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以往涉及不作为惯性的研究中,个体通常只是错失了1个先前选项.本研究旨在考察当之前错失了多个选项后,不作为惯性是否仍会出现,并深入探讨估价和后悔因素在不作为惯性产生或消失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先前错失选项的数量对不作为惯性具有调节作用:当先前只错失了1个选项时,出现了不作为惯性,当先前已错失了两个选项时,不作为惯性消失了.中介分析发现,这一调节作用可被预期后悔所中介.结果表明,预期后悔是导致个体在错失多个选项后不作为惯性消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让人们担忧因错失信息而导致自身的利益受损,本研究探讨这种现象的加剧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使用问卷法(研究1)和实验法(研究2),探究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在其过程中人际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和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个体的错失恐惧程度负向预测了其亲社会行为;(2)人际安全感在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高的错失恐惧水平会降低个体的人际安全感,从而减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3)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中起调节作用,当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低的时候,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消极影响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3.
王怀勇  陈翠萍 《心理科学》2021,(5):1057-1063
当前,选择超载领域研究的焦点已从验证其是否存在,转向至其何时存在,即边界条件的探讨。本研究基于调节模式理论,分别以决策后悔和延迟选择作为选择超载的指标,开展两个实验探查选择超载存在的调节模式条件及所涉及的内在机制。实验1以决策后悔作指标,运用量表测试法操纵调节模式,初步探讨调节模式对选择超载的影响,结果发现调节模式调节了选项集与决策后悔的关系,即对评估模式的个体来说,面对大选项集比小选项集时体验到更强的后悔情绪,出现了选择超载,而对运动模式的个体而言,两种条件下的决策后悔无显著差异;实验2以延迟选择作指标,通过任务启动法操纵调节模式,进一步探讨调节模式对选择超载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调节模式调节了选项集与延迟选择的关系,即对评估模式的个体来说,面对大选项集比小选项集时更倾向于延迟选择,出现了选择超载,而对运动模式的个体而言,两种条件下的延迟选择偏好无显著差异,进一步有中介的调节模型分析表明选择难度可以部分解释这种效应。总之,通过采用不同方法操纵调节模式,选取不同的选择超载指标,数据结果都一致支持:评估模式的个体比运动模式的个体更容易出现选择超载,选择难度在其中发挥着一定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错失恐惧是社交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但其中的作用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采用错失恐惧问卷、社交网络整合性使用量表、社交网络支持量表和中文社交网络成瘾量表,调查了重庆市三所高校的493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探讨错失恐惧影响社交网络成瘾的机制。结果发现:(1)错失恐惧显著预测社交网络成瘾,错失恐惧水平越高,个体社交网络成瘾水平越高。(2)社交网络整合性使用在错失恐惧和社交网络成瘾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3)社交网络支持在错失恐惧和社交网络成瘾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4)社交网络整合性使用和社交网络支持在错失恐惧和社交网络成瘾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满足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降低社交网络使用程度、提升现实社会支持可以有效预防社交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5.
林让  杨宜苗 《心理学报》2021,53(12):1348-1360
矛盾态度不仅影响信息搜索、态度形成和决策行为, 而且影响决策后自我评价。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基于不确定性的中介作用、决策困难水平和结果效价的双调节作用的矛盾态度与决策后自我评价关系模型, 3个实验通过设计冲突情境对矛盾态度进行操纵, 冲突情境包括选择一所大学和就业企业, 运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矛盾态度对决策后自我评价存在积极影响, 矛盾态度通过不确定性影响决策后自我评价的中介过程受到决策困难水平和结果效价的调节。矛盾态度和决策困难水平对不确定性产生影响, 不确定性和结果效价对决策后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由于不确定性的分离效应, 使矛盾态度和决策困难水平对决策后自我评价产生相互冲突的双重作用结果。当获得负面结果时, 相较于低决策困难水平, 高决策困难水平的个体, 矛盾态度通过不确定性对决策后自我评价产生积极影响; 当获得正面结果时, 相较于高决策困难水平, 低决策困难水平的个体, 矛盾态度通过不确定性对决策后自我评价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重庆某综合大学大一到大三527名学生的问卷调查,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考察了特质愤怒、敌意认知、冲动性水平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敌意认知在特质愤怒和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 特质愤怒既对攻击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也通过敌意认知对攻击行为产生间接影响;(2)运动冲动性因子对敌意认知的中介作用起到调节作用, 即敌意认知对攻击行为的影响随着个体冲动性水平的增加而提升;敌意认知对个体的攻击行为起着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探讨个体与同伴的调节聚焦对目标追求的影响及感知相似性在其中的作用。回归分析显示,个体促进聚焦×同伴促进聚焦交互项显著预测同伴作用评价、求助意愿及动机水平,简单斜率分析表明,同伴为高促进聚焦时个体促进聚焦的积极效应更明显。中介分析表明,感知相似性是个体促进聚焦×同伴促进聚焦交互项与同伴作用评价、求助意愿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总的来说,同伴调节聚焦能调节个体调节聚焦与目标追求的关系,且这一作用部分受到感知相似性的中介。  相似文献   

8.
