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检验了情绪的效价和确定性评价对个体的信息加工策略选择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结果表明,情绪效价对个体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影响会受到情绪确定性评价的调节。高确定评价的情绪中,积极情绪的被试更倾向于采用启发式加工,消极情绪的被试更倾向于采用系统式加工。积极情绪中,高确定评价情绪的被试更倾向于采用启发式加工,低确定评价情绪的被试更倾向于采用系统式加工。当个体对自己产生情绪的原因进行合理归因后,情绪效价和确定性评价对个体信息加工方式的影响效应都消失了,说明情绪的效价和确定性评价均以信息的方式对对个体信息加工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霞  于春玲  刘成斌 《心理学报》2012,44(6):807-817
通过考察解释水平, 诠释时间间隔和未来事件效价的双向关系。结果发现:时间间隔会影响人们对未来事件效价的感知, 高解释水平事件在长时间间隔后发生的感知效价更好, 而低解释水平事件在短时间间隔后发生的感知效价更好(研究1); 同时, 未来事件效价也会反向影响人们对时间间隔的感知, 相对于未来发生的正效价事件, 负效价事件的感知时间间隔更短(研究2)。无论是时间间隔对未来事件感知效价的影响, 还是未来事件效价对感知时间间隔的影响, 解释水平均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提出的时间自我评价理论认为,人们为了维护当前积极自尊,主观上会远离过去失败而亲近过去成功。本研究采用线段评估法,选取311名中国大学生被试,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自尊水平、事件效价与时距对过去事件时距估计的影响,以检验该理论的文化普适性。结果表明:对过去事件的时距估计,自尊水平、事件效价及其交互作用在同一时距里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时距的主效应及其与事件效价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在负效价水平上存在显著时距差异,在正效价水平上无显著时距差异。研究结果不支持基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自我评价理论。  相似文献   

4.
时间是认识和定义自我的框架之一。本研究采用两个实验,探讨心理时间旅行对任务自信的影响。实验1采用自由回忆或想象过去、未来事件的操纵,结果发现:事件情绪效价影响任务自信,时间方向以事件情绪效价为中介间接影响任务自信,想象的未来事件比回忆的过去事件更积极,进而引发更高任务自信。实验2采用平衡回忆或想象事件的情绪效价的操纵,使效价与时间方向的作用相分离,结果发现:时间方向不影响任务自信,想象事件的情绪效价对任务自信的作用受到时间方向的调节。回忆过去事件时,效价不影响任务自信;而想象未来事件时,事件效价越积极,任务自信越高。对于时间旅行中的积极事件,时间旅行的方向不影响任务自信;而对于消极事件,想象未来所引发的任务自信低于回忆过去。结论:时间旅行的方向与想象事件的情绪效价共同作用于任务自信。  相似文献   

5.
心理距离的建构水平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具有心理距离特性(即社会距离),人们对心理上远距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高水平建构,而对心理上近距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低水平建构。本研究以特质性和行动性行为描述句子为实验材料,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社会距离(亲密舍友/公选课上认识的同性同学)对他人正性和负性行为评价的影响,以探讨评价内容效价对于建构水平的心理距离效应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发现:(1)随着社会距离的延伸,被试对社会远距离他人的正性行为更倾向于高水平的特质性表征,但在负性行为上未获得明确的类似效应;(2)相对于社会远距离他人,被试对社会近距离他人正性行为和负性行为的评价分数均较高,提示人际熟悉度对他人行为的表征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考察了情绪语音影响面孔表情识别的时间进程。通过设置效价一致或不一致的“语音-面孔”对,要求被试判断情绪语音和面孔表情的效价是否一致。行为结果显示,被试对效价一致的“语音-面孔”对的反应更快。ERP结果显示,在70-130ms和220-450ms,不一致条件下的面孔表情比一致条件诱发了更负的波形;在450-750ms,不一致条件下的面孔表情比一致条件诱发更正的后正成分。说明情绪语音对面孔表情识别的多个阶段产生了跨通道影响。  相似文献   

7.
情绪效价和情绪唤醒是描述情绪的两个维度。情绪增强记忆效应表明情绪唤醒事件的记忆往往优于非情绪唤醒事件的记忆,但关于积极情绪记忆和消极情绪记忆哪个在记忆中处于优势仍存在争论。实验以情绪词对和中性词对为实验材料。实验一探讨积极情绪词语或消极情绪词语的记忆优势; 实验二探讨积极情绪环境或消极情绪环境中中性词语的记忆优势。在两种实验条件下,积极情绪下的自由回忆都优于消极情绪下的自由回忆; 多项加工树的存储—提取模型使用实验自由回忆和线索回忆的结果将记忆的存储和提取优势分离开来,结果表明:积极情绪事件记忆优势发生在存储阶段,而积极情绪环境记忆优势发生在存储和提取阶段; 积极情绪事件记忆偏向支持“刺激后编码增强假设”,积极情绪环境记忆偏向支持“唤醒—偏向竞争假设”。  相似文献   

