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实验采用被试内设计研究高级认知对情绪感染的反向抑制,以情境教学活动为例。实验共有两个模块,分别研究高级认知对积极情绪感染和消极情绪感染的反向抑制调节,通过在仿真教学系统中给学生播放教学视频,同时使用BioNeuro八通道生物反馈仪记录学生在观看视频时的生理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在中性情感语义文本中,教师富有情感的朗诵对学生具有感染力,而当学生观看矛盾情绪视频(教师的朗诵情绪与文本的语义情感不一致)时,无论教师的情绪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绪感染现象都不会发生,说明学生的高级认知对教师的情绪感染产生反向抑制。  相似文献   

2.
王振宏  李娜 《心理科学》2012,35(5):1047-1053
通过对不同情绪唤醒状态下的心率变异性(HRV)和呼吸性窦性心率不齐(RSA)分析,探讨了积极情绪加速高唤醒消极情绪引起的心血管反应向基线恢复的自主神经活动机制。实验表明:与在观看高唤醒恐惧影片结束后观看悲伤影片和中性视频比较,观看高唤醒恐惧影片结束后观看快乐影片加速了高唤醒恐惧影片引起的心率、指脉等心血管反应向基线的恢复;与在观看高唤醒恐惧影片结束后观看悲伤视频和中性视频材料比较,观看高唤醒恐惧影片结束观看快乐影片后的恢复期,被试的迷走神经激活水平迅速增强,迷走神经激活水平甚至超过基线期。因此,积极情绪加速高唤醒消极情绪刺激引起的心血管反应向基线恢复,其自主神经活动机制是在积极情绪状态下个体有更强的迷走神经激活。  相似文献   

3.
王沛  王雪枫  陈庆伟 《心理学报》2015,47(1):93-107
采用IAT范式探讨不同情绪对内隐刻板印象表达的调节作用:实验1通过音乐唤醒被试的不同弥散性情绪状态(悲伤vs.愉悦), 并操纵其即时观念(刻板一致vs.刻板冲突), 探讨二者对内隐性别刻板印象表达的影响。实验2通过视频诱发被试不同的指向性情绪(同情vs.厌恶), 研究其如何调节大学生对不同感染途径的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内隐刻板印象表达。在此基础上引入四重模型(Quad Model)分析技术, 进一步细化情绪的调节作用究竟发生在认知加工的自动加工过程还是控制加工过程, 以及不同情绪是通过哪些心理成分调节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结果表明:(1)当即时观念与刻板印象内容一致时, 积极弥散性情绪促进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 反之则会抑制其表达; (2)弥散性情绪通过调节认知加工的自动化加工过程, 进而调节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 但未参与调节控制性加工过程; (3)积极效价的指向性情绪会抑制被试对艾滋病患者的内隐刻板印象表达, 消极效价的指向性情绪会促进其表达; (4)指向性情绪通过自动激活成分, 调节内隐刻板印象表达的自动化加工过程; 同时也通过辨识力成分, 参与调节内隐刻板印象表达的控制性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4.
张奇勇  卢家楣 《心理学报》2015,47(6):797-806
从以往意识性情绪感染的研究中可以推断出, 情绪感染可以被后继的“观念”所调节, 这种观念可以被无意识提取, 那么情绪感染能不能被“先入观念”所调节呢, 即观念先于情绪感染而存在并对情绪感染的最终效果产生影响。实验情境以教学活动为例, 采用被试内设计, 通过实验前的指导语引导学生树立两种教师评价--“权威”教师(积极的先入观念)和“新手”教师(消极的先入观念), 然后给学生播放两位教师的三类教学视频--中性情绪、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的朗诵视频, 使用BioNeuro八通道生物反馈仪记录学生在观看视频时的生理指标, 每段视频播放后, 要求学生完成《教师课堂情绪感染力评价问卷(学生用)》。实验结果表明, 学生在观看“权威”教师视频时, 其注意力水平不受教师情绪效价的影响, 学生对“权威”教师均能保持较高的“专注”状态, 从而提高了“权威”教师的积极情绪感染力(易感性调节), 而对“新手”教师的“专注”程度较低, 从而削弱了“新手”教师的积极情绪感染力(免疫性调节)。“新手”教师的消极情绪感染力(倦怠)比“权威”教师的消极情绪感染力更强, 这与学生对“权威”教师的消极情绪进行“合理化”解释有关, 从而免疫了“权威”教师的消极情绪感染力。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 学生对“权威”教师的情绪感染力评价(无论是中性、积极或消极视频)要极其显著好于对“新手”教师的评价。由此说明, 先入观念对情绪感染的调节方式有两种:“专注”和“合理化”, 调节的结果也有两种:“易感性”与“免疫性”。  相似文献   

