进一步发现大学生存在对穷人的消极猜测偏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