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手势是语言交流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非语言媒介, 其不仅与语言互动间的关系密切, 而且具有不同的交流认知特征。文章重点归纳和述评了手势和语言交流的关系, 手势相对独立的交流特征, 教育情境中的手势交流。文章具体提出:首先, 手势和语言的共同表达促进了语言的发生和语言的理解、整合和记忆; 其次, 手势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的交流性, 手势和语言的“不匹配性”反映了交流信息的变化和交流认知的改变; 最后, 教育情境中教师的手势表达可以引导学生的注意并澄清语言信息, 学生的手势交流有助于促进学习认知过程。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手势对于语言交流功能的影响, 语言交流过程中手势交流的优势特征和认知机制, 教育情境中手势交流高效性的认知机制, 手势交流的影响因素、一般特征和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2.
交流语言认知是交流认知的典型代表,语言是交流互动中的典型媒介。交流语言具有互动性、合作性、集体性奖赏和个人责任等特征,这决定了交流语言认知过程特征的复杂性、灵活性和现实功用性。文章重点归纳和述评:交流语言加工的同伴特定性理论、时间过程理论、意识性理论。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虑:交流语言认知实验研究情境的自然性,交流语言实验设计角度和目的的包容性,交流语言认知和非语言认知间的关系特征等。  相似文献   

3.
依据交流语境特征创设了语言交流、共享对象的语言交流、共享对象和表情的语言交流,通过交流范式探查:交流语境对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语言选择性注意的影响。结果显示:(1)语言交流条件下语言选择性注意整体水平最高;不同语境下选择性注意整体水平随交流时间进程而增高。(2)语言交流条件下语言选择性注意指向性水平最高;共享对象和表情条件最低,但集中性水平最高;总体上,指向性和集中性水平随学习进程相对稳定增高,但语言交流条件与共享对象条件下学习阶段1的集中性水平显著高于中间学习阶段。结果发现:交流语境不同时,不同非语言因素对于语言认知加工产生的影响作用不同;交流双方认知的协调过程同时受到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共同作用。概言之,非语言因素降低了语言选择性注意的整体水平和指向性水平;但表情因素提高了集中性水平。  相似文献   

4.
手势是交流互动中一种重要的非语言媒介, 手势不仅可以辅助语言交流而且具有独立的交流性; 作为和语言共同发生的非语言媒介, 手势交流有助于降低交流认知负荷。文章重点归纳和述评了基于手势和语言表达关系的交流手势理论、交流手势激活理论、交流手势的认知节省理论。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考虑交流手势实验研究情境自然性和控制严格性间的平衡, 交流手势和其他非语言因素间的关系, 交流手势认知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设计交流学习任务和个人迁移任务,采用交流范式,探查了不同语境下交流学习双方语言相似性特征。结果显示:(1)语言交流方式下双方语言相似性水平最高,其次是对象可视方式,最后是表情和对象可视方式。(2)交流双方语言相似性随交流进程呈现倒U型分布,仅表情方式下自b6开始语言相似性相对稳定。(3)交流任务b10中双方相似性的交流语境效应显著,个人任务中不显著;表情方式下任务类型主效应不显著。结果发现:随着交流语境中非语言因素的增加,语言对于双方认知协调作用逐渐减弱;表情可视性促进了语言参照惯例的形成效率;仅表情和对象可视语境下双方相似性在交流和个人任务间表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安排了交流任务和个人迁移任务,创设了三种交流语境,比较不同语境下交流学习双方的语言准确性。结果显示:(1)三种语境中仅语言交流时语言准确性水平最高,交流语境中的对象可视性阻碍了语言准确性提高的速率,表情可视性降低了语言准确性水平;交流语言相似性水平高的被试,语言准确性水平提高的效率和效果均高于低的一方;(2)交流任务中仅语言交流时语言准确性最高,个人任务中对象可视语境下准确性最低;和交流任务相比,高相似被试个人任务中的准确性更高。表明:语言认知不完全代表交流认知,对象可视性阻碍语言认知和交流认知水平,表情可视性辅助语言共同提高交流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7.
Michael   C.   Corballis 《心理学报》2007,39(3):415-430
人类语言具有复杂多变的递归结构,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唯独人类精通语言。语言的进化始于大约两百万年前的“更新世时期”,语言在当时作为一种认知适应对于人类应对自然界带给人类的挑战(如动物掠食与森林毁坏)有很大帮助。人类进化过程中学习与文化因素形成一种选择压力促使人际交流语法化,人际交流语法化引发大脑容量增加,然而,最初的语言进化与基因无关。学习与文化压力也使交流的媒介依次变为手语模式、表情模式与语言模式。交流媒介的逐渐变化最终导致了FOXP2基因突变,FOXP2基因突变让智人具有了自主的言语能力。与地球上其它的人科动物相比,人类的语言能力使人类在进化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语言伴随性手势是人类语言交流的一个普遍的特征, 它可以发挥信息交流的功能。依据产生目的以及适用范围的不同, 手势可以分成表象性手势和非表象性手势。多数研究者认为, 语言和手势动作是“近亲”, 具有“家族相似性”。来自语言发展、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均表明, 手势和语言共享同一个交流系统。当手势动作和发音单词意义相同时, 手势动作受到单词发音的干扰, 同时引发发音共振峰2 (F2)的放大。手势和言语之间遵循互相作用理论, 它们作用的基础是语义一致性, 镜像神经系统完成了两者语义一致性的传递。由于语言伴随性手势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是语言和行为结合良好的特例, 因此, 对语言伴随性手势的研究将有助于对人类心智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语言偏向是指因交流目标所属社会范畴不同而造成的语言使用差异。目前对语言偏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群际偏向(LIB)、语言期望偏向(LEB)以及否定偏向(NB)。对语言偏向的理论解释主要包括动机机制和认知机制。语言偏向受到沟通者的认知与刻板印象、情绪、人格特质、群体认同、沟通目标、沟通情境等因素的影响。拓展语言偏向的心理机制、类型与应用研究、创新研究方法以及开展汉语本土化研究是语言偏向研究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0.
隐喻的逻辑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科学哲学的历史传统中,隐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逻辑或反逻辑的思维与语言现象,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典型代表的哲学派别更是严格地把隐喻排斥在经典逻辑的范畴之外。但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当代逻辑与认知科学的新发展逐渐揭示出一种事实:在认知主体的实际思维运作过程中,隐喻与逻辑绝非两种毫无关联的离散体;相反,两者在意义的暗示与牵连、概念的生成与转换、语言的理解与交流中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上交叉互动,共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隐喻本质地蕴涵着深层次的认知内容,并生动地展现出相应的逻辑特征…  相似文献   

