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毅平  黄柏兰 《心理科学》2013,36(5):1031-1036
采用错误再认范式,考察了心理距离是否影响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自发特质推理。实验1采用2(配对类型:图片-可推测的特质词、图片-不可推测的特质词)× 2(空间距离:近、远)的混合设计,要求被试判断特质词是否在前面的行为句中出现过,以探讨自发特质推理形成情况。结果表明,与近空间距离相比,被试对远空间心理距离的行为主体产生了更多的自发特质推理。实验2采用2(配对类型:图片-可推测的特质词、图片-不可推测的特质词)× 2(时间距离:近、远)的混合设计,被试反应与实验1相同。结果发现,与近时间心理距离相比,被试对远时间心理距离的行为主体产生了更多的自发特质推理。实验结果提示远心理距离比近心理距离更利于自发特质推理,并在解释水平理论的框架内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应聘者面孔对招聘决策的影响以及在招聘领域验证自发特质推理对决策行为的影响,网络招募235名被试,采用2(面孔亲和性:高、低)×2(面孔能动性:高、低)的被试内设计进行模拟招聘情境的实验。结果发现(1)对中学教师的应聘者,面孔亲和性特质高和能动性特质高时招聘意愿更高。(2)对法官的应聘者,面孔亲和性特质低和能动性特...  相似文献   

3.
刘晨  温芳芳  佐斌 《心理科学》2019,(1):150-156
面孔—特质推理(face - traits inference)是知觉者凭借面孔推断他人特质的心理过程。面孔特征、构型以及表情是特质推理的主要线索。其心理机制可从生理、进化和认知取向等方面进行解释。以往研究发现,面孔-特质推理具有适度准确性。其准确性主要受到知觉对象的面孔吸引力,知觉者的身心特征、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情境也是影响准确性的重要因素。未来研究需在面部线索、准确性指标、准确性的影响因素以及理论框架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知识和试题双重结构模型"重构成"推理题与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其主要观点包括:(1)"双重结构"是指在人类的推理加工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结构,即"推理题的内在结构"和"推理者的推理知识结构";(2)推理者对完成推理任务所需要的"推理知识"的理解水平决定其推理性质是属于"理性加工"还是"非理性加工";(3)判定推理结论的过程中存在"形式"和"内容"两种判定标准,并由此决定其推理性质是属于"逻辑加工"还是"非逻辑加工"。  相似文献   

5.
自我神经基础的探讨常基于自我相关加工的研究, 涉及皮质中线结构各个脑区甚至全脑协同作用。内侧前额叶皮质及其次成分在自我相关加工中发挥重要作用:腹内侧前额叶皮质较多支持默认模式下的自我加工、自我信息的觉察和“在线”自我加工, 背内侧前额叶皮质主要参与有意识的自我参照加工、自我信息的评价和“主导的”自我加工。在自我-他人表征中, 自我-他人表征的情感性、认知性和文化性因素均调节内侧前额叶皮质及次成分的活动。未来在动态的时间和人际背景中解析自我加工的神经机制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刘庆明  姚本先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5):149-150,193
隔代抚育中出现了普遍的隔代“亲”现象。本文分别从文化传统(血缘宗亲)、心理需求、社会现实、补偿心理等几个方面来阐述隔代“亲”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佛教东传中国,逐渐表现为具有中国文化形态的宗教特点,其中尤以禅宗“中国化”的特色最为鲜明。禅宗的建立是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在继承印度佛教伦理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文化道德观点的吸纳与超越,禅宗自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伦理体系。禅宗伦理体系庞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伦理关注与主张,本文仅针对伦理学最基本的课题一道德的善与恶,从宏观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2005年夏天,中国上空最响亮的声音是什么?毫无疑问是“超级女声”。06年超女开始拉开海选大幕。从15万少女前赴后继的海选开始,这个由湖南卫视推出的娱乐节目几乎在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千家万户。其受拥护的年龄跨度从正在读书的小学生到七八十的老人,职业从“庸俗平凡”的大众,浸润到对媒体充满刻意批评的业内清高人士。累计达数千万条的短信支持,4亿观众的狂热追捧,数以百万的网络跟贴,使它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当年文化界的标志性事件。比赛中,无论是媒体还是观众,绝大多数对包括民族唱法在内的高雅艺术表现出一种令人恐惧的冷漠。而多少年…  相似文献   

9.
在概括介绍基于‘值’选择这一启发式决策模型的基础上,该文结合东西方文化中报的运作规范,诸如强制性与义务性、报大于所施以及人际交往的长期性和连续性等,同时融入社会交换理论、合作进化理论,对基于‘值’选择模型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推断与基于价选择范式相比,个体遵从基于‘值’选择范式做决策将可能在未来获得更大收益。  相似文献   

