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系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硏究所硏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管理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王先生人格独立,刚直不阿,学识渊博,著作等身,影响中外。《王极盛心理学文选(共十卷)》(他的60余部独著未收录其中)是王先生半个世纪来心理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江琦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06,29(1):165-167,157
在访谈、开放式调查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的结构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并考察了《中学生考试心理和行为问题症状自评量表》的有效性。结果发现:中学生考试心理和行为问题包括人际敏感、焦虑、怯场、自责、家庭压力感、身体症状、动力问题、强迫、抑郁、自卑和精神病性等11种类型,该11因素共同解释着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所研制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以作为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3.
王极盛,中国著名心理学家,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极盛通过对1999年全国高考31个省、市、自治区的高考状元进行访谈,详尽分析了高考状元的成功经验,状元父母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和状元班主任的成功经验,总结了高考成功的十大秘诀,指出了高考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其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江琦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05,28(1):227-229
采用《中学生考试心理和行为问题症状自评量表》对重庆市57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在家庭压力感、自卑、认知问题、强迫、怯场和自责上的平均分相对较高;各学生群体在考试心理问题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年级和学校类型的交互作用上,表现在年级和性别之问。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各因素都呈现出大致相同的发展趋势,即:高中阶段显著高于初中阶段;而各阶段内发展相对平稳。  相似文献   

5.
人事心理学是研究人事心理规律的科学,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这门科学的研究和应用对我国现阶段人事、组织工作者效率和能力以及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同志著的《人事心理学》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关于人事工作方面的心理学著作。王极盛同志根据我国国情和人事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在书  相似文献   

6.
地方高校新生UPI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姜伏莲 《心理科学》2004,27(2):483-486
对多所地方高皎新生UPI调查的筛选率、自杀意念、主要心理症状的选择率进行比较,发现:一类学生的筛选率分布在6.3%-40.08%之间,曾有自杀意念者在0.66%-3.30%之间.学校之间差异显著;主要心理问题有情绪和性格问题、强迫倾向、人际关系障碍等,在主要心理问题的性质上各有较高的一致性、仅在个别项目上和选择率上存在差异;从整体看师范与非师范之间、本科与专科之间并无规律性差别,论文还就各校测量结果的差异性与一致性的原因及高校UPI稠查与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正>校园心理剧由心理剧发展而来,是以心理剧的理论为基础,在校园环境下,由心理辅导教师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启发学生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解决自我心理问题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它集戏剧、小品、心理问题为一体,是一种既能帮助当事人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又能让其他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式。近年来,我国患自闭症、孤独症的中学生日益增多,校园中,青少年学生自杀、暴力等犯罪问题突出,我们面临的教育形势极为严峻。初中  相似文献   

8.
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研究员在研究影响高考的20个因素后发现,排在前四名的因素分别是:考试中的心态、考试前的心态、学习方法、学习基础。 高考既是打知识战也是打心理战,所以,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每个考生的愿望,那么,怎样才能具备呢?  相似文献   

