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确嵌套集合关系对贝叶斯推理的促进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经典的乳癌问题作为实验任务,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探讨了有助于明确嵌套集合关系的逐步提问、树图表征等外部表征方式以及元认知调控和被试类型等因素对贝叶斯推理的影响。结果发现:(1)逐步提问对改善贝叶斯推理的成绩没有显著作用;(2)完整和不完整的树图表征显著地促进了推理成绩,但简约的树图表征的促进作用不显著;(3)叙述理由引发的元认知监控显著地促进了推理成绩。(4)文科和理科两组被试的推理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因果强度推理的贝叶斯模型以因果协变关系、贝叶斯定理和因果图形模型为基础,借助蒙特卡洛算法实现模型对被试因果强度估计的预测。通过选用不同的先验分布、似然函数、蒙特卡洛取样方法和基于后验分布的预测方法,因果强度推理的贝叶斯模型可以精确预测很多以往模型不能解释的实验结果,并对被试的推理过程提出有价值的见解,还可推广到对因果结构判断的预测和对多原因(结果)交互作用的解释;但需要在如何选择先验分布和似然函数、解释被试如何表征与作答、扩大单个模型解释范围和简化计算等方面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用因果推断和价值/可行性启动任务,考察了建构水平对反事实思维方向的影响。实验1要求被试在完成一个原因推断(高水平建构)或结果推断(低水平建构)任务后,针对一组负性生活事件执行上行或下行反事实思维任务;实验2要求被试在完成一个价值启动(高水平建构)或可行性启动(低水平建构)任务后,重复了反事实思维任务。实验结果发现:(1)原因推断可促进被试的上行反事实思维,而结果推断可促进被试的下行反事实思维;(2)价值启动可促进被试的上行反事实思维,而可行性启动可促进被试的下行反事实思维。因此,高水平建构可促进个体的上行反事实思维,而低水平建构可促进被试的下行反事实思维。  相似文献   

4.
使用单个目标原因和单个效果的图形集中呈现范式协变关系探讨实质取样增量(12.5%< 50%< 87.5% <100%)对大学生被试因果强度估计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实质取样增加在Power-PC=.50和1协变关系上都导致高估计,在Power-PC=0的协变关系上导致低估计;2)相同实质取样增量对被试在Power-PC=.50(1)协变关系上强度估计的影响符合一次(二次)函数假设。结果说明高实质取样促使被试做出符合理性预期的强度估计,混合假设可以解释被试的强度估计偏离Power-PC值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用不同外部表征方式集中呈现信息条件下的因果力判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墨耘  傅小兰 《心理学报》2004,36(3):298-306
在分别用文字陈述、表格和图形三种外部表征方式集中呈现因果信息的条件下,用直接估计因果力大小的实验范式考察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估计的特点,检验概率对比模型,效力PC理论和pCI规则。让287名大学生被试估计不同化学药物影响动物基因变异的能力。结果发现,对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估计具有以下4个特点:⑴不对称性:在预防原因条件下的因果力估计较多符合效力PC理论,而在产生原因条件下的因果力估计一般符合概率对比模型;⑵文字陈述、表格和图形三种信息外部表征方式,不影响产生原因条件下的因果力估计,但影响预防原因条件下的因果力估计。在预防原因条件下,与文字陈述和表格表征相比,图形表征会促使更多被试按效力PC理论来做因果力估计;⑶没有被试使用pCI规则;⑷被试估计因果力所使用的规则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6.
因果模型在类比推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婷婷  莫雷 《心理学报》2010,42(8):834-844
通过操纵因果模型的特征维度及推理方向, 探讨因果模型在类比推理中的作用。实验一探讨了当结果特征未知时进行类比推理的情况, 发现在一果多因时, 被试采用因果模型进行类比推理, 而在一因多果时, 被试同时采用因果模型和计算模型进行类比推理。实验二探讨当原因特征未知时进行类比推理的情况, 发现在一果多因和一因多果时, 被试均采用因果模型进行类比推理。结果表明:(1)当结果特征未知时, 人们会建构因果模型进行类比推理。且当因果模型和计算模型处于冲突情境时, 人们会采用因果模型进行类比推理; 但当因果模型和计算模型处于非冲突情境时, 人们会同时采用因果模型和计算模型。(2)当原因特征未知时, 即按照因果模型推理的难度增加时, 人们仍会建构因果模型进行类比推理。  相似文献   

