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选择性任务范式,用2个实验考察价值-项目间隔和项目呈现时长对价值导向元记忆的影响。实验1考察不同价值-项目间隔(无, 1s, 2s)时被试的选择性记忆指标SI和记忆成绩。结果发现,随价值-项目间隔增加,被试的记忆选择性逐渐下降,间隔1s时对高价值项目的选择性仍存在,但间隔2s时消失;实验2选取实验1的两种价值-项目间隔(无, 1s)条件,延长其项目呈现时间至4.5s,考察项目呈现时间对价值导向元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种价值-项目间隔条件下记忆选择性水平(SI)均显著降低,但对高价值项目的选择性加工优势并没消失。结论:价值导向元记忆受价值-项目间隔和项目呈现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认知任务中,伴随编码和检索的外围信息被称为上下文,其本身并不是编码或检索的目标。如果学习时的上下文在其后进行提取时重复出现,不管是否对应之前的学习项目,都会增加个体再认正确的概率。这种由于上下文增强项目熟悉感而促进记忆效果的现象就称为上下文熟悉效应。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究上下文熟悉效应对元记忆监测及记忆的影响机制。其中,元记忆监测是以学习判断和信心判断为指标。记忆成绩则是以再认正确率为指标。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上下文熟悉效应影响元记忆监测:学习判断等级上,恢复条件显著高于新条件,且不受任务难度影响; 信心判断等级上,简单任务时恢复条件与新条件无显著差异,困难任务时恢复条件显著高于新条件。第二,上下文熟悉效应影响记忆成绩:再认成绩上,简单任务时新条件显著高于恢复条件; 困难任务时恢复条件显著高于新条件。研究得出结论:上下文熟悉效应对元记忆监测和记忆都有显著影响,任务难度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价值导向元记忆中价值顺序效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选择性记忆任务,通过价值顺序2(价值在前、价值在后)×价值高低3(低、中、高)的被试内实验设计考察价值导向元记忆的价值顺序效应。结果发现:(1)空间维度上,价值顺序在前时被试的价值导向元记忆与价值在后无显著差异(实验1);(2)时间维度上,价值顺序优先时被试价值导向元记忆水平显著高于价值随后呈现,并且价值顺序对不同学习阶段价值导向元记忆有显著影响,出现价值顺序效应(实验2)。研究结果为探讨价值顺序对元记忆的影响提供了实证依据,对教学实践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记忆是重现,还是重构?已有理论存在争论。本研究以商标信息为实验材料,应用任务分离范式、元记忆检测范式等方法,探讨了商标属性和用户使用经验对记忆重构的影响。结果发现:(1)商标信息的正确回忆频数及成绩显著低于错误回忆的频数和成绩。(2)简单商标的记忆成绩高于复杂商标的记忆成绩;同时,忠实用户对商标信息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非忠实用户;(3)在回忆任务之前,人们对商标信息的回忆及其信心评估存在分离;但在回忆任务后二者的变化趋于一致。这表明,复杂程度对商标信息的记忆重构存在显著影响,而且存在用户类型差异;商标信息的记忆重构过程中元认知判断及信心评估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记忆方式:自我调控、程序预设)×2(测试间隔:5分钟、3天)的混合设计,考察记忆监控的准确性对有效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即时测试中,“自我调控”组的回忆成绩与“程序预设”组之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但在延时测试中,后者的成绩显著高于前者;(2)“自我调控”条件下被试的学习判断相对准确,未出现高估;(3)“自我调控”未导致记忆的有效保持,可能是由于被试低估了程序预设那些可暂时提取的词对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丽娟  金志成  张庆国 《心理科学》2005,28(6):1393-1398
本研究通过严格的实验设计,深入考察了分心物特性抑制和记忆提取的关系。研究表明,高分心物特性抑制组被试的记忆提取成绩比低分心物特性抑制组被试的成绩好,两者的差异显著。这说明分心物特性抑制对记忆提取有重要的影响;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分心物抑制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性和策略性的提取机制;在存在干扰或反应竞争的情境下,这种机制通过直接抑制无关信息的激活扩散,而快速有效的提取目标信息。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难度(有、无意义联系)的两种中文词对为记忆材料,随机选取在校大学生200名,采用经典的回忆-判断-再认(recall-judgement-recognition,RJR)范式,考察短时记忆广度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在不同难度材料上元记忆监测的影响。结果发现,相比于无意义联系的材料,个体在有意义联系的材料上,JOL、FOK和JOC判断等级更高,线索回忆测验成绩更好。但是,个体在不同材料上的JOL判断和线索回忆受短时记忆广度的调节。不同短时记忆广度的个体在有意义联系材料上的JOL判断等级和线索回忆测验成绩无显著差异,但是在无意义联系材料上,高短时记忆广度个体的JOL判断等级和线索回忆测验成绩均显著高于低短时记忆广度个体。同时,相关分析结果也发现,相比于低短时记忆广度的个体,高短时记忆广度的个体,其线索回忆测验成绩和再认测验成绩与JOL、FOK和JOC判断等级之间更加相关。实验结果表明,作为一种人格变量,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元记忆监测的影响可能并不明显。而短时记忆广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记忆能力,是个体元记忆监测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对难度较大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该实验使用Think/No-think(T/NT)任务,从外显和内隐记忆两个方面探讨负性情绪、测试时间对压抑遗忘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外显记忆成绩中情绪与T/NT任务的交互作用显著,在NT条件下中性词回忆的成绩优于负性词,同时,情绪的主效应显著,被试对中性词的记忆显著高于负性词。但是T/NT任务的主效应不显著,情绪×T/NT任务×测试时间的交互不显著。在内隐记忆成绩中,在所有条件下的记忆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分散注意条件下前瞻记忆的完成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纬  贺莉 《心理科学》2005,28(1):111-113
本研究试图探讨在分散注意条件下前瞻记忆的完成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被试为98名大学生。在实验中,当前任务为数字听写,同时放映一段无声动画短片,将前瞻记忆任务(即看到某一靶线索画面时在相应数字上做记号)嵌入其中,动画片结束后要求被试完成若干与动画片内容有关的问题(事先通过指导语告知)。结果发现:1、前瞻记忆任务的成绩与被试的性别几乎无关,与材料熟悉程度也无显著相关;2、与被试对材料的喜好程度显著相关,提示即使在分散注意条件下,被试在完成前瞻记忆任务时也可能会根据偏好自动调整注意的分配。  相似文献   

