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中性抽象名词探测在再认测试和自由回忆条件下的自我选择权效应。实验一采用选择与迫选的方式考察抽象名词在再认条件下的自我选择权效应;实验二进一步验证被试在我选择和他选择条件下对抽象名词的自由回忆的差异。结果表明:无论在再认测试还是自由回忆测试,被试对自我选择的抽象名词的记忆数量都显著高于迫选和他人选择条件下的抽象名词记忆的数量,中性抽象名词表现出了自我选择权效应,拓展了前人使用假词时在自由回忆条件下未表现出自我选择权效应。因此,自我选择权效应在自由回忆条件下可以存在于抽象名词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2.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代词所确定的所有权关系对记忆的影响。实验1为2(参照条件:我的与他的)×3(报告类型:主试跟读、被试跟读与被试自己读)的混合设计,实验2为2(参照条件:我的与他的)×2(报告顺序:自己先报告与他人先报告)的被试内设计。实验中被试按相应的要求报告物品的所有权关系。结果发现,被试对自己的物品的回忆成绩显著高于对他人物品的回忆成绩,表现出所有权效应,说明即使由代词确定的虚拟所有权关系也对记忆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采用随意编码的研究范式验证随意编码条件下自我参照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否是自我积极偏差以及由自我积极偏差引起的注意。设计了2(参照条件:自我与他人)×2(形容词效价:积极与消极)的三个实验,分别是实验一效价与参照条件都是组内变量;实验二效价是组内变量,参照条件是组间变量;实验三效价是组间变量,参照条件是组内变量,三个实验结果均发现:自我参照条件下人格特质形容词的再认率显著高于他人参照条件;消极效价词的再认回忆率显著高于积极效价词;参照条件与形容词效价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果说明,自我参照效应的发生不依赖于与他人参照条件的比较而产生;消极效应也不依赖于积极效价词的存在而发生;注意可能是随意编码条件下自我参照效应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王凌云  张明  隋洁 《心理学报》2011,43(5):494-499
研究使用外显面孔再认实验(实验一)和内隐面孔感知实验(实验二)检验自我参照框架是否是自我面孔加工优势出现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假设。具有不同朝向(左或右)的被试自己面孔和朋友面孔呈现在视野中央, 实验一中, 被试的任务为参照自我框架(观察者角度)或他人框架(被观察的像的角度)判断自我面孔的朝向(忽视朋友面孔), 或者判断朋友面孔的朝向(忽视自我面孔); 实验二中, 被试的任务为参照自我框架或他人框架判断所有面孔的朝向。结果表明:自我参照框架促进自我面孔加工优势的出现, 而他人参照框架消减自我面孔优势, 这种效应稳定地存在于外显和内隐两项任务中。并且, 自我参照框架对自我优势效应的促进作用不依赖于面孔刺激背景。  相似文献   

5.
曲折  丁玉珑 《心理学报》2010,42(2):193-199
应用DRM范式, 研究单个汉字语音关联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实验一中, 学习阶段呈现的各字表汉字与未呈现的诱饵字具有相同音节。再认测试发现, 被试对诱饵字产生了明显的错误再认。实验二发现, 当各学习字表内的汉字拥有相同声母或相同韵母时, 被试对相应的两种诱饵字也能产生明显的错误再认, 并且其效应与音节相同时基本一样。这些结果说明, 汉字的语音关联可以诱发错误记忆现象, 但其效应并不随语音相似度的增加而增加。研究提示, 错误记忆可以来源于较低层次的基于知觉的加工; 中文语音网络虽然易于激活, 但激活程度有限。  相似文献   

6.
自我参照范式是探索自我认知发展的重要范式,找到一个可靠方法获得一份稳定结果一直是儿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研究以3岁至5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所有权参照进行编码、图片再认和源判断进行检测。为了结果的稳定可靠,每位儿童需要参加4次测验。结果显示,图片再认上4岁、5岁儿童出现自我参照效应,源判断上3岁、4岁儿童出现自我参照效应。对源判断结果分析发现,自我参照成绩在各年龄组间保持不变、他人参照成绩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二者发展趋势的差异是5岁儿童源判断上没有自我参照效应的主要原因。以上结果说明,3~5岁儿童普遍存在自我参照效应,但测验方法会影响该效应的表现年龄;其次,自我源判断能力的发展早于他人,3~5岁之间他人源判断能力是在持续提高的;另外,4次测验间的比较证明,源判断测验较之再认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采用"对回忆的再认"范式,从输出监测的角度考察了操作效应的提取机制。实验1结果显示,被试操作任务条件下的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成绩缺乏首因效应,却拥有扩展的近因效应;被试操作任务条件下的"对回忆的再认"成绩显著差于语词任务下的成绩,差异具体表现在组块2~9、10、11和12上,表明在上述组块,被试操作任务条件下的提取存在自动突显,即操作效应得益于这些组块在提取时的自动突显。实验2结果显示,在类别测验下,被试操作任务和语词任务的自由回忆成绩拥有相似的系列位置曲线,而"对回忆的再认"结果同实验1。研究认为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效应与自动突显机制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而"对回忆的再认"范式则能敏感地测量出操作效应的提取机制。  相似文献   

