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除了本我、自我之外,还存在着超我的状态。本我、自我互为存在,相互作用,超我是一种理想的完美状态。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老虎、派、"食人岛"分别代表着一个人的本我、自我与超我。李安用一个自救的故事,向观众展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相似文献   

2.
《齐物论》的思想展开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自我形态:融入世界的言说者和外在事物秩序的建构者,与疏离外在的沉默者和既有秩序的解构者。在持续的言说和开放的反思中不断展开的不同视角和主题中潜含着一个充满内在张力的自我。首先,从万物互殊的本然到异名对举的不齐,最大的变化就是主体的介入。我的显现必须以我为出发点截断万物并由我的认识和命名将万物转殊为异才能完成,"我"的成立是以有限性为前提的。其次,持续面向置身于其中的世界,以及其呈现的事物之道,诘问物我与人我的殊异与冥同的那个思考和言谈,自然地指向了主体视角的建构的持续性和开放性。进而言之,有限性和界限感成为自我不断遭遇外物的经验触发机制,而这些经验又进一步地激生了自反性的省察。有限性为基础的我的显现与建构是必然更是必要的,只有在主体内部两个面相的不齐中才能揭示整全的浑然。主体性在这个意义上完全超越了所谓身心与物我的对象化机制。在整全与浑然的底色中,有限的自我才有持续敞开和不断自反的可能性,也只有在有限的前提下,整全与浑然才为自我提供了一种不断回向并尝试超越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我时常静静地沉淀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角落里,寻找着美。寻来寻去,终究无果。到最后,我还是回到了最开始。“一个自己返回到自己的圆圈。”[1]在自我的世界里审视着美,那种美的直觉让我莫名安心、简单和幸福。不用在意旁人的眼光,该与不该随心而定,做最真实的自己。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领悟,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去发掘、感知我们的“真心”;并到找到“真心”的“真我”中去展示我们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4.
丁东红 《世界哲学》2005,2(5):58-67
物理系统和哲学系统只能在同外界的关系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和存在意义.社会系统则不然,它内部的自我交流过程既体现了社会系统的闭合性,也体现了系统内部独特的自我创生功能.在今天的全球化大趋势下,传统的民族国家已不能再被视为彼此独立的、自我封闭的社会系统,它们都在一个更大范围的交流中展现着各自的连接能力.所以,还存在着另一个社会--世界社会,即彼此网状化交流的整体视域、世界整体的系统.存在于单个功能系统中的不同的全球化趋势最终将聚合成一个整体画面.  相似文献   

5.
第一人称     
本文考察了卡普兰、弗雷格和刘易斯等人的观点,对第一人称代词“我”分别从语义学刻画、自我概念以及它在信念、命题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本文首先讨论了卡普兰等人关于“我”的语义学观点.对“我”的语义学说明的困难在于:“我”确定指称的方式似乎因人而异,每个人在使用“我”时都有其特殊的指称方式;即使如此,人们仍然能够相互交流和理解.作者同意卡普兰的观点:要通过描述“我”的使用方法而非寻找弗雷格式的涵义来刻画“我”的语义.人们使用“我”时都依赖于一个先在的自我概念.作者随后考察了笛卡尔、休谟等人关于“自我”的观点,批评笛卡尔的“主体”理解会导致唯我论和循环,而休谟的“漂浮”的“自我”则根本无法理解.作者赞同笛卡尔关于“我”是思想主体和身体共同构成的统一实体的观点.作者还批评了安斯康姆将“我”等同于笛卡尔式自我而“我”并非指称性表达式的观点,指出她无法解释为何可对包含“我”的句子做存在概括.随后,作者考察了刘易斯对“命题”、“可能世界”以及“自我”等的理解,指出:虽然在刘易斯和他之间有明显分歧,但他们都认为每个可能世界是唯一的,且都把其中一个可能世界视为现实世界,但在哪个可能世界是现实世界上却发生分歧.文章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把握“自我”,这种认识方式比任何纯粹的语言学描述更基本,它是我们使用第一人称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自提出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唯我论"的批评:批评者认为他仍是从自我出发构造他我、理解他我,因而最终陷入唯我论。但问题是:一方面,现象学作为现象学必须要从一个绝对明见无疑的开端出发,而这个开端在胡塞尔看来只能是"本我我思";另一方面,胡塞尔通过对"本我我思"的"自身思义",又发现就世界或实事本身的奠基秩序来说,真正构成最初开端或最终根据的恰恰不是单个自我及其意识,而是超越论的交互主体性。于是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中就包含着双重开端:一是哲学沉思活动本身所要求的明见开端,即本我我思;二是哲学所要揭示的实事本身的开端或本原,即交互主体性。前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开端,后者是本原论意义上的开端。与此双重开端相应的则是两种不同的现象学还原:向超越论自我的还原和向交互主体性的还原。  相似文献   

