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系统理论认为人类在推理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加工方式:一种为快速的、不受工作记忆资源影响的启发式加工; 一种为慢速的、受认知资源限制的分析式加工。通过对这两种加工类型互相作用方式的深入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加工模型,意图解决核心问题——推理偏差产生的原因。本研究从双系统加工模型入手,结合最新的行为、训练以及神经机制的研究,对导致推理偏差的原因究竟是冲突察觉还是冲突抑制的失败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2.
刘豫  陈红  李书慧  罗念 《心理学报》2017,(2):219-227
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是进食障碍的高危人群,他们面对食物时的抑制控制能力通常很弱,从而更易发展为肥胖,所以改善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对不健康食物的进食选择十分重要。本文采用在线停止信号任务,通过提高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对不健康食物图片的抑制控制能力,从而减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不健康食物的选择。首先对66名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实施前测,然后随机分为对不健康食物图片进行抑制反应的干预组(n=33)和对非食物图片进行抑制反应的控制组(n=31),两组被试接受每天一次(每次10 min左右)共计7次的训练。完成训练后,所有被试均接受后测。结果发现,干预训练后,与控制组相比,干预组被试对不健康食物的选择频率以及对不健康食物自我报告的吸引力和喜爱程度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采用2Wingdings 2MC@2Wingdings 2MC@2混合设计和相关分析法,考察个体的分析性认知风格对其在完成有、无冲突的推理判断任务时的逻辑反应倾向和冲突探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析性认知风格不会直接影响被试完成推理任务的逻辑反应倾向性,高、低分析性认知风格倾向组被试在逻辑反应正确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对个体的冲突探查过程会有影响,高、低认知风格倾向组被试在反应自信率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冲突探查大小与分析性认知风格显著负相关,这一结果表明那些高分析性认知风格倾向的个体在完成冲突任务时,更可能探查到刻板反应与遵从逻辑规则做出的反应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朱湘茹  刘昌 《心理学报》2008,40(3):283-290
为了考察被试在不能意识到任务中包含冲突的情况下的认知控制过程,将产生SNARC效应的奇偶判断任务看作是一种潜在的冲突任务。大小与反应手一致的视为一致的试次,大小与反应手不一致的视为不一致的试次。根据不一致试次之前一个试次的类型将其划分为iI(不一致—不一致,incongruent-incongruent)试次和cI(一致—不一致,congruent-incongruent)试次两种类型。对冲突适应过程的分析表明iI试次的反应时显著快于cI试次,iI试次和cI试次相比,两者的脑电在大约260~300ms的时间段内在FCz位置上差异最大。偶极子分析表明差异波的产生源定位于背侧前扣带回(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这些结果与前扣带回的意识监测理论并不一致。最后结合冲突监测理论和其他解释前扣带回功能的理论对研究结果做了相应的解释,认为冲突适应可以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通过认知抑制控制的Stroop范式运用事件相关电位考察听障儿童和对照组儿童在认知抑制控制方面的行为特点以及脑内时程特点。行为结果显示:(1)两类被试在一致条件下认知抑制控制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不一致条件,反应时显著快于不一致条件,表现出冲突效应;(2)组间结果显示,听障儿童的认知抑制控制正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反应时上差异不显著。脑电结果显示:(1)不一致条件在N450上的负激活显著高于一致条件,听障儿童比对照组儿童诱发了更负的N450波幅;(2)不一致条件在SP上的正激活显著高于一致条件,两类被试在SP上差异不显著。结果提示听障儿童在认知抑制控制过程中的冲突监测功能存在障碍,这是由于冲突监测过程中注意分配能力受损所致。  相似文献   

6.
自我中心性偏差是社交失败的重要原因, 但其产生机制还存在争议。以往研究存在抑制性选择模型与流利性错误归因两种理论观点:前者认为对自身观点的抑制失败会导致自我中心性偏差; 后者则认为错误地选择自身更为流畅的信息会导致自我中心性偏差。为整合上述争论, 提出抑制-归因协同作用模型, 认为抑制和归因两种加工或可共同导致自我中心性偏差。未来研究应借助精巧的研究范式和特殊被试群体, 进一步验证该模型。  相似文献   