11.
共享因素对参照性交流双方学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恒超 《心理学报》2017,(2):197-205
采用参照性交流学习范式,探查共享因素对双方学习的影响。结果显示:从学习阶段6开始"共享语言+对象+表情"方式的成绩显著高于"共享语言+对象"方式,低分组条件下该方式成绩显著最高,且该方式高、低分组间无显著差异;"共享语言+对象"方式下揭开的维度数量显著最少。表明:"共享语言+对象+表情"方式下学习效率最高,集中表现于低分组学习效率更高且双方协调水平最高;"共享语言+对象"方式的选择性注意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12.
贾玲  雷江华  宫慧娜  张奋  陈影 《心理科学》2018,(5):1077-1083
本研究探讨了聋生在加工手语词过程中不同编码方式和指拼特征的影响。实验1采用指拼类手语词和手势类手语词考察了指拼有无对手语词编码方式的影响。实验2则采用不同特征的指拼类手语词,深入考察指拼位置、指拼形式对手语词编码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聋生较语音编码更擅长使用指拼编码加工手语词;指拼与手势的加工存在显著差异,指拼在聋生手语词加工中起到了促进作用;指拼位置与指拼形式共同作用于手语词的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3.
The computational and robotic synthesis of language evolution is emerging as a new exciting field of research. The objective is to come up with precise operational models of how communities of agents, equipped with a cognitive apparatus, a sensori-motor system, and a body, can arrive at shared grounded communication systems. Such systems may hav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to animal communication or human language. Apart from its technological interest in building novel applications in the domain of human-robot or robot-robot interaction, this research is of interest to the many disciplines concerned with 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14.
Auditory-Processing Malleability: Focus on Language and Music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BSTRACT— Auditory processing forms the basis of humans' ability to engage in complex behaviors such as understanding spoken language or playing a musical instrument. Auditory processing is not a rigid, encapsulated process; rather, it interacts intimately with other neural systems and is affected by experienc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and active training. Auditory processing is related to language and cognitive function, and impaired auditory processing negative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many people. Recent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malleability of the auditory system may be used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ensory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to enhance human well-being.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中, 语言的使用往往出现在某个视觉情境里。大量认知科学研究表明, 视觉信息与语言信息加工模块并不是独立工作, 而是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本文以视觉信息对语言加工的影响为主线, 首先对视觉信息影响言语理解, 言语产生以及言语交流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其次, 重点对视觉信息影响语言加工的机制进行了探讨。最后介绍了关于视觉信息影响语言加工的计算模型,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EEG相干反映了EEG信号在各个脑区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揭示各种认知加工过程中不同功能网络的协同工作方式。首先介绍了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然后从词语和句子两个水平上阐述了EEG相干分析在语言理解研究中的应用。在词语水平上涉及一般认知加工过程、语法加工和语义加工三个方面;在句子水平上,从句子的语义整合角度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这一方法的优缺点,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我国少数民族学生一般掌握本民族语言、汉语和英语。少数民族双语者的语言的认知特点, 是语言学和心理学共同关心的问题, 也是了解少数民族学生语言认知机制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围绕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表征、语言联系方式以及言语理解与言语产生的加工特点展开。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已有研究, 并提出未来研究应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比较、少数民族文字的加工特点、少数民族学生加工汉字词的特点,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第三语言的加工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ssue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 of language and memory in deaf children and adults. An integration of previous studies, together with the presentation of new findings, suggests that there is an intimate relation between spoken language and memory. Either spoken language or sign language can serve as a natural mode of communi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deaf or hearing), leading to normal language, social,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Nevertheless, variation in spoken language abilities can be shown to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memory span. Although the ways in which memory span can effect other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re not considered in depth here, several variables that can have direct impact on the language-memory interaction are considered. These findings have clear implications for the education of deaf childr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