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瓦雷拉的心智生成观突破了心智进化观的局限。首先,心智的生成不是发生在外部环境之中,而是发生在有机体的主观世界之中。其次,心智选择的对象不是有机体的生物学特征,而是物体相对于有机体所获得的意义。再者,心智的生成不是由有机体与环境(世界)中的任何一方来主导,而是根植于二者共同演化的历史。最后,有机体不应被看作一种纯粹的生物结构,而必须同时被理解为一种经验结构。心智生成观不仅启发具身认知以现象学的态度来理解世界以及对世界的认知,而且启示它既重视身体对心智和文化的塑造作用,也重视心智和文化对身体的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2.
认知与身体:理论心理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3,45(4):481-488
文章站在理论心理学的立场,从具身的维度,探讨了认知与身体的可能关系。文章指出,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文化中,二元论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柏拉图是二元论思想的最早代表,笛卡尔从认识论上确证了心、物二元世界的存在。传统认知心理学承袭了身心分离的二元论传统,视心智为独立于身体感觉运动系统的抽象符号信息加工。但是具身认知的兴起对二元论提出了挑战。从具身的维度来看,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身体是认知的主体。认知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对身体的依赖性:a.身体限制着认知的特征与范围。有机体的身体结构、身体的活动能力限制了认知表征的性质和内容;b.身体不仅限制着认知加工,而且可以作为认知加工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大脑和身体之间分配认知任务,发挥着一种类似于分销商的作用;c.身体调节着认知,影响着思维、判断、情绪和动机等心智过程。上述事实说明,身心并非对立的二元,而是一体,身体与环境的互动造就了心智和认知。心智、身体、环境是一体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对于身体的不同理解促使认知心理学形成了不同研究取向。经典认知心理学视身体为不同于心智的生物物理实体。认知表征则成为沟通心智与包括身体在内的外在世界之间联系的"桥梁"。在经典认知心理学那里,心智是一种运算,运算的内容则是认知表征。认知表征是符号性的、抽象的,与身体的构造和感觉—运动通道无关。身体似乎仅仅是认知表征的"载体"或"容器"。具身认知则强调了身体在认知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具身认知中的"温和派"视身体为心智中的身体,认知在其根本上是一种身体经验。因此,认知表征不是抽象的,而是身体格式的,是身体特定感觉–运动通道提供的具体身体体验。心智是一种运算,但运算的内容不是抽象符号,而是具体的身体经验。具身认知中的"激进派"则主张彻底抛弃"运算"和"表征"。在激进派那里,认知是被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活动塑造出来的。认知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形成认知表征。基本的心智不涉及内容,换言之,基本心智过程不涉及认知表征。认知在本质上是一种具身的行动。  相似文献   

4.
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1,43(5):589-598
具身认知强调了心智或认知对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的依赖性。与传统认知心理学的符号加工模式不同的是, 它认为身体的构造和状态、身体的物理属性及其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对认知具有塑造作用。认知既是具身的, 也是嵌入的, 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 构成了一体的认知系统。最初, 具身认知仅仅是一种反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哲学思潮, 经由认知科学哲学和理论心理学而逐渐进入了实验领域。具身认知研究充分利用了神经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数据和结论, 但是它并不主张把心理还原为生理或物理, 同时, 具身认知的神经科学取向仅仅给传统心理研究提供一个认识心智的新视角, 其目标并非取消行为水平的心理研究, 因此不会损害心理学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5.
张静  陈巍 《心理科学》2021,(1):30-36
具身认知观念试图强调心智是根植于身体的,身体经验会对认知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但对于心智与身体的对话是如何进行的?身体通过何种渠道如何影响心智?等问题困扰着具身认知的支持者。传统的具身认知研究遭遇可重复性危机,身体状态改变影响高级认知的结论受到质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内感受与身体表征、具身情绪以及社会认知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内感受很有可能在身体加工和高级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4,46(7):1032-1042
“具身”是当代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其基本涵义是指认知对身体的依赖性。经典认知科学主张“非具身”, 认为认知是一种信息的表征与加工, 从本质上讲与承载它的身体无关。“弱具身”强调了认知对身体的依赖性, 但是却保留了认知的计算和表征功能。“强具身”则极力主张认知是被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活动塑造出来的, 身体的特殊细节造就了认知的特殊性。在怎样理解“具身”方面, 存在着不同的解释。从本文作者的观点来看, 具身的性质和特征表现在4个方面:(1)身体参与了认知, 影响了思维、判断、态度和情绪等心智过程。(2)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知觉依赖于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活动, 身体的活动影响着关于客观世界表象的形成。(3)意义源于身体, 抽象的意义有着身体感觉—运动系统的基础。(4)身体的不同倾向于造就不同的思维和认识方式。有关具身的研究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心理学产生冲击。  相似文献   

