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KurtPawlik 《心理科学》2001,24(6):717-717
我非常高兴能够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与您在一起庆祝您的生日,并带来了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对您的祝贺。我要感谢浙江大学邀请我来参加这次活动。  相似文献   

2.
糊涂的教授     
一教授有三副眼镜,一副看远,一副看近,还有一副用来找这两副.二教授:咿!我的鞋呢?学生:在您脚上穿着哪!教授:幸亏你看见了,不然我要光着脚回家了.三教授在门洞里转了六个钟头,他忘记是要进来还是要出去.  相似文献   

3.
潘菽教授在四十多年前就是我的老师,以后我也经常得到他的教育和帮助。特别是1973年以来,在心理学工作处于十分艰难的时期,我受到他的教育和鼓舞更多。从多年来的亲身体会,我感到潘菽教授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里主要介绍我感受较深的几个方面: 第一、热爱心理学工作,克服困难,顶住逆流,为我国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何:陈兵兄,近些年以来,您在佛学领域成就颇丰,不论是以一人之力独纂的《新编佛教辞典》,还是《生与死》、《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等,都颇为引人瞩目。但包括我在内,广大读者对您研究佛学的因缘,却还不甚了了。记得您原来在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室,在宋元明清道教和内丹学研究多所拓荒,调到川大宗教所后才“由道归佛”,成了独树一帜的佛学专家。请您谈谈自己研究佛教的缘起,如何?陈:以佛教研究者的身份与读者见面,在我来说虽然只有十年历史,但就研习佛教而言,我大概算得上国内同年龄段的一代人中起步最早者之一。在童年、少年…  相似文献   

5.
<正>一、学术研究与成就问:胡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穆斯林》杂志的专访。您是国内著名的中亚语言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家,可否请您回顾一下您的语言学习与研究之路。胡振华:今年我满92岁,从事民族教育工作整整70年,感谢你们的采访,使我借此机会回顾一下我的语言学习与研究经过。为此,首先作一下自我介绍。我1931年正月初九出生于青岛市,籍贯是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金岭回族镇,父亲是铁路工人,家里希望我长大后能为振兴中华献身,给我起名“振华”,因我是回族,记得小时候请阿訇给我起的回回名是达乌德,后来学习柯尔克孜语后,被改为穆哈迈德。提到学习语言,回忆就太多了!  相似文献   

6.
二叔:展信佳!在你读这封信之前,请你先试着用一种平等的眼光来看我。我——一个大学本科三年级的学生,您的侄女,您的晚辈,虽没有像你那么丰富的人生阅历,但今天却希望与您进行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我坚信你会对这封信感兴趣,因为您深爱您的女儿。您拼着命地在外挣钱,千方百计地想要她提高成绩,希望她出人头地。但同时,你完全不明白为什么您聪明女儿的成绩一跌再跌,在全班六十多位同学中已经是倒数。您曾经做出一个让我们全家都想不到的举动——一位才子,家族的骄傲,竟用烟头在女儿娇嫩的脸上烫出一个个伤疤。这样的杰作,谁都想不到是出自你…  相似文献   

7.
问:宋先生,您从事伦理学教学和研究30多年了,治学有成,请您谈谈您的问学之路好吗? 答:可以.我是1960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提前毕业留校的,当时留校的还有十多位同学.我分配在逻辑教研室工作,主要教学任务是讲形式逻辑,也兼顾辩证逻辑.教学之余,我们两三个年轻老师常一起讨论辩证逻辑,后来翻译出版了苏联哲学家科普宁的<作为逻辑的辩证法>,还参译过罗森塔尔著的<辩证逻辑>.那时国家经历政治动荡,学校几番分拆变迁.  相似文献   

8.
马文驹   《心理科学进展》1987,5(2):73-77
1986年10月30日,南京师大、江苏省政协、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商务印书馆、江苏省社科院、江苏教育出版社等单位,联合为心理学史专家高觉敷教授从教六十三周年暨九十寿辰举行庆祝会。江苏省付省长兼教委主任杨泳沂致贺词说,“高老是一位对心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驰名中外的心理学家,又是一位学识渊博、有管理才干、为党和国家培育了许多栋梁之材的教育家,他还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党、对马列主义矢志不渝的  相似文献   

9.
孙应康,男,1921年生,南阳人,河南大学心理学教授。曾任河南大学教育系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河南省心理学会理事长、河南省科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民盟开封市常委、民盟河南大学支委会主任、《心理学探新》杂志副主编。现任河南省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心理世界》杂志顾问、河南省心理卫生协会顾问、河南大学老年大学学会研究员等职。先后出版著作6部,发表各种文章50余篇。曾于1982年、1986年身患膀眺癌和胃癌,已同两种癌魔抗争了20年,被开封市抗癌康复俱乐部授予“抗癌明星”的光荣称号。目前,仍以健壮的身体愉快地安度幸福的晚年。  相似文献   

10.
一、结缘伊斯兰研究,起于偶然,却事属必然丁俊:朱老师好!我受《中国穆斯林》杂志委托,对您进行专访。您是我国阿拉伯研究及中东研究的资深专家,伊斯兰研究是您多年学术耕耘的一个重要方面。请您先谈谈从事伊斯兰研究的经历与体会。  相似文献   

