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采用道德困境判断的CNI(consequence, norm, inaction)模型,通过两个实验考察权力感对道德困境判断的影响。实验1探讨个人权力感对道德困境判断的影响,结果显示高个人权力感显著增加被试对规则的敏感,促使个体做出道义论的道德判断。实验2考察回忆任务启动的权力感对道德困境判断的影响,发现相对于低权力感启动的被试,高权力感启动的被试在进行判断时更关注行为的结果,对规则更不敏感,这说明启动的权力感促进功利主义的道德判断,抑制道义论的道德判断。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权力感对道德困境判断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李晓明  傅小兰  王新超 《心理科学》2012,35(5):1154-1158
本研究基于Hunt和Vitell(1986)所提出的市场营销领域的道德通用理论模型,随机选取129名MBA学生为被试,采用Reidenbach和Robin的多维道德量表和情景研究法,旨在考察个体在应对企业决策中的道德问题时,不同道德评价取向对道德决策(整体性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阶段)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1)与对道德判断的单项目测量相比,多维道德量表对道德意图具有高的预测效度;2)道德公平、功利主义和契约主义对整体道德判断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道德公平和相对主义对自我和他人道德意图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考察生命和金钱问题下,获得和损失框架中决策任务类型对风险决策的影响。采用2(任务领域:生命、金钱)×2(决策任务类型:经验、描述)×2(结果框架:获得、损失)被试间设计,使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生命和金钱问题下,个体在直接给出方案可能结果的描述性决策中仅表现出损失框架下的风险偏好;在通过自主查看方案可能结果的经验性决策中未发现结果框架作用。描述−经验差距一致性存在于生命和金钱问题中。  相似文献   

4.
两个实验考察了金钱和时间决策中决策者角色及相关因素对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1)两种决策中不同决策者角色都会引起风险偏好反转,人们在为他人决策时更偏向于风险寻求;(2)两种决策中风险偏好的反转都会受到任务框架、风险概率的影响,金钱决策中风险偏好的变化还受金钱数额高低的影响。金钱决策中存在决策者角色×任务框架×风险概率之间的交互作用,时间决策中没有发现这种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道德愉悦感是休谟道德哲学的理论核心。休谟认为,道德愉悦感根源于人性中的同情,同情心把个人愉悦和他人(社会)愉悦联系起来并由此产生道德愉悦感。尽管休谟宣称反对道德自爱论,但从他的论述中可看到,他实际上承认自爱是道德愉悦感的另一个来源。同情和理性共同实现了自爱(个人愉悦)向道德愉悦感的转变。休谟道德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凸显了道德结构的三个要素即自爱、同情和理性;其不足之处是没有讲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因而摇摆于情感主义、功利主义和道义论之间。道德理论可以划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即:情感功利主义、理性功利主义、情感道义论和理性道义论,而休谟的道德理论基本上属于情感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6.
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任务分配范式,实验1考察了金钱概念启动和道德认同对个体道德伪善的影响;实验2探讨了金钱丰富程度启动和道德认同对个体道德伪善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控制组相比,金钱概念启动使得言行不一的人数显著增加;与金钱匮乏感启动组相比,金钱富足感启动使得言行不一的人数显著增加;(2)低道德认同被试中道德伪善者的比例显著高于高道德认同被试;而且金钱启动显著增加了高道德认同被试的道德伪善。该研究启示我们减少情境中的金钱等与利益有关的线索以及提高个体的道德认同水平,将有利于减少道德伪善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从建议来源和关系亲疏两个方面对突发事件下的决策框架效应进行探讨。采用2(建议来源:来自普通群众/消防人员)×2(关系亲疏:关系亲密/关系疏远)×2(任务框架:正面框架/负面框架)完全被试间实验设计。实验材料以突发事件为背景,根据Kahneman(1981)研究的经典“亚洲疾病问题”改编。采用集体施测的方法,240名来自济南和重庆的大学生参加了实验。结果发现:①建议来源影响被试的决策反应,尤其是当建议来自专业人士(如消防人员)时,决策者表现出偏好于风险的单向框架效应;②关系亲疏导致不同的框架效应,在拯救包括亲属在内的受灾人群(关系亲密)时,框架效应非常明显;但当拯救陌生人(关系疏远)时,决策者表现出偏好于风险的单向框架效应;③当建议来源和关系亲疏共同作用于被试决策时,凡涉及关系亲密条件时决策者不管建议来源都表现出明显的框架效应;而当关系疏远时不同的建议来源导致决策者的决策框架不同。这说明,不同的建议来源和关系亲疏对突发事件下的决策框架效应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Flanker范式,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探讨预期背离情境下的脑电反应及与敏感性个体的关系。选取17名被试,采取2×2组内设计刺激类型(奖励vs.惩罚)和预期受挫(是vs.否);结果表明(1)预期受挫情境引发更高的FRN;(2)惩罚刺激引发更高的FRN,奖励刺激引发更高的P3;(3)惩罚敏感与惩罚、无奖励情境引发FRN相关。本实验结果表明(1)FRN既反应对反馈效价的加工,也可能是预期背离的一种表现;(2)无奖励刺激受惩罚系统调节;无惩罚刺激受奖励系统调节。  相似文献   