5.
李红  杨小光  郑文瑜  王超 《心理学报》2019,51(6):637-647
目前抑郁症情绪失调的研究主要关注策略的选择和应用, 但是对于情绪调节目标是否异常及其背后的电生理基础尚不清楚。情景选择是成熟的情绪反应产生之前运用的一种调节策略, 可以反映情绪调节目标。本研究要求抑郁倾向被试与控制组被试观看并选择快乐、中性和悲伤场景图片, 同时记录事件相关电位(ERP)和主观情绪偏好。结果发现, 抑郁倾向组悲伤图片的LPP波幅显著小于健康控制组, 并更多地选择再次观看悲伤图片。此外, 抑郁倾向组对于悲伤情绪的偏好显著增加, 对快乐情绪的偏好则显著降低。结果提示抑郁倾向个体对快乐刺激的趋近动机和对悲伤刺激的回避动机都降低, 从而使得抑郁倾向被试的情绪调节目标为更多地体验到悲伤。  相似文献   

6.
分别在阈上/阈下的条件下呈现OH投射卡,探究两种情况下是否能启动情绪。采用阈上和阈下启动实验,以正确率和反应时为因变量,检验阈上、阈下的情绪启动效果。阈上启动实验中,被试对OH卡中积极和消极、中性材料的反应时有显著差异,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阈下启动实验中,被试对消极和积极、中性材料在反应时和正确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示:(1)阈上呈现OH投射卡,OH卡中的积极情绪效价的图片和词汇能够启动情绪;(2)阈下呈现OH投射卡,OH卡中的消极情绪效价的图片和词汇能够启动情绪。  相似文献   

7.
认知重评是采用对当前刺激情境的意义进行重新解释来改变情绪体验的情绪调节策略。该研究以3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负性情绪图片作为刺激材料,2(是否认知重评:被动观看、认知重评)×2(情绪词:中性词、负性词)的两因素完全被试内设计,考察认知重评对情绪体验的调节作用是否通过影响对注意的分配来实现的。结果发现:(1)认知重评条件下负性情绪体验的强度比被动观看条件下显著降低。(2)对于中性词,认知重评阶段的反应时显著快于被动观看阶段,t(29)=-5.09,p0.01。而对于负性词,认知重评阶段的反应时显著长于被动观看阶段,t(29)=2.43,p0.05。以上结果说明,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策略可以通过减弱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来降低负性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8.
通过3个实验探讨了阈下情绪启动对人际判断的影响作用.实验1的结果显示,在阈下呈现快乐面孔的条件下,被试对随后中性面孔的喜好判断显著高于阈下呈现中性面孔和阈下呈现恐惧面孔的条件.实验2的结果显示,在阈下呈现快乐面孔的条件下,被试对随后中性面孔的趋向反应显著高于阈下呈现恐惧面孔的条件.实验3的结果显示,阈下呈现的情绪人物面孔引发的正负情绪效价,不管对新异性的中性人物面孔图片,还是熟悉性的中性人物面孔图片的喜好态度都产生了影响.总之,在情绪的正负效价水平上,阈下情绪启动会影响被试随后的人际判断.  相似文献   