采用创伤后成长问卷(PTGI)、大五人格问卷、认知情绪应对问卷(CERQ-C)、社会支持量表和创伤基本情况调查表对233名有过创伤经历的大学生进行调查,旨在探讨积极重新关注和积极重评策略在开放性人格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开放性人格对大学生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评和创伤后成长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积极重新关注和积极重评在大学生开放性人格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开放性人格可以通过积极重评间接促进PTG,还可以通过积极重新关注经积极重评的多重中介实现对PTG的正向预测。(3)社会支持可以调节开放性人格对创伤后成长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社会支持水平高时,积极重评在开放性人格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而社会支持水平低时该效应不显著。这些结果对于综合解释创伤事件发生后环境与个体因素对创伤后成长的作用路径与机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凡  郑鸽  赵玉芳 《心理科学》2018,(4):890-896
摘 要 采用实验法探讨权力对压力应对行为的影响以及认知评估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实验一通过回忆法操纵权力,测量被试在压力情境下的认知评估和行为倾向。结果发现,权力水平影响压力下的生理反应,高权力者产生挑战,低权力者产生威胁;认知评估在权力和压力应对行为倾向间起中介作用。实验二进一步探究了权力对压力应对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认知评估中介权力和压力应对行为倾向,且不同权力水平者的压力应对行为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李巾英  马林 《心理科学》2019,(4):949-955
本研究为考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错失焦虑症的预测,以及压力知觉的中介作用、乐观的调节作用与性别差异,选取44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通过直接预测与压力知觉的中介作效应两种方式作用于错失焦虑症;(2)乐观调节中介模型的直接路径,在低乐观水平下,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错失焦虑症的预测作用显著;在高乐观水平下,该预测作用不显著;(3)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存在性别差异:在女生群体中,压力知觉的中介效应大于男生群体;而乐观的调节效应仅存在于男生群体中。  相似文献   

11.
樊亚凤  蒋晶  崔稳权 《心理学报》2019,51(4):415-427
本文探讨了在网络公益背景下默认选项金额对个人捐赠意愿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通过4个实验, 本文发现在网络公益平台中将默认选项设置为高金额会显著地减少个人的捐赠意愿, 而感知被操控在该影响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 当公益机构将默认选项的金额设置为高金额(vs. 低金额)时, 人们的被操控感知增强, 进而捐赠意愿降低, 产生了默认效应的反作用。此外, 个体道德认同水平在这一影响中发挥了调节作用。当个体道德认同水平较低时, 高金额默认选项(vs. 低金额默认选项)会降低其捐赠意愿, 而对于道德认同水平较高的个体而言, 他们的捐赠意愿在高/低金额默认选项时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推进了默认效应在捐赠决策领域的理论研究, 同时对于当前快速发展的网络公益平台进行捐赠金额的设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视角来探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网络社交效能的中介作用以及自尊的调节作用.采用整群抽样法对43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网龄对网络人际信任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人际信任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网络社交效能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社会支持通过网络社交效能对网络人际信任的间接效应受到自尊的调节.对高自尊个体而言,网络社交效能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低自尊个体而言,网络社交效能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人际信任只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法对57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完美主义与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关系,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时间管理倾向的中介作用和自尊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积极完美主义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学业拖延,消极完美主义与学业拖延呈显著正相关;(2)时间管理倾向在积极完美主义与学业拖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时间管理倾向对大学生学业拖延的预测受到个体自尊水平的调节,相比于低自尊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高自尊大学生学业拖延的预测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和有限自制力理论,探讨人际好奇与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倾向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错失恐惧的中介作用和特质自我控制的调节作用。采用方便抽样法对湖北省和河南省各一所综合性大学621名使用微信朋友圈或QQ空间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人际好奇与错失恐惧、社交网站成瘾倾向显著正相关,与特质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错失恐惧与特质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与社交网站成瘾倾向显著正相关;特质自我控制与社交网站成瘾倾向显著负相关;(2)错失恐惧在人际好奇与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特质自我控制调节该中介路径的后半段。具体而言,相对于高特质自我控制的大学生,间接效应对于低特质自我控制的大学生更加显著。本研究结果揭示了人际好奇对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倾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的干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静远  李虹 《心理学报》2019,51(7):747-758