11.
正一、学术与工作经历问:葛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穆斯林》杂志的专访。首先,我们想请您聊一下您的学术经历,您是如何走上阿拉伯语教学与阿拉伯语古籍翻译研究这条道路的?葛铁鹰:非常感谢《中国穆斯林》杂志的采访。我今年5月退休了,正好借此机会回顾一下自己学习和教授阿拉伯语的经历。1964年,我小学3年级的时候考入北京市外国语学校开始学习阿拉伯语的,屈指算来与阿拉伯语结缘已有56个年头。  相似文献   

12.
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我有幸反复学习潘菽教授的《心理学简札》。最初是手稿,以后是油印稿。我有不理解的地方,还反复得到潘菽教授的指导。现在《心理学简札》公开出版了,我又再次学习。《简札》的内容十分丰富,提出了许多创新的见解,也对许多人、许多学派的心理学思想进行了分析和评论,有点象是一本心理学简要百科全书式的书。但从实质上来  相似文献   

13.
一 医生发现您的病情时,我正在四川峨嵋山参学,我是趁您不在时出去的,您去了北京开政协会,我计算好了时间,在您开完会之前赶回佛学院。当得知您在北京住院时,无知的我止不住高兴,我对同去的法师说:“我们用不着急着往回赶。”当时,我不晓得您得了什么病,我只以为北京天凉,您不适应。 4月初我去了北京,在中日友好医院里见到了您。那天上午,我找到了您住的病房,却不见您身影,我问医生,医生说您刚做完手术,在危重病房,怕细菌感染,不能见人。我的心不由地惶惑,医生的谨慎是否表明了您的病况?我找到了圣富法师,他一直守在…  相似文献   

14.
<正>朱蔷薇(以下简称"朱"):王老师,在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研究中,黑格尔哲学一直被视为马克思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进而在马克思哲学的阐释方式中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但是,我注意到,近年来您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大相径庭的阐释方式——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您的这一提法似乎有点逆潮流而动,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您要为马克思哲学开辟一条新的阐释路径呢?是为了反对黑格尔主义的阐释传统吗?  相似文献   

15.
当我离开家乡来到遥远的地方,孤独和寂寞却悄悄地来到我的身旁。愁苦和痛楚也渐渐地折磨着我,不知到哪里才能找到失落的恩光。我为什么还要贪恋世俗的情感?而不去全心全意地偎依在您的身旁?当我倍受冷落、异常苦闷的时候,天上的妈妈抚慰我疼痛的心房。祈祷驱散往日的阴云,仰赖您那圣德的光芒。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您的女儿在亲切地呼唤着您,热泪在流淌。您听见了吗?天上的妈妈啊!我爱您,爱您的圣洁、慈祥。天上的妈妈啊!您多么仁慈善良,您有一颗爱人的心,多么体贴周详。您把世上最纯真、最炽热的爱给了我,使我领悟到爱的甜蜜和芳香。天上的…  相似文献   

16.
科学隐喻与科学哲学——访英国哲学家玛丽·海西教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军 《哲学动态》2006,(9):9-14
2005年4月至9月,笔者由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派赴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学术访问。在此期间,有幸向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剑桥大学教授玛丽·海西(Mary Hesse)就科学隐喻与科学哲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请教,在此整理出来供大家参阅。问:我注意到,您获得的第一个学位是理学学位,而您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关于电子显微学的。那么,您是如何对科学哲学产生兴趣并走上相关的学术研究之路的?答:这恐怕需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说起。那是1945年,我刚毕业不久,对于一个普通学生来说,当时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并不是很多…  相似文献   

17.
辩证法与过程哲学的对话 --科布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来 《哲学动态》2005,(9):38-41
问:科布教授,很感谢您就"辩证法与过程哲学的对话"这一话题接受我的访问.正如您所知,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中国一些学者试图充分吸取现当代哲学的理论成果,从更大的理论视野对辩证法的当代形态及其哲学内涵进行新的阐释.在您看来,在辩证法与过程哲学之间,是否存在可沟通和对话的思想空间?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种沟通和对话何以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十年前,正值拨乱反正、开云见日、“玉宇澄清万里埃”之际,在举国欢腾、春意盎然的时刻,正安心踏实地埋首于著述的您,溘然长逝了。您常慨叹:人的生命力何等顽强!坎坷曲折的磨难和风险,长期病魔的困扰和侵袭,都经得起,挺得住。您也辩证地想象:人的生命又是何等脆弱!只要“艾债里”(寿数)到期,虽钢筋铁骨亦命在旦夕,刻不容缓。因此,您总是珍惜岁月,利用短暂有限  相似文献   

19.
"把陌生文化当作一面镜子"--访德国汉学家卜松山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松山 (K .H .Pohl)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 ,现任德国特利尔大学汉学系主任 ,资深教授。发表有关中国文化的专著有《与中国进行跨文化对话》 ,论文多篇。问 :卜松山先生 ,近年来您在德国、中国众多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 ,您为什么这么关注中国文化 ?答 :这得从我求学时代谈起。一次偶然机会 ,我读到一本讲中国禅宗的小册子 ,它向我打开了一个心向往之的神秘世界。我本来是学地球物理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初窥门径的东方世界 ,决定改学汉学。那是 1 970年 ,当时德国大学政治气氛很浓 ,汉学圈子也不例外。但我置身…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简札》可以看作是一本指导心理学科学研究的百科全书式的参考书。对于每个渴求科学真理的人来说,阅读它时,倍感亲切。 1979年,在上海举行的师范院校编写公共课《心理学》教材讨论会上,我第一次阅读了潘菽教授的《心理学简札》,得到不少启发。后来,联系自已的工作——无论是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