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念冥想对情绪的调节作用:理论与神经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念冥想可调节个体的负性情绪、促进个体正性情绪,对于心身疾病具有显著的干预效用.正念冥想的再感知模型、正念应对模型、推动性上升螺旋模型以及正念情绪调节模型都强调了正念冥想对情绪的调节作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正念冥想可促进左侧前额叶脑区激活增强,涉及的脑区主要包括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和背内侧前额叶皮层(DMPFC).研究者进一步发现,正念特质是通过改善前额叶对边缘系统反应的调节来实现对情绪的调节作用.而且,这种调节作用还有可能体现为通过冥想训练分离联结在一起的两种自我参照神经机制,从而加强体验性神经机制.另外,研究者还发现,正念冥想训练还可以改变与情绪加工相关的大脑结构.进一步澄清冥想训练与大脑偏侧化的关系和不同类型被试之间的比较研究将成为该领域日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采用不同压力管理策略(坐忘、正念、冥想)考察其对焦虑的干预效用,并用脑电探究其脑机制差异。首先用焦虑量表筛选出高焦虑被试60名,随机分入坐忘、正念、冥想和对照组,并对被试实施持续4周的干预,用焦虑量表进行后测,再采用EEG比较脑电波差异。研究发现:坐忘、正念与冥想都能降低个体的状态焦虑,坐忘对降低特质焦虑作用更大(t_(TAI)=-3.14,P0.01);坐忘在额叶激活了更高的α波,正念在顶叶激活了更高的θ波,冥想组α波的均值高于对照组。因此,不同的压力管理策略对焦虑的干预效用显著,而且三者的脑电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任俊  黄璐  张振新 《心理学报》2012,44(10):1339-1348
虽然前人已有不少研究发现冥想具有减少个体焦虑、缓解抑郁水平等功能,并且也已经揭示了冥想促进情绪调节能力的认知神经科学机理,但对于冥想会怎样调制人们对于外部施加的正、负性情绪刺激(图片)的情绪反应尚不清楚,冥想究竟会使人们对外部施加的情绪刺激的敏感性增强还是减弱?如果冥想能够调节和缓解人们的情绪反应的话,那么,这种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即对正性或负性情绪刺激能产生具有不同效价方向的调节作用)还是“单向的”(即对正性或负性情绪刺激产生具有相同效价方向的调节作用)?为了检验和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以无冥想(或相关)经验的大学生为被试,通过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的实验设计,考察了冥想训练能否影响被试对于正、负性情绪图片的情绪唤起.62名大学生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每组31人),实验组参与连续5天、每天20 min的冥想练习,控制组在此期间的控制任务为通常的闭眼休息.结果显示:冥想组在练习过程中的脑α波指数显著升高;与控制组相比,冥想组被试对消极图片的效价评定值显著改善,这表明冥想降低了被试对负性情绪图片的情绪反应,研究还发现了冥想降低被试对正性情绪图片的积极评价倾向,从而证明对外部施加的正、负性情绪刺激而言,冥想训练的调制作用是使人们的情绪反应趋于平和.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遵循PRISMA-Protocol, 运用元分析的技术, 以心理健康素养的知识、污名态度和求助为结果变量, 考察干预效果及影响因素, 以期为更高效地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提供参考。元分析共纳入38项研究。结果发现:干预对知识、污名态度和求助的即时效果量达到显著的中到大的效果(知识:g = 0.70, 污名态度:g = -0.52, 求助:g = 1.18)。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健康素养的干预效果受地域、被干预者类型、干预中的互动与接触以及试验类型等多个变量的影响。后续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心理健康素养的调节变量, 并结合中国文化, 制定针对不同干预对象的个性化干预方案, 以提升干预效益。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探讨中小学生正念注意觉知的发展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考察情绪调节和积极重评在其中起到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追踪设计,来自江西地区两所小学(4到6年级)和两所中学(7到9年级)的共1251名学生(男生691人,女生560人)在间隔半年的两个时间点分别填写了测量正念注意觉知、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抑郁、焦虑、学业压力)、情绪调节以及积极重评的问卷。结果表明:(1)中学生正念注意觉知显著低于小学生;(2)中小学生正念注意觉知与两个时间点的情绪调节、积极重评及心理健康均显著相关;(3)跨时间点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在中小学生正念注意觉知和各心理健康变量的关系中,情绪调节中介效应均显著,积极重评中介效应均不显著。结论:中小学生正念注意觉知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正念注意觉知通过情绪调节能力间接作用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理冥想训练干预对改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焦虑和自我怜悯水平的效果。方法:将40例强制隔离戒毒被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自我怜悯量表(SCS)和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ERS)在心理干预前后对两组戒毒人员进行评估和对照研究。结果:干预后干预组SAS、SCS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心理干预可以缓解戒毒人员的焦虑情绪,并显著提高其自我怜悯水平。  相似文献   

