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类比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它既不同于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也不同于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而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一般逻辑教科书把类比推理表述为: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方面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另一些属性方面也相同或相似的结论。并常用如下公式  相似文献   

2.
尖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相似从而推出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相似的一种推理方法。类比推理的公式如下:在刑事侦查中,常常用到类比推理,有些犯罪分子在作案的时间、地点、手段、甚至侵害的对象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点,这些案件连续发生,就会呈现出某种相同或相似之处。根据诸方面的相同或相反之处,运用类比推理,就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案情,串连案件,并案侦查。在并案侦查中,有时只要破获其中一起案件,就能顺利地破获其余的案件。侦查中的这种类比推理可用公式表示如下:A案具有a、b、c,特征,已知A案是P…  相似文献   

3.
犯罪侦查中有一种常用的方法,叫做并案侦查法。其逻辑依据是类比推理。类比理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是相同的,而且已知其中一个(类)对象还具有其他的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类)对象也是有同样的其他属性的推理。犯罪侦查的许多实例证明,不少罪犯作案,在作案方法、作案手段、作案的目的动机、侵害的客体。甚至作案的时间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假如罪犯连续作案,那么在上列诸方面中会有相同之处。根据这一特点,侦查人员通常是把作案情况相同的几起案子综合起来加以研究,应用类比推理发现同一作案人(或同一团伙),并案侦查。例如,某地曾连  相似文献   

4.
类比推理,就是通过对两类对象进行比较,根据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结构和功能上相似,而且已知其中的一类对象具有其它属性,从而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可能具有其它属性。类比推理的适用范围更广。一、说服别人不露声色由于类比推理是把想说的道理用另一个或另一类事...  相似文献   

5.
红细胞免疫研究中类比思维的体现河南医科大学94级研究生(郑州450052)陈鲁琦类比推理是一种古老的逻辑推理方法,当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相似时可应用类比推理推出其它属体上也相同、相似。类比不是比较,但以比较为基础。[1]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  相似文献   

6.
张网以待     
一九八二年三月十六日晚,犯罪分子任××在广东省韶关市人民体育场再次作案时,被早已守候在那里的刑侦人员当场抓获。刑侦人员为什么能料事如神,估计到任××会继续作案呢?这跟刑侦人员运用类比推理作出科学的预见有很大的关系。类比推理是这样一种推理: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的相同或相近似,而  相似文献   

7.
近10年来,中国古代的推类理论被普遍认为有助于说明中国古代逻辑与西方(亚里士多德)逻辑的不同。关于推类的逻辑本质——推类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究竟是何种推理关系,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将推类与类比推理等而视之。不过,伍非百、汪奠基、沈有鼎、刘培育、孙中原等对类同原则的适用范围与推类的逻辑本质做了更为全面与准确的诠释。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的推类实践,可以从中揭示出类同原则的工作机制,从而在经验层面上进一步确认类同原则对于演绎、归纳和类比推理的普遍意义,最终证成推类与类比推理并不等同。  相似文献   