8.
研究采用学习-再认范式考察空间距离如何影响自我参照加工。首先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索不同空间距离怎样影响自我参照加工的过程, 再结合再认测试验证影响的稳定性。结果显示:(1)学习阶段, 近空间距离在晚期认知加工阶段对自我参照加工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并且在再认测试中得到了验证; (2)研究结果同样也发现了学习阶段近空间距离对他人参照加工的增强作用, 但未在再认测试中得到验证。本研究证实了近空间距离能够促进自我参照更加精细化加工, 拓展了对自我参照加工的认识和自我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研究基于不同任务的自我参照效应对探讨儿童自我—他人的区分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三个实验探讨了4~9岁儿童出现自我参照效应的时间。研究操纵了由自我所有权和自我参照评价引发的两种自我意识:以物体为基础的自我意识和以概念为基础的自我意识。实验1用所属物的类别任务、实验2和实验3使用特质评价任务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5岁儿童记自己的物品比别人更多,表明儿童能以物体为基础区分自我与他人;(2)7岁儿童出现对自己人格特质形容词的记忆优势,表明儿童能以概念为基础区分自我与他人。研究结果证明了在儿童区分自我与他人的过程中,自我所有权为基础和自我参照评价为基础的自我意识存在明显的分离。  相似文献   

10.
牛盾  赵婷 《心理学探新》2005,25(4):26-30
研究探讨言语-表象维度认知风格对外昱、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实验采用不同认知风格(言语型和表象型)的被试,以抽象名词和具体名词为测验材料,运用了Jacoby加工分离程序。结果发现:言语-表象维度认知风格对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与外显记忆不同。(1)表象型被试和言语型被试在识记抽象名词时外显记忆成绩差异显著;(2)言语型-表象型认知风格没有导致内隐记忆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1.
自我参照会影响提取诱发遗忘。不同文化背景下这种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特别是现实宗教文化中的重要他人能否到自我结构之中,则很少有研究涉及。当前研究采用了提取诱发遗忘的标准范式,以回汉大学生为被试,通过实验考察了提取诱发遗忘现象在不同参照条件下的加工规律。结果发现,回族被试在自我参照和阿訇参照条件下没有出现提取诱发遗忘,而在一般他人参照条件下出现了提取诱发遗忘现象;汉族被试在自我参照条件下没有出现提取诱发遗忘,而在阿訇参照和一般他人参照条件下则出现了提取诱发遗忘现象;这表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自我参照效应是一种普遍的规律;宗教文化中的重要他人可以被宗教信仰者整合到自我当中,并且在提取诱发遗忘加工过程中产生了阿訇参照效应。  相似文献   

