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矛盾、矛盾实质以及矛盾类型等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提法:“太阳和地球的矛盾”,“原子核和电子的矛盾”,“氢和氧的矛盾”等等。这里,矛盾究竟是指太阳和地球等物质实体自身,还是指太阳和地球等物质实体之间的关系呢?在有些论者那里出现了“忽而此、忽而彼”的现象。还有,一些人在讲生与死、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等矛盾时,也常常出现矛盾含义理解上的混乱。我们认为,正确理解矛盾的含义,是个关系到正确认识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重要理论问题,应该搞清楚。  相似文献   

2.
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兴未艾的世界科学技术革命的洪流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化,使人们对许多事物和问题不得不重新予以认识和评价。这样,价值观念及其研究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日益引起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兴趣,理所当然地也引起了哲学工作者的兴趣。对实践问题、主客体关系问题理论研究的深入,更使价值观问题突出出来,而且一开始就出现了观点分歧。人们在思考:价值范畴是不是哲学范畴?可不可以把价值范畴引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价值与真理的关系是怎样的?如果说人们的认识有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之分,那么,能不能由此说真理也可区分为事实真理与价值真理?这种区分的根据何在?它与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有何关系?等等。弄清楚这些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很有意义的。本刊这期发表了袁贵仁、薛克诚同志的两篇文章,并开辟了“关于真理与价值的问题”专栏,就是想促进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理解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之中。任何人只要与自身之外的他物、他人发生关系,就发生对他物、他人的理解问题。因此,理解既存在于人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时候,更存在于人与人之;司的各种形式的交往之中。理解意味着正确地认识对象的本质,把握对象的真实面貌,即为“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4页)。理解也意味着对客体作出评价、表达态度。在这种意义上,理解甚至成了处理人们之间矛盾的一种方式。总之,理解作为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普通存在的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它应该是哲学研究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自从本刊去年第7期开设“关于价值问题的探讨”这一专栏以来,得到了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热情关心和支持。从讨论的情况看,价值理论研究与科学历史观的关系,显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中包括若干层次的子问题,诸如:怎样理解价值与社会历史规律的关系,社会历史的主客体及其矛盾运动与人们的价值选择的关系;如何认识价值标准与评价标准的关系,价值标准与真理标准的关系;在价值问题上,怎样在克服相对主义的同时,又避免陷入绝对主义的窠臼;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和“交往的普遍化”过程中,如何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人们的价值追求的关系,从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历史活动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动作用、首创精神;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深入、全面地把握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进步的尺度的思想,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并有效地处理效率与公正、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等方面的关系问题具有怎样的方法论指导意义;如此等等。如所周知,价值问题本质上是个历史观的问题。价值理论与科学历史观的关系之所以成为当前价值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一方面固然说明问题本身有相当大的难度,另一方面恐怕与我们长期以来的研究态度、研究方法的某些欠缺不无关系。可以预料。只要我们全面、细致、深刻地把握科学历史观的精神实质,而不是纠缠于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深入地探索,揭示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不断地加强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关这方面的讨论一定会有较大的进展。这,也是在当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面之一。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客体对主体作用的“机制” 1.当研究经验东西和科学的理论东西、即事实及其解释之间的关系时,不能不估计到研究对象——不依赖于研究者本人的意识,并在它之外而存在的客体的整个不同方面。这意味着在一开始分析当前这个问题时就提出了认识论的这个根本问题、即主体(S)和客体(O)之间的关系、认识过程和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S/O(粗的横短线表示S对O的关系)的问题。我们在本文中仅限于解释客体O对主体S作用的“机制”,而撇开并不次要的问题,即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反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宗教》一书的“科学与宗教冲突”部分,收集了7位学者文章,从宗教内部对于科学的态度之历史发展、科学与宗教方法之比较、以及对世界的不同影响和解决重要问题方面等多个角度,阐释了科学与宗教关系在根基上是冲突的,澄清和回应了部分倾向宗教的学者提出的二者关系调和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宗教》一书的“科学与宗教冲突”部分,收集了7位学者文章,从宗教内部对于科学的态度之历史发展、科学与宗教方法之比较、以及对世界的不同影响和解决重要问题方面等多个角度,阐释了科学与宗教关系在根基上是冲突的,澄清和回应了部分倾向宗教的学者提出的二者关系调和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关于儒教 (儒家学说 ) ① 是不是宗教 ,这是一个至今仍颇有争议的问题 ,但却是一个值得人们去作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其意义就在于 :它把儒家学说和宗教联系到了一起 ,由此促使人们去思索、探讨儒家学说与宗教的关系 ;通过这种思索和探讨 ,既可以加深对于儒家学说的理解 ,也可以加深对于宗教的理解。下面通过儒家之“天”与基督教之“上帝”的比较 ,从文化反思的角度 ,对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进行探讨。一、儒家学说之被称为儒教的确切含义我们注意到 ,在古代中国 ,人们早就把儒教 (儒家学说 )和道教、佛教视为同类而并称其…  相似文献   

