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太虚大师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高僧,是佛教改革派的领袖,被誉为佛教界的马丁·路德。他提出了"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提出了人间佛教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佛教的转型。创办世界佛学苑是太虚大师进行世界佛教运动的重要实践之一,旨在将佛教传播到世界各地,通过佛教改造人类的思想,从而促进世界和平。成立"世界佛教联合会",是太虚大师创办世界佛学苑的远因;太虚环游欧美各国,使"创办世界佛学苑"从设想转化为实践;世界佛学苑的分支机构———世界佛学苑图书馆成立;太虚提出中国佛学者应成为世界佛学苑的倡导人以及太虚与印度摩诃菩提会等佛教团体的交流合作;最后总结了世界佛学苑失败的原因和它对后世汉传佛教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心"、"意"、"识"三者在佛教的概念和范畴中十分重要。它们既是佛教法相的核心名词,又是深入佛教法相的重要关口,对之进行贯通古今、综合教内教外观点进行诠释十分必要。本文首先以《说文解字》为主探究文字本义,说明佛教传统中赋予三者的内含是在同其本义相符基础上的引申;其次以玄奘法师所译论典说明传统佛教对三者的理解;最后以"体"、"相"、"用"分析三者,通过建立第九识而对三者进行新的定位。  相似文献   

3.
净旻 《法音》2012,(1):26-27
在二千余年中国佛教的发展进程中,隋唐佛教是公认的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隋唐佛教最重大的贡献之一,便是"禅开五叶,教创台贤",对传承于印度的佛陀圣教,进行了契理契机的解读与整合,表达了"佛教要化中国,必须要中国化"的基本诉求。这其中,天台智者大师及其开创的佛教天台宗,在中国佛教界赢得了"东土释迦"和"教观双美"的崇高赞誉,千载而后,依然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5,(12)
<正>皈依是佛教入门的第一步,是必修课。佛教旨在通过明理修行而获得解脱成佛。为实现这一目的,佛教有一整套仪轨来辅助完成,这一套仪轨可分为"前行、正行和后行",而且特别强调"在行中,只摄‘皈依’与‘发心’"~([1])。在每一种行中,皈依和发心都是必须的。皈依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分水岭,未皈依的人是教外凡夫,皈依了的是教内凡夫。皈依前是教外凡夫,皈依后是教内凡夫。虽然还是凡夫地位,但教内、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云南省与东南亚的"傣泰族群"具有地缘相近、族缘相亲、教缘相通的特点,云南南传佛教与东南亚南传佛教一脉相承,共同组成"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这种天然的黄金纽带联系使得双方的佛教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一、我国云南与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6,(2)
正太虚面对近代社会危机及佛教自身的危机,提出了新的判教体系,并展开了"人生佛教"的新佛化运动。"人生佛教"是以他对佛法的判摄和对时机的判断为基础的,从判教思想契入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他的思想的教理基础,也更能理解"人生佛教"的时代意义。一清末至民国是一个中西古今文化相互碰撞之下,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结构解构和重构过程的开始。这个过程在民国佛教判教活动中充分表现  相似文献   

7.
“宗”“教”之别与扬净抑禅:印光净土思想的两块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家章 《现代哲学》2011,(1):114-120
印光认为不宜"宗"与"教"混淆,"宗"是佛教的根本旨趣,"教"则是适应不同的教化对象而说的教法,上根者宜"宗",中下根者宜"教"。"宗"分律、教、禅、密、净五宗。禅净是最易令众生了生脱死的两大要门,禅净有别,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印光通过重释禅净四料简,扬净抑禅,强调专修净土法门是末法时代佛教信众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8.
在佛教传入以前,儒家道统观本以"治"或"外王"为主,但注重"内圣"的佛教传入后,在其挑战与影响之下,儒家道统观转向"教"或"内圣"层面。韩愈的道统观是这一转向开端的标志。对于韩愈的道统观,学界多讨论其一线单传之传道形式源自佛教禅宗还是天台宗。不过,佛教所促成的上述转向才是更为根本的影响。沿着"教"或"内圣"的向度,朱熹的道统观进一步深入,以"十六字心传"作为道统观的主要内容,并以"存天理,灭人欲"对其予以诠释,最终在佛教的挑战之下,基本上挺立起儒家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婆罗门教和佛教都起源于古代印度,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影响,其神话世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二者之间相互斗争和相互影响的情况。作为正统的婆罗门教在印度人民心目中已有深刻影响,在此情况下,佛教要想求得发展,就不得不吸收婆罗门教成分,到密教时期,佛教与婆罗门教更趋一致。如果婆罗门教的神形象已很发达,佛教则直接继承;如果婆罗门教的某些神形象还不大发达,佛教则予以改造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汉传佛教的梵呗起源、形成等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外传而来。将大乘佛教音声的发展放到华夏历史文化背景下考察,可以揭示"梵呗"完全起源于中国,与道教有密切关系这一事实。佛道两教音乐本来有着完全相同的源头,而不仅仅是学术界一般认为的佛道两教相互"交融"、"借鉴"或者"伪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全球宗教正朝着世俗化演进,虔诚信仰南传佛教的云南西双版纳傣、布朗和德昂等民族的宗教生活也不例外。一个宗教的神圣性就是拒绝"他教"与"本教"并存,可这里的原始宗教与南传佛教,竞在同一仪式中共存、相容与互通,呈现了与"文明冲突论"悖逆的和谐情景。论文试就"南传佛教与原始宗教同场域、共时态交汇于同一宗教仪式"的世俗化趋势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7,(2)
<正>各种沿丝绸之路入华的宗教文化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佛教一度与中华传统文化逐渐碰撞、交流并不断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入华粟特人~([1])的宗教信仰中胡汉杂糅的文化痕迹非常明显。"从粟特人的发展史看,他们主要信仰祆教,同时也信仰佛教,是一个有信仰佛教历史的民族。"~([2])《新唐书·西域传》云康国:"尚浮图法,祠祆神。"~([3])《隋书·西域传》: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6,(2)
正清末民初以来,在杨仁山、寄禅、圆瑛、太虚、弘一、虚云、谛闲、欧阳竟无、印顺、赵朴初等高僧大德的努力下,衰微到极的中国汉传佛教展现出勃勃生机。尤其是太虚大师,一生致力于革新中国佛教文化传统中的积弊,一方面重新确立中国佛教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试图发扬中国佛教精神来救治西方文明泛滥所造成的世界性灾难。他提出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划时代理念,成为两岸三地佛教在不同阶段实现现代转型的一面旗帜,影响持续至今。本期邓莉雅著《从判教看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一文,以"判教"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产生的因缘、  相似文献   