9.
过去十年中学生SCL-90调查结果的元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范会勇  张进辅 《心理科学》2005,28(6):1424-1426
选取31篇有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都用了90项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用元分析方法对报告的数据进行了重新处理和分析。结果发现(1)平均效果量在-0.44到-0.15之间,即是以中学生常模为标准,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心理并非不健康。(2)报告质量效应和出版年代效应显著,分别能解释效果量变异的26.6%和19.7%。显示原始报告的出版年代、发表刊物的等级等特征对其报告的SCL-90得分有系统影响。(3)出版年代效应显著显示以往研究报告SCL-90得分可能有随年代的推进而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原因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0.
农村初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俊杰 《心理科学》2001,24(3):367-367,347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日益突出。国内许多调查表明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令人担忧,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到初中学生15%—20%左右。在我国,农村初中学生占大多数。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同时。不仅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给家庭造成负担。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有位心理学家断言,人群中有90%的人在不同阶段都可能存在着心理方面的困扰。心理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心理热线应运而生,一些心理学专家定期举办讲座,综合医院先后开设了心理门诊,这一切都已经不足道了,但由此而产生的一种倒置现象颇值得注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家庭环境和教师支持对中学生学业拖延的影响机制,采用中学生家庭环境问卷、学生感知教师支持行为问卷、基本心理需求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和中学生学业拖延问卷对74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环境、教师支持和心理资本均对学业拖延有显著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支持对学业拖延的影响力相当,而个体心理资本的影响力更大;家庭环境和教师支持还能通过基本心理需求满足与心理资本的部分链式中介作用来影响学业拖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医科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医科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医学院校应高度重视医科女大学生心理问题,并将女大学生心理教育纳为教学计划,建立起由不同方面组成的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的心理教育体系,全方位提高医科女大学生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深入:一方面有调查表明,约15%左右的中小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在此背景下,多数学校为化解学生心理困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了专或兼职心理教师.但目前很多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实际情况却是门庭冷落、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发挥相应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考试活动绩效影响因素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晓路  江琦  简福平 《心理科学》2004,27(6):1397-1399
对57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路径分析结果建立初始模型.通过竞争模型的比较,建立了中学生考试活动绩效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家庭因素和考试心理素质对考试活动绩效有直接效应,而学校因素、自身因素和考试心理问题与考试活动绩效之间存在间接效应;学校因素、自身因素和考试心理问题互为中介分别通过家庭因素和考试心理素质对考试活动绩效产生间接影响;考试心理素质和家庭因素互为中介对考试活动绩效产生影响。通过对超水平发挥组和发挥失常组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组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具有一致性,但是变量间的路径系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教师职业压力及自我心理调控策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赵建华 《心理科学》2002,25(3):373-374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一方面给中学教师带来了新的发展和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一些教师由此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据英国的调查表明:有1/5~1/3的教师感受到巨大的职业压力;美国的调查研究显示:78%的教师感受到职业压力,有37%的教师有严重精神紧张和焦虑情况。另据杭州市教育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显示:有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太大,并且有13%的教师存在各种心理卫生问题,其中小学为9%,初中高达15.6%,高中则为13.4%。正是由于社会文化、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因此,提高中学教师的心理素质,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有关部门先后对某省18所中学、58所小学随机的万余名学生进行了科学的心理检测,结果表明,有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的表现,5.3%的中学生存在心理疾病,接近30%的学生心理素质处于不及格的水平,优秀或良好者仅占8.2%。(摘自1999年3月10日《北京教育报》第3版)这组数据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汉、裕固族中学生心理应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及其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对274名汉、裕固族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汉族中学生学习压力大于裕固族中学生,裕固族中学生人际关系压力大于汉族中学生,但仅在丧失因子上差异显著。2.汉、裕固族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整体较差;3.汉族中学生心理应激与社会适应能力呈显著负相关,裕固族中学生心理应激与社会适应能力呈较低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启庚  陈勤 《心理科学》2002,25(4):495-496
自本世纪三十年代起,就开始有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陆续发表。例如关于小学生状况,威克曼(Wickman)、罗杰斯(Rogers)、门什(Mensh)的调查发现,在小学生中超过12%的人严重社会适应不良、20—42%的人存在一定的适应困难;关于小学生情绪问题的状况,斯坦特(Stennett)的调查认为大约有22%的人具有“中等或严重的情绪缺陷”,艾伦(Allen)等则认为有三分之一或较多的小学生存在过分敏感、好发脾气、嫉妒、恐惧和冷漠等情感方面的问题。国内八十年代也开始实施全国范围的协作研究,1981年叶广俊对北京473名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心理问题的阳性检出率为17.3%,1982年葛伯魏和徐建成对487名上海市小学生的调查结果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1.1%,其它省市和农村也有报道,都证明了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艾滋病患者持续上升。艾滋病不仅损害了人们的躯体健康,也同时损害了人们的心理健康,引发心理危机。观察300例患者发现:抑郁症41.3%、焦虑症31.4%、报复心理20.0%、麻木8.3%。艾滋病的防治不仅仅是治疗肌体病痛的问题,还应该治疗患者的心理问题。因此运用系统论对艾滋病人心理问题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和剖析,动员患者及全社会行动起来,才能达到对艾滋病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