9.
霍荣棉 《心理科学》2014,37(3):710-715
人际互动过程中,信任作为决策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信任的决策逻辑在不同的研究背景中存在冲突。本研究以合适性为信任决策框架,互动关系为激活规范目标的变量,分析了存在互动关系持续预期和不存在互动关系持续预期对信任行为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被试间存在关系持续时,信任水平较高;关系持续预期消失时,信任水平显著下降。(2)被试对关系持续的重要性感知与其信任决策显著相关。(3)情境中的目标未被激活时,个体的信任倾向与信任决策显著相关;而当情境目标被激活时,信任倾向与信任决策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使用被试间实验设计,分别研究了个体和团体两种不同的任务情境中,心理卷入强度高低对决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个体还是团体任务情境,不同的心理卷入度的决策者,决策结果差异显著;高心理卷入情境下,决策者的决策更为客观和公平。(2)团体任务高心理卷入情境下,学生对自己小组的评价和对其他小组的评价差异不显著。(3)团体任务情境中成员的决策结果比个体任务情境的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11.
徐玲  邓晓红 《心理科学》2013,36(3):669-674
摘 要 本研究采用返回抑制范式,以诱发厌恶、恐惧和中性情绪的图片为线索,考察高、低强迫清洗倾向个体对负性情绪刺激注意偏向的差异及其发生机制。结果表明:(1)被试对诱发厌恶和恐惧的图片均产生了注意偏向且注意偏向是由注意解除困难所引起;(2)被试对诱发厌恶图片的注意偏向程度显著大于对诱发恐惧图片的注意偏向程度;(3)高、低强迫清洗倾向个体对诱发厌恶和恐惧图片的注意偏向程度之间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以最后报价谈判问题为实验材料,考察了混合动机冲突情境中决策权力和社会角色的影响。结果表明:(1)决策权力对决策者的决定有显著影响。拥有分配权的决策者倾向于采取竞争策略,拥有要求权的决策者倾向于采取平均分配策略,拥有否决权的决策者倾向于采取合作策略。(2)社会角色对决策者的决定有显著影响。与陌生人角色相比,担任好朋友角色的决策者决定得到的点数明显地更低。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显学。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现代西方学者倾向于用西方伦理学理论重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把后者解释为某种形式的功利主义、混合道义论和德性论。虽然这些伦理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部分地解释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但作为一套独立的制定道德原则、证成道德判断的标准化方式,都无法穷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厘清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西方规范伦理学的联系与区别,既要了解西方规范伦理学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释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也要知道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是功利主义、混合道义论和美德伦理学。  相似文献   

14.
王哲  孙宇浩  傅小兰 《心理学报》2009,41(4):283-291
已有研究显示物体的成因等变量会影响人造物概念的分类;但这种影响的中介变量为何,基于设计和基于用途的理论有不同的假设。实验采用物体自由命名任务,在陈述物体的功能时,操纵角色词的类型(旁观者“有人”和使用者“你”),比较被试对物体的命名在领域水平的分类倾向。结果发现,呈现“旁观者”角色词时,呈现或不呈现物体自然形成的成因故事会造成不同的分类倾向;但是在呈现“使用者”角色词时,成因故事对分类倾向的影响消失了。提示物体的功能是成因和分类的中介变量,支持基于用途的人造物分类模型  相似文献   

