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纯阳子吕洞宾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八仙中名气最大的一位。吕洞宾济世度人的事迹,自五代宋初以来,广为流传。学界对吕洞宾的生平及度人事迹,已作过一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中,社会交往的作用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四个方面说明人的本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交往。一、社会交往是人的类本质形成的前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有三个重要论断,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  相似文献   

3.
有一位叫兹格尼克的美国心理学家从一项心理实验中得出结论:人们对于一些已经完成的事情比较健忘。因为“完成欲”已得到满足,而对未完成的工作则在脑海中萦绕不止。于是,心理学家把“人倾向于把一件事情做完”的心理称之为“兹格尼克效应”,又称“自圆心理”。自圆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你不妨试一下用一笔画个圆圈,在交接处有意识地留一段小空白,那么,当你回过头来再瞧一下这个圆吧,总觉得有点别扭,脑子里就会闪出要填补这段空白弧的意念。因为你总有一种未完成的心态,竭力寻求终结途径,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就是“自圆心理”。正因为人有自圆心理的欲望,人们总是千方百计想把事情办好,办得有始有终。每当干好一件事,或达到  相似文献   

4.
蒲公英     
有一个人的房前有一小片草地,绿草茵茵,这个人非常喜欢这片草地。但突然有一天,他发现草地上长出了一片片的蒲公英。不管怎么努力,他始终无法清除那些蒲公英,而且那些蒲公英还越长越茂盛。这个人不得不写信请教一位著名的园艺师。信中他历数了自  相似文献   

5.
张策 《天风》2001,(5):8-9
“自以为义”是主内同道比较熟悉的一个话题,也是人的罪性中最常见的一种罪。路加福音18章9-13节记载的主耶稣设的一个比喻,法利赛人和税吏的祷告,这是针对人的自以为义说的。但不知大家注意没有:我们每个人,即使是在悔改重生之后,也都或多或少地沾染这种罪。不然,就不好理解——为什么有些教会有嫉妒、  相似文献   

6.
一、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会成熟?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人是生命的最高形式,人的成熟区别于飞禽走兽,有两种自义,一种是生理成熟,譬如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身体形态、结构、机能都达到了趋近完善的状态;另一种则是心理成熟,譬如人的智力、情绪、社会适应性都达到了较佳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法音》1992,(11)
8月13日,青海省佛教协会召开三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会议由会长阿嘉活佛主持,与会的常务理事19人,理事2人。会议选举张星为省佛协副秘书长。群增多杰秘书长在工作汇报中说:自去年三届一次常务理事会后,省佛协主要在全  相似文献   

8.
论自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爱 ,是美德伦理学的一个基础性范畴 ,表达着人的一种最重要的基础美德。自爱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 ,但主要是两方面即爱肉体物质的自我和精神道德的自我。自知、自主是自爱的基础 ,自卫、自尊是对自爱的维护 ,自立、自强是自爱的行动 ,自超、自善是自爱的目标 ,而自控、自由才是自爱实现的舵手、航向以及所要达到的自爱的境界。如何在道德生活中激发、追求、实践、保护人的自爱心理品质 ,是美德伦理学和道德教化所要着力研究的问题。人的道德进步的起点和主体精神动力源于人的自爱心。  相似文献   

9.
青春有痕     
一个滴雨的夜晚,我窝在暖暖的被窝里翻阅《心理世界》,这是本很让人喜爱的杂志,给了我很多的启迪,我一直深怀感激。书中一篇《绿围巾的哀歌》,让我的思绪回到了从前,那些自以为长大,自以为有了丰厚情感的青涩岁  相似文献   

10.
幸福三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幸福 :宿命与选择人总是追求幸福 ,如果这一判断具有不证自明的公理性 ,那它必定意味着 ,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的宿命 ,人的天性。人并非在痛苦和幸福中“选择”了幸福 ,人在特定时空中对痛苦的选择 ,或是因为他把痛苦视为达致幸福的手段 ,或是因为他把痛苦本身视为幸福。与“痛苦”相反的体验不是幸福 ,而是“快乐”。人可以在痛苦和快乐中进行选择 ,但不能 (在“事实”而非“价值”的意义上 )回避幸福。人不能不“选择”幸福。为了孩子的幸福而含辛茹苦的母亲 ,为了逃避现世而削发苦行的僧人 ,为了健康而节制饮食的胖汉 ,甚至 ,为了解脱而…  相似文献   

