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研究基于问题行为理论,采用问卷法对普通高中、中职院校689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了积极同伴压力、自尊对青少年不同冒险行为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和学校差异。结果表明:(1)中职院校生的积极同伴压力和冒险行为都显著高于普通高中生;(2)积极同伴压力不能预测青少年的适应不良冒险行为,但可显著预测普通高中生的社会可接受冒险行为;(3)自尊可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适应不良冒险行为,显著正向预测普通高中生的社会可接受冒险行为;(4)自尊仅可以调节普通高中生的积极同伴压力与社会可接受冒险行为的关系:高自尊增强了高积极同伴压力对青少年社会可接受冒险行为的影响;但它不能调节无论哪所学校青少年的积极同伴压力与适应不良冒险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家庭功能影响青少年消极冒险行为的作用机制及条件,采用青少年冒险行为问卷、家庭功能问卷、自尊问卷、同伴群体特征问卷对山东省日照市940名初高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家庭功能不良不仅可直接预测青少年更多的消极冒险行为,而且也可通过使青少年交往更多不良同伴进而使其冒险行为进一步增多;(2)不良同伴交往对青少年消极冒险行为的预测受到个体自尊的调节。低自尊个体更容易受到不良同伴交往的影响而发生更多的消极冒险行为,表现出两风险因素的叠加效应。研究结果提示,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家庭功能不良可使青少年适应不良,塑造良好的同伴环境、培养良好的自我素质或可降低这一风险。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法对92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能力、不良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家庭功能、自我控制能力、不良同伴交往和冒险行为两两之间相关显著;(2)自我控制能力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冒险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能力和不良同伴交往在家庭功能和青少年冒险行为之间构成序列中介,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家庭功能——自我控制能力——不良同伴交往——冒险行为这一路径实现。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家庭、同伴和个体自身因素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高兴、愤怒和中性面孔图片为实验材料,采用空间线索任务,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探讨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及生理基础,即从电生理的角度,探讨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是反映了注意的快速定向还是注意的解脱困难,亦或是既有快速注意定向又伴随注意的解脱困难。行为数据发现,高低自尊个体在有效提示下的反应显著快于无效提示条件。脑电数据发现,无效提示条件下,愤怒面孔后的靶子比高兴和中性面孔后的靶子在低自尊个体中诱发了更大的P1和更小的N1波幅,有效提示下无显著差异;高自尊个体在N1和P1波幅上无显著结果。晚期P300成分上,无效提示比有效提示诱发了更正的波幅,未发现自尊相关的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低自尊个体对评价性威胁信息(愤怒)的注意偏向是对威胁信息(愤怒)的注意解脱困难。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通过参数设计考察了大脑加工面孔生命性时的神经电活动动态进程。结果显示:非生命性面孔比生命性面孔在中央顶区诱发了更大的LPP波幅;生命性和非生命性面孔诱发的LPP波幅均显著大于中间等级(60%)面孔,提示随生命性信息增强,LPP波幅呈“U”型变化。P1和N170未表现出面孔类别差异。结果表明LPP是探测面孔生命性加工的有效成分,支持面孔生命性加工位于面孔加工的晚期阶段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交往中, 判断情绪刺激与自我和他人的相关程度对于情绪加工十分重要。本研究利用ERPs技术, 要求被试默读相继呈现的名字(自我、朋友和陌生人)和情绪性词汇(积极、中性和消极), 考察自我相关信息影响情绪词汇加工的动态时间特征及二者的整合机制。结果发现, 在情绪词汇加工早期, 消极词汇相比积极和中性词汇诱发了波幅更大的EPN。