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言祖语     
云何持戒生忍辱?持戒之人心自念言:我今持戒为持心故,若持戒无忍当堕地狱,虽不破戒,以无忍故不免恶道,何可纵忿不自制心?但以心故入三恶趣,是故应当好自勉强,勤修忍辱。复次,行者欲令戒德坚强,当修忍辱。所以者何?忍为大力,能牢固戒,令不动摇。复自思惟:我今出家形与俗别,岂可纵心如世人法?宜自勉励,以忍调心。以身口忍,心亦得忍,若心不忍,身口亦尔,是故行者当令身口心忍,绝诸忿恨。复次,是戒略说则有八万,广说则无量,我当云何能具持此无量戒法?唯当忍辱,众戒自得。譬如有人得罪于王,王以罪人载之刀车,六边利刃,间不容间,奔逸驰走,行不择路,…  相似文献   

2.
佛言祖语     
《法音》1989,(10)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今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若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  相似文献   

3.
祖师语录     
《中国道教》2004,(6):1-1
彭祖曰:人不知道,经服药损伤,血气不足,内理空疏,髓脑不实,内已先病,故为外物所犯,风寒酒色以发之耳,若本充实,岂有病乎?仙人曰:罪莫大于淫,祸莫大于贪,咎莫大于谗。此三者祸之车,小则危身,大则危家。若欲延年少病者,诫勿施精,施精命天残。勿大温消骨髓,勿大寒伤肌肉,勿咳唾失肌汁,勿卒呼惊魂魄,勿久泣神悲蹙,勿恚怒,神不乐,勿念内志恍惚,能行此道,可以长生。《养性延命录》凡欲求仙,大法有三:保精、引气、服饵。凡此三事,亦阶浅至深,不遇至人,不涉勤苦,亦不可卒知之也。然保精之术。列叙百数;服饵之方,略有千种,皆以勤劳不强为务。故行气可…  相似文献   

4.
尽管不愿去想,尽管不忍去看,遇难者的数字仍在急速增长;尽管心急如焚,尽管心中默褥余震、水害、泥石流还在灾区肆虐;  相似文献   

5.
十诫歌     
做个教友好处多,认识无主有依托,精神愉快心纯正,从此不怕罪诱惑。一敬天主超万物,走上正道很稳妥,邪神偶像切莫拜,真神唯有他一个。二勿欺主假话说,背着良心把事机邪情杂念要去掉,小。动天主燃怒火。三守瞻礼记心窝,经常祈祷有收获,天主台前多默想,痛悔告解得宽赦。四对父母要答谢,孝顺爱戴别冷落,养育之恩不能忘,家庭和睦主喜悦。五不杀人修爱德,仇恨嫉妒酿大祸,谦逊忍耐立善功,守主诫命不犯错。六莫行淫人邪恶,偏情私欲要堵塞,思言行为常检点,灵魂健康身自洁。七毋偷盗把财夺,自立更生去生活,要靠双手来创业,辛勤…  相似文献   

6.
五停心观     
又称五观、五念、五停心、五门禅等,乃小乘所修三贤位之第一位,以五种观法来停息心之五种过失.一、不净观,观想自身他身色身之不净之相以停止贪欲之心,贪着心多之人修之.二、慈悲观,观一切有情可怜之相而停止瞋恚之心,瞋恚心多之人修之.三、缘起观,又称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三世因果之理而停  相似文献   

7.
老君说百病     
老君说百病老君曰:救灾解难,不如防之为易;疗疾治病,不如备之为吉。今人见背,不务防之,而务救之;不务备之,而务药之。故有君者不能保社稷,有身者不能全寿命。是以圣人求福于未兆,绝祸于未有。盖灾生于稍稍,病起于微微。人以小善为无益,故不肯为,以小恶为无损...  相似文献   

