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油画创作离不开油画艺术的观念性。油画艺术的观念性是在油画的发展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艺术家凭借自己的观念创作了艺术作品并赋予其内涵。艺术家通过各种表达方式,借助艺术作品向观赏者呈现自身的思想观念,引发观赏者的共鸣。油画艺术的观念性和油画创作互相影响,相得益彰。油画创作不是纯技艺的艺术创作,艺术的观念性对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其对油画作品内在理念的支撑上,这种支撑尤为重要,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2.
刘继 《美与时代》2008,(5):34-36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作的精神产品,它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呈现给受众.不管大家是否承认,艺术作品都有意或无意地反映个人(组成社会的一个网络)、时代的社会生活.艺术总和艺术家生活的时代不可分割,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3.
创作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需要一定的技巧,这是毋庸置疑的,而相较于技巧,新颖的构思则更为重要。艺术家在创作一件作品时,既要以自然为师,忠实于他所描绘的对象,又要从客观事物中汲取创作养分,经过艺术家内心的感受和孕育,进而对他所描绘的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评价。在艺术创作中若一味地描摹客观事物,会使得画面缺乏绘画性;而若一味地表现内心感受而忽视客观则会显得画面缺乏真实感。  相似文献   

4.
绘画创作是艺术表达的主要方式,能够直观展现自身的内心情感,让观者从作品中品读和感知绘画的视角、内容及价值。艺术作品属于精神产品,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完美,要经过一系列的创作过程。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的诞生是需要艺术家在创作之前反复思量的。好的艺术作品往往能体现出其艺术的基本品质。  相似文献   

5.
英国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因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震撼的艺术作品成为当代最著名的前卫艺术家之一,在其的作品中,死亡无处不在,处处弥漫着冰冷、残酷和死亡的气息,死亡渐而演变成一种唯美的审美形式。以其艺术作品中的死亡意象为切入点,通过由作品本身至视觉及精神层面表达的死亡意象的分析,来阐述赫斯特的创作与死亡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汉斯·哈克是活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德国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他极力探讨艺术介入社会问题的可能性,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创作了一系列的公共艺术作品。而这些作品有的是对文化政治的抨击,有的则是对历史性事件的解读。所有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都说明了哈克犹如激进的知识分子,用社会学家的视野去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每件艺术作品都凝聚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甚至艺术家不同人生阶段的作品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对艺术家作品的研究,从情感表现出发,更能抓住艺术家的创作思维。文章以梵高绘画作品所传达出的情感为例,对他的作品从色彩、线条、整体画面效果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体会绘画中梵高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8.
艺术作品的风格是艺术家在长期的创作活动中形成的。了解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才会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9.
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总是存在着某种目的性,自娱、娱人或者某种特殊的使命。在这种目的的驱使下,艺术或多或少受到现实的影响。艺术进入现代主义之后,很多人否认现实对艺术的影响,他们认为艺术为艺术而创作,不对任何事负责,同时也不存在任何外界的影响。他们鄙视现实公众,也否认自己作为现实人的存在。而欣赏者则通过忽视这些艺术作品的存在进行了报复。这种对现实的态度导致了伪艺术的不断涌现。事实上当艺术家  相似文献   

10.
万炜 《美与时代》2013,(11):112-113
公共艺术在当代已逐渐渗透到公众的生活中。公共艺术的产生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艺术家在创作中需要表达自己的观念,观念在形式之前;然而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基本特征,公共艺术作品需要有普遍的公共精神,需要有公众的接受与参与。因此,观念与形式的问题是公共艺术创作中要面对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新撞新"青年油画家联展是笔者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读研期间的策展处女秀,展览于2016年2月23日至2016年3月2日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三楼展厅举行。此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主要是沪宁青年油画家,新策展人"撞"上新画家、在宁艺术家"撞"上在沪艺术家,究竟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是本次展览的灵感来源。艺术家创作一幅画时,情感表达很重要。艺术作品中有抒发自我的情怀,有渴望、有怀念、有迷茫、有恐惧、  相似文献   