8.
归因是怎样影响假设思维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结海  朱正才 《心理学报》2003,35(2):237-245
考察了归因这一外力对假设思维的影响。研究发现归因对假设思维的影响与选择原因大小成正比与事件后果严重程度成反比。当选择原因相对后果而言足够大时,假设思维将不服从“特例-常规”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是否存在外力将事件分为被迫事件和自由事件,并提出“特例-常规”规律(或是“做-不做”规律)只适合自由事件而不是所有事件。这一结果部分地解释了长期存在于实验研究与现场研究中的假设思维所表现出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殷融  曲方炳  叶浩生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2):1971-1979
人们会将“右”和“左”与积极或消极的事物相关联,这称为左右空间的情感效价.以具身认知理论和躯体特异性假设为基础的研究发现,右利手会将右侧空间与积极事物相关联,而左利手则会将左侧空间与积极事物相关连;左右空间情感效价是由利手与非利手的运动经验塑造的;利手与非利手运动经验的改变则会反转左右空间情感效价;趋近动机脑功能偏侧化与利手是一致的.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澄清利手运动与趋近动机在神经机制上的关联性,并探索文化因素与身体经验如何共同塑造左右空间情感效价.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交往中, 声誉关注是人类合作行为和道德判断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以往研究只是单独考察声誉关注或社会距离会如何影响道德决策行为, 但两者如何交互影响道德决策尚不清楚, 尤其是禁止性道德范畴领域(如, 伤害他人行为)下道德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本研究要求被试在匿名或公开情境下决策是否愿意对不同社会距离他人(朋友、熟人、陌生人)实施疼痛电击以增加自己的金钱收益, 同时记录其决策时的行为和神经反应。结果发现, 匿名情境下被试对朋友的电击伤害要显著低于对熟人和陌生人的, 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利己的利他主义”决策倾向; 与朋友和陌生人相比, 被试在涉及熟人的两难决策中花费了更长的时间, 体验到了更强烈的厌恶情绪, 并诱发了更大波幅的与情绪反应有关的P260成分, 以及与认知推理有关的晚期正成分(LPP: 300~450 ms), 表现出一种典型的“熟人效应”。然而, 行为与ERP指标上的这些差异在公开情境下均显著减弱了。这表明个体在禁止性道德范畴领域下的道德决策遵循着一种“利己的利他主义”的道德原则, 熟人关系的不确定性会在道德决策中诱发强烈的负性情绪和认知负荷, 而声誉关注削弱了利己倾向和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厌恶情绪和认知冲突。  相似文献   

11.
定险峰 《心理科学》2002,25(1):109-110
短时记忆的范畴群集(category clustering)是短时记忆信息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它表现为当不同范畴的一些词随机混合呈现时,被试在自由回忆中常将属于同一范畴的一些词聚在一起回忆出来,显示出将一些词按范畴进行组织的倾向。一般认为。范畴群集可提高短时记忆成绩,有利于信息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不同效价度和唤醒度的情绪刺激是否存在动机倾向上的分离模式。实验1要求被试对表情图片的动机倾向(趋近/回避)进行主观评分,发现被试对低唤醒表情或积极表情有更加趋近的倾向。实验2以运动的线索启动动机倾向(趋近/回避),完成情绪词效价判断任务,从内隐的角度考察情绪刺激是否存在动机倾向上的分离模式,结果发现,被试对动机倾向一致的情绪刺激的反应时更快。趋近的消极情绪词比趋近的积极情绪词的N2波幅更大,远离的低唤醒情绪词比趋近的低唤醒情绪词的LPC波幅更大。结果说明积极或者低唤醒的情绪刺激引发趋近倾向,而消极或高唤醒的情绪刺激引发回避倾向。  相似文献   

13.
张萍  卢家楣  张敏 《心理科学》2012,35(1):100-104
本研究采用短影片人为诱发心境的方法,用正性和负性两种情绪事件作为刺激材料,在控制人格变量的前提下,探讨了大学生在不同心境下对未来事件发生概率的判断中是否存在心境一致性效应。结果表明:(1)愉悦心境会增加做出积极判断的倾向,悲伤心境会增加做出消极判断的倾向;(2)无论是在愉悦心境还是在悲伤心境中,被试在对未来事件发生概率的判断上不存在性别差异。结果支持心境对未来事件发生概率判断有所影响,即诱发的心境与未来事件的效价存在一致性效应。  相似文献   