12.
杨志新 《心理科学》2008,31(2):392-395
该项研究探讨被试对听觉词源检测和再认的差异性,并比较了男女被试的源检测和再认情况.实验以两字汉字词为记忆材料,设计了三个因素.性别因素指男女被试性别水平;声源因素设计了男性和女性两种声源呈现听觉词,为组内设计;学习因素为两个水平的组内设计,水平一是偶然学习,水平二是重复学习,也为组内设计,该因素考查学习效应.研究分别统计两种声源词的再认和源检测成绩,结果分析显示:被试源检测的学习效应显著,而再认的学习效应不显著;两种声源词的源检测差异显著,而再认的差异不显著;同类测试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两种测试之间相关不显著;偶然学习条件下,男女被试对男性声源词的源检测差异显著.研究结果提示,源检测的内部认知过程不同于再认,并且两种性别人群的源记忆可能存在某些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高娟  王鹏  王晓田  孙倩  刘永芳 《心理学报》2020,52(5):633-644
以福利权衡率(WTR)为利他程度的指标, 通过3个实验逐步深入地考察了得失情境下他人参照点及心理距离对自我-他人利益权衡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表明, 得失情境并未改变被试的WTR。实验2引入他人底线、现状和目标三个参照点变量, 发现被试获益情境下的WTR高于损失情境, 且WTR从高到低依次为他人临近底线、目标和现状; 他人临近底线时, 被试在获益情境下的WTR高于损失情境, 而他人临近现状和目标时, 个体在得失情境下的WTR无显著差异。实验3进一步引入心理距离变量, 发现心理距离较近他人的WTR高于较远他人, 且与得失情境和参照点发生了复杂的交互效应, 得失情境的主效应消失了, 但总体上并未改变实验2发现的参照点效应。这些结果对于更深入地理解得失不对称效应、三参照点理论及社会折扣和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研究的相关发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四个实验,通过整体呈现刺激的新范式探究注意在纯粹所有权效应发生中的作用。实验1要求被试在词表背面写上自己的名字,结果表现出明显的纯粹所有权效应和积极效应。实验2不要求被试在词表背面写上自己的名字,而是加入触摸的动作,结果没有发现纯粹所有权效应。实验3通过“反复交换词表”从而激发被试更多的注意资源以加强自我与词表之间的联系,结果也发现了纯粹所有权效应和积极效应。为控制积极效应对纯粹所有权效应的影响,实验4以代表物体名称的中性名词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实验1与实验3的程序,结果也发现了显著的纯粹所有权效应。结果表明:整体呈现实验刺激的新范式可以用于探究纯粹所有权效应;注意可能是纯粹所有权效应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5.
实验用实字、虚字、与被试自身相关字三类汉字作刺激材料,将直接测量(再认任务)和间接测量(喜好判断任务)进行匹配,考察了被试对不同类别汉字在两种测量方式中的反应。结果发现:实字和虚字间在各种不同的实验处理中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中性汉字和自我关联汉字都在直接测量的两种注意水平间产生了显著差异,而在间接测量时未产生显著差异;“拥有效应”的作用不是单向的,当自我关联汉字处于注意焦点以外的位置时,直接测量出现了反转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合作与竞争行为及其不同的行为结果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采用三个实验:实验一让被试阅读合作或竞争故事,测量其自我参照效应,结果发现,阅读竞争故事的被试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参照效应,而阅读合作故事的被试表现出了他人参照效应;实验二让被试完成真实的合作或竞争游戏,结果发现,完成竞争游戏的被试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参照效应,而完成合作游戏的被试没有表现出自我参照效应;实验三操作合作或竞争游戏的结果(成功或失败),结果发现,不论是合作行为还是竞争行为,被试在失败的结果下表现出的自我参照效应比成功时更明显。整个研究表明,人际间的行为互动模式(合作或竞争)及其行为结果(成功或失败)对自我参照效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采用所有权范式和n-back范式,将70名大学生随机分为2组,2组被试分别完成1-back和2-back任务,探讨了工作记忆中自我相关信息的刷新特点。结果发现:(1)低记忆负荷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高记忆负荷,且反应时显著快于高记忆负荷。(2)自我物品与他人物品在正确率上无显著差异。(3)自我物品的反应时显著快于他人物品。这说明无论记忆负荷高低,在工作记忆刷新功能上始终存在自我加工优势,主要表现在对自我相关信息的刷新速度上。  相似文献   

18.
中国学生的自我面孔识别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朱滢  戚健俐  张剑 《心理学报》2004,36(4):442-447
已有研究表明大脑右半球具有自我面孔再认的优势。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观点,该研究使用面孔识别任务,以13名右利手的中国大学生为被试,测量被试对morphing面孔的左右手反应差异。给被试呈现第一张面孔向第二张面孔的morphing过程,当被试看到morphing的面孔更像第二张面孔时报告停止。研究有两个morphing过程:一个为由自我面孔向名人面孔morphing,另一个为好朋友面孔(熟悉的)向名人面孔morphing。结果表明当用左手反应时,被试倾向于把morphing的面孔识别为自己,研究中自我面孔再认的左手优势与已有的发现一致。另外,研究还发现在一定trials条件下,熟悉面孔再认也具有左手优势,这一结果与西方被试的结果不一致,但东西方被试对熟悉面孔再认的差异与独立型自我和互倚型自我的观点一致。该文认为神经心理学有关自我的研究可能需要考虑文化和情境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以3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负性词语和中性词语,考察负性情绪项目对被试定向遗忘效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项目法定向遗忘实验范式,通过被试对负性词语和中性词语的再认成绩考察负性词语的定向遗忘效应。结果显示,负性词语和中性词语在记住和遗忘提示线索条件下再认成绩差异显著。但是在遗忘提示条件下,被试对中性词的再认率要显著低于负性词。因此,被试对负性词语和中性词语均可产生显著定向遗忘效应,但负性词的定向遗忘效应要小于中性词。  相似文献   

20.
四岁儿童的自我参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4岁儿童的自我参照效应。实验1与实验2分别采用3(4岁、5岁与7岁儿童)×2(自我参照与他人参照)与2(3岁与4岁儿童)×2(自我参照与他人参照)的混合设计。120名被试对物品进行所有权(ownership)识别并报告"这是我的××"或"这是李明的××",然后将图片放入相应的纸盒并再次报告,两分钟后进行自由回忆。结果显示:(1)自我参照条件下4岁组、5岁组与7岁组儿童自由回忆率有显著差异,他人参照条件下没有差异;(2)自我参照条件下4岁组儿童的自由回忆率显著高于3岁组,他人参照条件下没有差异。这说明,4岁儿童已经具有自我参照效应,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参照条件下的自由回忆率呈现递增趋势,表明儿童自我参照效应的发展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