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5,(2):36-37
本期中这位居士的处境,我感到似曾相识。我们生活中也有些盲目贪求奢侈的人,不认识自己的无明,反自以为“天经地义”,视正常生活者为“有病”,是“傻瓜”。为这些人生气固然有理,但也大可不必。 小和尚讲的故事出自《杂譬喻经》。故事中的国王确实多智,当他发现众臣食恶雨而发狂后,能理解他们,也能容忍他们。在群臣醒来之后,再开导他们。这看来荒诞的故事,却实在是含意深刻,发人深省的。  相似文献   

2.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4,(2):36-37
现在对佛学有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了。佛经中的许多道理都使读过的人们得到受用。但是,把这些道理当作一般的文字来读是不够的。我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并非说佛法玄妙不可知,而是说不可以用思议的方法去认识佛法。佛陀所说的法不是他通过读书思考、推理议论得到的,而是行修的结果。因此。  相似文献   

3.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5,(6):34-35
本期漫画的故事选自《出曜经》。人们往往将空幻当作真实,希望将空幻的“名利”永远攫在自己手中。这正如同公主欲得水泡来作花环一样。这种念头很普遍,即使明白“镜花水月终是空”的理论,如无实际的证悟,也难觉醒。公主亲手取泡,终无所得,厌舍而去,便是这个道理。只有到这时,公主因起贪心而造的“意业”才算消了,否则她还要为求不得水泡花环而苦,  相似文献   

4.
理诤 《佛教文化》1997,(1):32-33
一、时逢除夕,三个和尚与几位居士小坐闲谈。居士甲说:“学佛数年,颇有心得,但不知如何能达尽善……。”二、居士乙插言:[生于婆婆世界欲求尽善万不可能,但作一好人足矣!].三、甲:“何谓好人?”乙不能答转而求教于三个和尚。四、胖和尚笑道:“还请小师弟说一故事,士。何?”小和尚说:“古有一婆罗门名叫种德,自恃出身高贵,才貌俱优,傲视众人。”五、佛陀前去拜访,问种德说:“如何方可称谓标准婆罗]刁?”种德道:“血统纯正,学识丰富,五官端正,严守戒律,智慧通达。”也不丰合田就不符标准吗?*错,只是血统并不纯正…  相似文献   

5.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4,(6):36-37
三个和尚新传理诤编 后素绘弟一人辛劳,无法支撑,往求三个和尚。-’f’y弟答:三人求神,便可大富。.1 ,包I、 兄叱;,不下种子,无法收获,富从何来,_l 弟答:l-是啊,即请回家,共同勤奋耕作,.I 小和尚闻言,即告弟:I_如此,这般.I,弟依言而行。 ,∥吝,弟也来庙中,兄问:I-你不去播种,来此何事,三个和尚新传@理诤@后素  相似文献   

6.
7.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4,(1):36-37
《佛教文化》期刊社的社长吴立民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常有人来向他求教。在众多的求教者中有一些人老是盘根究底,总觉得吴先生有什么修行妙法不肯开示,而对他指出的扎扎实实、勤修苦练的要求则摆出一付“这个我早知道”的样子。  相似文献   

8.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4,(4):36-37
:日蠢萎 前 桌 见三 、瘦和尚问 :你是什么人 {■@六、将军听到这话怒火陡起@一手摸到剑把上。巳七、胖和尚说:“这样的剑拔出来又有什么用?”午八、将军抽出剑准备刺向胖和尚。未九、小和尚说:“地狱之门开了!”申十、将军猛然省悟@收剑向三个和尚鞠躬。酉十一、小和尚说:“天堂的门开了!”戌《佛教文化》1992年第1、2期合刊上@“三个和尚新传”中@小和尚曾用一则天堂、地狱的故事启发大家@明白了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三个和尚便有水吃了。这一次三个和尚又用简单的道理@点悟了一位将军@参看本期发表的“司马光解禅偈”@读者或可有所得…  相似文献   

9.
理诤 《佛教文化》1996,(3):38-39
一、三个和尚四方参学,一日途经瘦和尚故里。二、镇上有一豪绅,原是瘦和尚出家前之同窗,为人蛮横凶狠,疫和尚出家前对他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如不回头.早晚有报。”此人不但不听,反而怀恨在心。三、四年前,三个和尚路过这里,此人正显赫一时,有财有势.知瘦和尚来到,差人前来令前往拜见。四、瘦和尚道:“如要看我自可前来,令我前往拜见,断然不可。”五、豪绅大怒,令一伙恶棍堵住去路,百般辱骂,三个和尚默然以对。六、今日至此,胖和尚忆及往事,提议绕道而行,瘦和尚、小和尚不以为然。七、小和尚道:“当日他不可一世…  相似文献   

10.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4,(3):36-37
坐禅修定,需要聚精会神。为防止“开口神气散”,禁语是必要的。但是,不说话并不是目的。要紧的是息虑凝心,将狂暴之心、扭曲之心、散乱之心,平息下来,定于一处。所谓: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的“调直定”,即是定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做到心静而又净,由此开发出无上智慧。 三个和尚的弟子,仅从形式上看待打坐,禁语、自然是要出笑话的。  相似文献   

11.
本期《三个和尚新传》中说的故事,是根据《楞严经》中一段内容编的。经文说:“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应当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  相似文献   

