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怎样才能知道:秋天出生的人长寿,还是夏天出生的人长寿? 怎样才能知道:人越老心脏越小,还是越大?  相似文献   

2.
中西文化发展的源头、过程、结果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中西人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中国人擅长于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于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以道德为标准,西方人的思维则以科学为标准;中国人的思维轨迹是曲线式的;西方人的思维轨迹则是直线式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单一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多元的;中国人的思维是封闭的,西方人的思维则是开放的。  相似文献   

3.
儒道在北美     
儒道发源于中国,但其影响早已超出中国本土。而较早介绍儒道给西方思想界的是来华传教士。在今日的北美,儒道的传播一是靠来到西方的华人移民及其个别在美国大学立足的华人学者,但更主要的是靠非华裔美国学者及其他有兴趣的人,特别是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他们主动了解;积极介绍,影响广泛。 在北美,只要一谈起中国宗教,无论是在大学课堂还是公众讲座,都首先要谈到儒和道这两个发源于中国的宗教。虽然中国人一般不把儒家当宗教,但西方人讲世界宗教总少不了讲儒.因为能与西方人所理解的“宗教”相对应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相似文献   

4.
长命百岁是很多人的理想寿命,也常被用来祝福老人乐享长寿。既然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活到一百岁的人,当然也就寥寥无几了。然而,有一种现象却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长寿的作家,相比而言是非常多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理论和科技四方面简单介绍中国古人的创新成果,为的是说明中国有创新的传统,不同意说中国传统是保守的、落后的、封闭的。认为中国的传统是开放的、文明的、有广阔胸怀的。并以西方人的权威说法证明中国古代的成果得到西方人的承认。  相似文献   

6.
研究发现,人的出生排行量是长寿影响因素之一,并随人的年龄升高而低胎次排行优势越显著。  相似文献   

7.
浅析梦     
本通过对中国古代及近代西方梦的理论探索,对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将东西方人的观点相结合,提出了新的梦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要提出的一个主要论点,或者说要指出的一个非常奇特的、充分显示中国文化的现代遇境的现象是:像李约瑟这样的中国文化的仰慕者,倾其毕生精力致力于发现与传播中国文明的巨大贡献与价值的学者,在思考方式上却带有典型的西方中心论的特征。李约瑟的问题是典型的西方化的、现代性的问题,体现着西方现代文化的价值并将这种价值普遍化。说李约瑟体现西方中心主义(“东方主义”)的思想特征,这无疑是使人难以置信的说法。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什么是西方中心论。很难给西方中心论下一个确切的定义。除了19世纪短暂的时期以外,西方中心…  相似文献   

9.
东西方传统的德性伦理具有不同的内涵。中国传统德性论认为,德性是与生俱来的;西方传统认为,人的德性是后天养成的。中国的德性伦理不仅规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西方的德性伦理则只规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德性伦理相对独立;西方的德性伦理则要受理性的支配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越来越细化和精专,不断涌现出关于西方思想史中具体问题的研究性著述,其中既有填补空白式的哲学问题研究,但更多的是在以往的学术积累上,中国学者对于错综复杂的西方思想史问题的深入探究与推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学者切人西方哲学的问题意识与涉身处境,从来都是与切近中国自身的学术讨论和中国现代的社会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何以能成立──四位学者对中国哲学成立的证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文明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Science),科学是西方文明的产物,这已成为国内学界所公认的一个定论,尽管为了挽回中国人在这方面的一点面子,梁启超曾言之凿凿地论证《墨列中也体现着西方科学的原则①;黄遵宪更是煞有介事地说西方科学(格致)源于(墨子  相似文献   