8.
每年的五月一日,是美国威斯康星州的‘诚实节’。据说,这是为了纪念一个年仅八岁,至死不肯同说谎的男孩而设立的节日。 这个男孩名叫埃默纽·旦南,五岁时父母双亡,被酒店老板诺顿收养。埃默纽八岁时,一天晚上,他刚睡着,就被楼下一阵敲打声惊醒。他急忙下楼,只见继父继母正在谋杀一个寄宿的小贩。埃默纽吓得急忙返身回房,整整一夜没有合眼。第二下天一早,他的继父来就到他的房间,他教他在警察面前说谎,要他说亲眼看到小贩喝醉酒后见人就打,继父忍无可忍,为了自卫,拿起凳子砸在小贩头上,不想就此就打死了他。埃默纽回答说,他不想说谎话。继父继母把他的双手吊在梁上,用柳条抽打他,逼他说谎。这样抽打了两个小时,埃默纽的回答还是‘爸爸饶了我吧,我不想说谎’。最后,埃默纽被活活打死。继父继母被法院定罪后,说出了事情的真象。后来,市政府为纪念因不说谎而屈死的小埃默纽,为他建造了一块纪念碑和一个塑像。  相似文献   

9.
佛言祖语     
《法音》1989,(3)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助制五根,勿令放逸,人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祸及累世,  相似文献   

10.
正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亦不用深赞,亦不用深毁。常须运心,于物平等;如觉偏颇,寻改正之。居贫,勿谓常贫;居富,勿谓常富;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识达道理,似不能言。有大功德,勿自矜伐。美药勿离手,善言勿离口,乱想勿经心。常以深心至诚,恭敬于物。慎勿诈善,以悦于人。终身为善,为人所嫌。勿得起恨,事君尽礼。人以为谄,当以道自平其心。道之所在,其德不孤。  相似文献   

11.
祖师语录     
《中国道教》2007,(4):1-1
不求利即无害,不求福即无祸。身以全为常,富贵其寄也。《通玄真言·符言》好与则无定分,上之分不定,则下之望无止;若多  相似文献   

12.
华定谟  林上军 《法音》2005,(6):15-15
本刊讯据《舟山日报》5月12日报道,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市政协副主席、普陀山全山方丈戒忍大和尚主持的水上救生装置新发明,已于4月下旬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的专利受理通知书,申请号为:200510043261.2。据介绍,此装置可用于水上各类船艇,他们是受印度洋海啸死难者众的触动而全力搞这项发明的。去年底印度洋海啸发生后,戒忍大和尚忧心如焚,夜不能寐。在部署息灾祈福大会和捐资援助工作的同时,决定创立他酝酿已久的报国护生科研小组,研发“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能有效自救的水上救生装置”。戒忍说,我们佛教界应用慈心来关怀社会,用爱心来…  相似文献   

13.
祖师语录     
《中国道教》2006,(4):1-1
俗人不能识其太初之本,而修其流淫之末,人能淡默恬愉,不染不移,养其心以无欲,颐其神以粹素,扫涤诱慕,收之以正,除难求之思,遣害真之累,薄喜怒之邪,灭爱恶之端,则不请福而福来,不禳祸而祸去矣。《抱朴子内篇》卷九《道意》饮食之间,四十已上稍宜温,四十已下稍宜寒。若先有宿疾,冷衾之中自审息,不得准此。凡冬月所盖热被、毡褥等,稍热即减之;凝寒即加之。谚云:服药不如勤脱著。诚哉斯言。但是诸疾切忌食热肉、酒、面、炙之物,多食令人血脉不行。、馄饨,平常之时亦不宜热吃。冬月若食热物,至春夏交,必为瘵疠矣。茅山处士刘词《混俗颐生录》卷下…  相似文献   

14.
在理学的话语体系中,“默识”不仅指默记住所学知识,而更具有体悟、认识的意思,它强调的是认知主体可以通过超越言语的方式来认识理和道,其指向的乃是形上本体,因此理学家很自然地将默识的概念运用于对“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的诠释中。薛瑄重视默识的概念,是因为贯通性与天道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从薛瑄对默识工夫的重视,可以看出他在工夫论上明显有注重内向体验的倾向。薛瑄对默识概念的使用仍然是继承程朱,他所说的默识并不单纯指默坐澄心、体验未发的工夫,而是兼具内外的默识心通。在薛瑄的工夫论中,默识与体认又是相通的概念,默识主要是心地工夫,体认则更注重身的维度。  相似文献   

