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清代龙门道教演派识略王志忠全真教龙门派萌生于明代中晚期,迄乎清初,在该派第七代律师昆阳子王常月的推动下走向鼎盛。王常月也因此被尊为龙门派“中兴之祖”。王常月的传教活动和传戒语录为龙门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龙门派道教迅速发展,高道迭出...  相似文献   

2.
王常月(?-1680),号昆阳子,原名平,山西潞安府长治县人.全真道龙门派第七代律师.他在清初所进行的公开传戒活动,是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确立的全真道开坛传戒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  相似文献   

3.
<正>王常月(?—1680),号昆阳子,原名平,山西潞安府长治县人。全真道龙门派第七代律师。他在清初所进行的公开传戒活动,是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确立的全真道开坛传戒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清嘉庆年间道士闵一得所著《金盖心灯》中,称王常月为"我朝高士第一流人物"。①道光年间大臣完颜麟庆为北京白云观所撰《重修宗师庑记》,则谓王常月确乎又一长春(即丘处机),宜昔门下多贤也"。②王常月的思想主要反映在《初真戒》③和  相似文献   

4.
《中国道教》1990,(1):6-7
道教授受戒律,源远流长。自太上降授科仪,即成道教之传统。全真道传授戒法,自金、元邱长春真人订立传戒仪范以来,清顺治全真第七代律师王常月方丈又创全真丛林,开“三坛大戒”,广度弟子,弘扬律宗,重振全真之道风,成道教中兴之祖。据王常月律师《全真说戒威仪科》所订,出家道士不但要持有《度牒》,还应有《戒牒》。出家后要经过受戒仪式的考察和接受戒律教育,方可成为合格道士。戒律精严乃全真道徒言行准则,学道者当首务积善、定念、修德、理身。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  相似文献   

5.
刘一明是清代乾嘉时期西北地区影响甚大的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他自觉继承和发扬了魏伯阳、陈抟、张伯端、王重阳、邱长春等人的道教思想传统,阐发了独具特色的道教养生哲学思想体系。在他的道教养生哲学思想中,其方法论与境界说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在这里有较同时代其他道教养生学家更多的辩证法和修炼思想的合理因素,同时也较突出地体现出清代中期中国全真道教思想的主要特色。 (一)“人力胜天道”刘一明认为,人的形体是在虚无之“道”所派生出的“先天真一之气”的主宰之下而产生出来的。“所谓先天真一,祖气者是也。”人在母体而未生之前的胎儿状态,是最能体现“道”的至善至纯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施道渊是清初著名高道,他熟习正一科法,为朝野所崇重;据传又曾受戒于全真龙门律师王常月,精严于戒律。他主持修复了穹窿山上真观和苏州玄妙观殿阁,其开创的法派即流传于穹窿山及玄妙观方丈一房。本文考察了施道渊的生平事迹,并爬梳了穹窿山法派直到嘉庆、道光年间的传绪。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几点可供当代道教参考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北京西便门外有一座古老的道教宫观,久住北京的人们——“燕九”游人都知道它就是白云观。白云观是“全真第一丛林”,又是道教北七真中开创龙门派的丘长春真人(丘处机)的藏蜕之地,所以它还是极负盛名的全真道教“三大祖庭”之一。  相似文献   

8.
有明一代正、续《道藏》编修甫成,道教曾出现“中兴”局面。祖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相继领衔编修《道藏》,既综括各派道书,也使各道派凝合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其后未久,全真龙门派“中兴之祖”王常月公开传戒,开创出道门中兴局面。“中兴”的含义,不仅仅在于道教的文化精神重新激扬起来,而且还在于道教作为一种根源于社会生活的文化形式,经过理念的升华后重新走入生活,成为可资借鉴、可供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正是以公开传戒推动教务改革的真正含义。历史地看,编修《道藏》与道门中兴,似乎具有…  相似文献   

9.
正闵一得(1758-1836)是清代著名内丹家,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他是清代道教龙门派在江浙地区盛传期间,道教著作最为丰厚者;同时,他开宗创派,振兴金盖山龙门一派,成绩卓著。他在秉承全真传统丹法的同时,又吸收西竺心宗的秘法,兼采道教符箓派的"云篆"与佛教"真言",提出"中黄直透"法,对清代道教内丹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古书隐楼藏书》是闵一得的重要著作之一,被誉为"清代最有影响的一部道教内丹学丛书"1,流传  相似文献   

10.
全真龙门派二十四代刘诚喜道长三年前羽化,弟子们在陕西户县清凉山筑塔纪念。作为道长的在家弟子,谨以片段拙文表达对师父的怀念之情。1991年春,我与两位同学到离城六七十里的全真龙门派祖庭龙门洞春游,在早阳洞,见到了时年八十余岁的刘道长。龙门洞为道教洞天,邱祖曾在此修行七年,地险景幽,堪称福地。早阳洞在龙门洞对面,以栈道相通,险静  相似文献   

11.
全真教究竟何时进入华南地区,仍然是一个学界未能解决的问题。从已知文献看,元初已经传至粤西,康熙年间进入粤东地区。然而,实际进入广东地区当早得多。由于长春道教的兴盛,人们逐渐以为邱祖龙门派是全真正宗,而在长春道教这一派当中,又以为只有使用龙门派字的才是正宗。这样的误解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以为在历史材料中找不到龙门派字的踪影,就是全真教没有传入这个地区。只有破除这个误解才能开阔研究视野。在历史文献中看不到龙门派字,只能说觅不到全真龙门律宗的传递,不可以说看不到全真教。本文从张三丰的全真嫡传弟子关系、武当真武神庙在广东的流行、口述历史等方面,说明全真教在明代已经传入了华南地区。  相似文献   

