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列主义哲学的一般问题等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社会学的若干迫切问题》(论文集);《科学——哲学——意识形态: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迫切问题》;编《从苏共二十五人的决议和苏联新宪法的内容的角度来看马列主义哲学的若干迫切问题的发展:1978年10月24-25日各加盟共和国的科学理论代表大会的材料》;编《物质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历史唯物主义教研室编《哲学研究》(论文集,第二卷);《唯物史观与自然科学》。教科书、哲学教学法 编  相似文献   

2.
我国关于哲学问题的研究是在许多科学研究机关中进行的,其中包括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各加盟共和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机关,莫斯科大学、列宁格勒大学和基辅大学的哲学系,社会科学科学院哲学教研室,高级党校以及苏联的其他高等学校。 1958年科学研究工作计划上载明,要进一步发展哲学科学,要集中科学力量来解决最重要的哲学问题,要更加有组织地和更加紧密地协调科学活动。今年的计划中载明,必须更加注意哲学与实践的联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上的列宁主义阶段,要阐明苏联共产党和国外各兄弟共产党、工人党在创造性地发展哲学中的集体主义思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科西切夫·阿纳托利·达尼洛维奇是功勋科学工作者、教授、哲学科学博士、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主任、全苏理论性杂志《科学共产主义》主编。科西切夫是苏联著名哲学家,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史和科学共产主义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发表了二百多篇学术著作,其中十二篇为专著。他的《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列宁对辩  相似文献   

4.
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一九六四年第一期发表了苏联莫斯科大学逻辑教研室主任M.H.阿列克谢也夫关于“辩证逻辑”课程的内容和结构的论文,这篇论文是准备提交即将召开的哲学会议进行讨论的,现将其中哲学系学生的辩证逻辑大纲部分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5.
季塔连科 前苏联和俄罗斯著名伦理学家、哲学博士、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主任A.H.季塔连科教授,于1993年5月25日因病逝世,享年61岁。 季塔连科教授生于1932年3月12日,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哲学系,1961年获副博士学位,1968年成为哲学博士。从1980年起,他一直担任莫斯科大学伦理学教研室主任。 季塔连科教授是研究人类社会道德史的著名学者,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方面很有建树。他在60年代发表的《道德进步》和《道德进步的标准》中,探讨了道德的起源、原始氏族制度的道德,奴隶制时代、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论述了人类社会在阶级对抗条件下道德进步的基本特点和道德进步的标准。在道德史研究的基础上,于1974年发表了《道德意识结构》一书。该书的学术价值得到前苏联理论界的高度评价,成为季塔连科教授的代表作。这部著作阐述了道德意识结  相似文献   

6.
B.A 列克托尔斯基,哲学博士、教授,从1968年起就是《哲学问题》杂志的编委,1969年以来一直担任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认识论研究部主任。列克托尔斯基于1932年生于莫斯科,1950年进入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哲学系学习。在他读大学四年级的时候,莫斯科大学哲学系组织了一个专门从事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辩证法研究的特殊的研究班。这个研究班由当时刚通过副博士论文答  相似文献   

7.
《哲学科学》1978年第6期在发表关于《第二次全苏唯物辩证法讨论会》的报导之后,发表了哈尔科夫工程学院哲学教研室哲学博士、教授В.Г.莫尔德科维奇和莫斯科动力学院哲学教研室哲学付博士В.М.费多罗夫的短评,对凯德洛夫等所发表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短评摘要如下(本篇标题是译者加的)  相似文献   

8.
1977年6月19日,莫斯科大学附属社会科学教师进修学院,哲学教研室与校哲学协会分会就这一题目举办了理论会议。同苏联哲学家一道参与会议活动的有来自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捷克的高等院校教师和科学工作者。Д.桑金教授在“对唯物主义辩证方法的研究”的报告中,指出苏联哲学家就有关唯物辩证方法的性质问题所做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意义和  相似文献   

9.
弗拉季米尔·伊万诺维奇·拉津拉津为苏联哲学博士、教授、莫斯科大学历史唯物主义教研室主任、俄罗斯共和国功勋科学活动家。拉津1922年生于莫斯科,1944年入党,  相似文献   

10.
我们于 2 0 0 0年 6月底至 7月初访问了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莫斯科大学哲学系等学术机构 ,就许多问题与俄国同行进行了交流和讨论。还特别访问了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院士、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哲学人类学教研室主任符·色·斯捷平 (В.С.СΤΕΠΝΗ)教授、俄罗斯  相似文献   

11.
本期首篇文章是一篇特稿,题为《回顾与前瞻》。此文是对莫斯科大学心理系工作的总结。文章指出,1985年间莫斯科大学心理系的学术成果主要有:出版了11部专著、11部教材和教参,发表300多篇文章和学术报告;荣获苏联部长会议的一项奖金和一份发明证书;有四十多项研究成果被国民经济部门采用;仅普通心理学教研室有关人-机  相似文献   

