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诗词曲赋等韵文入小说和将具有"清谈"性质的小品闲话点缀撒播于小说这两种情形,在《红楼梦》中运用最为普遍,艺术处理最为成功,其自身的艺术性也最为上乘。《红楼梦》中关于"清谈"的描写,和诗词曲赋等韵文一样,也具有"小说的特技"意味。这类别样笔墨,既可让读者透析人物形象的个性风神,领悟其诗意灵性和诗意生命,还能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心灵的共鸣共振,进而解味其中深蕴的情感、性灵,以及审美化的文化蕴藏,同时还能让我们全面认识曹雪芹及其"爱将笔墨逞风流"的个性风貌,高度领略曹雪芹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深入领会曹雪芹高超的叙事才能和独运的艺术匠心。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的道教人物、道教活动与道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的道教人物、道教活动与道家思想朱亮嘉清代,释、道、儒之家思想在知识分子中有相当的影响。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曹雪芹,在他的不朽名著《红楼梦》中,通过一僧一道这两个人物,把佛老思想带进了《红楼梦》全书的字里行间。从小说中描写的情节来看,信...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一生痴迷于《红楼梦》,并将其视为"一切的源泉"。张爱玲前期的小说散发着浓烈的"红楼"风格,后期则摸索着质的传承,她坚守着传统的审美趣味,在创作中将古典小说情调与现代小说模式相生相融,并掼进十年光阴写成红学考据之作《红楼梦魇》。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芹在人生境遇、精神特质以及审美追求上的共性,有助于拓宽红学研究的领域,理清文学传承间的内在脉络,为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意识与文本意义提供了新的考察视角。  相似文献   

4.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红楼梦评论》认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示人以解脱之道。如何从人生之苦痛中解脱,即是一部《红楼梦》的主旨所在,其意趣与禅宗可谓不谋而合。以此意义看,《红楼梦》正是一部难得的“禅话”,而解开这部“禅话”的密钥就在于领悟佛家所说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5.
刘磊 《美与时代》2013,(1):46-47
《红楼梦》作为清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不仅在文学、医学、哲学、史学、社会学等众多领域涉及广泛,而且在美学领域独具造诣,在色彩的运用上炉火纯青。通过色彩的巧妙应用,《红楼梦》大放"色彩"之光,传递了丰富的感情符号,促成了情感碰撞升华。了解《红楼梦》描写的用色之巧,对美术创作和艺术设计都有启发作用。生活因色彩而美丽,世界因色彩而绚烂。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艺术的长河中,有一部长篇小说居然能透过文字大放  相似文献   

