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个体建构研究探讨分类的低水平知觉过程及其机制, 涉及诸多自动化加工。基于手的运动可以实时地反映大脑内的信息加工过程这一原理, 鼠标追踪技术通过对被试移动电脑鼠标反应时鼠标运动轨迹的跟踪记录与分析, 对心理加工过程进行实时测量, 是实时测量心理加工过程的新技术。基于鼠标追踪技术的最新操作软件—— MouseTracker的个体建构过程实时测量研究发现, 社会类别和刻板印象遵循动态连续激活原则; 动态激活过程中, 基于面孔肤色的分类加工优先于基于面部轮廓的分类加工; 不同通道间的社会类别遵循动态整合激活原则; 个体建构过程是一个对他人的动态知觉系统, 该系统中社会类别、刻板印象、高水平认知状态以及对面孔、声音等的低水平加工之间可连续、动态地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个体根据知觉选择、反应偏向以及实时更新的情境信息调节自身状态,以适应性地促进对当前知觉信息的灵活编码,这一过程即为印象形成的认知控制。采用词语判断任务与侧抑制任务的变式将他人信息(类别信息vs.个体信息)分成高、低知觉负载两种水平,考察了冲突视阈下认知控制策略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调控作用及知觉负载的效应。结果发现:(1)知觉负载影响他人印象形成的认知控制策略。(2)当类别信息与个体信息存在知觉冲突且个体的知觉负载较高时,受到反应性控制的作用,他人印象形成易出现冲突适应偏向; 当个体的知觉负载较低时,他人印象形成易受主动性控制的作用,从而产生冲突抑制偏向。这些结果表明,当个体形成他人印象时,其认知控制策略因受知觉负载影响而呈现分阶段加工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刻板化信息与反刻板化信息为例,采用词义Stroop范式和掩蔽版的目标-启动范式分别将实验任务分成高、低知觉负载或阈上、阈下启动两种水平,考察冲突信息知觉负载水平及其强度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认知控制策略的影响。结果发现:(1)冲突信息启动方式与知觉负载的动态变化决定了个体对刻板化信息与反刻板化信息印象形成的认知控制策略。反应性控制耗费的认知资源少,对刻板一致化信息的印象加工更快捷,而对刻板冲突化信息的印象加工更缓慢,且易激活反刻板印象;而主动性控制耗费的认知资源多,对刻板一致化信息的印象加工更缓慢,而对刻板冲突化信息的印象加工更快捷,且易出现刻板印象偏差。(2)认知控制对刻板化信息与反刻板化信息采取不同的加工模式。刻板化信息与反刻板化信息同时在阈上启动时,其加工方式受到有意操作系统的主动性控制,即进行可意识到的、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而当这两类信息同时在阈下启动时,其加工方式受到自动监控系统的反应性控制,即进行无意识的、不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这些结果表明,个体通过所知觉到的刻板化信息与反刻板化信息,能灵活地在两种认知控制系统(有意操作系统vs.自动监控系统)中进行权衡,调节其权重(即,要么启动主动性控制,要么偏向反应性控制),从而形成最有利于他人的印象加工策略。即便处于知觉阈限之下,个体仍能通过无意识认知控制的方式对他人印象进行加工。  相似文献   

4.
个体根据知觉选择、反应偏向以及实时更新的情境信息调节自身状态,以适应性地促进对当前知觉信息的灵活编码,这一过程即为印象形成的认知控制。采用词语判断任务操控直接信息与间接信息,通过侧抑制任务的变式对知觉对象进行高、低负载两种水平的加工,考察了不同类型的冲突信息及其知觉负载对他人印象控制策略的影响。结果发现:知觉负载对印象控制策略的调节作用会依据知觉信息的类型(冲突vs.相容)而变化。具体而言,当知觉信息相容时,个体的印象控制策略仅受知觉负载的调节而产生效应,即高知觉负载的个体易采取主动性控制策略而进行自上而下的线索驱动性加工,低知觉负载的个体则易采取反应性控制策略而进行自下而上的探测驱动性加工; 当知觉信息冲突时,个体的知觉负载效应消失,即对冲突信息的印象控制策略受到知觉信息的类型(冲突vs.相容)与知觉负载双重调节:高知觉负载的个体易采取反应性控制策略而激活反刻板印象,从而在印象加工中出现冲突适应偏向; 低知觉负载的个体则易采取主动性控制策略而激活刻板印象,从而在印象加工中出现冲突抑制偏向。这些结果表明,仅当他人信息不存在冲突时,知觉负载对印象控制策略的调节才发挥单一效应。  相似文献   