9.
本文致力于研究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对认识加以阐明时所使用的核心概念——含义意向。本文首先对“含义”和“意向”这两个要素做了详细分析,接着对由此产生的“含义意向”这一表达的多义性进行现象学考察。这一考察揭示了针对个别对象的含义意向,以及所谓符号性的含义意向所面临的疑难。本文对这两方面的疑难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在用胡塞尔自己提出的反例反驳了逻辑含义起源于感性直观这一观点之后,对含义意识本身的研究便得以开启。本文揭示了含义意识如何在最为多样的行为种类中(不仅仅在感知和想象中)原初地造就了含义,以及我们因何必须在感性之充盈与含义之清晰之间做出一以贯之的区分。这为研究和比较含义意识在所有行为种类中的功能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0.
有人认为,认识和分析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有的把对矛盾“特殊性”的分析和“具体分析”等同或并列起来,甚至把它说成是实践的基础。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首先,把对事物“矛盾特殊性”的分析作为认识的基础,是不符合人类认识运动发展过程的。人们要完成一个认识过程,必须经过两次  相似文献   

11.
关于“价值与认识”问题的讨论已初步展开。有的问题,如有元价值真理,几种意见已经明朗;但有些问题,如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的科学规定,它与具体科学中价值概念的关系,价值与认识、实践、真理的关系,价值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等问题,还刚开始研究。搞清楚有关价值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理论,有助于正确解释人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等根本问题。因此,注意研究各门具体科学提出的价值理论和社会实践中的价值问题,从不同角度考察价值范畴,可能推动价值问题研究的深化。这里发表的一组短文,是5月20日至24日在杭州召开的“价值与认识”阿题讨论会(由浙江省哲学学会、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杭州大学哲学系和本刊编辑部联合举办)上的部分同志的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12.
心理治疗也有“道”和“术”的问题。现在人们所关注的大多是“术”非“道”,也就是重视对治疗技术的研究而忽视价值观对心理治疗的作用。从近些年发表的有关心理治疗文章我们就可看到这种倾向。美国心理学家C.Marshall.Woel曾指出,“搞研究而不考虑服务那种价值倾向就像制造没有方向盘的高速汽车”[1]。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1价值观和心理治疗的关系心理治疗是门科学,科学处理“是什么”的问题。价值观是一哲学议题,它涉及“应该是什么”、“好与坏”的问题。科学陈述客观事实,价值观是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认识。在科…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从伦理学角度研究我国魏晋时代的名教与自然之辨,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魏晋名教与自然之辨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伦理学问题。名教之“名”,指名分、职分,即人们在社会政治伦理关系中的地位、名分!名教之“教”,指教育、教化、感化。名教就是以名为教,即对社会各等级的人们所实行的安于自己名分和职位的教化,其主要内容就是由儒家所倡导的道德、政治规范、各种礼义制度以及关于这些规范、制度的理论。“自然”,原是先秦道家的用语,在魏晋玄学家那里,自然与名教相对,其主要含义是人性的“自然”  相似文献   

