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醉与痴     
正这世上多的是醉与痴的人。刘伶醉于酒,黛玉痴于花。徐霞客醉于山水,顾恺之痴于丹青。汪士慎醉于茶,曹雪芹痴于梦。王子猷醉于青青翠竹,钟繇痴于蜿蜒笔墨。专心地沉浸在一份对某样事物专注的爱里,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古往今来,多少人在"醉"与"痴"间寻得独有的快乐,每一段都堪称佳话。"醉"和"痴"不言而明,暗示着专注与持久,还有一块单纯而明净的心灵背景。这样迷恋的瞬间将人生变成一串串接连不断的赏心乐事,将快乐加倍。  相似文献   

2.
<正>杨维桢,字廉夫,“王国克生,维周之桢”。生于仕宦之家,自幼聪敏好学。由于后期生活动乱,异族掌权,一生仕途坎坷,最终对朝廷失去信心,转而醉饮交友,题书作诗,在“醉墨半醺”间感受生活的美好。下面以《元夕与妇饮诗》为例,浅谈杨维桢行草书中“醉”的具象体现和风格特征。一、“醉”的体现1.复古出新。“醉”是喝了酒的一种醉的状态,它在艺术创作中是某种非人力所能及的功能,有时必须借助酒力才能使作品呈现自然之趣,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国画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笔墨以及国画在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笔墨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一种极具代表性元素,是我国国画创造的源泉以及基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国画与笔墨一直是互为存在的,二者相辅相成,如果说一名创造者无法充分熟悉与了解笔墨文化,就很难真正意义上将国画所蕴藏的精神以及韵味体现出来,因此在国画的创作过程中,科学有效地将笔墨文化融入其中是国画的精髓与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醉书     
正平素不善酒,也极少有酒的醉态,但此生却独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常常读书读到了醉,醉书醉得酣畅淋漓,好不痛快。上学时,每有零用钱、压岁钱,便到书店疯狂采购一番,全当是给自己的礼物,家里堆满了书。工作后,我不嗜烟酒,唯有买书这个习惯一直改不了,以至于买书成瘾,周末,陪家人逛街,走散时,他们会在书店里很容易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艺术的发展领域中,笔墨文化和国画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作为国画创作的基础,在国画的创作中,笔墨文化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而且聚集了我国非常多的文化精髓。在国画的创作中,中国笔墨文化元素与之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元素,是国画创作中的核心部分,是国画创作的本质。在国画的创作过程中,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中国笔墨文化,才能够在国画之中表现出其情感和韵味,使其更加生动,具有灵魂。文章对中国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运用价值进行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6.
何光沪 《天风》2009,(7):45-46
《论语》是一部越读越有味道的书,圣经也是(卡尔·巴特说圣经里有一个“奇妙的新世界”)。两部书对照起来读,就更有味道了。  相似文献   

7.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国古代以竹简为书可算是奇特的了;还有一种以树叶为书的,这就是“贝叶书”。贝叶,是“贝名罗”树的叶片,写在这种叶片上的经文称为“_贝叶汽;,,。印度、缅甸几乎所有的寺庙和图书馆,都完好地保存有许多古老的贝叶书。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纸,人们就以此树叶为纸,用来写经,于是就出现了“贝叶经”  相似文献   

8.
报章和词典常将"烂醉如泥"一词解释成一个人由于饮酒过量而醉得瘫成团泥的样子——"烂醉如泥"中的"泥"成了"烂泥、稀泥"。这是望文生义的结果,虽然"普及",但却是一种误解:很多人不知道,这里的"泥"并非"土和水合成的东西",而是一种水虫。那么"醉如泥"中的"泥"到底指的是什么东西呢?宋、明、清三代还真有人为此做了专门的考证"。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事实》一书中,对"醉如泥"中的"泥"有如下考辨:"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  相似文献   

9.
蔡恺真 《天风》1996,(12):6-7
读经:以弗所书2章19节 敬请读者,先问自己一个基本的问题,我是上帝家里的人吗?照本章经文11至12节所说:我们原是外邦人,在以色列国民之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上帝。然而13至19节却讲到主奇妙的救恩,在十架上为我们灭了冤仇,拆除障碍,使我们可能亲近上帝,更可能将该灭亡的罪人,变成上帝家里的人。  相似文献   