8.
设计了两个实验任务,探讨了颜色、大小和形状对68名8~10岁儿童归纳推理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相似性任务中,当测试图片分别与两组前提图片在大小和形状(颜色)上一致时,儿童认为测试图形与大小一致图形具有相同属性;当测试图片分别与前提图片在形状和颜色上一致时,儿童倾向于选择形状一致图形具有的属性。在变化性任务中,当两组前提图片分别在大小和形状上变化,而测试图形与前提组图形不同时,儿童认为测试图形与大小变化图形具有相同属性;当两组前提图片分别在颜色和大小(形状)上变化时,儿童的选择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同时变化每组前提图片的两个特征差异不显著,表明单独变化颜色、大小和形状来构成推理任务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在逻辑教科书中,人们通常只提到演绎反驳法和归纳反驳法,而没有论及类比反驳法。其实,类比反驳法也是论证过程中常用的一种逻辑方法。类比反驳法是类比推理在论证过程中的运用。但用于反驳的类比与一般的类比推理有所不同,前者是表达过程,着重于已知的思想观点的阐发;后者是认识过程,着重于未知领域的探索。类比反驳的主要特点是:在两个或两类具有某种共同性(或共点)的事物现象中,通过某一个(或某一类)众所周知的事物现象的荒谬性作类比,推出被类比的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现象的荒谬性,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从“类”范畴到“类”法式的发展演进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援类而推的方法,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并广泛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按照两种不同事物、现象在"类"属性或"类"事理上具有某种同一性或相似性,因此可以由此达彼、由言事而论道的一种推理论说方式。这种方法的特质是建立在"类"概念基础之上的,其发展演变成为中国古代主导的推类"法式",是一个由兽名至祭名、善名、族类名、种类名、法式名的历史的过程,铸就了中国古代的主导推理类型。这种具有普遍适用的逻辑思维方法论意义的"推类"法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和思维发展的必然,有其稳定的由"言事"而"言道"的推理结构。其成立的依据是事物类属性、类事理的相似性或同一性,表明了思维的确定性认识,使之具有了法则的一般规律的意义,使"推类"思维方法的逻辑性越来越明显,推理功能越来越显著。其取法标准既有伦理的标准,也有逻辑的标准,使得先秦逻辑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了伦理化倾向。其思维进程是通过比照事例而分类,进而援类而推。在其大量的实践应用中,"推类"法式反映了中国人在生活态度上更偏重于精神感受,积淀在中华文化的血脉里,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它演进过程的梳理,以及对其背后的逻辑原则、文化传统、人文精神的了解,可以从逻辑与文化的角度增强我们对传统思维方法论意义、文化认同意义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三个实验研究了属性的中心性程度对归纳推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归纳推理中存在属性中心性效应,中心属性比其他属性(次中心属性、再次中心属性)更能影响归纳推理。但属性中心性效应的出现受到了前提对象和结论对象相似性程度的制约,当前提对象和结论对象的相似程度高时,中心属性比其他属性更能影响归纳推理;随着相似性水平的降低,中心属性的归纳推理力度越来越弱,而次中心属性、再次中心属性的归纳推理力度则会依次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趋势,到最后当前提对象和结论对象的属性完全不相似时,最次中心属性的归纳推理力度达到最高水平,而中心属性的归纳推理力度则降低到最低水平。由于再次中心属性的归纳推理力度的最高水平没有显著高于随机水平,而中心属性的归纳推理力度的最低水平却显著低于随机水平,因此,研究者认为,在前提对象和结论对象完全不相似的情况下,被试将确信不能采用中心属性来进行归纳推理的力度判断,而采用猜测的方式选择了肯定可以排除的项目之外的其他项目,这体现了具有不确定的归纳推理活动的过程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一、关系判断的定义 一种比较流行的关系判断的定义为:断定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之间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关系的判断。如,“五大于三”。① 按照这种说法,象“所有选民都喜欢有的候选人”②,就不属于关系判断,因为它断定的并不是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而是两类对象“选民”与“候选人”之间的关系。但  相似文献   

13.
《荀子》的"类"观念之所指,按形式可分为个体型对象"类"和关系型对象"类";按性质则可分为感性"类"和价值性"类"。《荀子》的个体型对象"类",包括感性个体"类"和价值性个体"类",其中体现的是儒家在实践领域应然的"宜"、"义"即善、义务、正当等"应然"特点,而非认知意义上的客观性或事实性,不是以对象的共同固有客观属性为根据的"类",其感性与价值性不分,统一于价值性。由于从价值而非固有性质来认识和规定对象,《荀子》的个体型对象"类",其根本性质不是认知性而是价值性的。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经典的A:B:C:D范式,设计两类难度不同的图片任务,依据关系-表征复杂性模型从等级复杂性和水平复杂性角度分析任务难度.在此基础上,选取5~9岁115名儿童探讨两类任务上类比推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表明:(1)儿童类比推理呈现多样化特点,主要有:充分意义上掌握了类比推理、部分完成了类比推理、位置关系类比推理、不能类比推理和不确定情况类比推理,其中部分完成了类比推理是复杂任务上所特有的.(2)简单、复杂两类任务上,随着年龄增长,5-9岁儿童充分意义上掌握类比推理的人次比例不断上升,不能类比推理的人次比例不断下降.此外,复杂任务上,随年龄增长,部分完成类比任务的人次比例降低.结果表明,在简单任务上,前运算阶段儿童已具备了类比推理能力;但在复杂任务上,儿童到了具体运算阶段才具备类比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一) 在实际生活中,当我们知道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相同的属性时,便会很自然地推想:这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可能具有此种属性。这种被称为“归纳”的推理方法,看似轻车熟路、简便易行;但具体操作起来却未必见得顺理成章、称心如意,有时甚至会因其明显荒唐的推论,而令人啼笑皆非、捧腹不已。且看一例: 酒店里来了一位客人,主人忙迎上去问他要点什么。客人想了想说:“菜嘛,随便一盘炒菜和一碗豆腐就行;酒嘛,可得要最好的。”  相似文献   