14.
道德悖论界说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广荣 《哲学动态》2007,4(7):30-34
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失范”及由此引起的一些社会不和谐现象,多与道德悖论有关,需要运用道德悖论的方法加以分析和认识。近几年,一些研究者陆续涉足道德悖论问题,但其研究的视阈多限于社会思想史和道德教育,很少论及现实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悖论,加上研究者对道德悖论含义的界说又见仁见智,所以不仅没有从认识上把道德悖论从现实存在的诸多道德矛盾中剥离出来,揭示其真实性状,帮助人们探索走出“奇异的循环”的路径,反而造成一些新的思想混乱。因此,从学理上说明道德悖论与道德现象世界中其他矛盾的边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理气关系是宋明理学演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以二程思想为基础,同时又汲取和改造张载的气论,提出了系统的理气论,从唯心主义方面对理气关系作了更加具体、更加富有思辨性的论述。然而,在朱熹繁博宏富的理学体系中,却包含着一些深刻的内在矛盾,其中“理气无先后”(“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和“理在气先”(“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就是非常突出的一对矛盾。弄清这对矛盾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分析朱熹哲学的基本性质和理论特征,而且对于锻炼和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水平,认识人类思维发展规律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客观地描述了庄子“灵肉”哲学理论的内在关系、特征和层次,揭示了人的主体认识存在着受客观对象的无穷与人生之有涯所制约的人生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与宇宙时空的无限性的矛盾;也揭示了人的理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与非理智的直觉能力的无限性的矛盾,从而再现了庄子当年以精神来实现对客观世界之反吞没的大气磅礴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自从本刊去年第10期发表《“社会科学与发展问题”征文启亭》并以此为主题开办专栏以来,引起了理论界的浓厚兴趣。从讨论的情况看,发展问题与哲学历史观的关系,似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篇文章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来考察当代生态学的思维成果,并分析批判了所谓“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责难。应该说,这是一种有启发意义的尝试。进一步的研究似乎还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搞现代化建设,应该选择怎样的发展战略,才能在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的同时,有效地避免西方国家在发展工业化进程中所出现的消极后果(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文明与文化的矛盾等),进而减少或克服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阵痛”现象?如何认识发展科学技术与合理解决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全球性问题的关系及其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理解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人与物、公平与效率、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经济增长与人本身发展的关系?如何看待改革和发展的关系、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代价”问题(代价的实质、代价与历史进步的关系、代价是否可以避免)?如此等等。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和交往的普遍化过程中,中国作为一个不发达国家搞改革,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这的确是一项史无前例、今无范例的伟大创举,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在于:既要吸收、消化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又要承担起解决生态、环境、人口和就业等全球性问题的历史使命;既要加速经济增长,又不可能将全球性问题置于尔后再去解决。(问题还在于,当下置之不顾能否保证经济增长的持久?)因此,发展问题、全球性问题从一开始就是由当代社会实践提出来的,其解决,最终也只能借助实践的方式。不言而喻,这类问题的实践意义上的成功解决,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人们对这类问题的认识上的差异,归根到底,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显然,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同时,严肃的理论创造也应尽量避免那种回避问题实质,对现实生活作隔靴搔痒或“起哄”式议论的主观主义、浮躁之风。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完整、准确、深入地理解科学历史观的精神实质,紧密结合当代社会实践,有关这方面的探讨一定会有较大的进展。这,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对一切蔑视理论思维,主张“哲学无用论”的糊涂观念的有力回答。  相似文献   

18.
人们在探索客观规律的过程中,对质和量的认识并不是“同步地”进入研究领域。科学的认识开始总是对事物作质的规定性即定性的研究,只有当这种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事物的质有了一定认识,科学的抽象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进一步地发展到运用数学的  相似文献   

19.
官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解决的难题,反官僚主义是毛泽东的毕生事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阶级斗争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为分析处理社会政治问题的两种基本框架,两者关系经历了从“两类矛盾”分解吸纳阶级矛盾,到阶级矛盾不断产生逸出“两类矛盾”范围的冲动,再到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反过来统领“两类矛盾”的演变过程。与之相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官僚主义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从归属人民内部矛盾到在“两类矛盾”之间摆动,再到成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混合物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评述了《科学与宗教:它们可以调和吗?》一书中,6位国际著名的宇宙科学家关于宇宙与上帝关系的观点。内容涉及到社会公众极为关心的“大爆炸理论”和“人择原理”是否提供了上帝存在的证据、显示宇宙有目的设计的迹象的问题。文中不仅介绍了作者们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同时,也介绍了他们个人对待上帝、天堂等宗教信仰观念的认识,以及对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