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业道德规范主体化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道德规范主体化机制探讨仲崇盛一职业道德这一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工作或劳动中的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另一方面,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经过职业活动实践和职业道德理想、意志培训,所达到的表现在职业工作上的道德品质状...  相似文献   

2.
李丽霞 《学海》2003,(6):137-139
在刚刚学会市场化生存的社会转型期 ,大多数商界人士并非认真看待道德与价值观的问题 ,认为这些是哲学家在小径上思考的事。可单纯追求利润的结果 ,却引发了近年来经济生活中管理者们的职业道德危机。无论是企业那方面的管理者 ,他们的言行都对整个社会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 ,作为培养经济管理人才主要主渠道的高等院校 ,也不得不对所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所谓职业道德 ,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中或劳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①“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其内在发生和运转的机制。这种机制一是建立在人与对象、人与人之间的客观物质交往的基础之上;二是这种交往是在一定社会历史实践的结构制约下有序地发生和造成客观总体化的。这两点内容即可用社会实践整合这个范畴来准确地表达。整合即是指整体契合。实践整合指的是人类社会总体行为在一定实践格局的制约下所发生的客观的自我有序促动。人类个体的活动在历史过程中呈现整体类化现象,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价值规律自发地发生作用实现社会整体的自我调控。作为个人活动前提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客观的活动结构,这种客观的活动结构又是前人在实践活动中由主客体的双向建构内化和积淀下来的。  相似文献   

4.
唐鑛 《学海》2013,(5):56-60
针对工作场所劳资关系问题,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企业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平衡雇员和雇主之间的利害关系,消除劳资之间的主要矛盾。劳动关系管理则认为雇佣关系中存在着固有的主要矛盾,员工参与和政府介入对雇主的用工管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对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思维方式的创新,即从一元论的人力资源管理突破到多元论的战略劳动关系管理,才能保证组织真正获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5.
论人的尊严的五重内涵及意义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世界上最值得赞叹和敬重的存在物,这种赞叹和敬重的原由确证着人的尊严。人的尊严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及其由此所形成的道德主体意识、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的总和,它意味着人是不能任意处置和被当作工具器物来对待的,它具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和值得尊重的目的性意义,必须而且应当得到来自人自己和他人、社会的尊重和善待。作为一个与人的生命意识、道德追求、价值认定、操  相似文献   

6.
精神生产力新探王秀阁至今,学术界对精神生产力的探讨,都是从社会角度即宏观上进行的,而很少从个人生产力即微观上来探讨。本文试就个人精种生产力问题作些探索。什么是个人精神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过程的精辟论述,为我们提供了思路。他说:“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除了从事劳动的那些器官紧张之外,在整个劳动时间还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以上论述表明,劳动主体自身的“自然力”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物质力量指劳动者的体力(臂、腿、手),精神力量指劳动者的智力和目的意志(头)。这两方面都是劳动者进行劳动的必要要素。据此,我们可以把劳动者个人的精神生产力定义为:影响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挥其生产能力的精神力量。个人精神生产力中的智力因素,是指运用到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经验和技巧,劳动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以及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反映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等。劳动者的智力因素有的是在生产实践中直接形成的,有的是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转化而来的,还有的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训练而成的。个人精神生产力中的目的意志因素,主要是指劳动者表现在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系统指由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于劳动对象而组成的劳动系统。该系统包括三大要素: 第一,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它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这里的人不是指抽象的个别的生物学上的人,而是指劳动者,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类社会,是在特定社会制度下的人类群体。这里的物,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有规律地变化发展的有机统一的自然整  相似文献   

8.
孔孟的人格论——三大德(仁智勇)与大丈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是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 ,常称为道德人格。人格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人格 ,是指具有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 ,即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 ,它是惟一真实的存在 ,是一切其他存在的基础。人格 ,在心理学上则称为“个性” ,指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 ,包括两个方面 ,即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人格倾向性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等 ,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趋向和选择 ;人格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上的个人特征。这两方…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可以分为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关系和人际关系三个层次。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在交往过程中,由于互相认识、相互影响、相互体验而形成的心理关系。这就是说,有了人们之间的交往,才有彼此的感知与理解,才能产生喜欢或厌恶的态度,才能建立起一定的人际关系。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它一切人的发展。”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就是在与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形成和发展的。对学生来说,最现实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  相似文献   