7.
焦虑障碍的认知偏向矫正效果及作用机制是当前一个研究热点且有争议的主题。采用元分析、元回归分析并且组合两步结构方程元分析技术,探索认知偏向矫正对焦虑障碍干预的临床和亚临床有效性,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并考察认知偏向改变在认知偏向矫正(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CBM)和焦虑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元分析共纳入46篇文献,CBM对焦虑症状干预具有虽小但显著的效果量(包含非标准化测量:g=0.29;标准化测量:g=0.26,p0.001;压力任务后焦虑症状g=0.34,p0.001),对认知偏向有中等效果量(g=0.48,p0.001);干预范式、出版特征、实验环境是焦虑症状CBM效果量的调节因素,焦虑障碍类型和实验环境对CBM认知偏向效果量有调节作用;认知偏向改变在CBM干预与焦虑障碍改变之间起显著的中介效应(z=3.13,SE=0.014,p0.001),为部分中介。将来研究可关注提升CBM症状测量或者认知偏向测量工具的信效度、发展新干预范式,尝试CBM同其他干预方式相结合,进一步探索CBM理论基础和干预机制,提升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实验室实验与手机实验结合的正念训练方式对情绪调节的影响作用。方法:招募30名高校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人,通过一次实验室训练让实验组被试习得正念情绪调节技术,并在一周内通过手机微信推送练习任务,使用贝克焦虑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情绪调节困难量表、五因素正念量表分别在整体实验开始前(一测)、实验室实验结束后(二测)与手机实验结束后(三测)对所有被试实施三次测量。结果:t检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焦虑(一测比二测t=2.283,P=0.039;一测比三测t=3.853,P=0.002)、抑郁(一测比二测t=2.154,P=0.049;一测比三测t=2.875,P=0.012)与情绪调节困难水平(一测比二测t=2.267,P=0.040;二测比三测t=2.177,P=0.047;一测比三测t=2.676,P=0.018)在实验后显著下降,正念水平则显著提升(二测比三测t=-2.543,P=0.023;一测比三测t=-2.396,P=0.031)。结论:该干预方法能够提高个体的正念水平,降低负面情绪,改善情绪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9.
任志洪  江光荣 《心理科学》2014,37(3):748-755
运用元分析和元回归分析的方法考察抑郁症计算机化治疗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来源于50篇文献,42项RCT研究的67个样本满足了元分析标准(N=7920)。结果发现:(1)整体效果量为0.53,三个月追踪效果量为0.14;6个月追踪效果量为0.16;(2)在年龄段、抑郁严重程度、支持方式和测量量表四个亚组分析中,其效果量存在显著差异。干预方式、干预取向和分析方法对效果量的影响不显著;(3)出版年份显著影响治疗效果量,脱落率和干预单元数对整体效果量的影响不显著。结果表明:抑郁症的计算机化治疗具有中等的效果量;年龄段、抑郁严重程度、支持方式、测量量表和出版年份对其整体效果量有调节作用。将来抑郁症计算机化治疗的研究应重视上述调节变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冥想与创造性的关系正逐渐被关注,澄清冥想练习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对个体创新潜能的培养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冥想类型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具有特异性,专注冥想主要通过注意聚焦和提升自上而下的执行控制能力来对聚合思维产生积极影响;正念冥想引起的离焦的注意状态,以及对认知灵活性和积极情绪的促进,有助于发散思维。未来应加强不同冥想类型与创造性思维的整合研究,探讨冥想影响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以及冥想与其他干预训练对创造性思维的不同作用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基于正念监控与接受理论(monitor and acceptance theory, MAT),以460名专业运动员为被试,探究特质正念与专业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发现:(1)特质正念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负向预测抑郁-焦虑-压力,并分别通过基本心理需要满足、自我同情的单独中介及两者的链式中介发挥作用;(2)该模型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以主观幸福感为结果变量时,男性组中介效应大于女性组;以抑郁-焦虑-压力为结果变量时,女性组中介效应大于男性组。研究结果可以为提升专业运动员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干预方向。  相似文献   

12.
考试焦虑导致诸多不良后果,而传统干预模式效果不够理想。正念的疗效获得广泛验证后,学界将其引入考试焦虑的干预中。NIH阶段模型(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age model)将心理干预措施的发展划分为基础研究、干预生成/细化、疗效检验、混合“疗效-实效”检验、实效检验、实施和传播6个阶段,其初衷旨在推动干预的实施和传播。基于该模型,首先分析正念影响考试焦虑的机制,尔后从“初步检验疗效”“完善优化干预模式”和“促进实施和传播”三个取向梳理现有考试焦虑的正念干预研究。最后,对照模型初衷,结合正念干预的特异性,提出未来研究应重视探索疗效机制、加强实用性研究、对正念干预的基本问题保持敏感(包括:完整的正念练习应包含开放监控、收集干预依从性数据、重视正念态度的学习、考虑东西方文化不同“自我观”的影响),以更好地促进干预的实施和传播。  相似文献   

