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汴绣出发,探讨其如何从原生态走向市场态、如何适应现代化生活、如何与现代科技和外来文化结合三个方面,并由此探究传统民间艺术在大工业生产的背景下怎样获得文化再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古往今来,在探讨和不断审视宇宙与人生的过程中,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或神学家所思考和力图论证的一个主题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人与自然、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如何?人类如何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些问题也成为所有宗教、特别是一神论宗教信仰的核心与基础。 作为世界三大一神教之一的伊斯兰教,提倡一  相似文献   

3.
圣凯 《中国宗教》2012,(4):71-73
如何将禅与现代生活从深、广两个方面进一步结合,提供给世人在现实生活和信仰上都得到满足的简而灵的操作技术,成为禅宗发展的关键。近代以来,中国禅宗虽然还有少数人保持着丛林禅、山林禅的风气,但是已经步入现代转型的阶段,强调在动用中、世俗生活中参禅,将生活与禅、世间与出世间打成一片。  相似文献   

4.
《法音》1991,(10)
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古老的佛教如何回应现代社会与现代生活的挑战,如何在现代文明的大潮中,继续发挥启迪智慧、净化人心的积极作用,是当今佛教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台湾耕云先生的安祥禅是这方面一个有益的尝试。安祥禅禀承禅宗重现量、重自力的精神,主张在日常生活中时时保持安祥的心态,活在责任义务中,时时觉照自心,以正念、正思维去除心垢,为人处事无愧于心,在平常日用中体证佛法,使佛法与有血有肉的生活打成一片,成为精神的支柱、生活的内涵。本期刊登的禅是生活的宗教》一文,系根据耕云先生今年七月访问北京期间在中国佛学院所作讲演整理。  相似文献   

5.
试论新时期改善人民生活与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关系王桂芬90年代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空间不断拓宽,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要不要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如何看待改善人民生活与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关系,在一...  相似文献   

6.
梅康钧 《天风》2008,(1):18-19
当我们住研读圣经的同时,如何积极地用圣经.从圣经的光照中,应对社会所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以基督徒自身与众不同的善心、善行,表达基督精社,持久地爱人、服事人、将灵命生活与社会生活很好连接.  相似文献   

7.
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如何?我们常常讲哲学来源于生活世界,也应该回到生活世界。此种概括无疑是正确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内容展示出来,以便对这个关系的脉络有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生活于天和地之间,生活于人与人之间,如何做人做事?传统答案一般是:在天地间“顶天立地”,做个独善其身的君子,生活于人与人之间,则要“出人头地”做个兼善天下的圣人。  相似文献   