15.
已有研究表明目标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被激活并自动地引导行为以达成目标,但该过程是否通过调节心理准备状态实现尚不清楚。本研究考察了无意识目标对个体道德取向的影响。实验1通过语义启动方式激活被试的成就目标,结果发现,与未激活任何目标的被试相比,激活了无意识成就目标的被试更偏向功利主义道德取向。实验2激活被试母亲的概念,结果发现这部分被试比对照组更偏向道义主义道德取向。上述结果表明,自动激活的目标可以影响个体的道德取向,使个体面对道德情境时能做出更合适的行为以达成目标。  相似文献   

16.
情绪对职业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决策是决策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引起了心理学家和决策研究者的高度关注.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引人情绪和职业种类变量探讨了情绪对职业决策的影响,结果显示:(1)无论是四种还是八种职业决策任务,积极情绪的被试同消极情绪的被试相比,信息搜索的时间较长,信息搜索的深度显著增加;(2)在职业选择策略上,积极情绪的被试更加倾向于基于选项的加工,而消极情绪的被试随着从四种职业决策任务到八种决策任务的转变,逐渐倾向于基于属性的加工;(3)情绪影响了决策者职业决策的信息加工能力.  相似文献   

17.
选取82名被试,探讨在突发危急事件的逃生判断和决策中人们对不同信息源的采纳偏向,同时探讨直觉和分析两种思维倾向以及直觉和分析两种决策风格对逃生判断和决策中信息源采纳的影响。结果:(1)在模拟突发危急事件的逃生判断和决策中人们对不同信息源的采纳倾向存在明显差异,来自权威、熟悉以及具有高信任度的信息源更容易被采纳;(2)直觉性思维倾向启动条件下和分析性思维倾向启动条件下的信息源采纳倾向差异不明显;(3)直觉型决策风格对信息源的采纳倾向具有明显预测性,而分析型决策风格对信息源的采纳倾向不具有明显预测性。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18.
李占星  朱莉琪 《心理科学》2015,(6):1377-1383
为考察道德情绪对道德决策的影响,研究以123名13岁和16岁的青少年为被试,采用2(年龄:13岁、16岁)×2(情境类型:亲社会、反社会)×2(情绪预期:道德定向、自利定向)的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了在不同的情境中和不同定向的情绪预期下青少年的道德决策情况。结果表明,年龄和情境类型的交互效应显著,反社会情境中16岁青少年比13岁青少年更倾向于判断自己会做出道德行为,亲社会情境中两个年龄组的道德决策判断无显著差异。情境类型和情绪预期的交互作用也显著。反社会情境中,青少年在自利定向情绪预期下判断自己会做出道德行为的可能性显著大于道德定向情绪预期;亲社会情境中,两种预期下青少年的道德决策判断不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说明,道德情绪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决策,在不同的情境中对道德决策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9.
认知闭合需要、框架效应与决策偏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带有模糊性的决策情境中,决策者个人的认知特征会对其判断决策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实验的方法,考察了认知闭合需要和特征框架效应对个体决策偏好的影响。93名工商管理硕士(MBA)参与了实验,研究的结果支持了本研究的3个假设,即认知闭合需要与特征框架效应不仅对被试的决策偏好存在显著的影响,而且二者还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具体来说,研究发现,在模糊情境中:高认知闭合需要的被试偏好于立刻做出决策,而低认知闭合需要的被试偏好于暂缓做出决策;接收到正向框架信息的被试偏好于立刻做出决策,而接收到负向框架信息的被试偏好于暂缓做出决策;认知闭合需要与特征框架对被试的决策偏好还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研究结论为根据个体认知闭合需要的水平来选拔决策者、利用框架效应来影响个体的信息加工方式进而提高决策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乐观人格倾向问卷筛选乐观水平低组(96名)和高组(99名)大学生,探讨不同乐观水平大学生在生命救助、奖学金申请、娱乐金钱3种决策任务领域上的框架效应及其在性别、专业的特点。结果发现:(1)不同乐观水平大学生在不同决策任务领域上的框架效应特点不同,乐观水平低组和高组大学生在生命救助问题上表现为偏向于风险的单向框架效应,乐观水平高组大学生在娱乐金钱问题上倾向于风险寻求;(2)乐观水平高的男大学生在3种决策任务领域上均倾向于风险寻求,低乐观水平的女大学生在生命救助问题上表现为偏向于风险的单向框架效应;(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