7.
窦东徽  沃建中 《心理科学》2007,30(2):362-364,372
本研究以Puzzle任务为材料,对135名高二学生特定线索下的操作水平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表征的抑制解除理论对顿悟问题解决的机制具有一定的解释效力,表现为总体上经历了高操作失败次数的被试在线索敏感性上明显高于未经历操作失败次数的被试。(2)而被试在特定阶段的操作水平未出现朝向解决目标的线性增长而是出现停滞的现象证明了问题的表征复杂性对抑制解除的过程存在制约作用,使其宏观上表现为渐进-停滞-跃升的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自尊对失败后抑郁、焦虑反应的缓冲效应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张向葵  田录梅 《心理学报》2005,37(2):241-245
以117名大二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自尊对失败后的抑郁状态、焦虑状态两种不良情绪反应的缓冲效应。结果发现:(1)无论何种情况下,高自尊组的被试其抑郁和焦虑反应都明显少于低自尊组;(2)失败程序成功诱导了被试的抑郁和焦虑反应;(3)失败后,自尊并没有立即或直接缓冲被试的抑郁和焦虑反应;(4)策略处理后,自尊显著缓冲了两种不良情绪反应,且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效果;但自尊水平与策略处理间的总体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Stroop任务和修改版MIDT相结合,目的是考察不同额度金钱惩罚对Stroop任务行为表现的影响。结果发现:(1)无论是中性试次,一致试次还是不一致试次,金钱惩罚不仅减少了被试的行为反应时,而且提高了正确率;(2)非惩罚条件与惩罚条件下的冲突效应以及其他不同额度惩罚条件下的冲突效应差异不显著;(3)金钱惩罚对不一致试次反应时的影响与个体的惩罚敏感性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奖赏敏感性无关。结果表明,金钱惩罚能够促进个体的一般行为表现,但是不会提高冲突抑制能力。同时,金钱惩罚对认知行为的影响与其惩罚敏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Stroop任务和修改版MIDT相结合,目的是考察不同额度金钱惩罚对Stroop任务行为表现的影响。结果发现:(1)无论是中性试次,一致试次还是不一致试次,金钱惩罚不仅减少了被试的行为反应时,而且提高了正确率;(2)非惩罚条件与惩罚条件下的冲突效应以及其他不同额度惩罚条件下的冲突效应差异不显著;(3)金钱惩罚对不一致试次反应时的影响与个体的惩罚敏感性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奖赏敏感性无关。结果表明,金钱惩罚能够促进个体的一般行为表现,但是不会提高冲突抑制能力。同时,金钱惩罚对认知行为的影响与其惩罚敏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刘英杰  郭春彦  魏萍 《心理学报》2014,46(9):1271-1280
研究考察了无关侧抑制项引起的侧抑制效应如何受到当前试次知觉负载和先前试次知觉负载与目标?侧抑制项关系的交互影响。被试在视觉搜索集中搜索目标朝向刺激(水平或竖直朝向)并作辨别反应, 非目标项在低负载条件下彼此朝向一致, 在高负载条件下彼此朝向不一致。在搜索集的左侧或右侧存在一个与当前目标一致或不一致的无关侧抑制项(flanker)。结果发现, 整体上, 在当前试次低负载条件下会产生较大的干扰效应, 而在当前试次高负载下无干扰效应。此外, 先前试次(trial n-1)为高负载条件时, 当前试次(trial n)出现了典型的知觉负载效应, 即低负载条件干扰效应较大, 高负载条件无干扰效应。但是, 先前试次为低负载条件时, 当前试次的干扰效应大小受到先前试次冲突解决状态的影响。先前试次为低负载条件且目标?无关侧抑制项不一致时, 下一试次低负载条件的侧抑制效应显著减小, 与高负载条件没有差异; 反之, 先前试次为低负载且目标?侧抑制项一致条件时, 下一试次低负载条件的侧抑制效应显著增大。先前试次为低负载条件时, 完成了知觉加工的侧抑制项或者引发了冲突效应(不一致条件), 或者促进了对目标的反应(一致条件), 造成不同的注意选择和冲突解决状态, 显著影响了下一试次的行为表现。这说明, 注意选择与冲突控制过程是动态变化的, 除了受到当前试次知觉负载的影响, 也受到先前试次注意选择和冲突解决状态的调节。  相似文献   

12.
邢淑芬  俞国良  林崇德 《心理科学》2011,34(5):1079-1084
以103名小学五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不同归因取向的表扬对儿童遭遇失败后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1)接受能力取向表扬的儿童在遭遇失败后表现出无助取向的反应模式,接受努力取向表扬的儿童表现出掌握取向的反应模式;(2)接受能力取向表扬的儿童倾向于采取防御性的失败归因策略,将失败更多地归因于测试焦虑,但其对能力因素的归因仍高于努力组和控制组,接受努力取向表扬的儿童更多地将失败归因于努力因素;(3)接受能力取向表扬的儿童表现出自我设限倾向,他们报告更多的测试焦虑,并缩短后测的做题时间和更低的后测成绩。  相似文献   