9.
张奇勇  卢家楣  闫志英  陈成辉 《心理学报》2016,48(11):1423-1433
原始性情绪感染理论认为, 情绪感染是一个“情绪觉察-无意识模仿-生理反馈-情绪体验”的过程, 情绪感染是一个由生理诱发情绪的过程。早在1884年, 詹姆士和兰格就提出了情绪外周学说, 同样描述了从身体变化到情绪变化的关系路径, 但没有描述从刺激事件到外周身体变化的发生机制。对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的研究能揭示这一“自下而上”的情绪产生机制。研究选取有效大学生被试62名, 参与下列研究:(1) 在眼动实验中使用情绪图片作为感官情绪信息, 以考察觉察者的情绪觉察水平。(2) 在生物反馈实验中, 使用仿真课堂教学视频作为感官情绪信息, 以考察觉察者的无意识模仿水平和生理反馈水平。使用路径分析证实了情绪感染的路径机制, 在真实情境的诱发下, 这种通过生理唤醒而诱发情绪的机制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诱发(IRE)及个体习惯化的自发(SRE)认知重评策略对情绪唤醒反应及情绪记忆的影响,在测量被试SRE水平的基础上,先呈现一系列中性与负性情绪图片,要求被试对图片内容进行自然观看或认知重评,同时记录被试的主观与生理唤醒水平,之后对图片进行自由回忆及再认测试。发现IRE显著降低了情绪唤醒水平及再认正确率,但只对情绪唤醒反应较高的LR(SRE水平较低)被试有效。结果提示,IRE对情绪唤醒反应与情绪记忆的调控受到SRE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高兴和悲伤电影片段诱发情绪的有效性和时间进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269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情绪电影片段诱发被试高兴和悲伤情绪的有效性和时间进程.待被试稳定情绪后观看情绪电影片段,分别采用主观报告和心率、指温、皮电、指脉率、血氧饱和度、心率等心理生理反应的指标,获取被试观看高兴和悲伤电影片段时的前测和后测成绩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发现: (1)高兴影片能诱发被试高兴情绪,高兴情绪唤醒后,3分钟内处于一般偏上的状态且显著高于基线水平. (2)悲伤影片能诱发被试悲伤情绪,悲伤情绪唤醒后.5分钟内处于一般偏上的状态且显著高于基线水平.  相似文献   

12.
郭晶晶  吕锦程 《心理科学》2014,37(6):1296-1301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语言标识对个体情绪体验的调节作用。实验一探讨了中性标识对不同类型的情绪体验的影响,结果发现与韩文字符标识相比,中性双字词标识时被试对负性图片的消极情绪体验强度显著降低。实验二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情绪色彩的词语的标识效应,结果发现与中性标识相比,负性或正性标识时被试对负性图片的消极情绪体验程度更低。结果表明了语言标识对负性情绪体验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并且标识效应的产生依赖于词汇语义信息的通达。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不同效价度和唤醒度的情绪刺激是否存在动机倾向上的分离模式。实验1要求被试对表情图片的动机倾向(趋近/回避)进行主观评分,发现被试对低唤醒表情或积极表情有更加趋近的倾向。实验2以运动的线索启动动机倾向(趋近/回避),完成情绪词效价判断任务,从内隐的角度考察情绪刺激是否存在动机倾向上的分离模式,结果发现,被试对动机倾向一致的情绪刺激的反应时更快。趋近的消极情绪词比趋近的积极情绪词的N2波幅更大,远离的低唤醒情绪词比趋近的低唤醒情绪词的LPC波幅更大。结果说明积极或者低唤醒的情绪刺激引发趋近倾向,而消极或高唤醒的情绪刺激引发回避倾向。  相似文献   

14.
目标性意图和执行性意图作为目标的不同形式,对情绪调节的影响有待探讨。本研究试图考察目标性意图和执行性意图与表达抑制相结合之后,在调节情绪反应方面的作用。实验采用主观报告和生物反馈的方法对5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执行性意图组被试在观看负性和中性图片时对自身情绪唤醒度的评价均显著低于目标性意图组,在观看负性图片时其情绪唤醒度也显著低于控制组。(2)执行性意图组被试在各项生理反应指标上均显著低于目标性意图组和控制组,主要表现为形成执行性意图的个体在皮肤电导增加量、皮温降低量和指脉增加量上均显著低于形成目标性意图或不形成任何意图的个体。上述结果表明,相较于仅仅给出情绪体验下调目标的目标性意图,与表达抑制结合在一起的执行性意图能有效下调个体的负性情绪反应。  相似文献   

