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祯  管健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9):1657-1668
积极刻板印象是对社会群体的积极特质的描述, 以往刻板印象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消极刻板印象, 却忽略了对积极刻板印象尤其是其消极影响的探讨。基于此, 分别从种族、性别和年龄这三个方面详细梳理了积极刻板印象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并阐述了其产生的条件, 包括积极刻板印象的微妙激活和明显激活、积极刻板印象的准确表述和极端表述、积极刻板印象阐述者的内外群身份、呈现积极刻板印象的文化背景等。未来研究可从集体主义文化、研究领域和对象, 干预方法和消极刻板印象的积极影响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研究聚焦中学生群体探讨其对贫困生的外显与内隐刻板印象。研究1采用人格词汇学方法通过开放式问卷从外表外貌、性格、行为习惯、学习和人际交往5个方面考察中学生对贫困生的外显刻板印象,结果发现:中学生对贫困生的外显印象包含积极、消极和中性三类。研究2采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考察中学生对贫困生的内隐刻板印象,中学生完成相容任务(贫困生+消极词)的反应时显著低于不相容任务(贫困生+积极词),研究表明:相对于积极印象,中学生群体对贫困生的内隐刻板印象更倾向于消极,即中学生群体对贫困生持有消极内隐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3.
元刻板印象的效价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其效应也存在积极和消极之别。然而, 目前关于元刻板印象效价与效应的关系还存在争议。元刻板印象的威胁效应和促进效应遵从回馈原则, 而阻抗效应和窒息效应不遵从回馈原则。不同效应产生的条件包括元刻板印象检索难度、元刻板印象个体化程度、个体内部资源、印象管理动机以及群体社会地位等。未来研究可在不同元刻板印象效应的适用范围及边界条件, 干预方法, 激活方式的比较等方面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是刻板印象形成和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探究新闻报道在积极与消极刻板印象的形成与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实验法探究被试对虚构群体的犯罪和好人刻板印象的形成与改变过程。首先,通过操作八篇报道中犯罪事件和助人事件的比例将被试随机分为先形成犯罪刻板印象组、先形成好人刻板印象组和控制组三组。第二天,呈现另外八篇新的关于该虚构群体的报道,确保两天内各组被试阅读的犯罪和助人报道的数量一致。结果发现:第一天的媒体报道能够有效地诱导被试形成相应的犯罪刻板印象或者好人刻板印象,第二天的新闻报道也会诱导被试第一天形成的刻板印象在第二天发生改变。并且,被试在第二天对先形成犯罪刻板印象组的热情评价高于先形成好人刻板印象组和控制组,研究结果证实了刻板印象转变过程中的标准转换模型。  相似文献   

5.
管健  柴民权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2):1842-1850
刻板印象威胁是指当个体或群体感知到情境中有关所属群体消极刻板印象存在时, 由于担心和焦虑反而会验证自己或所属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这一过程。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 消极刻板印象的存在会损害个体或群体在相关领域的表现。但新近研究在影响因素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议题, 如外溢效应、交互作用力和系统性等。在刻板印象威胁的应对和干预策略中也突破了以往的研究路线, 围绕认同融合与认同分离、否定策略的适用性、促进效应与窒息效应、角色榜样策略的矛盾性、认同转换策略和弱化群体边界的有效性以及群体互动改善效果等展开了新的讨论与纷争。通过对这些新议题和新讨论的梳理与阐释, 提出了未来研究可尝试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刻板印象内容对刻板印象抑制反弹效应的影响。实验1以"罪犯"(低温情,低能力)和"老年人"(高温情,低能力)构成不同类型的刻板印象群体,发现在温情和能力上得分都低的群体与温情高能力低或温情低能力高的群体相比,在刻板印象抑制后更可能出现反弹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反弹效应仅在目标群体(罪犯)的能力维度上出现。在实验2中,"老年人"和"富人"构成作为两种不同的混合型刻板印象群体。结果表明:对于高能力低温情群体的抑制比对高温情低能力群体的抑制更困难。  相似文献   