7.
"潜意识"领域,竭力向"意识"呈现是精神分析的基点,而存在分析的"意义治疗学"则寻求精神现实的意识,体现了主体竭力向客体世界建立联结的事实。文本构建了存在分析的双重X模型,运演了第二重X模型的大我在心灵动力的驱使下,唤醒第一重X模型的小我在本能和冲动的游离状态中对自身人性的重视,唤醒一个作为万物灵长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存在分析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精神分析的治疗原理,即作为第一重X模型的人(主体)认识到自己(自我中超我的层面)与第二重X模型的客体大我世界(即世界的爱、良心、责任、意义等)存在的差距,进而产生心灵动力——紧张,在意义意志的指引下,个体自我在世界客体中寻求现实意义,唤起自我在被抛的世界中生存下去。宗教对精神或神经病患者有治疗作用,而且对正常人,对所有人的心理发展和人格成长都有一种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前世界上文化交流的问题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文化交流是一种主体际的交流。主体际性表述“我”与“你”、“我”与“他”或“她”以及“我”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文化造就了一定形态的“我们”的群体,而文化交流发生于作为不同群体的“我们”与“我们”之间。于是乎,探讨自我和主体际性的问题就与文化交流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而“自我”便成了这一系列问题中首先要说明的概念。对于什么是“自我”,初看起来是最自明的,其实最深奥。谁不知道他自己的“我”呢?谁须臾能脱离他自己的“我”呢?谁说话和行动时没有这样的一个“我”在主持…  相似文献   

9.
我心里有一个小孩儿,每当她觉得与世界格格不入,她就躲进角落。角落里有歌等着她唱,有谜等着她解,有回忆等着她凝视,有梦想如落叶一般等着她收拢,拾起……在这里,她轻轻呼吸,慢慢走路。音符与音符之间的空白,形成音乐。在静默之中,在留白之处,有一片新天地。我心里有一个小孩儿,她每一次躲进角落,都只是暂时的缺席。因为,她需要一点时间,重新找到她在世界的位置。来到世界的角落,请保持安静,切断所有联络的管道,忘记  相似文献   

10.
清晨的声音     
这是一个幽静的山谷,惊喜的我在其间漫游。带着野花的芬芳,听着溪水的欢歌,共鸟儿到更深处寻仙人的行踪。这是一个沉静的古潭,一弯新月轻轻地印在潭水上,疲惫的我静静地倚在树下,同花儿一起做着明天那万紫千红的梦。这是一种奇妙的声音,唤出一个令我着迷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醉绿     
正回到乡间,我立即被那铺天盖地的绿色打动了。绿树繁茂,绿草如茵,还有那绿得望不到边的麦田。绿色主宰着人间,绿色统领着世界。人置身绿海中,只觉得绿波荡漾,人变成了一尾自由的小鱼,畅快地在绿色世界里游弋。我的小村庄,成了一个躺在  相似文献   

12.
庄子哲学是目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根据牟宗三对康德哲学中自我问题的理解和现象学的意义生成理论分析庄子的自我问题,认为庄子哲学中的"我"有三个意义,即真我、现象我和逻辑我;"成心"不仅可以统摄"我"的三个意义,而且是现象世界或者说我的意义世界的生成论根源;"坐忘"是与意义世界的生成顺序相反的认识真我、回到真我的方法和过程,即庄子的"达道之方".  相似文献   