7.
陈英和  肖兴荣  王晶  张澜 《心理科学》2007,30(4):774-777,773
本研究以北京某幼儿园94名幼儿为被试,采用图片故事法和口语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考查了幼儿反事实堆理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4、5岁幼儿的表现明显好于3岁幼儿,但是4、5岁幼儿之间没有明显差异;(2)问题形式和因果链对反事实推理的影响上具有交互作用;(3)领域知识在各年龄阶段上对反事实推理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王墨耘  朱骞  高坡 《心理科学》2012,35(3):595-601
作者通过实验考察了大学生被试对五种充分条件句语义关系知觉对其条件推理的影响。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被试对条件句中前后件之间语义关系的知觉理解影响和调节其相应的条件推理的成绩。实验1新发现,被试对充分条件句后件对前件必要性的知觉理解存在难易差异,对许可句和定义句的后件必要性容易知觉,对偶然句、义务句和因果句的后件必要性难以知觉。实验2新发现,被试对充分条件句后件对前件必要性的知觉理解的难易差异导致被试在否定后件式推理成绩上的差异,对许可句和定义句的否定后件式推理成绩显著高于对偶然句、义务句和因果句的否定后件式推理成绩,对充分条件句否定后件式推理成绩随对后件必要性知觉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对93名幼儿进行了五种因果变化模式的因果推理题目的测试。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因果变化模式下,被试进行因果推理的成绩存在差异,且在对于这五类题目的掌握上具有一定的顺序。(2)被试在同样因果变化模式题目的表现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而在因果联结强度相同的题目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3)被试对于各题目回答的正确率并不随原因与结果联结次数的增多而提高。(4)即使是在观察到的刺激完全一致的情况下,被试的回答仍会因因果变化模式的差异及主试对于题目解释的不同而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三重加工心智模型,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经典贝叶斯推理的文本范式,通过操纵自变量:因果信息(有或无)与提示指导语(提供或不提供),试图探讨激发反省心智,消解理性障碍的情况下,因果贝叶斯框架的作用机制。估计正确率和准确性的结果都表明因果信息显著提高了贝叶斯推理成绩,准确性的结果也说明指导语可以提示被试放下既有观念,以无偏见的方式进行推理,从而有效促进了贝叶斯推理表现。而在提示条件下增加因果信息并没有促进作用,表明对于较高元认知的被试因果信息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1.
Gary   L.   Brase 《心理学报》2007,39(3):398-405
当形式操纵有助于贝叶斯推理时会有怎样的加工发生呢?一种观点认为自然取样的频率可以激发在其操作中具有相对特异性的特权表征系统。而与之相对的一种观点则认为,自然取样频率只是引发具有嵌套关系的更为普遍的加工的一种方式。比较两种观点,后者预示着只需要使用相当简要和直接的干预(如简单的指示)就能够促进推理的改善,而前者则意味着更为广泛的干预和/或更有洞见的理解才能改善推理。本研究表明,无论是短暂立即的干预,还是预存的表征偏向,抑或是表征的灵活性都不能促进被试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有证据显示,频率论者的问题解释可以改善统计推理表现,而且有时还会增加其反应的信心。这些结果支持了特权表征系统观  相似文献   

12.
刘雁伶  胡竹菁 《心理科学》2013,36(3):716-721
摘 要:使用纸笔测验探讨表格集中呈现信息条件下取样大小对单一因果关系强度推理的影响,并比较五种模型ΔP、效力PC、SS效力、Support和χ2的预测与实验数据的相关。结果显示:(1)取样大小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影响:高取样在ΔP=0时导致了低估计值,在0<|ΔP|=PPC时没有效果,在|ΔP|相似文献   