在加工晚期, 消极词汇相比中性词汇诱发波幅更小的N400, 并相对中性和积极词汇诱发更大的LPP。更为重要的是, 在LPP时间窗出现情绪效价和自我相关性的交互作用:与自我名字相关的消极词汇比中性词汇诱发了波幅更大的LPP, 与朋友名字相关的消极词汇比中性和积极词汇诱发了波幅更大的LPP, 而与陌生名字相关的各类词汇诱发的LPP波幅无显著差异。该研究表明, 个体对情绪信息非常敏感, 随着加工的深入会体现出不同的认知过程, 并且会根据自我相关性进行过滤, 在加工晚期与自我相关信息进行整合, 表现出自我和朋友相关的消极情绪的加工优势。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更倾向于从事冒险或鲁莽行为, 并且更容易受到同伴影响。从个人特质和社交互动等多个角度探讨的研究结果表明, 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存在助长作用, 即当同伴在场时, 青少年的行为会更加冒险。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作用机制可以从心理、神经、遗传、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解释:在心理层面, 这种影响源于青少年寻求同伴认可和归属感的需要, 以及社会学习的作用; 在神经机制层面, 源于认知控制网络和刺激处理系统的相互作用; 在遗传层面, 源于特定基因的易感性等; 在社会文化层面, 同伴影响会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程度与表现上的差异。未来研究应从发展、文化心理、构建复杂模型网络等视角深入探究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和三类刺激的经典oddball范式,以内隐的方式探讨外倾特质个体的自我参照加工程度效应及其神经机制。实验发现,外倾被试的高自我相关名字在各个ERP成分上都比其他刺激诱发了更大波幅。在P2上,高自我相关的刺激比其他刺激诱发了更大的P2波幅和更长的P2潜伏期,其中中线脑区的效应最大。在N2上,高自我相关的刺激比其他刺激诱发了更大的N2波幅和更短的N2潜伏期,其中额区位置的效应最大。控制组被试的高自我相关名字比外倾型被试的高自我相关名字诱发了更大的N2的波幅和更短的N2潜伏期。在P3平均波幅上,高自我相关的刺激比其他刺激诱发了更大的P3波幅,其中中线效应最大。对比外倾型被试,控制组被试的自我参照刺激诱发了更大的P3波幅。研究结果表明外倾特质个体的自我参照加工具有程度效应,但对比控制组被试,外倾特质个体的自我参照加工的程度效应更弱。  相似文献   

9.
结合ERP技术、创伤电影范式和改进的工作记忆范式探讨了认知分心的强度对创伤性信息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 (1)高负荷上的N2波幅显著大于低负荷上的。(2)在低工作记忆负荷上, 创伤负性图引发的LPP波幅显著大于创伤中性图和无关中性图; 而在高工作记忆负荷上, 三类图片引发的LPP波之间差异不再显著。(3)在创伤负性图上高、低负荷工作记忆任务诱发的LPP波差异显著, 且高负荷条件下的LPP波幅显著小于低负荷条件。结果表明, 相比低认知控制, 早期高认知控制对创伤性信息的调节更有效, 支持了认知控制理论。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和三类刺激的经典oddball范式,以内隐的方式探讨内倾特质个体的自我参照加工程度效应及其神经机制。实验发现,在P2的波幅上,在电极前部、前中部和中部位置高自我相关的刺激比其它刺激诱发了更大的P2波幅。在P2的潜伏期上,在电极前部、中部、和中后部位置高自我相关的刺激比其它刺激诱发了更短的潜伏期。在N2的波幅上,高自我相关名字比其它刺激在左脑所诱发了更大的P2的波幅;对比内倾型被试,中间型被试的高自我相关名字比其它刺激诱发了更大的N2的波幅。在N2的潜伏期上,高自我相关的刺激在全脑都比其它刺激诱发了更短的N2潜伏期,且中后部电极位置的潜伏期最短;两类人格被试的高自我相关名字比其它刺激诱发了更短的N2潜伏期,但中间型人格被试的潜伏期最短。在P3平均波幅上,高自我相关的刺激在全脑都比其它刺激诱发了更大的P3波幅,其中中部脑区效应最大。研究结果表明内倾特质个体的自我参照加工具有程度效应,但对比中间型个体,内倾特质个体的自我参照加工的程度效应更弱。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讨父、母亲心理控制与青少年冒险行为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以及是否受青少年自尊的调节。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量表、自尊量表和青少年冒险行为量表对北京石景山区、山东省德州市和河北省邯郸市的四所普通中学七至九年级共2520名(男生1226人,女生1294人)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冒险行为与父亲心理控制呈U型曲线关系,而与母亲心理控制呈倒U型关系。调节效应分析发现,父、母亲心理控制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非线性关系仅体现在中低等自尊青少年上,而高自尊青少年的冒险行为与父母心理控制无关。