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辨析了古代文献关于谢自然白日飞升记载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认为 :《唐书》并无谢自然飞升记载 ,谢自然与司马承祯的师徒关系不可能存在 ,韩愈《谢自然诗》的意旨在于指斥飞升成仙之异端。本文还对谢自然飞升对川北地区的影响进行了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2.
僧人与禅修对于一个修行的僧人行、住、坐、卧皆但在四者之中,故多云”。以打坐来修习禅略称“打坐”。关于坐禅的方法,卷上应该四时随时坐有能够舒适的床坐,有安静的有一起修行的善;另外,还需要无所能够提供饮医药等供养。这些,都修行者自能够调伏自己的身心等。此外,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等书对坐禅方法也颇多论述。日本、朝鲜佛教界,对于坐禅中国禅宗对于坐禅方法与时间等相关事项,也有很多规如《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大众章》“坐禅仪条”对坐禅禅林中,上堂以前于僧堂坐禅少时,称“坐堂”。小参之前及每日晚…  相似文献   

3.
司马承祯与道教名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依道胜,理会玄远,遍游名山,密契仙洞。”①这是唐玄宗对司马承祯的评语。的确,在许多道教名山中,都留下了高道司马承祯的足迹。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道号道隐,是盛唐时期的著名道士,上清第十二代宗师,有《坐忘论》、《天隐子》、《服气精义论》等多部著作传世。他出身官宦世家,年少好学却无心仕途,二十一岁服巾褐入道,在衡山追随著名道士潘师正学习上清经法。此后,司马承祯开始遍游道教名山。一、与道教名山的仙缘司马承祯曾到过哪些名山呢?据《唐王屋山中岩台正一先生庙碣》云:“而后游句曲,步华阳之天(指茅山);盝桐柏,入灵虚之洞…  相似文献   

4.
司马承祯"坐忘"论在借鉴佛教工夫方法的基础上,系统梳理道教典籍的思想资源对《庄子》进行宗教化改造,最终形成了可与"宴坐"相对抗的道教修养工夫。论文对比分析了司马承祯、郭象、崔譔、成玄英"坐忘"说,论述司马承祯从"安坐"到"端坐"的身体姿态变化中内涵的学道阶次。论文还分析了司马承祯在言说身心问题时使用的两个话语体系,阐述司马承祯通过对形神关系和身心关系的融合,将庄子中对身心的否定意诠释为积极的身心贯通的工夫进路。此外,论文还讨论了程颐以"坐驰"释司马"坐忘"说存在的问题,并以此反思司马承祯在身心问题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在道教发展的不同时期,神仙具有不同的面貌,修炼成仙的途径也各不相同。相传唐时司马承祯所撰《天隐子》提供了神仙修炼的简易法门,在道教神仙学说及修炼方式中,颇具特色,可谓“易简而修炼之理得”。一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自号白云子、赤城居士,卒谥贞一先生。出家于嵩山,师事潘师正,为上清派第四代传主。主要著作有《修真精义论》、《服气精义论》、《修真秘旨》、《坐忘论》等。《天隐子》一书虽署名为司马承祯,但从宋朝时就有人怀疑此文非司马承祯所撰。但从序文看,此篇为唐时著作,且其义理为司马承祯所认同则是不争之事实。本文无…  相似文献   

6.
李裴 《中国道教》2003,(4):19-23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为唐代著名道士,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自号“白云子”或“白云道士”,又号“天台白云”。作为上清派第十二代传人和有道高士,司马承祯受到历代唐帝王如武则天、睿宗、玄宗的优宠,被尊为帝王之师。他一生著述颇多,其中主要包括《坐忘论》,《天隐子》8篇,《修真秘旨》12篇,《修身养气诀》,《服气精义论》,《修真秘旨事目历》,《修真精义杂论》。其中,主要代表作为《坐忘论》和《天隐子》,蕴含了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本文从他对审美判断的主观性特点及“道”美的肯定和追求,“坐忘”修心的审美…  相似文献   

7.
司马承祯(公元647—735年),字子微,号道隐。洛州温人,生于官宦世族。司马承祯独弃功名,薄于为吏而崇尚道法,幼而好学,多才艺。年二十一,服巾褐入道籍,往嵩山师事潘师正,居嵩山,传其符箓及辟谷之术。嗣后,遍历名山,乃止天台。武则天闻其高名,遂诏至京,并降手诏赞美之。及归还山,又使李岙饯于洛桥之东。景云二年,唐睿宗遣司马承祯之兄承祎就天台山迎之京师。入宫中,睿宗首问以阴阳术数之事,对曰:“《道德经》言‘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至于无为’。且心目所知见者,每损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端,增其智虑哉?”视阴阳术数为异端,司马承祯的思想情趣于此可窥其一。睿宗求术不能,乃随机问曰:“理身无为,则清高矣;治国无为,如何?”答:“国犹身也。《老子》曰:‘游心于澹,合  相似文献   

8.
司马承祯(公元646-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承祯为上清派茅山宗开创人陶弘景的四传弟子,师事潘师正,遂成为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传其符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享年八十九岁。一生历经唐代太宗、高宗、中宗、武后、睿宗、玄宗六朝,颇受唐代帝王礼遇,赠银青光禄大夫,谥“贞一先生”,玄宗亲为制碑文。司马承祯是道教学者,也是养生家。他精通医理,对养生有精到的论述,撰写了《坐忘论》、《修真秘旨》、《修生养气诀》、《服气精义论》、《天隐子》等养生专著,创建了一套以三戒、五渐、七阶为核心的养生理论。尤其在《坐忘…  相似文献   

9.
司马承祯 (647—735)是唐代并名的道教养生理论家。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据《旧唐书·司马承祯传》载:“少好学,薄于为吏,遂为道士。师事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师正特赏异之。谓曰:‘我自陶隐居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为陶氏三传弟子,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潘师正逝世于太山逍遥谷。其后司马承祯遍历名山,隐于天台玉霄峰。武则天闻其名,召至都,降手诏赞美。及将归还,遣麟台监李峤饯行于洛桥之东(《旧唐书·司马承祯传》)。景云二年(711年),睿宗令其兄子承祎到天台迎司马承祯入宫,问以道术。  相似文献   

10.
李白道教活动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位受道教思想影响颇浓的诗人。司马承祯赞其“有仙风道骨”,贺知章称之为“滴仙人”。魏颢《金陵酬李翰林滴仙子》一诗,诗题远以“滴仙子’称之,诗中又有“滴仙游梁园”之句。杜甫《钦中八仙歌泻其“自称臣是酒中仙”,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中又写道:“昔年有狂客,号尔滴仙人。”崔成甫《赠李十二》亦云:“天外常求太白老,金陵捉得酒仙人。”以上称李白为“诗仙“、“酒仙”、“谪仙人”等,这些称谓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将李白与:“仙”联起来。李白对他人给予自己的美誉深以为然,其《留别西河刘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