5.
社会分类(分类)是群体认知和印象评价的依据, 交叉分类作为一种认知过程, 是指在知觉或评价他人时, 同时在两个或多个类别维度上进行社会分类, 形成在多个类别维度上内外群体身份的交叉。研究发现交叉分类既可以降低刻板印象, 也可以增强刻板印象。对此, 类别化视角的解释强调群体身份的作用, 而个体化视角的解释强调多重类别背景下去类别化的作用。现有的研究在如何理解并考察这一影响的不同方向上仍存在分歧, 同时, 也未能认识到刻板印象对于个体认知与认同的意义, 存在明显不足。今后的研究应重点探讨类别化视角的动机与认知过程, 个体化视角的优势类别与加工方式, 以及以自我归类为基础的整合。  相似文献   

6.
当个体信息与类别信息同时呈现时,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与信息效价产生交互作用,且共同影响他人印象形成的认知控制策略和信息加工深度。为进一步探究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印象控制效应,采用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任务将96名被试随机分为高损耗组和低损耗组,并让他们完成内隐联想测验,以考察个体信息与类别信息的效价冲突时,他人印象控制策略如何受到自我控制资源与信息效价的双重影响。结果发现:(1)个体信息与类别信息的印象控制依赖于自我控制资源。(2)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与信息效价类型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当个体损耗了较多的自我控制资源后,对效价冲突的个体信息与类别信息进行印象加工时,消极刻板印象的激活因受到这两类效价冲突信息的限制,只能依赖实时更新的面部表情信息,从而形成自下而上的反应性控制; 当个体损耗的自我控制资源较少时,对同样的个体信息与类别信息,不论效价相容或冲突,均能保持对消极刻板印象的自动激活,从而导致自上而下的主动性控制。  相似文献   

7.
张晓斌  佐斌 《心理学报》2012,44(9):1189-1201
从个体建构研究视角出发, 考察了基于面孔知觉的刻板印象激活过程。实验一比较了性别分类判断、启动范式以及同时呈现范式下刻板印象匹配性判断三者所用反应时的差异, 结果发现, 后者显著地大于前二者, 且等于前二者之和; 面孔倒置呈现使同时呈现范式下刻板印象匹配判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显著增大, 但其对启动范式中刻板印象匹配判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没有影响。实验二基于同时呈现范式, 通过不同程度的面孔变形来操纵性别类别提取的难度, 更精确地探讨了基于面孔知觉的社会类别信息提取过程对刻板印象激活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从面孔中提取类别信息难度的增加, 刻板印象激活所用的反应时也逐渐增大。研究结果证实了研究者所提出的刻板印象激活两阶段模型, 即基于面孔知觉的社会类别提取阶段和刻板印象信息激活阶段, 证实社会类别激活和刻板印象信息激活是两个分离的过程, 以社会类别信息提取为目的的面孔知觉对刻板印象的激活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个体往往会基于面孔特征对他人进行特质推断和社会评价,这种推进和评价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结合印象形成的双加工理论和面孔加工的双通路模型,本文提出陌生面孔的印象加工主要包括两类方式:一是基于社会分类线索及相似特征的加工,激活个体的刻板印象;二是基于熟悉面孔的相似性特征线索,通过过度泛化激活与熟悉他人相一致的印象。本文进一步阐述了两类面孔线索印象加工的过程和影响陌生面孔印象加工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现有的研究对两类加工方式的交互作用及其加工阶段尚未作深入探讨,同时指出知觉者本人的人格特质和面孔信息对印象加工的影响也需要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旨在检验数学-性别刻板印象是否对我国高中女生产生威胁效应,并探讨场认知风格在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中是否存在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女生在激活数学-性别刻板印象情境下的工作记忆容量显著低于在非激活情境下的工作记忆容量;认知风格和测验情境之间交互效应显著,场依存个体激活情境下的工作记忆容量显著低于非激活情境下的,场独立个体两种情境下相差不显著。说明数学-性别刻板印象给女生带来了威胁;认知风格调节着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强弱,场依存个体受到的威胁很大,场独立个体几乎不受威胁。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信息归类过程中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沛 《心理学报》2002,34(3):81-85
采用信号检测论和间接测量方法探讨社会信息归类过程中的刻板印象内隐效应。实验结果表明 :⑴范畴启动可以自动激活有关的刻板印象内容 ,说明在很大程度上刻板印象是归类过程的一种必然结果与产物 ;⑵那些在内容上与范畴启动所导致自动的刻板印象激活及其相关内容一致、不一致或相反的建构分别易于出现同化与对比效应 ;⑶在个体水平上 ,通过意识性抑制在短期内很难压制刻板印象的自动激活 ,这表明刻板印象加工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内隐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从方法论上讲,认知研究中的个体主义把研究的焦点放在个体身上,倾向于从个体内部寻求对社会行为的解释。与个体主义取向不同的是,具身认知中的互动观更注重人际和社会互动对于理解他人的重要作用。心理学中的生态学方法最早关注了环境与有机体之间的互动对知觉产生的影响。生成认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互动不仅发生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而且表现为主体与主体的交互影响,两个主体间的交互不是两个笛卡尔式心灵的对话,交互的主体是身体,是一种“肉身间性”的过程。具身认知研究中的互动观强调身心一体论,反对身心二元论,在方法论上表现出反还原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贺雯  梁宁建 《心理科学》2008,31(3):759-761
元刻板印象是指个体关于外群体成员对其所属群体(内群体)所持刻板印象的信念,这一社会认知领域中新的概念属于元知觉的范畴.社会认知心理学家发现元刻板印象是影响群体间关系的重要因素,有关此方面的研究成为国外社会认知领域研究中的新动向,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外有关元刻板印象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王沛  康廷虎 《心理科学》2004,27(2):337-339
根据平行-约束-满足模型的基本主张,利用情境模拟法探讨了特质激活与刻板印象的建构关系以及刻板化信息与个体化信息经由特质激活所表现出的交互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刻板印象影响特质的含义,特质会自动化地激活刻板印象,并且由特质及其具体的描述性内容所形成的个体化信息在具体的情景中联合起来影响刻板印象效应;(2)刻板印象与其他信息在加工通路上是相对独立或平行的;(3)刻板印象是兼具自动化加工与控制加工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14.
区域刻板印象(regional stereotype)是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地区人群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区域刻板化既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区域刻板化的形成既有心理因素,也有社会因素、个体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生活中, 从“第三人称”的视角识别并理解他人的社会互动至关重要。这种社会互动加工具有两种认知特性:构形整体性和动作关联性; 体现为一个由众多脑区共同参与的层级加工过程, 主要包括个体知觉网络、动作观察网络和心智化网络。其中, 后颞上沟等脑区在表征社会互动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未来的研究需要结合多种技术手段进一步揭示社会互动加工的遗传特性和神经机制, 并关注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59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N-back认知任务探讨在不同难度的认知负荷任务中老年人消极元刻板印象激活的认知效应。结果发现:1、消极元刻板印象激活组的正确率显著低于未激活组;高认知负荷任务组的正确率显著低于低认知负荷任务组。2、消极元刻板印象激活组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未激活组;高认知负荷任务组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低认知负荷任务组;组别与任务难度之间交互作用达到边缘显著,在低认知负荷任务中,消极元刻板印象激活组和未激活组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在高认知负荷任务中,消极元刻板印象激活组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未激活组。上述结果表明,老年人消极元刻板印象的激活导致了负面的认知效应。  相似文献   