10.
成人在某些情况下推理他人心理状态时也会像较小的儿童一样出现自我中心化。本研究通过控制完成心理理论任务的反应时间,比较成人被试在有/无时间压力情况下推理他人心理状态时行为表现上的差异。其中,实验1选取24名大学生被试进行指示交流任务(考察视觉观点采择),实验2选取76名大学生被试进行成人版意外地点任务(考察错误信念理解)。结果发现,在限制反应时间的条件下,被试会更加自我中心化。两个实验的结果支持了成人推理他人心理状态可能是一个两阶段的加工过程的假设,即先自我中心再调整:首先以自我心理状态进行自我中心锚定,然后(若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存在差异)克服自我中心,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1.
心理社会安全氛围(Psychosocial safety climate,简称PSC)指员工对组织是否重视员工工作过程中与心理健康和安全相关的政策、规程和行为实践的共同感知和看法.回顾相关研究,对PSC的理论建构、测量方法、效度验证及PSC在工作要求-资源模型(Job Demand-Resource Model,简称JD-R模型)中的作用机制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JD-R模型完善的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并提出PSC理论与测量工具完善、工作要求与工作资源层次匹配、考虑组织外及个人因素、开展本土化研究等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职业道德与行业风气的关系,实质上是个体道德与群体道德的关系问题。它们的区别性表现在:前者追求的是职业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后者追求的是职业群体道德风气的净化。它们的联系性表现在:只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每一个职业工作者的品德素质,才能树立良好的行业道德风气,使职工群体的道德水平得到提高;反之,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西方绘画长期的发展,致使在绘画造型语言上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性。"镜像"可以说是西方绘画造型语言的一大特点,目的是为了达到对视觉效果的追求。而"物感"则是东方绘画造型的一例典型,是为了实现感官体验的把握。两者虽然都是将客观事物作为生成艺术"感应"和"提炼"的形象素材,事实上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此,要更好地了解中西绘画的形象造型,需准确掌握两者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对空间推理的研究有助于探明其加工机制以及验证心理逻辑理论和心理模型理论。行为研究通过考察多种影响空间推理的因素(如心理模型数量、前提的对象顺序等)证实了心理模型理论的预测。脑成像的研究表明,空间推理活动主要激活枕-顶-额脑区网络,顶区可能是推理的特异性脑区。研究的结果同样支持心理模型理论。未来的研究应该整合演绎推理的不同理论,加强对不同演绎推理任务的研究,并将脑成像技术与EEG或ERP结合起来,进一步探明人类空间推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人际信任渗透在社会交互的各个方面, 是促进和维持合作的重要基石。以往研究者借助信任博弈范式, 主要探讨了人际信任的理论模型、生物基础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近年来, 研究者开始将计算模型应用于信任博弈的数据分析中, 深入挖掘人际信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将计算模型与神经影像技术结合, 加深对信任行为背后脑机制的理解。目前将计算模型应用于信任博弈范式中的研究主要针对“信任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科学问题, 未来要进一步发展计算模型方法, 结合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 应用于精神疾病人群中, 以深入理解正常和异常信任形成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6.
“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如何实现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是中国心理学工作者们长期探索的课题。最近,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关于心理和谐概念的提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1]中首次阐述了社会和谐与心理和谐的关系,并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中共中央文件如此论述心理学问题还是第一次,这不仅对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且对于我国心理学界实现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努力提供了重要契  相似文献   

17.
该文对Johnson—Laird的心理模型理论从心理模型的含义、表述该理论的一组原理、推理过程、该模型对推理结果的预测等方面作了综合评述,并对该理论在不同推理形式的心理模型描述方面作了解析。在充分肯定该模型对推理心理学的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的同时,也指出了这一模型在理论表述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心理理论”是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迄今已积累了大量行为研究的证据。心理理论具有领域特异的模块化认知机制,脑成像研究中也发现心理理论任务激活前额叶皮质等多个模块区域。论文阐述了真实表征与错误信念、心智互动等心理理论推理的神经机制,总结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齐星亮  陈巍 《心理科学》2013,36(5):1261-1266
共情-系统化(Empathizing–Systemizing, E-S)理论是自闭症研究领域中的新兴理论,是对“心盲”理论的扩展。该理论认为自闭症个体的共情缺损,系统化无损甚至超常,并用这两个心理机制全面地解释了自闭症的社交障碍和沟通障碍两种社会性特征以及兴趣狭窄、行为刻板和能力孤岛三种非社会性特征。文章概述了共情-系统化理论的形成过程、证据以及该理论与其它重要理论的关系,并就共情和系统化的关系、共情和系统化的生理基础以及共情-系统化理论对自闭症治疗的启示等问题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20.
幸福体验是国内外学者与管理实践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和资源保存理论,通过分阶段收集834名在职工作人群样本,构建并检验了"工作影响员工幸福体验的双路径模型"。研究发现:(1)工作要求通过工作-家庭冲突的完全中介作用,负向影响员工幸福体验的资源损耗路径;(2)工作资源通过工作-家庭促进的部分中介作用,正向影响员工幸福体验的资源增益路径;(3)工作资源中的上司支持缓冲工作要求对工作-家庭冲突的正向影响;(4)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交互影响员工幸福体验,高要求高资源的工作组合下,员工的幸福体验水平最高。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工作影响员工幸福体验的内在心理机制,提出工作资源作为"利之刃"和工作要求作为"伤之刃"共同影响员工幸福体验的"双刃效应"。这些研究发现对于管理实践如何提升员工幸福体验也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