7.
何睿  朱菁 《逻辑学研究》2015,(2):98-113
心智架构或认知架构是指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认知系统的基本组织结构。经典认知科学的理论或模型大多采纳了某种类似于冯·诺依曼式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心智架构,即认知系统由一些各司其职的心理模块与一个负责整合与协调的中枢部门所构成。进化心理学的众量模块性论题对经典认知科学的心智架构观提出了严厉挑战,并引发了许多争议。本文提出认知冲突协调问题是任何一个足够复杂的认知系统均需要处理的基本问题,并以此来审视关于心智架构的论战,指出此问题对众量模块性论题构成了严重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心智哲学是20世纪中末期西方哲学所发生的继语言(义)学转向和语用学转向之后的一次重要转向,它为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元理论和方法论。(1)为心理学提供了"心智-语言-世界"新的世界观;(2)从哲学角度对人的心理进行了探讨,促进了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并互哺;(3)促使人们对"人是什么"重新审视与理解;(4)引发了对以往心理学尤其是主流心理学的基石——身心二元论的质疑;(5)催生了第二代认知科学、活动主义、情境认知等新取向的兴起。它对心理学有很大启示:第一,人工智能、动物研究等研究是有限度的;第二,应重视身体的作用;第三,应重视人的意向性,注重隐喻分析;第四,应关注人的存在,尤其是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成认知:理论基础与实践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浩生  曾红  杨文登 《心理学报》2019,51(11):1270-1280
生成认知是具身认知思潮中的一个新取向。它主张认知是通过身体活动“生成的” (enacted)。认知的起点不是一个怎样精确表征世界的信息加工问题, 而是行动者在情境中怎样利用知觉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认知不是通过精确的心理表征“恢复”世界, 而是通过知觉引导的行动“生成”或“造就”一个自己的世界。认知是具身的行动, 认知结构形成于经常和反复出现的感觉运动模式, 与身体构造和身体活动具有深刻连续性。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对生成认知具有深刻影响。同时, 詹姆斯、杜威等人的实用主义哲学对于实践行动的强调也深刻影响了生成认知。这种认知观强调了“行动”对心智的意义, 引发许多争议, 也促进了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心智游移普遍存在于个体的意识体验中,主要指自发产生的、与当前外界环境无关的思维加工。目前,有关心智游移的理论在其与执行控制的关系上存在争议,主要有心智游移的执行控制理论、控制失败假说和全局可用性假说等。当前的研究主要基于口头报告,并辅以问卷和量表,一些客观指标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也正尝试着对它进行探究。采用这些方法,心智游移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行为水平上,相关研究探讨了它的时间属性、与元意识的关系、不同因素对它的作用以及它对认知加工的影响等;在认知神经水平上,默认网络与心智游移的关系备受关注,对心智游移时脑电成分的研究也有助于对其机制的了解。未来的研究在心智游移的产生机制、功能和研究方法上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认知和环境是和谐的统一体。以该理论为基础的具身学习认为,身体不是学习过程的无关因素或障碍因素,身体是学习的主体,身体活动的参与在塑造学习者的思维、判断及记忆等心智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已有一定数量的实证研究发现,身体活动能够显著提供语言习得、数学学习等学业成绩,提供学生在同伴中的社会地位。将来,可基于具身认知的角度,采用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跨学科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探讨具身学习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2.
黎晓丹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5,47(5):702-710
身心合一论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基本观念。身是以“气”为根基, 并通过“修身-修心”与“修心-修身”可至天人合一的身体。本文选取中国古代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儒道两家思想, 融合现象学视角来诠释中国古代儒道思想中的身体观对身体主体性的生动凸显, 以及从“身-心-世界”三者互为交涉的层次上所建构的特有的认知观。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具身认知观的日益关注, 结合中国古代思想视角开展的具身认知研究可在促进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同时促进具身认知研究范式的成熟。  相似文献   

13.
还原主义是主导心理学研究的非常重要的理论原则。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世界是分层的梯级系统,可以通过已知的、低层级的事物或理论来解释与说明未知的、高层级的事物或理论。实证的科学心理学在自己的起步的阶段,曾经把物理学当成了自己的榜样,当成了自己的标准。心理学在解说人的心理行为的过程中,就把心理行为的规律归结为物理主义的规律。生物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或行为主要受人的生物因素所决定,人类的社会行为、人格乃至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决定于这些个体、群体、种族或人种的生物因素。还原论与还原方法既有联系又存在着质的差别。还原论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其合理的地方。这也就可以区分出所谓的物理主义的还原,化学分析的还原、生物决定的还原、生理机制的还原、社会决定的还原、文化制约的还原,等等。在表面上看,心理学研究中的还原主义是一种简单化的或简约化的研究处理。但是,在深层上看,心理学研究却借助于还原论而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框架。并且,这也是将各自不同学科的相关的探索转换成为了心理学的学术性资源。  相似文献   