17.
定势效应是指有准备的心理状态能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向、程度以及方式。随着定势理论的发展,我们不仅可以用定势这个概念来解释人们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倾向,也可用这一概念解释人们在社会态度方面的倾向。 仪表、相貌的定势效应主要表现为刻板效应和晕轮效应。所谓刻板效应是由社会刻板印象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管健  柴民权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2):1842-1850
刻板印象威胁是指当个体或群体感知到情境中有关所属群体消极刻板印象存在时, 由于担心和焦虑反而会验证自己或所属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这一过程。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 消极刻板印象的存在会损害个体或群体在相关领域的表现。但新近研究在影响因素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议题, 如外溢效应、交互作用力和系统性等。在刻板印象威胁的应对和干预策略中也突破了以往的研究路线, 围绕认同融合与认同分离、否定策略的适用性、促进效应与窒息效应、角色榜样策略的矛盾性、认同转换策略和弱化群体边界的有效性以及群体互动改善效果等展开了新的讨论与纷争。通过对这些新议题和新讨论的梳理与阐释, 提出了未来研究可尝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多样性及文化交流使得个体自我构念表现出动态性特征。现有研究从聚合文化的视角出发,表明自我构念动态性表现在认知、动机和情绪三个层面。文化的动态建构和文化的情境认知理论为自我构念动态性提供了理论解释。自我构念的动态性受到个体多元文化经历、文化认同、非本质主义观念和文化智力的影响。现有研究暗示出自我构念动态性具有神经和潜在的生物基础。未来研究应对自我构念的动态性特征进行心理、神经和生物层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20.
元刻板印象是指个体关于外群体成员对其所属群体(内群体)所持刻板印象的信念。作为一种群际元知觉, 元刻板印象的内容和效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群际关系。近些年,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元刻板印象是影响群际关系的更加重要的变量。相对于刻板印象, 元刻板印象的激活更加复杂, 激活的元刻板印象会引发一系列的情绪、认知和行为效应。未来研究应关注元刻板印象作用于群际关系的心理机制, 并进一步探讨通过元刻板印象改善群际关系的策略, 开展针对于我国不同群体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