12.
《佛教文化》1997,(3):32-33
三个和尚新传──理诤编 后素绘  相似文献   

13.
理诤 《佛教文化》1997,(2):36-37
这故事出自《阿育王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党,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人生于世自然难免烦恼,要求得解脱,只有面对现实。世间的人都是因缘相生的,想避开众生求解脱是一种妄想,把自己置身于众生的心愿中,才能得到真解脱。闭关是需要的,但不是目的。证菩提是为众生,为众生也是为证菩提。“众生不度尽,誓不成佛”。这才是大乘的菩萨道。三个和尚新传──理诤编 后素绘@理诤  相似文献   

14.
首先要向读者表示歉意,在上一期的漫画中有两个字印错了。一是第九幅小和尚说的“於一切法不悭吝”,误印为“放一切法……”这大约是现在这个於字已不太用的原故,二是第十幅胖和尚说:“……也不应向大根说小令退堕。”“误印为“说小令近堕。”这很可能是我写得太潦草之故,总的来说都是因为未最终仔细校阅,务请读者原谅。本期漫画真谛的内容,是小和尚以一个印度民间故事来启发胖和尚,这个小和尚是很有智慧的,希望他能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如果你们在哪里发现有三个和尚的故事,希望提供给我,谢谢!  相似文献   

15.
小和尚谈的故事出自《敬信鬘》,我觉得寓意极深。人生无论荣辱皆从缘生。荣誉是宿因造就,今日得之,缘尽即无。遭谤受辱,亦复如是。烦恼辩解均属无益,所谓:“随缘销旧业,不必造新殃。”即此意也。得失从缘,心无增减,自然可得平静,愿与读者共勉。  相似文献   

16.
本期“三个和尚新传”中小和尚讲的故事取自《菩萨譬喻发论》。这是一部记菩萨在过去时代所修种种苦行的佛教故事书。书中的邬波笈多生于佛涅槃后一百年,是阿育王的师父。不少人以为佛教讲空,要斩断情丝,似乎是不言“情”字的。其实,佛、菩萨都以慈悲为怀,对众生是充满感情的。不过佛讲的是智悲双运,并非一般人以为的情。慈悲是感情的高度升华;智慧是理智的高度升华。“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含义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17.
理诤 《佛教文化》1997,(4):36-37
一、有一富商为表对三个和尚仰慕之意,特请名厨制作精美素斋,请三憎来家供养。二、三个和尚入座,很快便用完了斋饭,富商问道:“素斋尚可口么?”三憎答:“很好!”三、富商见三惜并无特别欣喜之情,以为他们吃惯粗茶淡饭,不喜欢饮食过细,决定次日另换食谱。四、富商命厨师奉上精制之家常素食,三僧仍然很快便用完了。五、富商问:“今日膳食是否比昨日更合师傅口味?”胖和尚道:“同样可口!”三个和尚新传──理诤编 后素绘@理诤  相似文献   

18.
理诤 《佛教文化》1996,(6):34-35
一日,三和个尚过一茅舍,但见门前人头簇拥,内有啼哭声。原来茅屋内住有一对夫妇,年轻时相貌端正,气质上乘,相互待敬,终日无厌。。不幸夫妇二人突然失明,面对而坐,无法互见。夫恐失妇,妇恐失夫,坐共相守,片时不离。三个和尚见状,对众人道:“世事无常,瞬息万变,少壮之容,随日迁转,少有少事,老有老境,但能随缘,各有所得,无需烦恼。”主持寄语这个故事源自《出曜经》。人生无常,执着于无常的人生是烦恼的根源。万法缘起,缘尽则灭。树木花草,开花结果,叶落凋谢是那样的自然!人有少年、青年、壮年、老年之分,四季有春…  相似文献   

19.
理诤 《佛教文化》1996,(4):34-35
一、众弟子围坐一堂,恭请三个和尚谈禅。二、瘦和尚道:『今日还是请小师弟讲个故事吧!』三、小和尚:『有一神偷,技艺非凡,自成名后从未失手。』四、其子求其传艺,答曰:‘无艺可传’,子不信,终日纠缠不休。五、神偷无奈,令子同行,授其绝技。六、二人来至富家后院屋内,神偷嘱其子钻入箱中。七、神偷锁箱,出门逾墙面去。八、有人进屋,子情急,学鼠打架声。九、人秉烛开箱,子灭烛出箱,逃走。十、归家后,埋怨其父,不教其技艺,反陷其于危难。十一、神偷笑曰:“不如是,汝安能急中生智?此即技艺也!”十二、小和尚讲毕,众弟…  相似文献   

20.
一、有弟子求教于三个和尚。“我家道小康,冷暖不愁,但常,C烦意乱,坐卧不宁。”二、胖和尚问:“知何事扰。c否?”弟子答:“终因世间种种令人眼花燎乱,。c思难定。”三、建和尚:“身外之物,可以不顾,何必受其干扰。”答:“不顾。G中不甘,求之又怕得不偿失,难啊!”三四、小和尚道:李有一水域,水草肥,食物丰富,居此之_群龟,生活三二/安然。”4五、大龟告诫小龟:“前方水域水草更美,但彼处有人张网放线,意欲捕捉我们,切不可去。”六、小龟公伯被捉,但忍不住贪食好玩,偷偷前去。三个和尚新传——理净编,后素绘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