16.
有关类比推理过程中的图式归纳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向葵  徐国庆 《心理科学》2003,26(5):866-869
1 引言  所谓类比推理是指根据两个对象的相似性从其中一个对象的已知特性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该特性的认知活动[1] 。类比推理的相关理论很多 ,其研究视角、建构方式都不尽相同 ,但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非常强调关系或结构的作用[2 ,3] ,而关系或结构则是通过图式归纳 (schemainduction)的方式获得的[4 ] 。许多研究都表明 ,通过对图式归纳的训练 ,可以提高被试者解决目标问题的成功率[5- 7] 。也就是说 ,图式归纳的优劣会影响到问题解决得好坏 ,而图式归纳又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使得对图式归纳的研究变得极有意…  相似文献   

17.
从知觉分心任务看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晓清  冯廷勇  李宇  李红 《心理学报》2008,40(9):987-993
采用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考察了知觉分心对90名4岁、5岁、6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阐释影响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可能机制。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分别为一种关系无分心任务、一种关系有分心任务、两种关系无分心任务和两种关系有分心任务。结果表明:(1)在具备相应知识经验的前提下,知觉分心对儿童类比推理成绩有显著影响,儿童在无分心任务中的表现明显好于知觉分心任务的表现。在无分心条件下,4岁儿童已经开始能够选择关系匹配来正确完成类比推理。错误分析发现知觉分心任务中儿童所犯错误主要是分心错误,而且分心错误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对知觉分心的抑制控制可能是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类比推理能力逐渐提高。总体表现为6岁组的成绩显著优于4岁、5岁组的成绩,而4岁组的成绩与5岁组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5岁可能是儿童能够抑制知觉分心进行类比推理的快速发展期  相似文献   

18.
4~5岁儿童单双维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李红  冯廷勇 《心理学报》2002,34(4):65-69
研究了儿童单双维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被试为 4岁到 5岁儿童 4 2名 ,男 19名 ,女 2 3名。三种实验条件分别为控制组、单维组、双维组 ,采用体现因果关系的图片类比推理材料。结果表明 :在具备相应知识经验的前提下 ,4岁组到 5 5岁组儿童的单维类比推理能力已接近形成 ,没有显著的年龄差异 ;4岁组到 5 5岁组儿童的双维类比推理能力均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但年龄差异显著 ,其中 5 5岁组儿童明显优于 5岁组 ,5岁组和 4 5岁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4 5岁组显著优于 4岁组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4 5~ 5 5岁为儿童发展双维类比推理的“快速增长期”。实验中没有发现“练习效应”。  相似文献   

19.
材料模式与认知负荷对小学生类比学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莫雷  邹艳春  金素萍 《心理科学》2000,23(4):385-389
探讨学习材料不同模式和学习过程不同的认知负荷对小学生类比推理学习迁移的影响.包括两个分实验.实验1探讨学习材料的不同组织模式对小学生类比推理学习迁移的影响,两组小学生分别学习模式化与非模式化的材料,然后完成迁移程度远近不同的四类测题.结果表明,非模式化条件下完成远迁移题目的成绩显著优于模式化条件下的成绩.实验2探讨小学生在不同认知负荷条件下类比推理学习的迁移效果,两组小学生分别在高认知负荷与低认知负荷情况下学习类比推理的材料,然后完成上述四类测题.结果表明,高认知负荷条件下完成远迁移题目的成绩显著优于低认知负荷条件下的成绩.本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小学生类比推理的学习来说,非模式化、高负荷的学习更有利于促进迁移,支持了积极反应理论.  相似文献   

20.
斯洛特认为我们可以从人们正常条件下对某种行为移情反应的事实(亦即赞同或不赞同某一行为的心理习性或人性倾向的事实),就可以有效地推导出关于该行为道德属性的道德判断。换言之,我们可以从"是"推导出"应当"。然而,由于他的论证预设了接受他推理有效性的人们必须具有移情心和移情体验,这就使得他从前提到结论的"推论"依旧建立在听者的心理特征而非前提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上。从"是"到"应当"的过渡至少在很多情况下实际上是建立在某种先天认知的基础上,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如同几何学中的公理一样必然和普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