13.
因果力比较范式下对效力PC理论的检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墨耘  傅小兰 《心理学报》2004,36(2):160-167
在用图形方式集中呈现信息的条件下,用因果力大小比较的实验范式检验效力PC理论。233名大学生被试对不同化学药物影响动物基因变异的能力做大小比较判断。结果发现,对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大小的比较判断具有以下3个特点:(1)不对称性:在预防原因条件下的因果力判断一般符合效力PC理论,而在产生原因条件下的因果力判断一般不符合效力PC理论;(2)在同时变化协变值DP和结果基率P(E|~C)的产生原因条件下,多数被试使用DP规则。这与概率对比模型的预测相一致,而不支持效力PC理论;(3)在固定协变值DP而只变化结果基率P(E|~C)的产生原因条件下,多数被试使用变异比RP规则。这是目前所有的因果推理理论都不能解释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采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IRK)和加工分离范式(PDP)探讨说明文阅读中因果推理的意识性。根据关系部分的描述与目标句是否存在逻辑冲突,创设推理成功和推理失败两种实验条件。实验1和2分别使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进行研究。两个实验的结果都发现推理成功和推理失败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加工指标上都差异显著,表明说明文阅读中因果推理既影响有意识加工也影响无意识加工,该结果支持和完善了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15.
张坤  李其维 《心理科学》2006,29(5):1164-1166,1170
反事实思维一直以来是成人认知研究中备受关注的课题,近年来有关儿童反事实思维的发展也逐步引起研究者的兴趣。本研究论述了儿童反事实思维产生的早期信号、年龄变化、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及与心理理论、因果推理、假装等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最后在评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3~5岁幼儿反事实思维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坤 《心理学探新》2007,27(1):57-60,74
该研究采用结果和前提反事实推理任务,选取58名3-5岁幼儿为被试,考察了其反事实思维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1.3岁儿童在结果反事实推理中的得分显著低于4岁和5岁儿童,而4岁和5岁儿童的得分并不存在显著差异;2.幼儿的前提反事实推理因结构和方向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年龄变化趋势;3.幼儿产生的上行和下行反事实论断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如成人一样,幼儿较少产生减法反事实。  相似文献   

17.
采用移动窗口阅读技术和探测技术探讨大学生中文阅读过程中对因果与转折关系的理解差异。实验一在句子层面考察因果和转折关系的理解差异,结果发现被试阅读转折句的时间显著长于因果句,但对两种句子中探测词的反应时没有差异。实验二运用探测技术从篇章层面进一步探讨两种关系的理解差异。结果发现,转折关系条件下被试对探测词的反应时显著慢于因果关系条件下。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在句子层面还是在篇章层面,被试对转折关系的表征都难于因果关系的表征。  相似文献   

18.
史滋福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11,34(4):970-973
采用贝叶斯推理问题作为实验材料,探讨被试解决贝叶斯推理问题的启发式策略,从认知偏向的角度分析该问题的困难原因。结果发现:(1)贝叶斯推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可得性启发与后验概率估计过程中的直觉调整差误密切相关;(2)贝叶斯推理问题解决过程中文、理科被试都同样会产生直觉调整差误偏向;(3)贝叶斯推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后验概率估计值和对推理问题中包括虚报率信息的命题的可得性测量所得主观概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王墨耘  高坡 《心理学报》2010,42(12):1137-1147
作者用以大学生为被试的实验考察, 基本条件句语义关系表达形式(充分关系、必要关系和析取关系表达形式)和作为心理模型外显建构的可能性判断任务对条件推理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发现, 条件推理的语义关系表达形式效应显著, 条件句语义关系表达形式对被试条件推理有显著的影响, 条件推理成绩随条件句语义关系表达的外显程度增加而增加; 被试在可能性判断任务中对条件句所含心理模型的外显建构并没有明显改善条件推理的成绩; 在有可能性判断任务条件下, 被试外显心理模型建构的成绩变化模式并不能一致地预测条件推理成绩的变化模式。这些结果说明, 人们的条件推理可能并不是完全基于心理模型建构, 而是还受对条件句前后件之间语义关系理解的影响; 条件句表达形式中语义关系的外显内隐模式影响对条件句语义关系的知觉理解难易, 从而影响相应条件推理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三个实验分别考察问题形式(一步问题,两步问题)、信息结构(分割结构,未分割结构)和辅助图形表征(条形图、饼图、结构图)对解决贝叶斯推理问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一步问题形式有时优于两步问题形式;(2)频率格式提问有时优于几率格式提问;(3)分割的信息结构明显优于未分割的信息结构;(4)与条形图和饼图形式的图形辅助表征相比,结构图形式的图形辅助表征显著提高了被试解决贝叶斯推理问题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