14.
先前研究表明,对于自我行为,相对于近期过去,个体对远期过去正性行为的表征更倾向于特质性和抽象性,但对负性行为的表征未获得明确的类似效应(申之美等,2010)。本研究以特质性和行动性行为描述句子为实验材料,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未来时间距离对自我正性行为和负性行为的表征特征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评价内容的效价特性对于建构水平的心理距离效应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发现,相对于近期未来,被试对远期未来自我的正性行为更倾向于抽象的特质性表征,但在负性行为上未获得类似效应。个体对未来自我行为的正性期待和负性回避倾向可能是自我行为表征缺乏距离效应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采用词汇效价判断任务,考察水平空间与情绪效价联合效应的产生机制。实验1在被试双手正常放置条件下考察了词汇效价与水平空间联结效应的存在;实验2则要求被试双手交叉放置,以考察当反应手和反应键的空间信息冲突时水平空间与情感效价的关联现象;实验3则进一步考排除反应手的参与,以考察口头报告的反应方式是否对两者的联结效应产生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反应方式下均存在空间情感效价的联结,且此联结更多是反应选择极性编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采用内隐的情境回忆—再认任务系统地考察了道德推断对象面孔吸引力和性别信息对不同性别被试道德推断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被试对他人的道德推断表现出"美即善"的面孔刻板效应;(2)道德推断中的面孔偏好现象会受到推断对象与被试性别一致性的调节;表现为个体评价高吸引力的异性对象和低吸引力的女性对象发生道德行为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谷  周晖  丁如一 《心理学报》2013,45(6):672-679
本文通过两个研究探讨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一中,被试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抄写“正性特质词语”“负性特质词语”或“中性词语”,并回忆自己所经历的与关键词有关的事情。启动完成后,考察其捐助行为。结果发现,正性特质启动组被试愿意捐助的数目显著高于负性特质和中性词语启动组。研究二用同样的方法改变被试的道德自我知觉,然后对被试的作弊行为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正性特质启动组的作弊严重程度显著低于中性词语启动组,负性特质启动组的作弊发生率和作弊严重程度显著低于中性词语启动组。本研究表明,道德自我调节过程不一定遵循负反馈机制:虽然“道德净化效应”在本研究中得到了部分验证,但是我们的实验结果不符合“道德许可效应”的预期。  相似文献   

18.
正性情绪刺激效价强度的变化对外倾个体注意的调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媛媛  袁加锦  伍泽莲  李红 《心理学报》2008,40(11):1158-1164
大量研究证明外倾性与正性情绪相关,且已有行为和fMRI研究表明外倾个体对正性刺激存在注意偏向。研究假设外倾个体对正性情绪刺激投入更多的注意资源,且注意程度受正性刺激效价强度变化的调制。实验采用内隐情绪任务和改进后的oddball的范式,利用ERP技术高度精确的时间分辨率,在一个较短的时间窗口内考察外倾被试在三种效价条件下(极端正性刺激,中等正性刺激,中性刺激)与注意相关的P2波幅是否两两差异显著。结果表明,外倾被试组在三种条件下P2波幅两两差异显著,且极端正性刺激诱发的P2波幅最大,中等正性刺激诱发的P2波幅次之,中性刺激诱发的P2波幅最小;非外倾被试组的P2波幅在三种情况下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从ERP的角度证明了外倾被试对正性刺激存在注意偏向,且注意程度随正性刺激效价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9.
实验1和实验2分别以“(不)+积极/消极情绪词”和“(不)+愤怒/悲伤情绪词”形式的情绪词语或否定短语作为实验材料,分别采取词-图匹配范式和趋近-回避范式,以否定加工的早期(250ms)和中后期(1000ms)两种探测时间,探讨否定对情绪词效价与动机维度加工是否符合否定的两步模拟假设。结果发现,否定情绪效价部分符合否定的两步模拟假设,早期以被否定的情绪状态模拟为主,即不高兴会首先激活高兴;中后期,否定消极词和积极词都被理解为积极;否定情绪动机维度并不符合否定的两步模拟假设,否定对愤怒与悲伤的趋近-回避的影响出现在否定加工中后期,否定改变愤怒的动机方向,由趋近变为回避,却没有改变悲伤的动机方向,悲伤仍表现为回避。本研究证明否定对情绪词的效价和动机维度部分符合两步模拟假设,否定情绪词有其特定的加工过程,各维度加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内隐社会认知:社会性决策的个人背景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樊晓红  周爱保 《心理科学》2002,25(6):694-696,690
通过两个实验研究了个人背景对其社会性决策的影响。实验一采用 2× 2混合设计 ,其中被试性别为组间因素 ,策略类型为组内因素 ;结果发现不同性别的被试在选择决策策略时表现出了差异 ,其中男性更倾向于选择“综合比较”的策略 ,但女性却没有表现出对策略的偏向。实验二则选择 14项个人背景资料作为自变量 ,以“才—情”决策倾向为因变量 ,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被试的家庭所在地、性别差异以及对自己容貌的评价等变量显著地影响了决策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