12.
去年10月,我受国家教委派遣,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莫斯科大学交流、研究,今年5月期满回国。这是我第二为去莫大了:1985年—1988年我曾在莫大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史教研室进修过“苏联哲学”,时隔七年,当我再次踏上俄罗斯大地时,却充满了似  相似文献   

13.
亨普尔(C·G·Hemple,1905— ),德裔美籍人,维也纳柏林学派的重要成员。亨普尔的一生主要侧重于科学哲学研究,是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现代科学哲学领域内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同时,他也是现代西方历史哲学领域里新实证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他把科学解释中的“覆盖律”(Covering Law)模型运用于历史解释,引起了历史哲学内部长达数十年的争论,直到60年代,历史哲学争论的中心仍然是“覆盖律”问题。代表亨普尔历史哲学主要观点的是他于1942年发表的《普遍规律在历史中的作用》(1942)一文,其中,他提出了历史解释中的“覆盖律”这一问题。后来,又在《历史解释中的理性和  相似文献   

14.
外尔(H.Weyl,1885—1955)是本世纪著名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兼科学哲学家。1918年发表的《空间、时间和物质》一书被公认为有关相对论的一部经典著作。他对科学哲学的最大贡献当推《群论与量子力学》(1925),因为他在该书中打算用相对论去解答统一场的理论。《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哲学》一书(1927)也在西方科学哲学界享有很大声誉,该书探讨了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他认为自然科学的基本问題就是空间、时间和超验世界;尤应关注主体与客体的认识论的问题。他还分析了物质与因果性的  相似文献   

15.
10月18日来华讲学的苏联哲学家、《哲学问题》杂志主编B.列克托尔斯基在同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人员座谈时,提到苏联即将于明年初出版的、由著名哲学家弗罗洛夫主编的《哲学导论》一书。他对该书写作的意图和结构的介绍,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哲学问题》杂志第9期发表了该书四位作者联名写的文章:《关于〈哲学导论>一书的构思》以及该书的前言和结束语,并附有该书目录。从1986年10月全苏高校社会科学教研室主任会议提出重写哲学、科学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教科书以来,苏联哲学界已有一些写作集体正在按在那个会上初步通过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教学大纲》写作新教科书,但据列克托尔斯基讲,成  相似文献   

16.
苏联目前对社会科学各门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正在进行改革。他们认为,学校的理论教育必须联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的实际,说明现时代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为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作出贡献。现有的教材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现据1985年末苏联《哲学科学》等杂志刊载的有关制定高校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新大纲草案的文章,重点介绍莫斯科大学教师进修学院于1985年2至6月制定的哲学新大纲草案,以及讨论中的不同意见。该草案提出了以下哲学课程结构(供讨论): 导言人类精神文化中的哲学(题目1) 第一篇哲学史奴隶占有制形态的哲学(题目2) 封建主义形态的哲学(题目3) 资本主义形  相似文献   

17.
伊万·米哈依洛维奇·谢切若夫不仅是作为俄罗斯生理学之父和科学的心理学奠基人而永久地载入科学史册,并且他还作为在我们的社会中发展科学思想有极为广泛而良好的影响的一位傑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而永久地载入科学史册。早在莫斯科大学学生时代,谢切诺夫就从事于哲学的研究。他最初曾受过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8.
一、分析哲学和传统如果一个科学分支发生了革命的变化,那么我们就必须描述这一专业的演变史。H.赖辛巴赫(Hans Reichenbach)《科学哲学的兴起》一书(1951年英文版)就为分析哲学作过这样的描述。赖辛巴赫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那些因自然科学的发展方式及其结果而产生的问题。他这样勾勒《科学哲学的兴起》的目的:“本书认为,哲学思辨是一个过渡阶段,它只产生于哲学问题被提出,但还不是一个具有逻辑手段来解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胡塞尔在1930年为《观念Ⅰ》英文版所写的“后记”中,通过回顾他20多年来在现象学领域的研究,重申了他对哲学概念的理解。他说:“在我看来,哲学按照其观念应当是一门普遍的和在彻底意义上的科学,它是出自最终的奠基,或者同样可以说,出自最终的自己负责的科学,因此在这样一门科学中,并没有任何述谓的或前述谓的明见性,可以作为毋庸置疑的认识基础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胡塞尔在1930年为《观念I》英文版所写的“后记”中,通过回顾他20多年来在现象学领域的研究,重申了他对哲学概念的理解。他说:“在我看来,哲学按照其观念应当是一门普遍的和在彻底意义上的科学,它是出自最终的奠基,或者同样可以说,出自最终的自己负责的科学,因此在这样一门科学中,并没有任何述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