11.
孟子的"不忍人之心",是其"仁政"思想的价值核心所在。"政治行为"因以人为其行为的对象,故而其自身的正当性与人日常行为的价值源头紧密连接在一起。人因有不忍人之心而后有不忍人之行,有不忍人之行而后有不忍人之政。围绕着这一价值源头,于"君",孟子有着一种道德操守的必然诉求;于"政",这一必然诉求则于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客观化为具体的法令制度;于"民",孟子则本着顺遂人之常情的态度,强调通过制民之产以导民向善。善、德、政三者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是环环相扣的自本至末的逻辑扩充关系。孟子的这一认识,在当今建立法治社会的进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然”之意义——一种海德格尔式的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的哲学传统中 ,“存在”问题自巴门尼德以来一直是哲学家关注的中心。“存在”(einai,esse ,sein ,毢tre ,be)本是西语中的系词。这样的系词严格来讲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这便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误解 ,仿佛中国人以其母语少用系词之故 ,难以提出类似的  相似文献   

13.
自1982年美国哈佛大学吉利根教授提出关怀伦理以来,关怀伦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新崛起的关怀伦理提倡以关系为基础,反对以原则为基础。以原则为基础的伦理学认为道德判断要基于普遍的原则并以一种无偏见的方式应用于每一个人,这其实是把人抽象化,忽略了处于具体情境中  相似文献   

14.
身处纷纷扰扰的世界,一个有智慧的人,对于人生、功名、应采取什么态度?如何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既幸福又有价值呢? 一个人如果有一种平静欢愉的气质、健全的体魄、并有理智清明、洞察事理、意欲温和、心地善良的心理,这些都不是身份财富所能代替的。有了这些,即使在贫乏的环境中也能怡然自  相似文献   

15.
《易传·系辞》中以"日月之道,贞明者也"表达了其对政治的一种思考。日月交错不息,光照万物而不已。为政者法日月之道,其由"明"来沟通天地,使得天地不闭塞,由此居于天地之间的人们才不会受限于人的机制,为其现实社会所固化,而可能向着更为广阔的天地之道敞开自身。为政者以"明"来治理天下,其最终的目的是天下之人自明其德,从而将治天下转化为了每个人自治自正的过程。个人的自明不已源于人所本有的自然之性,天地交通无碍则"明"自显,个人之性命因而能够各得其正。王者以开通天地之道为务,积极营建富有生机的天地之境域,万物于此相互沟通而无阻,明王治天下的政治智慧从而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医学奖中多人获奖年介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诺贝尔医学奖中,有许多年份多人获奖。自1901~1997年,颁奖88年(有9年未颁奖),多人获奖52年。且有愈益增多的趋势。自1901~1939年,颁奖33年,两人获奖的8年,占24%,尚无三人获奖年;1940~1959年颁奖17年,多人获奖11年...  相似文献   

17.
《易传·系辞》中以"日月之道,贞明者也"表达了其对政治的一种思考。日月交错不息,光照万物而不已。为政者法日月之道,其由"明"来沟通天地,使得天地不闭塞,由此居于天地之间的人们才不会受限于人的机制,为其现实社会所固化,而可能向着更为广阔的天地之道敞开自身。为政者以"明"来治理天下,其最终的目的是天下之人自明其德,从而将治天下转化为了每个人自治自正的过程。个人的自明不已源于人所本有的自然之性,天地交通无碍则"明"自显,个人之性命因而能够各得其正。王者以开通天地之道为务,积极营建富有生机的天地之境域,万物于此相互沟通而无阻,明王治天下的政治智慧从而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一种称作协同学的跨学科研究新方向正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协同学这个词是从古希腊语中借用来的,它标志开放系统中大量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的、集体的或合作的效应。很久以来人们就知道许多这类协同效应,例如在物理学中。此外还发现,这些效应产生新的稳定结构和自组织。自组织过程在控制论和系统技术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研究,但是它们所分析的只是由人为了一定目的而专门构造的自组织技术系统,以及部分的生物系统。协同学与此不同,它提出了更广泛的任务。它力图阐明在具体性质极不相同的系统中产生新结构和自组织的某些共同规律。同时它力图揭示合作效应得以产生的特殊机制,这种合  相似文献   

19.
人的“自我和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除了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外,还应该包含人的自我和谐这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人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已成为突出的问题,并且为理论界长期关注。这种分裂和矛盾在我国的现阶段又有其特殊表现。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就要面对现阶段还存在“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的现实,追究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寻求在当前的具体历史条件下解决(或缓解)这一问题的方式,使人的自我不断趋向统一、完整、和谐,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一自从人的自我意识产生,就开始有了人的自我分化乃至自我矛盾,这种分…  相似文献   

20.
自义与自卑     
音歆 《天风》2005,(5):36-37
根据福音书的记载,耶稣经常藉着比喻来讲解上帝国的奥秘和一些道理。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某些类似的事物来对比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路加福音18章9-14节记载耶稣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自义与自卑的道理,这个比喻中讲到有两个人在圣殿里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另一个是税吏。这两个人无论在宗教方面、道德方面的地位和影响都是截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