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是政教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因教会介入公共教育而带来的争议贯穿现当代政教关系史。中西方因历史文化和宗教传统不同,政教关系大不同。历史上的中国,"亚细亚生产模式"培育出"大一统"中央集权型体制,形塑为国人"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敬天法祖"的"家天下"宗法制度和政治伦理格局,配以"敬鬼神而远之"、"重今生轻来世"的现实功用型人本主义理念,使得儒释道信仰成为维护皇权的教化手段:虽有多神崇拜和泛神化信仰形态的长期浸润,但屡遭"毁佛灭道"、"灭洋"、"非基"和"破除迷信"运动的冲击,从根本上堵塞了宗教发展为中华文化主体的历史路径。这既使泱泱中华难以熔铸出"一教独大"的宗教情怀,也使中国免于陷入西方式的宗教狂热。中国秉承史上"政主教从"、"教用于政"的政府管控宗教模式,日趋多元的文化生态及政教关系诸问题正冲击国人的理念,考验执政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是政教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因教会介入公共教育而带来的争议贯穿现当代政教关系史。中西方因历史文化和宗教传统不同,政教关系大不同。历史上的中国,"亚细亚生产模式"培育出"大一统"中央集权型体制,形塑为国人"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敬天法祖"的"家天下"宗法制度和政治伦理格局,配以"敬鬼神而远之"、"重今生轻来世"的现实功用型人本主义理念,使得儒释道信仰成为维护皇权的教化手段;虽有多神崇拜和泛神化信仰形态的长期浸润,但屡遭"毁佛灭道"、"灭洋"、"非基"和"破除迷信"运动的冲击,从根本上堵塞了宗教发展为中华文化主体的历史路径。这既使泱泱中华难以熔铸出"一教独大"的宗教情怀,也使中国免于陷入西方式的宗教狂热。中国秉承史上"政主教从"、"教用于政"的政府管控宗教模式,日趋多元的文化生态及政教关系诸问题正冲击国人的理念,考验执政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3.
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是政教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因教会介入公共教育而带来的争议贯穿现当代政教关系史。中西方因历史文化和宗教传统不同。政教关系大不同。历史上的中国.“亚细亚生产模式”培育出“大一统”中央集权型体制,形塑为国人“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敬天法祖”的“家天下”宗法制度和政治伦理格局。配以“敬鬼神而远之”、“重今生轻来世”的现实功用型人本主义理念。使得儒释道信仰成为维护皇权的教化手段;虽有多神崇拜和泛神化信仰形态的长期浸润,但屡遭“毁佛灭道”、“灭洋”、“非基”和“破除迷信”运动的冲击.从根本上堵塞了宗教发展为中华文化主体的历史路径。这既使泱泱中华难以熔铸出“一教独大”的宗教情怀.也使中国免于陷入西方式的宗教狂热。中国秉承史上“政主教从”、“教用于政”的政府管控宗教模式。El趋多元的文化生态及政教关系诸问题正冲击国人的理念.考验执政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4.
论政教关系的层次与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践 《宗教学研究》2007,1(2):132-144
在政教关系研究领域中,笼统地使用政治、宗教的概念,用“政教分离”或“政教合一”两种模式解释世界上一切政教关系现象,结果造成很多的误解。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没有对政教关系进行分层次的类型化研究。本文将政治体系分成政治权力、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三个层次,并将宗教作用于政治的不同层次而形成的政教关系分成政教一体、政教依赖、政教主从和政教分立四种类型。进而对每一种类型的政教关系的互动方式进行分析,对古今中外政教关系的特征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各种宗教在不同政治体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首先,我想强调的一个论点是:关于中国政教关系问题的研究,一定要切合宗教关系的中国国情。大家知道,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需要处理好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中国大多数人不信教,也有相当数量的人信仰宗教,需要处理好信教者与不信教者的关系;中国正处于社会深刻变革时期,诸  相似文献   

6.
王光海 《天风》2007,(23):38-41
政教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构建和谐政教关系对社会和谐至关重要.政教关系的含义较为复杂,详细剖析政教关系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是正确理解政教关系的关键.宗教对话是政教互动的一种有效形式."政、教、学"三方的宗教对话对构建和谐政教关系起着重要作用,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4,(5):97-103
对于中国政治秩序中政教关系的理解,应摆脱20世纪以来宗教化、意识形态化与知识化路径的限制,反思政教一元/二元、政教分离/合一等论说的格局缺陷。"政教相维"下的兼体分用,一方面指出儒家中国的文明安排中政治与学教持有同一个意义和价值的秩序,形成一个整体的生成维持结构,同时二者之间经由不同的秩序力量得以表达,其间有功能和机制的分工或分化。由此形成的文教是一种公共道理意义上的根本精神模式,既非西方文明语境中的宗教,也不是与现代"主义"政治配套的意识形态,更不是单纯的学术知识这一理性化形式。政教相维制体现出儒家思考秩序构成的独到精神。  相似文献   

8.
一、政教关系的概念 在具体探讨政教关系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关系的概念。从根源上说,政教关系问 题的产生和 政教关系学 说的确立都 主要发生在 西方。随着 基督教传入 中国,有关概 念和学说也 被引入。在 西方语言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政府实行开明、理性、实用的宗教政策,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有关政教关系的宝贵历史经验。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国家,但在其五千多年发展史上,中原地区几乎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严重的宗教迫害次数不多、时间也不长。这不能不说得力于中国古代政府实行开明、理性  相似文献   