9.
刘添 《美与时代》2014,(4):106-106
美术馆也称为艺术博物馆,是专门负责收集、保存、展览和研究美术作品的文化机构。它基本的职能是展示视觉艺术作品,如摄影、雕塑、插画、装置艺术、工艺美术等。其展示的目的是服务公众,丰富广大民众生活,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与求知理想。但是,在当代社会,美术馆也面临了很艰巨的问题,即美术馆的展示手段与欣赏群体存在着相应的缺位,作为这样一个公众的展示平台,如何让公众与展览缩短认知距离,如何让更多的公众走入美术馆,这就需要美术馆在职能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0.
尊严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是表现为主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内在价值。从逻辑上来说"有尊严的生活"是人性的本然要求。个体尊严之于生活的意义在于:尊严是个体坚强的精神支柱、个体稳定的品质保障和个体坚定的生活信念。如何实现"有尊严的生活"是一个深刻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从个体与社会两个方面来探究个体"有尊严的生活"的价值内涵及其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1.
国画作为中国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文化形式,其不局限于对现实客观物体外表的形似,不注重物体在自然环境下的光色变化,更强调一种画者主观情绪的表达。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眼观、心意,写生创作即是谈如何使眼中过渡到心中,如何运用国画技艺,将对客观世界里观察到了人物风景的主观感受表达出来,从而赋予其更深的内涵。在所有艺术作品中,无不充斥着情感与理性,我们所要探讨的就是如何能在不断的实践磨练中结合理性与感性,使艺术创作更加新颖独特。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追求能够体现价值规定与行为策略之统一性的实践智慧,其核心在于如何在自然与社会、他人与自己的整体关系场域中,通过自身的心理建设成为一个理想的人,与外界达成理想的和谐关系,即如何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如何"用心"去"做人"和"做事"的学问,并可建立对应的本土认知心理学、本土积极心理学和本土社会心理学三大中层理论体系。判断实践智慧是否产生,可使用是否能够转识成智和是否能够知行合一这两个标准。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提倡建构一种面向生活世界的常识心理学,以贴近日常生活的方式进行理论术语的提炼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并在社会生活中检验理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价值多元论说明伦理生活包含有无法合理的解决的价值冲突,是一个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而不是某种我们为了理论的一致性而应该清除的东西。这要求伦理学乃至哲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对自己的本性与限度的理解,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不再是"我如何能过上良善生活",而是"我们如何生活在一起",即不是伦理学为政治哲学奠基,而是政治哲学为伦理学提供一个框架,只有在这样的框架下,善与善之间的调和与充分发展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写不具体”可以说是小学习作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说空话、套话、假话现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少生活,缺少情感体验。那么,如何加强习作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习作质量呢?大家看法不一、观点各异,而笔者认为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正确理解与应用语文乐园中“语文生活”这一版块。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9,(3):5-11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阐明了美好生活的基本属性,即美好生活是物质生活与精神、政治、社会等非物质领域生活的统一,劳动与生活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个体幸福与群体幸福的统一。以此为观照,马克思从生产方式的维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活困境,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物质生活的相对贫困化、非物质生活的异化、劳动与生活的分离、个体与社会的对立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是马克思美好生活思想的历史起点。在逻辑与历史统一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对如何实现美好生活进行了设想:在实现路径上,美好生活指向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制度保障上,美好生活依赖自由人的联合体;在价值引领上,美好生活旨在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不仅完成了美好生活思想的理论范式重建,而且为人类创设美好生活指明了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社会互联网信息高速发展下,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技术在人民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与追捧,如何有效运用新媒体提高高校美育教育,是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文章主要分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该如何自处,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如何利用新媒体提高美术教育。  相似文献   

17.
有人认为赫西俄德的《劳作与时日》旨在赞美劳作,有人则认为诗歌中的劳作只是一种必要的恶。但二者皆不可取,因为劳作具有两面性。虽然赫西俄德的真正用意在于解释人为什么要劳作,人如何劳作,乃至人如何生活,但与此同时,他亦论及了“何种劳作”这一问题。为此,赫西俄德现身说法,通过引入正义来解释劳作的必要性与正当性,并在某种意义上树立了一个正义生活的榜样。虽然生存竞争下的繁苦劳动并不值得崇尚,但战争、纠纷以及与之相伴的劳乏更不宜推崇,只有恰当、主动的劳作才是正义的生活方式所必须、神意与人性所要求。这里的正义实质是一套理性、道德的生活原则,而恰当的劳作则是践行正义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8.
近代“西学东渐”以来,古今中西思想激烈冲突,与王国维、陈寅恪等学人不同,冯友兰对传统价值没有更多的留恋,最困扰他的是如何理解和适应时代。他在晚年指出:“我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矛盾冲突的时代。我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理解这种冲突的性质;如何适当地处理这种冲突,解决这种矛  相似文献   

19.
荣耀的冠冕     
李荣表 《天风》2003,(3):23-23
生活中难免有挫折一个基督徒的人生如同一场障碍赛如何跨越沮丧获得平安与喜乐  相似文献   

20.
爱情与婚姻是青年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爱情与婚姻心理是否健康,对于青年恋爱的成功、家庭的幸福、事业的成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少人既有热恋的甜蜜,又有失恋的痛苦。失恋是青年心灵上的伤口、有时也是难以愈合的。但如何在失恋后尽快保持心理的平衡,使生活不偏离正常轨道,应当是青年人生活中正视的问题。一、倾吐人在失恋时最容易感到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