15.
道经云:“斋食(即素食)者,洁净身心,涤除邪秽。”“圣人以此斋(素食)戒,以神明其德夫。”王常月祖师亦云:“心不持斋,神性若不能改,则本心不定;本心不定则元神不归,元神不归,真性必不能见矣。”道教是一个重生、乐生的宗教,认为世间之物皆由天地精气所化,如同人类一样,它们一样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利,正是因为人类的贪婪,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残杀了它们的躯体,从而造下了无边的孽障,坏了慈悲之心,素食者则是对戒杀的具体表现。如“勿食蛇兽等肉,食则令人折算寿,神气不安,慎勿杀生”。“仙道记十败,七为勿食一切肉。”明代养生学家高濂指出:肉…  相似文献   

16.
修心如何     
人生在世,重在修为。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愿尔顾修名,慎勿污青史"。无论是"修名",还是"修身",凡此种种修为,无不皆是修心。修心如何,修心是"戒",是"养"。因此有戒贪杯、戒好色、戒贪财、戒使气等种种说法。而"酒、色、财、气"中,最重要的却是"气",一气之下,理智丧失了,失足了,便成千古恨。故而,凡修为归根到底就是"养气"。历史上,孟子、苏辙称得上是善于修为的人,  相似文献   

17.
菩提一叶     
“散心动者尚不能得世间经书工巧等利,何况能得出世间利;故知一切世出世间利,皆以定心故得。”——《成实论》《佛遗教经》中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就是要我们定下心来。止心于一境不使散乱,是为定。戒、定、慧三学,定排在第二,戒能生定,对于定来说戒很重要。生活中忙忙碌碌,是因为有所求。人活着总是有所求的,这当然不错,但有时候这种求并不完全是因为本人确实需要,而是因为别人有。现代工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这种发展使人眼花擦乱,人家有的不可能自己都有,心自然就定不下来。要真做到定,就得戒。戒什么?戒一个贪字…  相似文献   

18.
佛言祖语     
《法音》1994,(6)
凡初发心人,既受三皈依,应续受五戒。倘自审一时不能全受者,即先受四戒三航,乃至仅受一、二戒都可。在家居士既闻法有素,知自行检点,严自约束,不蹈非礼,不敢轻率妄行,则杀生、邪淫、大妄语、饮酒之四戒,或可不犯。惟有在社会上办事之人,欲不破盗戒,为最不容易事。例如男人合买地皮房屋,与人合做生意,报税纳捐时,未免有以多数报少数之事;因数人合伙,欲实报,则人以为愚,或为股东反对者有之;又不知而犯写明知违法法律而故犯之事,如信中夹寄钞票,与手写函件取巧掩藏,当印刷物寄,均犯盗税之罪。凡非与而取,及法律所不许…  相似文献   

19.
净因 《法音》2001,(2):11-16
(四)偷盗之根源  由以上讨论可见,偷盗现象如此之普遍,其程度如此之严重,为社会安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持不偷盗戒呢?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了知犯偷盗戒的根源何在。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防患于未然。那么促使人偷盗的原因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贫困和不良嗜好是偷盗的直接原因,根源于贪瞋痴之心。  1、 因贫穷而偷盗  《大智度论》把因贫穷而生盗心看成是犯盗戒的第一种原因:“一者持戒因缘不具足故,如贫穷人饥寒急故作贼。”[1]荀子亦云:“乱世之征:其服组,其容妇,其俗…  相似文献   

20.
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多默宗徒,圣经上虽记载的不多,但他留给我们的印象却极为鲜明、深刻。一提到他,脑海里就会出现多默宗徒的那种倔强、固执的神态。若望福音记载了一些他与耶稣的对话,从他的言语中,我们可以认识这位耶稣特选的门徒。耶稣前往伯达尼,复活拉匝禄的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