7.
王沛  陈庆伟 《心理科学》2015,(2):463-467
刻板印象错误知觉任务(Stereotype Misperception Task,简称SMT)是一种能对刻板印象激活和刻板印象应用进行有效区分的研究范式,对应的多项式模型能对二者各自贡献量大小进行测算与评估。依托对二者关系的解构,介绍了SMT的操作程序、原理、多项式模型及其数据分析,比较了SMT和情感错误归因程序(AMP)以及四重模型的内在关联和本质区别,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老化刻板印象是人们对老年人所持有的观念与预期,它能显著影响老化刻板印象持有者的生理功能、认知功能和行为结果。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化刻板印象的机制、影响因素和中介变量方面。研究发现,老化刻板印象是通过内化形成的,刻板印象威胁理论和自我刻板化是解释老化刻板印象的两种作用机制。认知加工过程中的抑制能力、情境和文化差异是影响老化刻板印象的主要因素,而老化自我知觉和刻板期望则是老化刻板印象影响效果变量的中介因素。未来研究除了要继续探讨意识水平、情境因素、个体特征对老化刻板印象的影响以及老化刻板印象对不同年龄群体影响的特点以外,还应关注中介和干预研究,并进一步加强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沛 《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97-101
内隐刻板印象是存在的,并且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内隐种族刻板印象、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等方面.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判断潜伏期测量、投射测量等有效捕捉和研究内隐刻板印象的间接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以性别职业刻板印象和自我-职业刻板印象的内隐联想测验(IAT)为实验材料和测量工具.通过提供反刻板印象信息为干预策略进行实验。研究表明:职业一性别刘板印象和职业一自我刻板印象层次不同,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相关;大学生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和职业一自我刻板印象上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内隐效应,女大学生显示极强的内隐职业一自我刻板印象;在职业-自我刻板印象上,反刻板印象信息具有显著的干预作用,对男大学生的干预作用比对女大学生的大;在内隐水平上反刻板印象信息只能部分消除刻板印象;设计的[AT纸笔测验版本是可行的;在学校教育中渗透性别平等教育将是十分必要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The present study (N = 293) examined whether stereotype endorsement and prejudice moderate stereotype lift (i.e., a performance boost caused by the salience of a negative out-group stereotype in the testing situation). The stereotype in the focus of inquiry was the belief that immigrant students have lower intellectual ability than native students. French native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formed an intellectual test in a condition of low stereotype salience (the test was presented as assess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r in a condition of high stereotype salience (the test was presented as assessing group differences between African immigrants and native students). As expect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ative students high in stereotype endorsement and those high in prejudice performed better in the high than in the low stereotype salience condition, whereas those low on these constructs did not. By identifying two moderators of stereotype lift, this study sheds new light on the achievement gap between immigrant and native students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12.
刻板印象从内容模型到系统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健 《心理科学进展》2009,17(4):845-851
21世纪以来,在刻板印象研究中最受瞩目的当属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 SCM)的提出。它通过热情和能力二个维度区分对不同群体的刻板印象。新近的系统模型则将SCM与群际情绪、行为反应相结合,并凸现了道德维度,开创性地提出了群际情绪-刻板印象-行为趋向系统模型(Behaviors from Intergroup Affect and Stereotypes Map, BIAS Map)。这一系统模型是对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有意义延伸,同时二者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了刻板印象内群体与群体间研究的整合性,较之又增添了认知-情绪-行为与刻板印象预测之间的联结。  相似文献   

13.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理论假设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CM)的来源、理论假设和在美国与欧洲(个人主义文化)、东亚(集体主义文化)样本中的实证研究。SCM假设:(1)用热情和能力区分不同群体的刻板印象;(2)对外群体的刻板印象是混合的;(3)高社会地位群体被刻板为具有高能力,竞争性群体被刻板为缺乏热情;(4)刻板印象中存在参照群体偏好和外群体贬抑。在比较和评价SCM与其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刻板印象内容研究进一步细化和扩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刻板印象激活的行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雯  梁宁建 《心理科学》2006,29(3):740-743
刻板印象激活的行为效应是指刻板印象激活后个体所产生的行为变化。本文介绍了西方关于刻板印象激活的行为效应的两种主要机制,即刻板印象威胁理论和观念运动理论,并对两种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work we present empirical network models as a new approach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stereotype structure. We will argue that empirical network models can provide more insight into stereotype structure because they do not suffer from the inherent constraints of factor analysis and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e.g., group features interpreted homogeneously only on the basis of their shared variance, impossibility to adequately represent cognitive schemas, difficulties to make inferences on the basis of dimensions potentially overlapping).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we show how empirical network models can represent stereotypes as dynamic cognitive structures clustered in different substructures. These structures will be based on both the stereotype content and the co-occurrence of features in each group target. Additionally, this research shows how using empirical networks can contribute to broaden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ereotypes representing them in the framework of prejudice or intergroup attitudes.  相似文献   

16.
近来, 考察自发特质推理中的社会刻板效应, 成为自发特质推理研究的一个新趋势。在介绍自发特质推理及其研究范式的基础上, 概述了刻板印象与特质的概念联系, 并阐明了考察自发特质推理中的社会刻板效应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接着, 对自发特质推理中的职业、种族和性别刻板效应研究进行了回顾, 发现刻板印象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主要通过它对自发特质推理的阻碍作用体现出来, 在高认知负荷下, 这种阻碍作用更为明显。最后, 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杨治良  邹庆宇 《心理科学》2007,30(6):1314-1320
本研究以上海行政区为划分标准,探讨了"上海人"和"非上海人"群体的地域刻板印象以及"内-外群体效应"。结果发现:(1)IAT结果表明,被试在不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高于相容条件(t(25)=3.282,p<0.01);(2)SEB结果表明,被试对于不符合刻板印象的句子做出解释的次数显著多于符合刻板印象的句子(t(73)=2.844,p<0.01),且不同地域来源的被试做出的内、外归因也有显著差异(t(72)=3.172,p<0.01)。研究采用两种测验方法证实了地域刻板印象的存在,并且通过实践验证了SEB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