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罗姆的人本精神分析宗教心理观具有众多思想来源,其中对其影响最深刻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早期的异化理论。弗罗姆人本精神分析宗教心理观的基本特点是:从所谓"综合"的折衷主义立场出发,试图消除"权威主义宗教"的传统弊端,建立理想化的"人本主义宗教",以帮助现代人摆脱生存困境,满足现代人在宗教方面的精神需要。其历史贡献在于:克服了弗洛伊德宗教心理观的明显缺陷;使得宗教领域的理性启蒙思想得到弘扬;在宗教类型的具体分析中显示出辩证性。其历史局限表现在:没有摆脱"泛神论"思想的传统束缚;宗教改良的思路带有"乌托邦"色彩;对宗教本质的理解不符合马克思原意。  相似文献   

2.
瓦茨的神秘体验宗教心理观受到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和佐佐木指月的深刻影响,其主要特点是:反对西方文化与宗教中的狭隘思维方式,欣赏东方文化与宗教中的整体思维方式,强调现实的神秘体验是个体宗教的来源。瓦茨神秘体验宗教心理观的历史贡献在于:在揭露西方文化与宗教心理的狭隘性方面切中时弊,在促进东西方宗教心理的交流与传播方面成效显著;其历史局限表现在:竭力推崇神秘体验必然陷入主观唯心主义泥坑,对宗教心理的比较研究没有摆脱泛神论的束缚。  相似文献   

3.
冯特的宗教心理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进化论思想指导下,冯特从心理学角度对宗教的起源、发展、本质等诸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宗教起源于由死亡和疾病带来的恐惧;经历了魔鬼崇拜、图腾崇拜、英雄和诸神崇拜以及人性宗教四个发展阶段;宗教在本质上是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的产物,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发展符合民族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宗教和其他文化现象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他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宗教人类学理论,而且对宗教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弗罗姆的人本精神分析宗教心理观具有众多思想来源,其中对其影响最深刻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早期的异化理论。弗罗姆人本精神分析宗教心理观的基本特点是:从所谓"综合"的折衷主义立场出发,试图消除"权威主义宗教"的传统弊端,建立理想化的"人本主义宗教",以帮助现代人摆脱生存困境,满足现代人在宗教方面的精神需要。其历史贡献在于:克服了弗洛伊德宗教心理观的明显缺陷;使得宗教领域的理性启蒙思想得到弘扬;在宗教类型的具体分析中显示出辩证性。其历史局限表现在:没有摆脱"泛神论"思想的传统束缚;宗教改良的思路带有"乌托邦"色彩;对宗教本质的理解不符合马克思原意。  相似文献   

5.
霍尔个体宗教心理发展理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青少年期为重点的个体宗教心理发展路径考察;以进化理论为支撑的个体宗教心理发展动力解释;以综合运用为框架的个体宗教心理发展方法探索。其历史贡献在于,奠定了青少年皈依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基础,开创了个体宗教心理发展毕生探讨的先河,指明了个体宗教心理发展整合考察的方向。其历史局限在于:立足本能遗传的个体宗教心理发生学阐释苍白无力,某些神学主张为宗教心理学的科学发展蒙上了阴影。  相似文献   

6.
宗教信仰,是人类普遍具有、长期具有的一种心灵现象,其历史几乎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悠久。以往数千年来,宗教在全球各地一直高踞君临绝大多数人精神王国的神圣地位,直到科学昌明的今天,全世界仍有五分之三以上的人是各种宗教的信徒,其余非信徒者也或多或少不无宗教观念和宗教心理。宗教信仰显然与自然压迫、社会压迫及政治、文化传统、习俗有关。但自然压迫、社会压迫等,仅仅是产生宗教信仰的外因,宗教信仰的内因,无疑深藏于人心、人性的深处,需要从心理学角度予以研究。  从近代心理学奠基人冯特开始,心理学便十分重视对宗教信…  相似文献   

7.
超越以死亡为标志的存在有限性及其所导致的整体生命意义的缺失是人类普遍深刻的内在冲动。在中西方文化中,超越性各自表现为典型的纵向—横向、外在—内在的神圣宗教与世俗历史方式。在形上意义上,人类个体存在有限性的关键时间,宗教与历史之为超越方式的要义则是以"永恒"或否定有限意义上的"无限绵延"为此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途径。历史情怀在超越性方面对宗教感的功能替代性可以为解释中国人宗教感淡薄及其历史观、家族观乃至生育观等文化现象提供一个重要的观察角度。  相似文献   

8.
以从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换的哲学史背景为基础,揭示冯特心理学体系的理论性质并探明其历史命运,以澄清关于冯特的各种历史的及现代的误解。指出冯特心理学体系作为哲学是一个在现代哲学氛围中建立起来的、以近代哲学精神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因而难逃被哲学自身的历史所否定的命运;这是理解冯特心理学体系并澄清关于冯特的种种误解的根本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前苏联在马克思主义宗教心理学探讨方面的历史贡献在于:初步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宗教心理学的学科框架:非常重视对西方各种有神论心理学思想的批判:视无神论教育为马克思主义宗教心理学的核心。其历史教训主要表现在:对社会主义阶段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鲜明时代特征: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心理学学科体系的理解不够全面。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心理观。其基本特点是:注重从政党建设的战略高度审视无神论心理与教育;力求运用政策杠杆准确地体现宗教心理的双重功能。文章最后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心理学方法论的时代特征及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由三部分构成:(1)历史回顾,简要回顾了相关的学术背景和笔者对宗教-文化观的探索过程;(2)学术反思,即通过反思流行的宗教观点,提出了值得反省的方法论问题;(3)理论尝试,即试用宗教—文化观来探讨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宗教因素对冷战后诸多国际热点问题和重大冲突的深层影响。这是"本文的重心",着重阐释了宗教因素及其影响的四个主要特性,即积淀性、弥漫性、渗透性和深层性,以期从基础理论上深化我们对于宗教现象的社会作用或文化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