12.
王常月修道思想略论唐大潮本文对清初全真龙门派著名高道王常月的修道思想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王常月通过圣人与凡人的关系、人道与仙道的关系、世法与出世法的关系的论述,完整地表达了其修道思想在于:以持戒为先,定慧等持,约束身心,以修性为最高目标,通过心性...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十二日至十二月二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至十一月五日,道教全真派在祖庭北京白云观举行了隆重的传戒受戒活动。全真道传授戒法,自元朝邱长春真人订立传戒仪范始,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清康熙年间王常月方丈在白云观开“三坛大戒”,广度弟子,全真道风更为大振。后因战乱等各种原因而中断。这次开坛传戒,是解放后首次传戒,是道教宗教活动中的一件大事。由全国各地名山宫观举荐来京受戒的全真派道士共计七十五名,其中乾道约占60%,坤道占40%。  相似文献   

14.
在道教全真龙门祖庭北京白云观内的祠堂院中,住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道长,他就是今年已八十二岁高龄的曹信义道长。曹信义道长原籍河北省肃宁县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因家中贫穷,十六岁时便离家赴东北吉林省辉南县入商谋生,日寇侵华时,曾参加过抗日救国运动,东北沦陷后,投入玄门,在吉林省辉南县金川乡大龙湾龙潭宫出家为道士,拜其宫全真龙门派道士杨诚德为师,成为道教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五代玄裔。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真常之道、无为之德、修养之学等三方面分析了全真道龙门派第七代弟子宋常星所著<道德经讲义>的诠释思想.宋常星以"真常"解<老>,突出了真常之道"真"、"虚"、"和"的特点,并将这些特点通贯于具体的修养实践.这一诠释理路,既体现了道教老学尤其是全真道学者解<老>的一贯传统,同时也反映出道教学者在诠释<老子>过程中所作的理论探索,而全真与老学的关联,于此亦可觅获.  相似文献   

16.
陇县药王洞     
在陕甘交界的陕西省陇县城北一里多的北坡村后,有一座青竹翠柏掩映着幢幢殿宇的道观,这就是久负盛名的陇县药王洞。陇县药王洞始建于唐代,原名谷神观。“谷神”是“道”的形容之称,“谷”象征空虚,“神”有变化莫测之意。《老子》中即有“谷神不死”之说。宋、金时,名医马钰(1123—1183)曾隐居于此。马钰擅长针灸,于金大定七年(1167)师事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后开创道教全真遇仙派。元世祖赐号“丹阳抱一无为真人”,世称马丹阳,谷神观随之改为丹阳洞。大定二十年(1180),道教龙门派鼻祖丘处机云游到陕西,初在宝鸡磻溪隐居,后栖居陇县龙门洞,发展道教龙门派。为扩大教派,发展道徒,丘真人又在与古陇  相似文献   

17.
北京白云观藏《龙门传戒谱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白云观所藏1919年手抄本<龙门传戒谱系>,载有全真道龙门派第一代至第二十一代传戒律师简历.其中前七代律师简历基本上与闵一得于嘉庆年间所编<金盖心灯>的记载相同而稍略.第八代律师的简历,与<金盖心灯>所记差异甚大,但与康熙时的文献记载相一致.第九代以后的律师,均不见于<金盖心灯>.据<龙门传戒谱系>及相关资料可知,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以后,龙门派传戒宗坛先后转移至湖北、江苏、四川、陕西等地一百多年,直到嘉庆十二年,北京白云观才恢复传戒.此后,北京白云观的传戒活动十分频繁.特别是第十九代、二十代和二十一代律师,社会活动能力很强,使白云观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从而再次奠定了其龙门祖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当时影响最大的丹法东派陆西星、伍柳派的伍守阳、柳华阳和龙门派的王常月几人思想为典型案例,具体分析了他们的"三教合一"思想特色,指出他们仍是继承了宋元道教南北宗思想,但更具有思辨性;在修炼法则上则进一步具体化,通俗化;在言语上也直截了当,少于晦涩难懂的隐喻。表现了世俗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道教》2005,(3):8-9
原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湖北省道教协会会长、安徽省道教协会会长、湖北省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现任中国道教协会顾问、湖北省道教协会顾问、北京白云观方丈、道教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三代玄裔弟子谢宗信道长因病于2005年5月5日13时57分在黄冈市仙逝,享年92岁。谢宗信道长,  相似文献   

20.
万寿观是河州地区最为重要的道教宫观,通过对碑刻、方志等传世文献的梳理分析,发现元明之际全真教已在此传衍,然囿于文献之不足,仅能勾勒出从元末至民国年间全真龙门派发展的大致轮廓,这制约了对其宗派传承的认识。对新获教内文献的分析解读,使许多链条环节与相关信息得到补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河州地区道教宫观网络的图景。至迟于清中叶,全真龙门派以万寿观为中心已延伸到河州的部分地区,并通过法脉传承,与河州地区其它主要的道教宫观相连接,逐渐形成以万寿观为核心的教团组织和宫观网络系统,建立起一个较为庞大的全真教地理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