13.
自我认知他者的过程是直接的,还是依赖于某个中介,这一问题构成了他者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胡塞尔在其经典的他者构造理论中预设了两种中介性:"以自我为中介"以及"以世界为中介"。托尼森等人认为胡塞尔的这两种中介性均面临着无法回避的难题。本文检讨了托尼森对胡塞尔的批评,澄清了以自我为中介和以世界为中介分别导致的不同难题,在此基础上区分了对中介性概念的强解读和弱解读,并就后者辩护了胡塞尔他者理论的认识论路线。  相似文献   

14.
试析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及其培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自我评价更具广泛性,自我体验更具丰富性,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同时又存在着理想我与现实我、自信与自卑感等矛盾冲突.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并积极悦纳自我,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不断地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15.
略论女性的自爱意识李桂梅人的自爱,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自我保存,二是对自我人格尊严的维护。这是因为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具有双重身份,作为一个有感觉的个体存在物降生于这个世界,每个人都负有他人不可替代的特殊责任,即自我保存;而人作为一个社会存在物...  相似文献   

16.
在知觉的被动性阶段,自我还停留在一种被动的存在信念之中,即相信有某个东西存在着。但是自我并不满足于这种素朴的存在信念,它还试图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来获得关于这个对象"是什么"以及"怎么样"的知识,试图全面地把握这个对象的内在性质和外部关系。这就迫使自我从知觉的被动性阶段前进到知觉的主动性阶段。知觉的"主动性"就是自我通过对一个对象的积极主动的观察,利用范畴形式将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主动的综合统一,构成作为知识的最基本形态的述谓判断"S是P"。通过对最原始的基底对象"S"的连续的判断,就构成了关于S的一个"意义的历史"。科学就是由"诸意义的历史"所构成的一个"总的意义的历史"。我们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这个科学世界实际上就是一个充满了"意义的历史"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在某种总是比本体的存在之努力更加久远、比各种开端和原则更加久远的责任中,在无-本源的东西中,自我回归自身,对他者负责,是对于一切人而言的人质,在自己的真正非-可交换性中替代所有人。它是某个对于所有的他者而言的人质。因为最终并且首先,我甚至为他们对我的责任而负责。作为那个自我,我是一个支撑着那个"充满所有东西"的宇宙的人。这种先于存在和诸实体的责任或者言说,并不被本体论范畴说出。  相似文献   

18.
人:关系 活动 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人有外向地向外部世界求知的本性,也有内向地认识自我的本性。而且,人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认识自我的本性、唯一能够认识自我的存在物,以致“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版,第8页)。认识自我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集中表现,并突出地表明人是一种自觉自为的存在物。2.人在世界上现实地存在着。于是,人是(或应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是(或应是)~种具有什么特性和本质的存在,是(或应是)怎样存在的,就成了…  相似文献   

19.
小鸥     
认识小鸥,纯属偶然,如果不是我闲来无事整天在网上瞎逛,或许我真的不知道在这世界上还有一个叫"小鸥"的姐妹一直在"看"着我。记得两年前,一位很受我尊敬的神长出国学习,他的个人空间便成为我了解他在国外生  相似文献   

20.
先验自我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同时也是最为容易引起人们误解的范畴。先验自我之所以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先验自我之"绝对性"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在此,我们致力于澄清胡塞尔先验自我之"绝对性"的含义。总体而言,先验自我的"绝对性"具有两个不同的维度。一种是就意义而言的绝对性,"绝对性"意味着构造意义的先验自我同意义构造物比起来具有一种绝对性的地位,意义构造物依赖于先验自我,而先验自我不依赖于意义构造物;另一种是就实在而言的绝对性,认为先验自我可以完全独立于现实世界,甚至可以构造出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依赖于先验自我,而先验自我不依赖于现实世界,这是一种对胡塞尔过强的解读,也是一种误读,是我们所要批判的观点。最终,我们将给出一种合理理解先验自我之绝对性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