10.
有问卷调查表明,个体的学业成绩特别是数学成绩与前瞻记忆表现有一定的相关,学业不良生报告更多的前瞻记忆失败。也有实验研究显示,学业不良生在很多情况下前瞻记忆表现劣于学优生。但是,影响学业不良生前瞻记忆表现的因素却并不是很明确。本研究从目标显著性和任务重要性这两个可以着手于改善前瞻记忆的主要因素入手,考察其对数学学业不良生和学优生事件性前瞻记忆和前瞻干扰效应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学业不良生的前瞻记忆表现提供实证依据。 采用2学业成就(学业不良生、学优生)×2前瞻记忆任务重要性(强调重要、不强调)×2目标显著性(显著、不显著)混合实验设计,目标显著性为被试内变量,其他两个因素为被试间变量,在双任务实验范式(前瞻记忆任务镶嵌于进行中任务)中,考察三个因素对前瞻记忆正确率和反应时的影响。此外,被试还需完成基线条件,在基线条件下被试只有进行中任务,没有前瞻记忆任务,通过实验条件和基线条件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差异,考察前瞻记忆任务对进行中任务的干扰效应,推测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结果表明,学业不良生在所有前瞻记忆任务表现均劣于学优生;目标显著性与前瞻记忆任务重要性对前瞻记忆正确率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强调任务重要性使目标不显著条件下的前瞻记忆正确率提高,对显著条件的前瞻记忆正确率没有影响。强调任务重要性使所有实验条件的前瞻记忆反应时下降,目标显著使所有实验条件的前瞻记忆正确率提高。所有实验条件进行中任务正确率低于基线条件,反应时也慢于基线条件,表明执行前瞻记忆任务对进行中任务产生了干扰,学业不良生和学优生在本实验条件下对前瞻记忆任务均采用监控的加工方式。结果说明,学业不良生前瞻记忆成绩较差,可以通过设置显著的目标提高其前瞻记忆成绩,当目标显著时无需强调其重要性,若无法设置显著的目标,则通过强调任务重要性提高前瞻记忆表现。  相似文献   

11.
孟迎芳  郭春彦 《心理学报》2009,41(8):694-705
实验采用“学习-测验”范式, 考察在编码或提取中分别附加的干扰任务对内隐测验或外显测验中获得的ERP新旧效应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内隐测验中, 编码干扰对随后测验中的ERP新旧效应没有产生影响, 而提取干扰却改变了300~500ms新旧效应的脑区位置, 破坏了500~700ms新旧效应; 与之相反, 在外显测验中, 编码干扰破坏了500~700ms新旧效应, 而提取干扰对这一效应没有产生影响, 即编码与提取干扰对内隐或外显测验中的ERP新旧效应都产生了非对称性的影响, 但又存在着差异, 从而为两种记忆在编码与提取加工的关系上存在的分离现象提供了神经生理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学习—测验范式,分别以词汇判断、语义分类任务为测验,探讨提取干扰对不同识别式记忆的影响差异。结果发现,实验1验证了识别式知觉内隐记忆的提取干扰效应,实验2发现识别式概念内隐记忆在提取干扰下也明显降低;两个实验启动量联合分析发现,相比无干扰条件,概念启动比知觉启动受到提取干扰的破坏更大。上述结果说明识别式内隐记忆的提取干扰具有普遍性,提取干扰产生了不同识别式内隐记忆之间的分离,识别式概念内隐记忆更容易受到提取干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编码与提取干扰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非对称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迎芳  郭春彦 《心理学报》2007,39(4):579-588
以往研究表明在外显记忆中,编码与提取加工存在着非对称性,但在内隐记忆中,二者的关系并不明确,因此实验采用“学习-再认”范式,考察在编码或提取中分别附加的干扰任务对词汇判断或再认产生的影响。结果证实编码与提取干扰对内隐或外显记忆都具有非对称性的影响,但又存在着差异,即编码干扰会导致随后外显记忆成绩显著减少,而提取干扰对其影响较小,相反,编码干扰对随后内隐测验中启动效应的影响较小,但提取干扰会破坏启动效应,从而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分离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黄发杰  孟迎芳  严颖 《心理学报》2020,52(5):572-583
以往研究关于提取阶段的干扰是否会影响内隐记忆存在着异义,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可能源于所采用的内隐记忆测验类型的差异。本研究采用学习-测验范式, 通过4个实验, 分别考察了提取干扰对识别式知觉内隐测验、识别式概念内隐测验、产生式知觉内隐测验和产生式概念内隐测验的影响, 以期对提取干扰和内隐记忆之间的关系有着更全面的了解。结果表明: (1)词汇判断任务(识别式知觉)和语义分类任务(识别式概念)的启动效应在提取干扰下消失了, (2)而产生式词汇判断任务(产生式知觉)和产生式语义分类任务(产生式概念)在提取干扰下仍发现了明显的启动效应, 但与无干扰条件相比, 启动效应量也有着明显的减少。由此可见, 不同类型的内隐记忆都会受到提取干扰的影响, 相比于产生式启动, 识别式启动更容易受到提取干扰的破坏。  相似文献   

