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研究了自考生自我概念及其认知风格与学业求助态度和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性别与工具性求助执行性求助之间呈现显负相关关系;(2)自我概念与学业求助态度、学业求助行为之间呈现显正相关关系;(3)场依存性与学业求助态度、行为之间不存在显相关关系;(4)自我概念对不同性别自考生学业求助态度及其行为的影响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936名小学生为被试,探究了羞怯对小学生学业求助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羞怯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的执行性求助和回避性求助,显著负向预测工具性求助(老师/同学);(2)自尊在羞怯与小学生学业求助各维度的关系中都起到了中介作用;(3)班级环境在羞怯和自尊,自尊和工具性求助(老师)的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羞怯影响学业求助的作用机制,对教育者引导学生形成适应性学业求助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初中学业不良者学业求助特征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烈敏 《心理科学》2007,30(1):199-201
本研究通过问卷与学业测验方法对165名初中生进行了学业不良者学业求助特征及相关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初中学业不良者在学业求助对象选择上倾向于向同学求助;在求助态度衡量上,他们对求助益处的考虑较少;更能知觉到来自同学的自尊威胁;在求助方式的选择上更倾向于执行性求助。成绩-回避目标、低下的自尊与自我效能感等是学业不良者学业求助特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成就目标定向和自我效能与学业求助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因素分析的方法考察了7、8、9年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效能与学业求助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初中生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求助的关系比较密切;②初中生成就日标对求助行为的影响部分是以自我效能和学业求助态度为中介变量进行传递的.  相似文献   

5.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高中生670名,分别用学业情绪问卷、学习动机问卷和学习策略问卷来探讨学业情绪在先前学业成就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学业情绪的控制-价值理论和认知-动机模型为基础,运用偏差矫正百分位的非参数Bootstrap法对学业情绪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发现:积极学业情绪在先前学业成就与学习策略、学习动机间起完全中介效应;消极学业情绪在先前学业成就与学习策略、学习动机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高中学生羞怯、同伴依恋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及其年级差异。方法:以中学生羞怯量表、同伴依恋量表以及学校适应量表为研究工具,从潍坊市两所高中抽取12个班共计605名高中生进行问卷测查。结果:(1)高中生羞怯与同伴依恋、学校适应呈显著负相关; 同伴依恋与学校适应呈显著正相关。(2)同伴依恋在高中生羞怯和学校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但同伴依恋在高一学生中中介作用显著,而在高二和高三学生中,这种中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采用青少年时间态度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和学业拖延问卷,对 73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旨在探究时间态度与学业拖延的关系,揭示成就动机在时间态度与学业拖延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过去消极、现在消极和未来消极与学业拖延呈显著正相关,过去积极、现在积极和未来积极与学业拖延呈显著负相关。(2)过去消极、现在消极和未来消极与成就动机呈显著负相关,过去积极、现在积极和未来积极与成就动机呈显著正相关;成就动机与学业拖延呈显著负相关。(3)成就动机在现在消极与学业拖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未来积极、未来消极与学业拖延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运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初二学生学业求助的动机特点和文化特色及其关系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学业求助态度和求助行为同成就目标、自我效能和文化因素有关;(2)成就目标、自我效能和文化因素对学业求助行为的影响是以学业求助态度为中介的;(3)学业求助既受动机因素的影响,又受文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心理生活质量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学业挫折感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青年学生学业挫折感问卷、心理生活质量问卷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对703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学业挫折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心理生活质量与网络成瘾、学业挫折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2)大学生网络成瘾正向预测学业挫折感、负向预测心理生活质量,心理生活质量负向预测学业挫折感;(3)心理生活质量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对学业挫折感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中学生的班级环境、学业自我和学业求助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415名初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知觉到的班级环境为团结向上型的学生在学习中易倾向为工具性求助而较少执行性和回避性求助;2)中学生在学业自我总分上得分越高,他们越倾向于工具性求助而较少执行性和回避性求助;3)中学生对班级环境的知觉会影响其学业自我发展,同时班级环境中的师生关系会通过学业自我影响其学业求助行为。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152名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研究了目标取向、自我效能及学习成绩与学业求助的关系.结果表明:(1)自我取向的确可以区分出趋向型自我取向和逃避型自我取向,它们对学业求助的影响模式是不同的,逃避型自我取向对学业求助有更大的负面作用.(2)社会目标与学业求助有显著关系,支持本研究的假设.(3)自我效能低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不愿求助,支持脆弱假说.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982名初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方法对个人目标取向、课堂目标结构及文化因素与学业求助策略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个人目标取向可以区分出任务取向、趋向型自我取向和逃避型自我取向,它们对学业求助的影响是不同的,只有逃避型自我取向的学生才倾向于作不利于学习的执行性求助。(2)课堂目标结构对学业求助有影响 ,在任务取向的课堂里 ,学生倾向于作工具性求助。(3)文化因素对学业求助有影响。认同中国求助格言的学生愿意作工具性求助,在意他人评价的学生倾向于回避求助或作执行性求助。(4)个人目标取向、课堂目标结构和文化因素对不同年级学生学业求助的影响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13.