13.
艾炎  胡竹菁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0):1794-1806
推理判断中双重加工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 早期主要对两个加工过程的定义及特征的关注, 当前转向对两者间的协作及转换机制的研究。本研究梳理了双重加工过程协作及转换机制的代表性模型及其相关实验支持证据, 综合归纳为以下三类模型:序列加工模型(Serial processing model)、平行竞争模型(Parallel competitive model)以及混合模型(Hybrid model), 并比较和论述了三类模型在两个加工过程的转换和协作机制、冲突探查的加工机制、偏差反应的解释机制上的异同, 以及三类模型各自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负性情绪干扰行为抑制控制:一项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辛勇  李红  袁加锦 《心理学报》2010,42(3):334-341
以往研究提示,行为抑制控制与视觉情绪加工的神经活动存在交互作用,而视觉材料诱发的正、负情绪如何影响行为控制加工过程尚不清楚。采用双选择情绪oddball范式与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本研究假设视觉情绪刺激的呈现对个体的行为控制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实验要求被试对标准刺激与偏差刺激(85%vs.15%)分别做不同的按键反应。偏差刺激由正、负、中三种来自中国情绪图片系统的情绪图片组成。行为结果发现,负性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显著长于中性与正性条件,而三类偏差刺激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标准刺激的反应时。ERP结果显示,不论效价,在240~300ms与350~550ms两个时间窗口,偏差刺激与标准刺激诱发的平均波幅差异显著,表明本研究条件下行为抑制控制效应显著。在代表行为控制加工的偏差-标准差异波中,在上述两窗口内分别出现显著的N2与P3成分。负性条件下N2及P3潜伏期显著长于中性条件;而负性条件下N2波幅显著大于而P3波幅显著小于中性条件。相反,正性条件下N2波幅显著小于而P3波幅显著大于中性条件。因此,本研究从行为与脑电两个层面揭示了情绪对行为控制过程的影响:负性情绪减弱个体的行为控制能力,从而导致个体对反应冲突的觉察变慢及对优势反应的抑制过程更长。相反,正性情绪对行为控制过程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2×2实验设计的情境实验法,以98名被试探讨了申述类型和申述内容对应聘失败大学生反应的影响,并对4种实验条件与控制组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1)与内容为客观和非人为标准的申述条件相比,在内容为主观和人为标准的申述条件下,应聘者有更高的程序公正感,对组织的评价也更积极;(2)申述比无申述使应聘失败大学生产生了更积极的反应,尤其是归罪部门经理的申述效果最好,而解释说职位取消的申述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6.
采用项目反应理论(IRT)的多侧面Rasch模型(MFRM),分析评价中心技术中无领导小组讨论(LGD)的测评结果,探讨被试能力水平、评委评分宽严度、评分内部一致性、维度难度和评定等级等问题,进而讨论各种偏差。通过 MFRM 分析人事测评结果,可深入了解被试能力的真实差异、甑别维度难度、探查测评误差源,从而完善测评试题编制、评估或诊断评委合格性、提高测评维度与测评目的匹配性,为拓展项目反应理论在人事测评中的应用提供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7.
考察焦虑情绪状态对老年个体基于位置和基于颜色返回抑制的影响。被试为22名焦虑老年者和21名正常老年者,实验为E-prime软件编程、返回抑制为范式的行为实验。实验任务要求被试辨别靶刺激的颜色,记录被试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1)焦虑组老年者和正常组老年者均出现了基于位置的返回抑制,且两组效应量差异不显著。(2)正常老年组出现了基于颜色的返回抑制,焦虑老年组并未出现该效应,且两组的效应量差异显著。因此,焦虑作为一种负性的情绪状态,影响了老年组被试基于颜色特征返回抑制的出现,导致被试对于相同颜色的抑制失败,而基于位置特征返回抑制的出现却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3─6岁儿童传递性关系推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三种情境考察被试的推理情况,并试图揭示儿童是怎样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结果显示:(1)3—6岁儿童具有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能力;(2)造成我国3—6岁儿童作传递性关系推理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错误理解比较句式,二是没有记住前提;(3)3—6岁儿童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内部过程不同:小年龄段被试多采用“局部加工模式”,大龄段被试多采用“整体空间加工模式”。  相似文献   

19.
魏华忠  宋世龙 《心理学报》1994,27(3):225-231
设计三种情境考察被试的推理情况,并试图揭示儿童是怎样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结果显示:(1)3—6岁儿童具有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能力;(2)造成我国3—6岁儿童作传递性关系推理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错误理解比较句式,二是没有记住前提;(3)3—6岁儿童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内部过程不同:小年龄段被试多采用“局部加工模式”,大龄段被试多采用“整体空间加工模式”。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以24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反馈类型:成功、失败)×2(任务重要性:重要任务、不重要任务)×2(外向性:内向、外向)组间设计探讨成败反馈对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的影响,以及任务重要性和外向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反馈类型、任务重要性和外向性对核心自我评价变化的主效应及三者的交互作用效应均显著。(2)成败反馈与任务重要性对核心自我评价变化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失败反馈条件下,执行重要任务被试核心自我评价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执行不重要任务被试核心自我评价的下降幅度。(3)成败反馈与外向性对核心自我评价变化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在失败反馈条件下,外向被试核心自我评价的下降幅度显著小于内向被试。(4)在失败反馈条件下,任务重要性和外向性对核心自我评价的变化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