12.
王轶群 《美与时代》2013,(11):108-108
在传统艺术作品的欣赏方式中,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心绪或者对某件事物的喜好或态度,让观众在欣赏时产生共鸣,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创作作品时的情绪和环境。而新兴数码艺术作品则是由创作者搭建一个互动平台。它决定了整个作品的基调和开始状态,但由于观众的参与和互动,创作者无法控制作品的过程和结果,从某种角度来看,观众也变成了作者。如果观众还是以原始审视普通作品的“阅读经验”来解读新一代的数码艺术作品则会造成“阅读障碍”。  相似文献   

13.
草间弥生是日本当代著名的艺术家,在当代西方艺术中享有盛誉。草间弥生童年时期家庭不和睦影响她成为一个无性恋者,其心理状态与常人不同。幼年时期草间弥生患视听神经障碍症,圆点幻觉伴随了她整个艺术生涯,圆点符号在其艺术作品中的反映是她自我意识的原始表达。作为一个患有精神症的艺术家,其艺术作品中的"圆点"和"镜子"是她自我救赎的一种途径,她将希望寄托于艺术创作,在创作过程中自我治疗与救赎。  相似文献   

14.
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产生美感,是因为作品中蕴涵了艺术家的思维提炼过程与思维成果。理念或意念的产生,都是以艺术家的视觉为基础、依赖思维而形成的。在作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形象思维要素,是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中国艺术属于精英艺术,有文化、有内涵;新中国以来提倡大众艺术,艺术大众化,要求创作老百姓能看懂的艺术,于是出现了大量粗俗、平庸的艺术作品,笔者认为这样的艺术创作是在照顾落后,这样下去中国社会整体的艺术水准会下降,这必须引起艺术家思考。  相似文献   

16.
任何图像的显现不仅局限于其本体形式的固有存在,隐藏在图像背后的意义更是理解艺术作品的关键所在。基于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分析方法,以"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图像学阐释"为路径对罗伊·利希滕斯坦波普艺术作品《金发女子的等待》展开分析。通过解码图像的意义,探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对艺术家创作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前言 黑格尔说:"艺术家形象表现的方式正是他的感受和直觉的方式,正如画家把他的情感马上变成形状和颜色."[1]艺术作品是画家情感和思想表达的外化形式,而情感作为一种能够唤起读者心灵深处细小涟漪的载体,无疑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尤特里罗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张力的画家,他在创作时将自己的内在情感因素置于其中.  相似文献   

18.
郑倍倍 《美与时代》2016,(10):110-111
近百年来,徐州地区涌现出了大量知名的艺术家,他们构建了具有研究价值的现代美术资源。这些众多的艺术家自晚清以来开始了富有建树的美术活动——成立画会、社团,联合起来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承担时代责任。  相似文献   

19.
废弃材料的运用在现代装置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是不容忽视的。其质地、质感、肌理以及色彩是装置艺术作品所用废弃材料的极为重要元素,当然这些元素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极其常见的,并且在制作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媒介作用。现代装置艺术家对废弃材料的运用及选择更加广泛,在进行装置艺术作品的表现与创作过程中,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些人们司空见惯的材料。并且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废弃材料的各种属性,在长期的装置艺术的创作中,通常对所使用的废弃材料进行更深层次的推敲与分析,进一步将艺术思想融会到废弃材料中去,并通过废弃材料来表现艺术思想。同时他们善于把握对废弃材料的特性并以材料来塑造装置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绘画历来讲究意境之美,追求"象外意","意"体现了一种品格,"意"之高低决定了艺术作品的高低。艺术作品意境的高低也体现了创作者艺术修养之高低。风景油画作为艺术家表现风景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创作出一幅优秀的风景油画并使观者与之达到共鸣,是风景油画创作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