12.
人格结构的中西方差异与中国人的人格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该文旨在通过对中西方人格结构的比较和分析揭示文化与人格结构的关系,并探寻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文化意义。根据词汇学假设进行的中西方人格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人格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对行为归类的基础之上的,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中西方对行为归类的差别。中国文化比较强调整体性、联系性以及评价性是造成中国人与西方人行为归类差异的原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中西方文化中对人性看法的差异。中国人人格量表有着比较理想的预测效度,而且与西方大五人格量表相比更高的预测效度,这些均表明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合理性。文中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孔子所缔造的中国文明之"长寿"令诸西方文明无法匹敌,孔子本人的成就与影响也令众多西方哲人瞠乎其后。有别于"轴心时代"的其他东西方文明,孔子所创的儒学是世俗化的而非宗教性的,且属政治伦理学而非政治哲学。近代德国哲人莱布尼兹率先因宗教上的"中国礼仪之争"认识到儒家文明的独特之处,但却主要局限于科学与宗教维度。继之而起的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对"中国实践哲学"进行了伦理学上可知论与渐进论的解释,从而对前者赋予了超越其时代的现代性,并对康德的伦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回族老人寿数长,早起节食喝茶汤。”这是广泛流传于宁夏回族民间的养生谚语。全国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宁夏的百岁男女老人分别为22、33人,回族分别占21、27人,从而可以看出回族长寿老人居多。长寿老人的共同特点是早起、节食、喜欢饮茶、讲究卫生。宁夏中卫县新堡乡102岁的回族老人马云汉在97岁时,还长出了一嘴新牙,堪称奇闻。宁夏海原县兴隆乡老阿訇田树旺活了123岁,膝下有195个子孙,祖孙五代,据他说他父亲就活到了120岁,他的大儿子如今88岁,大孙女也70岁了,堪称长寿之家。回族老人为何长寿者居多…  相似文献   

15.
短札二则     
一“长寿”可以成为人的一种向往,但“长寿”绝不等同于活着。如果,向往“长寿”只是为了苟活;为了活着而放弃一切享受与感触,这样的“长寿”只不过草木一生,在延续了存在的同时却虚掷了人生。——来过并不是目的,人的一生,总该发出一份光,留下一脉香,哪怕很短、哪怕很弱,也足以不悔人生。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即将迈入世纪之交的大门之时,自然要关注未来的文明走向。一些人以科学对人类社会已经和正在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社会生活科学化进程加剧为根据,预言后工业社会文明仍将建立在西方文明的坚实基础之上;另一些人则以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以及莱布尼兹、玻尔、普里戈京等科学大师对中国文化的仰慕为例证,来证明未来世界的主流文化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这两种见解虽然针锋相对,但却都以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为前提。一般认为,东西方文化界线分明,东西方智慧各显特色。譬如,西方智慧重解析,求实证,力求战胜自然;而东方智慧则重…  相似文献   

17.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学习西方。为了在中国进行社会变革,实现近代化,中国近代的变革者们无不向西方寻找真理,引进西学。他们向西方学习是由表及里、步步深入的:从开始学习西方的工艺技术发展为学习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从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而学习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哲学。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对那时西方人极力向中国传播的基督教却不感兴趣,甚至拒不接纳。就此而言,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学习西方并不全面。诚然,中国人对基督教的排拒是带有普遍性的,从未间断过的“反洋教”斗争便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汤用彤学述     
以研究文化守成主义而知名的美国汉学家艾他先生引用乃师费正清之言回:“自从与西方沟通后,中国历史稍微容易理解些。因为在接触后,中国人多少有些关于西方文化的认识,观念、思想上容易与西方人沟通”(见《关于文化守成主义的对话》,《原学》第二辑页1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此论虽隐含着令人莫可奈何的话语霸权,却也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在这个轻飘飘的“稍微容易理解些”的背后,却是几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心灵深处饱受由古今中西之争所带来的沉重的心理负荷一那既是思想学派的纷争,更是个体心灵的撕裂。曾经有肯…  相似文献   

19.
从19世纪末以来,西方侵华势力就把基督教作为使中国人俯伏在他们脚下的工具,而将控制中国舆论、占领高等教育学府当作“抓住中国的脑袋和脊骨”的主要举措。揭露这一野心的,是我国爱国教会的学者们。比照今天某些名牌大学和科研机构肆无忌惮地为西方基督教开放市场.难免令人怀疑他们的脑袋和脊骨到哪里去了。  相似文献   

20.
“道—美”:道教美学的核心范畴潘显一梁启超先生确为近代中国介绍西方文化之先驱,也是开“丑陋的中国人”之议论先河的人。不过,他也有千虑一失的时侯。他认为,“欧美人高尚之目的不一端,以吾测之,其最重要者,则好美之心其一也”,而中国人不讲“真善美”,只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