14.
The main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highlight the need to address the conceptual problem of ‘implicit knowledge’ or ‘implicit cognition’ — a notion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the study of the nonverbal minds of animals and infants. We review some uses of the term ‘implicit’ in psychology and allied disciplines, and conclude that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of this notion is not only lacking, but largely avoided and reduced to a methodological problem. We propose that this elusive notion is central in the study not only of animal and infant minds, but also the human adult mind. Some promising approaches in developmental and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owards innova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implicit knowledge remain conceptually underdeveloped and in need of reconsideration and re-elaboration. We conclude by suggesting that the challenge of implicit cognition and nonverbal minds will only be solved through a concerted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between psych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相似文献   

15.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has been proposed as a meta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psychology. We argue that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should be expanded if it is to offer new insights regarding the major issues in psychology.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biology can provide valuable new insights into issues such as the domain-specificity of the human mind, the nature–nurture debate, stages in development, and the origin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biology provides evidence for the hypotheses that domain-general and domain-specific abilities co-occur, that nature and nurture interact in a dynamic and nonadditive way, that stages occur in development, and tha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re the result of pleiotropic effects during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6.
Although agreeing with R. Lickliter and H. Honeycutt (2003) that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lacks and should adopt a coherent developmental model to explain how evolved mechanisms become expressed in phenotypes, it is argued that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developmental systems theory, despite enhancing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would not change appreciably its basic focus. The concepts of innateness and modularity, what is inherited and what evolves, as well as the possible role of developmental plasticity in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ognition are discussed. It is proposed that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can incorporate the developmental systems perspective into its theorizing, with the end result being a science that more closely reflects human nature.  相似文献   

17.
For centuries, humans have contemplated the minds of gods. Research on religious cognition is spread across sub‐disciplines, making it difficult to gain a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how people reason about gods' minds. We integrate approaches from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to illuminate the origins of religious cognition. First, we show that although adults explicitly discriminate supernatural minds from human minds, their implicit responses reveal far less discrimination. Next, we demonstrate that children's religious cognition often matches adults' implicit responses, revealing anthropomorphic notions of God's mind. Together, data from children and adults suggest the intuitive nature of perceiving God's mind as human‐like. We then propose three complementary explanations for why anthropomorphism persists in adulthood, suggesting that anthropomorphism may be (a) an instance of the 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heuristic; (b) a reflection of early testimony; and/or (c) an evolutionary byproduct.  相似文献   

18.
六祖惠能的禅宗思想中蕴涵着丰富且深邃的积极心理学思想,其旨在解脱心灵、远离尘世烦恼的终极目标及其蕴含的生命的大智慧与当代积极心理学思想高度契合。其积极心理学思想主要包括积极心理品质、积极认知、积极人生态度、积极自我以及积极关系等方面,这些思想对当代社会仍具有很大的现实价值。因此,通过对惠能的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可加强传统心理学思想与现代主流心理学的融合,既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促使学者关注传统心理学文化; 又推动了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使得当代中国人更好地理解和践行积极心理学思想,从而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19.
For som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is merely a field of inquiry, but for others it is a robust paradigm involving specific theories about the na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human mind. Proponents of this paradigm claim to have made several important discoveries regarding the evolved architecture of the mind. Highly publicized discoveries include a cheater-detection module, a psychological sex difference in jealousy, and motivation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parental love and its lapses, which purportedly result in child maltreatment. In this article, I argue that th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se "discoveries" is inconclusive, at best. I suggest that, as the reigning paradigm in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has produced questionable results, the evolutionary study of human psychology is still in need of a guiding paradigm.  相似文献   

20.
身心二元论的困境与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11,34(4):999-1005
摘要 由笛卡尔开创的身心二元论一直制约着人们对身心关系的认识。但是近年来兴起的具身认知研究却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系统论证了二元论的不可能性,指出了心智对身体的依赖性,并据此提出了身心一体的身心关系学说。最初,有关具身认知的讨论仅仅是哲学领域有关身心关系问题的形而上学思考,随后开始成为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思维,并逐步进入实验心理学领域。如今,ERP、FMRI等认知神经科学的手段在具身认知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具身认知已成为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中的一股汹涌澎湃的实证研究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