这表明,青少年自尊调节了父、母亲心理控制对其冒险行为的作用,父、母亲相同教养行为对中低等自尊青少年的冒险行为可能有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同伴地位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的作用机制及条件,采用青少年冒险行为问卷、同伴提名问卷、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同伴群体特征问卷对山东省日照市1288名初高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同伴地位负向预测青少年冒险行为,该预测作用是通过交往不良同伴的中介作用实现的;(2)交往不良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预测受到个体自我控制能力的调节。对于高自我控制能力青少年,其冒险行为与交往不良同伴无关,但低自我控制能力青少年会因交往不良同伴而参与更多冒险行为。结果提示培养良好的自我素质,塑造良好的同伴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1042名初一至高三学生为被试,考察了最要好同伴、父母对青少年吸烟认识和吸烟行为的相对影响力,以及同伴和父母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方式和影响途径。结果发现:(1)与父母作用相比,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和态度对青少年吸烟认识的作用力要更大。但在不同的群体上,父母的影响力加强了;(2)与青少年吸烟认识相比,父母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作用力加大了,这种影响力同样表现在不同的群体上;(3)青少年的吸烟认识可以显著地预测其吸烟行为;(4)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和态度、父母吸烟行为、青少年对吸烟的认识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吸烟行为,而且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和态度又通过青少年的吸烟认识对其吸烟行为产生间接的作用;(5)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力要大于父母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心理性应激的时间加工进程:来自ERP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时间压力的算术题目诱发被试的心理性应激体验,并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探讨心理性应激发生时大脑神经活动的时程变化。行为数据结果发现有时间压力下被试的反应时更短;脑电数据结果发现有时间压力组的容易题目比无时间压力组的容易题目诱发出更大的N1峰值、更长的P2潜伏期和更大的P300波幅;有时间压力组的困难题目比无时间压力组的困难题目同样诱发出更大的N1峰值、更长的P2潜伏期和更大的P300波幅,但这种组别主效应仅表现在部分电极点上。该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性应激增加了早期知觉加工的负载,导致知觉加工速度减慢,在信息加工后期阶段需要占用更多的认知资源。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基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以32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2(诱发条件:高奖赏、低奖赏)×3(反馈类型:欺骗成功、欺骗失败、诚实)的组内实验设计,以点判断任务操控被试的自主欺骗水平,并结合欺骗及时反馈范式来操纵被试的结果评价。结果发现:(1)在决策过程,做出欺骗决策比诚实决策诱发更大波幅的P300;(2)在结果评价过程,相比欺骗成功反馈和诚实反馈,欺骗失败反馈诱发更负的FRN波幅。结果显示个体做出欺骗决策比诚实决策需要更多的注意资源参与和心理努力,并且对欺骗失败反馈的敏感度远高于欺骗成功反馈和诚实反馈。这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个体做出欺骗决策和面对欺骗结果时的心理和神经机制,为教育者采取必要措施来降低和预防青少年欺骗行为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考察正性情绪对自我参照加工程度效应的影响。实验采用图片启动范式, 先呈现情绪图片, 然后再呈现自我参照刺激。