10.
马丁·路德通常被视为政治保守的象征,在西方政治思想上备受争议。实际上路德针对中世纪晚期的政教乱象有着清晰的思考,并在实践中重建了宗教改革时代的政教关系。路德的国家观深深扎根于基督教的传统之内,对国家本质的认识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以"两个王国"与"两种治理"理论为基础,在政教关系上做出了对国家更有利的权力划分。路德认为世俗政府应该维护基督教信仰,教会应该专注于属灵事务,同时反对宗教战争,由此进一步划清了属世治理与属灵治理的界限,有利于近代国家世俗化的发展,奠定了近代政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政教关系模式处在英美两个对立极端的中间地位。1982年加拿大《权利与自由宪章》的颁布及司法实践带来革命性变革。《宪章》时代的法院,具有政策驱动性质,导致当代加拿大政教关系,在实质上迅速靠近南方邻居美国的路径。本文从政治、法律与宗教角度,结合法院宗教问题判例,紧扣宗教自由权与平等权的内在张力,探讨和分析了1982年《宪章》对当代加拿大政教关系的影响与重塑。  相似文献   

12.
周公的宗教信仰与政教实践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欲晓 《世界宗教研究》2011,(4):143-151,194
周公拥有大祭司、摄政王和政教宣化者的多重身份。在周公这里,周人的"上帝"崇拜与"天"之信仰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周公"以德配天"与"制礼作乐"的文化与制度创设,既表现出理性的精神,又洋溢着对神道的崇敬。周公的政教实践,贯穿着道德的理想,但仍与宗教信仰相配合。周公之信仰与政教实践,对后世儒教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时代政教关系是在世俗化背景下展开并逐渐趋向复杂化。与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政教关系相比,宗教的文化功能越来越得到各界肯定,但是宗教的功能逐渐复杂化和多样化。新时代由于国家的宗教政策得到调整,宗教发生了更具有时代性的转变,本文主要选取了宗教的政治化、法治化、在地化、制度化四个方面,介绍了新时代的政教关系特征,以此总结宗教的变化趋势。以上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彼此作用,塑造了新时代中国宗教实践和发展过程,有助于人们理解中国宗教范畴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今天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教关系,仍然需要注意,中国与欧洲的政教关系从内容到形式存在着众多差别。中国传统社会指1840年近代开始以前的中国。所谓中国政教关系的历史特点,是和外国相比  相似文献   

15.
宗教治理既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历史问题,又是一个全球性和时代性问题。以政教体制为基础,对世界宗教法律治理状况进行考察,具有存同辨异的学术价值。在政教分离体制下,法国坚持宗教严格义务取向的共和法治模式,美国采取宗教宽容的自由法治模式。在政教合一体制下,伊朗奉行真主统摄下的国家主义法治。在政教和谐体制下,新加坡着力构建维护宗教和谐的法律治理框架,我国的政教体制则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致力于依法构建积极健康和谐的宗教关系。  相似文献   

16.
欧洲的宗教与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有着不同模式的政教关系.宗教改革前,在拉丁传统的西欧国家基本上表现为罗马天主教与国家之间的二元较量,在斯拉夫传统的东欧国家基本上表现为东正教对国家的依附.宗教改革后,二元结构的终结,宗教与国家关系模式大相径庭.20世纪后,宗教信仰自由原则和政教分离的精神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冷战结束,欧洲宗教信仰分布上的变化和不同宗教势力的此消彼长给原有的宗教与国家关系带来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各国政教关系和宗教事务管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教关系的理解有不同层次,广义上的政教 关系应包含三对关系:意识形态层次上的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权力主体层次上的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社会事务层次上的宗教社会团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而狭义上的政教关系主要指宗教团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更多地属于实践层次上的关系,但在立论上则要同深层次的关系即教会与国家关系相关联。对 一、影响政教关系的主要因素在具体的实践中,政教关系体现为政府同宗教团体之间的关系。宗教立法作为政教关系的确定形式曾为而且仍为世界上一些国家所采用。法律确认使双方关系的模…  相似文献   

18.
西方国家通过确立政教分离原则逆转了与教会的关系,开启了政治现代化进程。分离的实质是限制教会染指政务。但历史表明,基于"神圣—世俗"二元化的政教关系并未完成宗教的去政治化。与此不同,中国的政教关系很早就实现了"以教辅政"的格局,但进入现代世界后仍面临着严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弩 《中国宗教》2021,(3):50-51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第二十四条重申"尊重和保护公民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坚持政教分离。"这一表述是对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四句话中"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进一步阐述。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它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论述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长期实践,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原理的运用,完善于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宗教工作实践,明确于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的法律法规之中,体现在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文件和具体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20.
不空的政教思想,包括佛法护国论、正法理国论和佛国本土论,其核心是政教互为利益,佛法护佑国家,国家扶持佛法,相得益彰。但能使国家扶持佛法,其前提在于佛法有益于国家,因而护国更为关键。正法理国是佛教的一种政治理想,佛法护持国家,国家也要以佛法理国,不空认为帝王必以大乘理国,保护正法,才能受到佛菩萨之护持。不空翻译《王法政论经》,提出具体的做法,还直接在奏表中加以阐释,也想在中国建立由转轮法王统御的理想国度,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提出正法理国的理念。佛国本土论是试图将佛国圣地本土化的一种理想,其目的在于提高本国在佛教界中的地位和在信众中的影响。不空的佛国本土论主要表现在宣扬中国为文殊菩萨的化境,其意即视中国为佛国净土,于人间秽土建立清净佛国,以实现其佛国本土化的宗教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