15.
以往研究多认同内隐记忆不会受到干扰的影响,但主要集中于编码时的干扰不会影响随后的内隐记忆提取成绩,而对于提取时的干扰是否也不会影响内隐记忆成绩仍存在疑义。该文在实验1采用学习-测验范式,通过在提取阶段设置同时干扰任务进一步考察提取干扰与内隐记忆的关系,结果表明提取干扰下并未发现明显的启动效应,即提取干扰破坏了内隐记忆。为进一步探讨内隐记忆的提取干扰效应是否源于记忆与干扰刺激同时呈现所引起的知觉表征竞争,实验2改变了记忆与干扰刺激的呈现顺序,结果表明不论干扰刺激在记忆项目之前或之后呈现,启动效应均受到影响。相比之下,提取干扰对再认成绩的影响并不明显(实验3)。上述结果表明,内隐记忆的提取干扰效应是源于一般认知资源的竞争,在提取过程中任何能够产生认知资源竞争的变量设置都可能会削减内隐测验中的启动效应。  相似文献   

16.
Judgments about future memory performance (metamemory judgments) are known to be susceptible to illusions and bias. Here we asked whether metamemory judgments are affected, like many other forms of judgment, by numerical anchors. Experiment 1 confirmed previous research showing an effect of informative anchors (e.g., past peer performance) on metamemory monitoring. In four further experiments, we then explored the effects of uninformative anchors. All of the experiments obtained significant anchoring effects on metamemory monitoring; in contrast, the anchors had no effect on recall itself. We also explored the anchoring effect on metamemory control (restudy choices) in Experiment 4.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nchors can affect metamemory monitoring, which in turn affects metamemory control. The present research reveals that informative and, more importantly, uninformative numbers that have no influence on recall itself can bias metamemory judgments. On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anchoring effect and metamemory monitoring, these results offer insight into the processes that trigger metacognitive biases.  相似文献   

17.
We conducted three experiments to determine whether metamemory predictions at encoding, immediate judgments of learning (IJOLs) are sensitive to implicit interference effects that will occur at retrieval. Implicit interference was manipulated by varying the association set size of the cue (Experiments 1 and 2) or the target (Experiment 3). The typical finding is that memory is worse for large-set-size cues and targets, but only when the target is studied alone and later prompted with a related cue (extralist). When the pairs are studied together (intralist), recall is the same regardless of set size; set size effects are eliminated. Metamemory predictions at retrieval, such as delayed JOLs (DJOLs) and feeling-of-knowing (FOK) judgments accurately reflect implicit interference effects (e.g., Eakin & Hertzog, 2006. In all three experiments, we found that DJOLs and FOKs accurately predicted set size effects on retrieval but that IJOLs did not. The findings provide further evidence that metamemory predictions are inferred from information other than direct access to the state of the memory trace, as well as indicate that inferences are based on different sources depending on when in the memory process predictions are made.  相似文献   

18.
以往研究认为内隐记忆具有不受干扰影响的自动化加工特征,其证据主要来自于对内隐记忆编码过程的研究。最近已有多项研究发现,内隐记忆受提取过程中的干扰影响,但对这一现象的产生机制目前仍尚无定论。本研究根据任务转换相关理论,通过将go/no-go范式引入干扰任务,探讨提取过程中前置干扰对内隐记忆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前置的干扰任务产生惯性激活时,后续的内隐记忆任务会受到影响,即启动效应降低。对惯性激活进行抑制后,随后的内隐记忆则不受影响。并且,在内隐记忆相关的N400成分上得到了与行为数据一致的结果,即在no-go干扰下,获得的N400新旧效应,在go干扰下却未被发现。研究结果证明,提取干扰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主要由干扰任务与内隐记忆任务对认知资源的竞争导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