实验发现, 在P2上, 中性情绪条件比正性情绪条件激发了更大的波幅, 高自我相关的刺激比其它刺激诱发了更短的P2潜伏期; 在N2上, 高自我相关名字比中等自我相关名字和非自我相关名字诱发了更小的N2的波幅和更长潜伏期; 在P3上, 高自我相关名字比中等自我相关名字和非自我相关名字诱发了更大的P3波幅, 中等自我相关名字比非自我相关名字诱发了更大的P3波幅。实验结果表明, 人类大脑对正性情绪刺激的加工可能是不敏感的。无论在正性情绪启动还是中性启动的影响下, 自我参照加工都能展现出稳定的特征, 而且高自我相关的刺激会得到更为深入和精细的加工, 表现出自我参照加工的程度效应。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讨最要好同伴吸烟、青少年个性特征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对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和一所重点中学的1042名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让被试自我报告他们和最要好同伴的吸烟行为,以及他们的个性特点.结果表明:(1)吸烟和不吸烟的青少年在遵从动机、自我效能感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与不吸烟青少年相比,吸烟的青少年表现出更高的遵从动机和更低的自我效能感;(2)青少年的遵从动机、自我效能感与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间存在显著关系.遵从动机高、自我效能感低的青少年,其最要好同伴吸烟率要显著地高于遵从动机低、自我效能感高的青少年;(3)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与青少年吸烟行为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4)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既对青少年吸烟行为产生直接作用,又通过自我效能感、遵从动机对青少年吸烟行为产生间接影响.但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直接作用要大于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内隐多效性选择及其神经机制。被试的任务是认真观看配对的纯色图片刺激,并进行分类按键反应。实验结果发现,在P2上,积极启动刺激比对照刺激激发了更大的P2波幅; 对比对照刺激,积极启动刺激在左脑、大脑中部和后脑诱发了更大的P2波幅,其中右脑的效应最大。在N2上,积极启动刺激比对照刺激激发了更小的N2波幅; 对比对照刺激,积极启动刺激在左脑、大脑中部和后脑诱发了更小的N2波幅,其中右脑的效应最大。在P3上,积极启动刺激比对照刺激激发了更大的P3波幅; 对比对照刺激,积极启动刺激在左脑、大脑中部和后脑诱发了更大的P3波幅,其中右脑的效应最大。研究结果表明当外显目标与内隐目标同时被呈现时,被试趋向于做多效性选择,这可能表明无意识信息加工具有相当大的权重。且右后部脑区可能是加工多效性刺激的核心和关键区域,P3成分可能反应了内隐多效性选择的精细加工过程,能够作为内隐多效性选择的有效的ERPs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为寻找移动支付影响冲动性消费的电生理证据,实验采用两难选择的虚拟购物任务,通过2(支付方式)×2(产品类型)被试内实验设计,结合ERP技术比较移动支付和现金支付下的冲动消费及相关电生理指标。实验数据显示:(1)移动支付下参与者的购买意愿高于现金条件;(2)对享乐品的购买,移动支付下的购买意愿、购买率高于现金支付,而对实用品两种支付下无差异;(3)决策阶段头皮左侧发现,移动支付下享乐品的LPP波幅正于实用品,而现金支付下二者LPP波幅无差异;(4)N2波幅上存在Buy/No Buy效应。结果表明:移动支付促进了享乐品的冲动性消费,决策阶段左侧脑区的LPP波幅可作为其电生理指标,N2波幅表征买与不买。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感恩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感恩问卷、自尊量表、应对效能量表、亲子关系问卷、同伴支持问卷、同伴拒绝问卷、学校联结量表、社区安全问卷和社区满意问卷对121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青少年感恩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机制。结果发现:(1)自尊、应对效能、亲子关系、同伴支持、学校联结、社区安全和社区满意与感恩显著正相关,同伴拒绝与感恩显著负相关;(2)自尊在亲子关系、学校联结与青少年感恩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应对效能在亲子关系、同伴支持、学校联结与青少年感恩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表明与亲子关系、同伴支持、学校联结等环境因素相比,自尊和应对效能等个体因素是影响青少年感恩的更近端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