13.
基于心理弹性的整合模型和压力与健康关系的终生发展模型,以629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间隔时间为三个月的两次施测,探讨特质正念与大学生焦虑和攻击性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特质正念对大学生焦虑和攻击性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特质正念通过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预测大学生焦虑和攻击性;(3)留守经历调节了特质正念→心理弹性→焦虑/攻击性的后半段,具体来说,相对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而言,无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弹性对焦虑和攻击性的保护作用更为显著。研究结果强调了特质正念和心理弹性是大学生内外化问题的保护因素,而童年期的留守经历是成年后个体心理资源和内外化问题的风险因素,这对大学生内外化问题的干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考察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不同干预练习的效果及其调节变量。120名大学生参与前测,其中104名完成5周的干预和后测。随机分配大学生每周从事感激、乐观和生活事件记录,对他们的幸福感和抑郁进行前测和后测。结果表明,5周干预练习后,与记录生活事件组相比,感激组的幸福感显著上升,感激组和乐观组的抑郁显著下降;另外,与练习活动更匹配和更努力的被试获益更大。可见感激和乐观是对中国大学生有效的幸福感干预练习,且个人与练习的适合度和个体的努力程度调节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冥想是一种维持自我注意的身心调节技术,是缓解因压力所致的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的有效方法。端粒是维持染色体稳定和完整的DNA片段,大量有关冥想对端粒及端粒酶活性影响的研究阐明,通常情况下压力人群经过冥想训练能提高端粒长度并增加端粒酶活性,这种改变与压力缓解密切相关。这一积极效果主要得益于皮质醇和炎症等生物因素及心理和环境等非生物因素。未来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冥想练习的效果、增加追踪研究、多学科联合及扩大样本等找到最有利于提高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冥想方式。  相似文献   

16.
冥想是一种维持自我注意的身心调节技术,是缓解因压力所致的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的有效方法。端粒是维持染色体稳定和完整的DNA片段,大量有关冥想对端粒及端粒酶活性影响的研究阐明,通常情况下压力人群经过冥想训练能提高端粒长度并增加端粒酶活性,这种改变与压力缓解密切相关。这一积极效果主要得益于皮质醇和炎症等生物因素及心理和环境等非生物因素。未来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冥想练习的效果、增加追踪研究、多学科联合及扩大样本等找到最有利于提高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冥想方式。  相似文献   

17.
正念冥想是有意识、非评判地将注意集中于当下经验的方法。近年来,正念冥想作为一种潜在的方法被引进到ADHD儿童干预领域。因为ADHD儿童的特异性,为了增加正念冥想方案对ADHD儿童的适切性,研究者从练习设置、奖励系统、解释方式和家长纳入几个方面对标准的正念减压训练方案做了改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正念冥想训练能有效地减轻ADHD儿童的核心缺陷、改善其内外化症状和亲子关系。本文通过对已有相关实证研究的分析认为这些积极的影响可能与ADHD儿童的执行功能与去中心化等心理功能的改善有关,而大脑相关区域激活模式的变化和结构的积极改变可能是正念冥想影响ADHD儿童的神经基础。文章也提出已有研究在内容和方法学上的不足及其以后的探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选取上海市4所公办幼儿园480名4~6岁幼儿的母亲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母亲养育压力与幼儿焦虑的关系,以及亲子冲突和母亲正念在其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母亲养育压力显著正向预测幼儿焦虑;(2)亲子冲突在母亲养育压力和幼儿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3)母亲正念调节了中介模型中前半路径和直接路径,即相较于低水平的正念,在高正念水平下,母亲养育压力通过亲子冲突进而作用于幼儿焦虑的效应较小,母亲养育压力对幼儿焦虑的直接作用也较小。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母亲养育压力对幼儿焦虑的作用机制,为将来从家庭的角度进行实践干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走神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普遍存在会为人们带来许多的妨碍。正念冥想是减轻或避免走神的重要干预方式之一。为此,在系统回顾以往研究基础上,首先通过不同时长、不同形式、对照组的设置以及不同群体等多个方面,梳理正念冥想对走神的改善作用;其次,结合神经机制及相关理论模型两方面内容阐述其作用机制;最后,围绕走神类型以及不同形式正念冥想直接对比等角度提出未来研究建议,探讨正念冥想对走神的改善,构建完善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正念对网络欺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基于有限自制力理论和个体-环境交互作用模型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及网络社交拒斥的调节作用。以629名高中生为被试,采用儿童青少年正念量表、自我控制量表、网络社交拒斥量表和网络欺负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正念和自我控制呈显著正相关,与网络欺负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控制与网络欺负呈显著负相关;(2)正念不仅能够直接负向预测网络欺负,还能够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网络欺负产生影响;(3)“正念→自我控制→网络欺负”这一中介效应的前半段会受到网络社交拒斥的调节,与网络社交拒斥程度较高的个体相比,正念对自我控制的影响在网络社交拒斥程度较低的个体中作用更强。研究结果表明正念会通过增强自我控制来减少网络欺负的发生,但是网络社交拒斥会削弱正念对自我控制的促进作用,进而影响网络欺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