10.
从分析价值概念入手探索马克思的价值观,其中包括对价值概念的理解、对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畸形发展的批判和对价值概念中包含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揭示。价值概念中的核心词是一般人类劳动,而一般人类劳动既是指一种无差别的抽象劳动,也是社会总劳动和人类劳动的完成形态的抽象形式。这种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转化为一般等价物/货币这样的畸形样式,这种畸形样式的局限性在于以一种具体的商品物来充当一般人类劳动的化身,从而使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社会关系所掩盖。价值概念所包含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为别人而劳动的社会关系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20,(2)
正教会的管理就是人的管理,管理教会就是管理生命教会是上帝所呼召的人的集会。地上的基督教会既是一个属灵的团契,又是一个社会组织。由于教会的社会组织特性,所以就存在教会管理的问题。教会的管理又分人的管理和事的管理,传道人的管理、诗班的管理、服侍接待人员的管理等,这些属于人的管理;而事工的管理、财务的管理这些就是事的管理。圣经中无论新约还是旧约都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政治哲学具有与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及其现代西方政治哲学所间离的思想特质和理论建构。从古希腊"人是政治动物"的启示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在卢梭对私有制的批判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概念阐明工人的解放包含人的普遍解放;与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关于市民社会的论战中,马克思论证了古代公社的政治价值;在对空想主义体系的批判上,马克思以巴黎公社的经验为基础,确立了未来社会组织形式即现代公社的原则和方法,走出一条可实践的人的解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学视角下的“医学迈向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是指由各种社会地位相互关联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社会人或人的社会性则是指个人所占据的社会地位以及在这些地位上的角色行为方式的总和。诱发疾病的社会原因既可能是包括个人角色行为在内的社会构成要素,也可能是社会结构。医学迈向社会的实质是对那些不利于健康的社会原因实施社会干预。  相似文献   

14.
培养能为社会的进步、为祖国和社会主义的命运而完全自觉地克尽职守的人,这是苏联社会发展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个人的社会积极性是他的本质特征的表现,它反映了一个人与大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能力、他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同时,人作为社会管理的客体和活动的主体,又要履行其社会职责,而这一点做得怎样,则是由他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决定的,是由他对待现实生活的主观条件决定的。也就是说,这里指的是个人对待劳动、对待自己在社会  相似文献   

15.
论经济基础的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中,经济基础既是一个十分重要概念,也是一个引起颇多争议的概念。在当前流行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经济基础这一概念大多被定义为不包括生产力在内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本文认为,这一定义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意,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做一重新探讨。一、经济基础指的是一定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这一概念指的是什么?在当前流行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指的是一定社会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另一种认为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全产关系各…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哲学家中,对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苏联哲学家中也一样,他们正在进一步展开争论)。在这里的问题有如下一些:基础是什么?是否仅指生产关系?是否包括生产力?基础、生产方式、社会存在这三个概念有何区别及联系?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所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的基础中的生产关系总和应怎样了解?是指该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诸要素、诸方面的总和呢,还是指该社会形态中现实地存在着的诸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什么是上层建筑?是仅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现代修正主义所鼓吹的“纯粹的个性”、“抽象的个性”、“个性的绝对自由”等谬论进行了批判,指出这些谬论是以资产阶级的个性论为基础、用以腐蚀劳动人民的思想,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作者说,一个人的个性不是单纯由人的生理方面的种种特征所决定,而是由种种社会特征所决定的,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每个人的阶级意识是决定个性的所有因素中最本质的东西,起着规定和制约其他因素的作用。在阶级性的基础上,每个人的个性有差别,这种差别,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还仍然存在。但任何时候,个性总是复杂的客观世界的产物,决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东西。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的个性的发展都是受到束缚的。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革命时期提出的个性自由和解放的口号,虽然曾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的个性却得不到发展。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个性才能解放。作者批判了现代修正主义所鼓吹的“全人类的爱”、“全人类的道德”等口号的虚伪性,指出这些口号所隐藏的企图是要使劳动人民放下武器,停止阶级斗争。作者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全面地发展个性的辩证关系。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全面地发展个性,而个性的全面发展则会加速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发展。作者指出,只有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才能保证个性的全面发展。在集体主义制度下,每个人享有真正的人的待遇,可以过真正的人的生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口号就是集体主义的实质。作者强调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同个性自由之间毫无矛盾,反对个人主义和不守纪律的无政府状态。作者最后说,在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劳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千里马作业班运动,这个运动是全面发展个性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精神劳动及其价值问题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精神劳动及其价值问题刍议赵卫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曾深刻地洞察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的一个异常现象:以最经济的条件,从事以理性思维获取观念产品的那些复杂劳动,在世俗的衡量标准中,只有“微不足道”的价值。正如他们从理论上所概括的那样,在商品交换关系所能够达到的一切领域,人们“对脑力劳动的产物”的·估·价,“总是比它的价值低得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第377页)。事实上,历史早已告诉人们,精神劳动同物质生产劳动一样,在推进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  相似文献   

19.
叶盛泉  李皓  陈林 《心理科学》2003,26(5):945-946
1 引言  近年来 ,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越来越成为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研究的热点 ,而社会支持又是网络分析的非常重要的方面。社会网络是指一定范围的个人之间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社会支持则是指在社会互动过程中 ,个体从其他个人、团体或社会组织中获得的物质、情感、信息和归属等方面的支持。Berkman和Syme(1979)对加利福尼亚州Alameda市的 6 92 8名成年人所做的前瞻性研究表明 ,那些社会交往水平很低的人其死亡率比那些具有较强社会网络的人要高 2倍至 4 .5倍。Gore(1978)对 10 0名失业男性的专门小组研究也表明 ,缺乏社会支持的人…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佛教戒律及其伦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戒律是佛教道德规范,是调控佛教信众之间、信众与社会大众、统治阶层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佛教戒律不但是佛教徒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广大社会公民所普遍接受的社会伦理规范。佛教戒律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