探讨状态焦虑对时距知觉的影响以及注意偏向与认知评价在其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招募大学生60人, 随机分为高、低状态焦虑组, 用情绪诱导程序诱导高、低状态焦虑; 用点探测范式测量注意偏向; 用时间再现任务测量时距知觉; 用视觉模拟心境量表测量认知评价。结果发现:(1)状态焦虑会导致对2000 ms时距的高估; (2)注意偏向在状态焦虑对2000 ms时距知觉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3)状态焦虑通过注意偏向影响时距知觉的中介过程受到认知评价的调节作用:只有当认知评价得分较高时, 即个体认为焦虑对心理健康有害程度较高时, 状态焦虑通过注意偏向影响2000 ms时距知觉。研究结果揭示了焦虑个体时距知觉的内部过程, 丰富了焦虑通过注意偏向影响时距知觉的解释视角, 为通过认知评价和注意偏向的调整改善焦虑个体时距偏差现象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考察强迫倾向与大学生网络闲逛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边界条件,对502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强迫倾向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闲逛;(2)错失恐惧在强迫倾向与大学生网络闲逛之间起中介作用;(3)关系型自我构念在强迫倾向与错失恐惧之间起调节作用,当关系型自我构念水平较高时,强迫倾向更容易引发错失恐惧从而导致网络闲逛。研究结果揭示了心理健康状态对网络闲逛行为的影响,对该领域的后续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从社会生态学的视角探讨预测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考察拒绝敏感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揭示高关系流动的社会环境对心理健康可能的积极作用,以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幸福感等为测量工具,对成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关系流动性可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 拒绝敏感性在关系流动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关系流动性能预测个体的低拒绝敏感性,进而预测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以631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同时探讨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以及该作用是否受自我控制的调节。结果发现:(1)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对越轨同伴交往、攻击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越轨同伴交往在消极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可以调节越轨同伴交往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作用,对于低自我控制个体,越轨同伴交往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于高自我控制个体,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对攻击行为仅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错失恐惧、自我损耗及关系型自我构念对社交网站成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研究基于有限自制力模型,采用问卷法调查了526名微信朋友圈或QQ空间的大学生用户。结果发现:(1)在控制性别的条件下,错失恐惧能显著正向预测社交网站成瘾;(2)错失恐惧还通过自我损耗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社交网站成瘾;(3)关系型自我构念调节错失恐惧通过自我损耗预测社交网站成瘾的前半路径。具体来说,相比于低关系型自我构念个体,高关系型自我构念个体的错失恐惧更多地通过自我损耗影响其社交网站成瘾。  相似文献   

20.
刘静远  李虹 《心理学报》2022,54(12):1455-1466
探讨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 并检测记忆偏向与认知评价在其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实验1招募大学生60人, 随机分为高、低状态焦虑组, 采用情绪诱导程序诱导高、低状态焦虑; 采用口头估计任务测量回溯式时距判断, 考察高、低状态焦虑诱导后的回溯式时距判断差异。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 招募大学生60人, 增加自由回忆任务测量记忆偏向, 考察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中记忆偏向的中介作用。实验3在实验1和实验2的基础上, 招募大学生90人, 增加视觉模拟心境量表测量认知评价, 考察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 并检测认知评价与记忆偏向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在回溯式时距判断中, 高状态焦虑比低状态焦虑更高估时距; (2)在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中, 记忆偏向具有中介作用; (3)在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中, 认知评价和记忆偏向存在有调节的中介作用:只有当认知评价得分较低时, 即对于认为焦虑对身体健康有害程度较低的个体而言, 在状态焦虑影响回溯式时距判断中, 记忆偏向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即状态焦虑只通过记忆偏向影响回溯式时距判断。研究结果揭示了焦虑个体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内部过程, 验证了注意闸门模型中有关用于计时的记忆资源越多对于时距越高估的假设, 丰富了焦虑通过记忆偏向影响回溯式时距判断的解释视角, 为通过调整认知评价改善焦虑个体时距偏差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