以38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以及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适应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主动性人格、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适应与学业成绩四个变量相互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主动性人格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学习适应并不在主动性人格与学业成绩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主动性人格对学习适应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课堂情境与任务难度对学业求助之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以初二年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课堂情境、任务难度、学业成绩以及性别对学业求助的影响。结果表明:(1)任务关注的课堂情境比自我关注的课堂情境导致更多的求助行为,求助方式上,则倾向于工具性求助。(2)完成难度适中学习任务的学生比完成高难度学习任务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求助行为,求助方式上,则倾向于工具性求助。(3)在任何条件下,成绩好的学生都比成绩差的学生更善于作工具性求助。(4)从总体来看,初二学生的求助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自我关注的课堂中,男生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回避求助。  相似文献   

15.
以498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高中生的自我妨碍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并考察学业浮力的中介作用以及父母支持的调节作用。测量工具包括自我妨碍量表、学习投入量表、学业浮力量表和父母自主支持量表。结果表明:(1)自我妨碍对学习投入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2)学业浮力在自我妨碍和学习投入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妨碍和学习投入的关系受到父母支持的调节。与低父母支持相比,在高父母支持的学生中,自我妨碍对学习投入有更强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心理状态。从儿童出生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他们就不断地和环境相互作用,接受客观现实中的各种刺激并作出相应的应答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发展,儿童对周围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是,为什么在学校里,有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却不愿意学习,觉得学习是个沉重的负担,毫无积极性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究竟从何而来呢?本文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谈一谈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山西、云南、重庆地区的1100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心理量表和学科测验获取其个人取向勇气、应对方式、学业成就的数据,探讨个人取向勇气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结构方程建模结果表明:中学生的个人取向勇气与学业成就之间显著正相关,问题解决应对方式、求助应对方式在个人取向勇气影响中学生学业成就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勇气水平较高的中学生更倾向采用问题解决和求助两种应对方式,从而取得较大的学业成就,这对中学教育工作者开展勇气品格培养和学业成就提升的教育实践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Stigma associated with seeking help has been found to be a key help-seeking barrier, however its role is less clear for: (a) adolescents, (b) groups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and (c) different types of therapy.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se omissions by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ceptions of public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 and the self-stigma of seeking help, and how they are related to help-seeking attitudes and intentions for both individual and group therapy among adolescents in Israel (N?=?238). Path analysis confirmed that self-stigma of seeking help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attitudes towards psychological help which was then positively related to intentions to seek help, across both individual and group therapy. Consistent with the only other study conducted in Israel, but contrasting research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ptions of public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 and self-stigma of seeking help was not present for either individual or group therapy. However, perceptions of public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 were a direct negative predictor of help-seeking attitudes for group therapy. Overall, participants reported more negative perceptions of group therapy than individual therapy. These resul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interventions to increase help-seeking behaviours for adolesc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