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阳康:跨文化的隔障、误解及其超越钱钟书先生写《围城》,描绘了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即城里人想逃出城,而城外的人却想冲进城。比较文化中的“围城”现象尤为明显,其“围城”现象的实质是文化的隔阂与屏障,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偏见与文化误解。由此又导致两种极...  相似文献   

2.
“回乡相亲者”增多名人钱钟书说,婚姻是“围城”,有想出的有想进的;跨国婚姻也像一座“围城”,有想嫁到国外的,有想从国外回来娶亲的。近年来,随着出国人数的不断上升,海外华人回国征婚的数量也随之水涨船高。由于大多数华人始终不能认同跨国婚恋,掀  相似文献   

3.
青春期的学生在心理上最大的渴望是什么呢?也许有不少的父母或老师回答,考入重点高中,考入大学呗。其实,青春期学生心理最大的渴望是独立和成熟。看来,成人好忽略青少年对成人感的迫切热忱,犹如青少年不理解成人对人情的世故,这个中道理被钱钟书先生在《围城》这部小说里揭示得淋漓尽致:没成熟的人总想一步跨入成熟者的行列,以行使成熟者开拓世界、支配自己的特权,成熟了的人却又向往快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有几位学贯中西的文化巨人,钱钟书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是一位中外公认的才子,具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精通英、法、意、拉丁、西班牙等多国语言,其著作《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宋诗选注》,纵贯古今,沟通中外,学问渊博在当代中国可谓首屈一指。钱钟书这样的一代才子是如何成就的?一方  相似文献   

5.
鸟鸣故乡     
人就是达样奇怪,在城里住久了,反倒想起乡下的生活,这就像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却想出来。  相似文献   

6.
鸟鸣故乡     
人就是这样奇怪,在城里住久了,反倒想起乡下的生活,这就像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却想出来。久居闹市,却让我想起了恬静的故乡。在故乡总被一种舒心、闲适、恬淡、放松的感觉沐浴着。屋檐下燕语呢喃,院子里鸡  相似文献   

7.
老、庄“无用之用”思想析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老、庄“无用之用”思想析论朱哲“无用之用”是老、庄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历代注释家和研究者都有所涉及,如《全唐文》第803卷载李《广〈废庄论〉》对老、庄“无用之用”论作了三个方面的划分,今人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也对有关“无用之用”的思想资料作了较为详...  相似文献   

8.
默默者存     
张真 《思维与智慧》2006,(11):45-45
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年少时,父亲曾为他改号为“默存”,要他少说话。在狂热似火轰然如雷的“文革”中,钱钟书先生始终以“沉默是金”的态度静静地伏案笔耕,写下了洋洋百万言的《管锥篇》,为丰富人类文化宝库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先生《管锥编》开篇即论《周易》,他以如锥的深见,广博的学识,对《易》之若干重要义理、用象奥秘乃至修辞妙诣,皆用中西比较之法阐明其于昔世、今世,东方、西方的普遍性意义,并且给予颇具启迪性的发挥,使今之读《易》者获得不少生动的意趣。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以下简称《气论》)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涵盖面宽、信息量大的学术专著。拆开来看,它是中国气论史、中国仁学史、西方原子论史;合起来看,它是对中国气论的探源与发微。因此,这本书是立体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到不同的“景观”。读李约瑟、钱钟书的著作获得的那种立体的感受,又重现在读  相似文献   

11.
身痒的感觉并不比疼痛好受。钱钟书在《围城》中对“痒”有过淋漓尽致的描述。书中写到方鸿渐在前往三间大学途中,夜宿穷乡僻壤一家所谓“欧亚大旅社”时,被蚤虱叮咬而“一处痒,两处痒,满身痒……蒙马脱尔的‘跳蚤市场’和耶路撒冷圣庙的‘世界蚤虱大会’全像在这里举行”,虽全力抓挠,“谁知杀一并未儆百,周身还是痒”,“到后来疲乏不堪……只得学我佛如来舍身喂虎的榜样,尽那些蚤虱去受用”。方鸿渐被身痒折腾得苦不堪言,让人不由感叹:貌似强大的人类有时连小小的蚤虱也奈何不了,真够可怜的。而一位伟人的抓痒,却又令人肃然起…  相似文献   