15.
分别选取两组神经质程度高、低女性16名和25名, 考察两组被试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经期、卵泡晚期、黄体中晚期)的激素(雌二醇、孕酮)波动以及观看情绪视频(中性、搞笑、悲伤、愤怒)的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反应的差异。结果显示高神经质女性在月经周期中对负性情绪视频的主观情绪和生理反应变化明显, 黄体中晚期对愤怒视频主观情绪体验更低, 对悲伤视频生理反应更小, 而低神经质女性的情绪反应不受月经周期影响。研究表明高神经质女性的情绪反应更易受月经周期影响, 这可能与其对孕酮水平波动的敏感性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实验和问卷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积极和消极的情绪体验对温度知觉的影响以及温度知觉对情绪体验的影响。在实验一中,先让被试感受一杯15℃的白开水的温度,然后让被试阅读具有积极意义或消极意义的文字,最后让被试感受另一杯同样是15℃的白开水的温度,结果发现,阅读积极意义文字的被试比阅读消极意义文字的被试更倾向于高估白开水的温度;在实验二中,要求被试手中握着热水或凉水阅读一段具有中性意义的材料,最后让被试评价这段文字,结果发现,手握热水的被试比手握冷水的被试更倾向于对中性文字做出积极的评判。研究表明,个体的情绪体验会影响其温度知觉,个体的温度知觉也会对情绪体验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求证阈下情绪引起的认知偏向是否随增龄而变化及表现如何,选取5,6,7岁儿童、青年人、老年人共183名被试完成阈下情绪启动实验,结果发现:儿童和成年人在阈下呈现哭表情图片条件下,表现出相反的启动效应.成年人表现出情绪一致性效应,而儿童表现出情绪反转效应.笑表情图片在各年龄段被试中均未引起显著的判断偏向.该结果说明儿童处理阈下情绪的隐性心理机制是维持快乐,成人则是预警危险.  相似文献   

18.
阈上和阈下不同情绪线索对返回抑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检验返回抑制是否受线索生物学意义的调节, 分别在实验一和实验二中以阈上和阈下不同情绪效价(高兴、生气和中性)的面孔为外源性线索, 变化同时提示位置的多寡, 要求被试对靶子尽可能快而准地作探测反应。实验一发现, 三种线索情况下均出现返回抑制且效应量无显著差异; 实验二发现, 线索为中性面孔时出现返回抑制, 线索为高兴和生气面孔时未出现返回抑制。说明返回抑制受线索生物学意义的调节。阈下线索的生物学意义(情绪效价)能得到自动加工, 从而影响空间注意的转移和返回抑制机制的功用; 阈上线索的情绪效价被清晰感知时, 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机制使线索的生物学意义被忽略, 从而阻碍情绪效价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利用心理生理实验法, 通过将情绪抑制操作引入最后通牒博弈实验范式, 探讨负性情绪抑制的主观情绪体验、生理反应及其对社会决策行为的影响。以40名大学生为被试, 采用MP150型16导生理记录仪记录皮肤电反应和心率。实验为2 (组别:情绪抑制组、自然观看组) × 2 (性别:男、女) × 2 (博弈对手:人、计算机) × 4 (分配方案:¥5:¥5、¥7:¥3、¥8:¥2、¥9:¥1)的混合设计, 其中组别和性别为被试间因素, 博弈对手和分配方案为被试内因素。结果发现:(1)对负性情绪进行抑制没有减少被试相应的主观体验, 情绪抑制使皮肤电反应性增强; (2)负性情绪抑制的主观体验和生理反应不存在性别差异; (3)在面对不公平的分配方案时, 情绪抑制组被试比自然观看组更倾向于拒绝接受。结果表明在最后通牒博弈中,情绪抑制影响回应者的行为反应,使他们更倾向于做出不理智的决策。  相似文献   

20.
以9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行动控制风格对情绪与空间工作记忆关系的影响。采用3(情绪体验:中性、积极、消极)×2(行动控制风格:行动导向、状态导向)混合实验设计,进行延迟匹配记忆任务实验。研究发现,中性与积极情绪体验下,行动导向与状态导向空间工作记忆的反应时与正确率均无显著差异; 消极情绪体验下,行动导向与状态导向空间工作记忆结果差异显著,行动导向的反应时更短,正确率更高。结果表明,消极情绪体验下,行动控制风格对情绪与空间工作记忆的关系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