6.
儒家文化是我们得天独厚的精神财富,“以孝治天下”是儒家突出的特色。千古流传的圣贤教导,已经形成深厚的民族社会心理积淀,渗透到亿万炎黄子孙的骨髓。不难看出,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巅峰的《红楼梦》,也深受儒家孝观念熏陶。这些孝道,有值得弘扬和继承的东西,也有必须加以抛弃的糟柏部分。本文把《红楼梦》中的孝分成真情之孝和封建之孝两类,并用儒家思想来解释这些“孝行”。希望通过这些分析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红楼梦》中独具儒家味的孝。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性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名《金玉缘》。共120回,前80回为清代曹雪芹所作,后40回多认为是高鹗续补。小说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现实主义的高峰,其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8.
文学母题是能够辨识群体文化典型的标识,其承载着某一群体(如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思维和情感。《红楼梦》中所贯穿的、为中华民族所认同的价值特征,必然是承载了象征群体文化的文学母题内容,其包含的神话母题、哲学母题、幻梦母题等,也正是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并且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象。因此,探究《红楼梦》对这些文学母题的继承与超越,对于追寻《红楼梦》之所以能引起中华民族最深刻的记忆共鸣并且其魅力始终不减的根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反映的佛教文化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其中,禅宗文化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0.
清风徐来     
佛教小说,在中国佛教文学的长河中是一股巨流。只拿挂在人们口头上的《金瓶梅》、《三言二拍》、《西游记》和《红楼梦》来说,就可称得上是佛教小说的代表作。尽管这些作品并非仅仅在弘扬佛法,但佛教思想毕竟是其思想框架中不可或缺的一根支柱。以小说来劝喻世人的教化目的,更是有目共睹。在安定社会、激浊扬清、去恶从善方面,这些小说不能说没有积极意义。它们的社会作用,很值得我们再评价。对于这一点,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唯恐人们不能领会。因此他一再强调读者不要陷入小说的角色之中。“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希望人们能透过小说的纷纭变幻,真正理解其中的意味。贯串《红楼梦》的一个重要角色,被曹雪芹定名为“贾雨村”,于是一部《红楼梦》也就成了“贾雨(假语)村言”,似乎不过是假托为庄户人所编的一些故事而已。其实,强调故事为假,正在于强调意味是真。我们开辟“假语村言”,作为专栏,用意相仿,也是要借众生之相,讲说古往今来几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千载悠悠,虽都已成云烟;万众熙熙,难免不是过客;但从“曾经发生”和“即将出现”来讲,却又是真实的。因此,尽管是假语村言,却不可存欺世之心,还需呕心沥血地去写出那一份“艺术的真实”,写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人间悲欢。只是还要奉劝读者诸君,多几分禅悦,不必执着于某人某事,且从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的“假语村言”中去领悟些什么才好。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与现代"荒诞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置身于21世纪的今天来重读《红楼梦》,不难发现作者书中宣泄的主要是人生的“荒诞意识”。“荒诞意识”是现代西方文化领域中一种普遍的、易感的基本情绪。《红楼梦》主题所呈现出的显而易见的荒诞意识,与现代西方“荒诞派”文学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12.
徐小斌一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作家,自1981年登上文坛以来,先后发表了《海火》《敦煌遗梦》《羽蛇》《德龄公主》《炼狱之花》五部长篇小说和近五十篇中短篇小说。她笔下的神秘色彩让她得到了"女巫"的称号,她自己也欣然接受了这个称号。就其作品的文化构成来说,融合了巫文化、佛教文化以及道教文化,把她的作品视为某一种文化影响之下的产物是错误的。从巫、道、佛三位一体的文化缘起、精神内涵以及艺术内质三个角度来分析徐小斌小说的文化构成,能够挖掘徐小斌小说创作的文化内涵,从新的角度来探究徐小斌小说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博大深邃的思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艺作家。阎真的最新作品《活着之上》就是对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自觉继承和弘扬,无论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诗性语言的运用,还是叙事结构的安排上,从中都可以看到《红楼梦》的影子,看到《红楼梦》对阎真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罗兵 《四川心理科学》2014,(18):142-142
《红楼梦》是我国叙事文学的经典著作。通过对贾宝玉诗文的研究,能够从侧面了解整部《红楼梦》的叙事风格,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红楼梦高超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道家"顺应自然"思想对中国古代医学有深远影响,《红楼梦》作为古代经典小说,其生活习惯场景的描写可使我们了解古代贵族的养生方式。文章从道家"顺应自然"的三个观点出发,结合《红楼梦》养生方式,分析其具体的保养过程及对健康的作用。首先通过适度养生观,分析质朴养生及有节养生思想在《红楼梦》中的具体应用;其次通过相对养生观,分析平衡养生及辩证养生思想在《红楼梦》中的实施过程;最后通过和谐养生观,分析自然养生及无为养生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保养方式。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的研究,若从曹雪芹同时代的脂砚斋评注算起,已足足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逐渐形成一种称之为红学的专门学问。有“旧红学”,有“新红学”,有建国以后的红学,有“文革”中的红学,有最近期的红学。其研究论著之多,品评观点之杂,考证辨析之细,堪为诸小说之冠,似乎把应该说的话都说尽了。我这个红学外行,本不宜置喙其中,以免方家见笑。然而作为一名中国思想史研究者,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常常有一些疑团从胸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情性及其亦真亦幻境界,而这种情性与境界,乃是源于晚明哲学包括宗教哲学先验论、本体论与形而上学存在的,曹公不过是手代天工而已。《红楼梦》的诗性美是以此哲学玄冥独化、弥漫贯通其整个灵性生命的。《红楼梦》诗性美学属于纤、绮丽、含蓄、缜密、清奇一派,不属雄浑、劲健、豪放、旷达者,然其澄然湛然、自然灵性,却构成了《红楼梦》独特诗性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情性及其亦真亦幻境界,而这种情性与境界,乃是原于晚明哲学包括宗教哲学先验论、本体论与形而上学存在的,曹公不过是手代天工而已。《红楼梦》的诗性美是以此哲学玄冥独化、弥漫贯通其整个灵性生命的。《红楼梦》诗性美学属于纤、绮丽、含蓄、缜密、清奇一派,不属雄浑、劲健、豪放、旷达者,然其澄然湛然、自然灵性,却构成了《红楼梦》独特诗性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9.
《棋王》与《绿化树》这两篇小说都将吃描写得极为精湛,但其中却蕴含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它们文化上的交叉渗透展示并论证了中国儒道文化的交融与互补共生。  相似文献   

20.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两大来源之一,它对西方文学的影响颇为巨大,很多文学作品都有《圣经》的元素。《白鲸》可以说是一部史诗般的充满《圣经》寓言的小说,而本文主要探讨《圣经》中海的含义,并分析它的两面性在《白鲸》中的体现。一方面,文章先分析《圣经》中海的恶魔性,另一方面又解释它是作为上帝显示神力的工具,最后再详细分析海的这种对立性在小说《白鲸》中的具体表现,旨在更深刻的了解小说的主题和梅尔维尔的宗教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