12.
在元语言的启发下提出一种新的指代即元指代,并讨论其与篇章指示、语篇指称的异同。利用《围城》语料,对汉语元指代现象进行初步分类,并指出其在语篇语言学、文艺理论和汉语语篇的机器理解等领域里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韬 《学海》2014,(4):187-192
《天演论》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人"艰难时世的‘圣经’",是因为它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价值标准,这正是寻求富强之道的中国人所亟需的。在严氏《天演论》中,"尚力"的斯宾塞代表着"天行","尚德"的赫胥黎代表着"人治",二者共同构成了一种《周易》模式的"天演综合体"。该书的文学性向来被人称道,章太炎与钱钟书却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14.
父亲钱基博     
正我们都知道钱钟书是国学大师,在文坛领域颇负盛名,却很少有人了解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其实钱基博的国学造诣不在儿子之下,他曾是20世纪30年代的四位国学大师之一。钱钟书出世后就出嗣给伯父钱基成,伯父对他采取放羊式教育。伯父每天下午授课,上午则带着钱钟书上茶馆、听说书以及品民间小吃。钱钟书玩得非常开心,逐渐染上了晚起晚睡、贪吃贪玩的坏习惯。1920年,伯父去世后,钱钟  相似文献   

15.
易学思维之葩掇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选取《易》四卦探析其思维特征:从《泰》、《否》剖辨其因果思维,《泰》之以"果"示"因"更属辩证逻辑思维,从而否定C·G荣格关于《易》不从"因果关系论事"的判断。以《蛊》卦之"蛊"不训"弊乱"而应训如钱钟书先生所证之"事"、"事业",论定《蛊》属于创造性思维范畴,继承前辈事业,在自己的努力实践中创新业,立新功。以《》卦辞"不利即戎"断句或连读,探析前人关于战争的两种思考,一是果决地抓住战机打击敌人,如周武王讨伐纣之《牧誓》所示;一是先安顿内部,"施禄及下"以得民心,如《左传》"曹刿论战"所示,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陈良运 《周易研究》2002,10(5):64-71
当代学人尊之“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对汉代焦延寿《易林》给予诗学意义上的极高评价:称与《诗经》“并为四言诗之矩(?)”。《管锥编》立《焦氏易林》专题,论述《乾》、《坤》……《未济》等三十林,涉及林辞数百篇.先生慧眼独具,对所论及篇、句的文学价值,从“造境寓意”、“拟象变象”、“词令之妙”等方面作细致分析,纵横比较、中外沟通,使《易林》的文学意义凸显于两汉文学背景之上,亦为中国文学史之奇葩。但钱先生以“文本自足”观认为不必为《易林》姓焦姓崔“判儿猫之是非”,本文对此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17.
惭愧     
人有七情六欲,一般情况下,七情是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但这七情显然包括不了人类所有情感。钱钟书给杨绛的《干校六记》写序言,里面就提到,古来经典上相传的"七情"里都没有列上"惭愧"。他认为惭愧是该被淘汰而不是被培养的感情,"在日益紧张的近代社会生活里,这种心理状态看来不但无用,而且是很不利的,不感觉到它也  相似文献   

18.
正5月25日,105岁的杨绛老人驾鹤西行。杨绛是智者,这种智慧与修养反映在她与钱钟书的婚姻生活里。钱钟书曾说,杨绛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个角色:妻子、情人、朋友。这是对杨绛的至高评价,也是真实的写照。杨绛出身名门,满脑子西方文学经典,是家世丰厚、养尊处优的"四小姐",却在婚姻生活中默默地学做一切大家庭中儿媳妇所担负的琐务,敬老抚幼,诸事忍让,没有丝毫的委屈和怨尤,却还要在灶旁炉边完成她的剧作。所以钱钟书叹曰:他娶到了"最  相似文献   

19.
将就和讲究     
1935年,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钱钟书是我国庚子赔款留学的公费生,在牛津却是自费生,而杨绛不忍心向已患高血压的父亲开口要钱交付牛津昂贵的学费和导师费,就做了一名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自习。  相似文献   

20.
最初书缘1910年11月21日,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大家族。他的父亲钱基博,是著名学者。但是钱钟书一出世,就由伯父抱去抚养,因为伯父没有儿子。他出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