10.
永福之路     
林绵生 《天风》2001,(4):40
求主教导我们认识圣经的奥秘,了解其意义,反对人为的,牵强的解释,夹加在圣经中的任何一卷书。有的人把圣经普罗化,看作一种文学作品之类,这是错误的。众所周知,由66卷书构成的圣经,并不是一种集体性创作的汇编,而是表面看来是分歧的真理中,实在蕴藏着无比奇妙的统一性、整体性极其明显的一本书——一本渐渐把整个真理启示得透彻的书,一本在结构上彼此辉映而又和谐的书,一本在彼此宣告属灵真理上显得极其一致的书,无论内容的性质,历史影响等都是名副其实,称为神的话语,  相似文献   

11.
张伟 《美与时代》2007,(10):50-52
中国画和中国书法都是笔墨艺术,尽管二者在笔墨运用方法上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它们要达到的审美意境是一致的.书法线条的艺术处理方法以及其表现出的艺术审美情趣,时常为国画借鉴,"以书为骨,以诗为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画的审美核心.  相似文献   

12.
笔墨,作为构成中国画最为基本的元素,是中国画传达和表现美的一种基本的绘画语言,作为国家与艺术的标志,它不是一种固定化的模式,而是要体现最真实的艺术精神的写照,它与时代有着极为深刻的关系。现如今如何表现当下笔墨形式又不失去我国文化精髓才是最重要的,本文通过分析国画笔墨在各个时代下的不同特点,来浅析中国国画笔墨与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梦想是奇妙的东西。不实现时,百般渴慕,实现后,万种烦恼步步跟随。有个朋友是心理医生,曾经诊治过这样的病人:一个中年女人,她出身贫苦,早年劳顿。等到她努力变成有钱人以后,她决定花100万,买一条她渴望已久的珍珠项链犒赏自己。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画的笔墨形式语言是扬弃还是继承发扬,这是一个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每一位画家、学者都会有自己的观点立场。有的人是笔墨中心主义,有的人则认为笔墨等于零。面对这多种观点议论,我们应该梳理清楚,应该有个正确认知。不然,会给水墨画的发展带来混乱。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是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一种高雅艺术的体现形式。并且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独特的价值表现与审美趋向。因为中国画主要是以笔墨为表现形式的,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特有的审美趋向。笔墨心像这种表现形式,无论是在美感表现上,还是审美表达上,都展现了其特有的魅力与价值。对中国画笔墨心像表现与审美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中国画创造水平的提高。因此,这一方面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心静在禅间     
正春水初起,盈盈润润,窗前是楝树、远山、草地与白云,此时若有一炉火,再研一方墨,便是再好不过了。找来纸砚笔墨,眼前的人间烟火被纸上的水墨撑开了,再往近一点儿的地方,望见几日前绽放一树的梅顾自萎了,一只红尾鸲呆落枝上,清寂安享此刻时光。我打开窗户,与那一树残梅对看,春风却是温柔的,轻轻一碰,残瓣纷飞如雪,如美人偷潸遗下泪痕,有一种盛大的静美。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笔墨在国画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和重要元素,是不得不提的技法,更是画家心灵的寄托、情感的表达、功底与能力的表现。文章主要通过对陆俨少山水画的笔墨特征进行解读,并就笔墨的理论知识和笔法、墨法的实际运用进行概括,使大家对中国画的笔墨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体会绘画理论知识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崧 《美与时代》2015,(2):44-46
贵州的饮酒文化丰裕而浓厚,自然而幽深。从哲学上考察其审美韵味,会发现贵州饮酒文化包含着程序美、气氛美、人情美、超脱美等不同侧面,"醉美"可以囊括其总精神。"醉美"是一种醉中有美、美中有醉的忘我之境,它融摄了审美与道德。贵州饮酒文化是全国酒文化的突出代表,深入了解酒文化丰富的意蕴,对发展酒文化产业,对创意事业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1600多年前,伴随着东晋诗人陶渊明这篇《桃花源记》的问世,一片亦真亦幻的乐土呈现在世人面前。从此,中国人有了一种奇妙的情结——"桃源情结"。于是,桃花源从陶渊明一人的梦想变成了万千国  相似文献   

20.
草书是一种表现力与抒情性很强的线条艺术。草书书写时追求随性与畅达。探究《书谱》中的书法思想,在遵循古法之上,不断地随着时代改变而创新;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我们学习书法具有借鉴意义。孙过庭的书法也学习、继承了"二王"的风格。线条是草书形体结构最基本的书写语言。它具有质感、节奏感、力感,成为了寄情笔墨的载体。只有在日积月累中不断地下功夫书写,才会逐渐提升线条的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