14.
正1980年至今,全球票房较高的基督教题材的电影就达20部。相对而言,佛教题材的电影很少。受困于资金、人才与技术,佛教传播在利用现代科技方面曾远逊于时代。但随着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佛教的"像教"特性一脉相承的佛教动画,加速了佛教传播的全球化。在百度上以"佛教、动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就会发现1,630,000个词条,其中视频为13216个。"佛教动画",本文指称为佛教题材的动画。至于分类,本文没有采用动画短片、动画电影或电视,抑或二维或三维,因其都未触及佛教动画的本质,故无逻辑辨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5,(3)
<正>佛法是缘起法。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西域传》中所记载的"汉明帝梦金人"一事便缘起于感应。但时人因崇尚科学的缘故,即使是佛教内部的法师,也往往避讳谈及感应。可倘若完全没有感应,佛教便沦为学者们所研究的"佛学"和枯燥的知识而已。就笔者本人的观点来说,"谈感应"要在缜密研究古代文献的基础上,与当下僧人实际修行并重,才能做到真正地"教观总持"。"天台宗"是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中国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佛教教育面临着很多困境,虽然她曾经几度辉煌。本文结合后现代精神的语境,围绕中国佛教教育在当代应该"教什么、学什么"这个中心,提出佛教教育应具有人格与精神的独立与自由的理念,"为今时所必需"的教育实践,必须要纳入国民普通教育系列,要走在后现代思潮前列等建设性观点。  相似文献   

17.
李四龙 《法音》2019,(8):28-31
正近年来,"佛学教育"或"佛教教育"成为教界、学界和宗教管理部门共同关心的重要话题。2010年,北京大学成立佛学教育研究中心;2016年,中国佛学院建院六十周年;连续多年召开研讨会讨论佛学教育,譬如2018年的主题是"新时期佛教教育体系建设"。2017年,新颁布《宗教事务条例》专设"宗  相似文献   

18.
大乘与小乘教外有教,教内有派,佛教也不例外。同是佛教,却有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别。虽然在五台山历史上流传的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但它何以名大乘,它与小乘有何区别,仍有了解之必要。自从释迦牟尼创建佛教之后,开始了佛教史上的“原始佛教”时期(约公元前六、五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也就是释迦牟尼与他的弟子们积极活动,宣传、发展佛教的时期。释迦牟尼死后不久,他们的传承  相似文献   

19.
一、序论:印度佛教的大乘意识 在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中,中国佛教学者不但面临着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如何转化与诠释印度佛教的问题;更是对印度佛教的继承与扬弃,表现为中国佛教最终舍弃与吸收了小乘佛教,建构了中国大乘佛教的核心体系。但是,中国佛教大乘意识的萌芽与发展,是经过南北朝佛教漫长的批判与转化,伴随着印度佛典的翻译、判教...  相似文献   

20.
从敦煌佛曲看唐代禅宗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曲是佛教世俗化的结果,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唐代尤其如此.敦煌发现的佛曲反映了佛教禅宗在唐代的繁盛局面.禅宗运用佛曲进行传教,受佛教世俗化的趋势推动,也是自身"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禅宗有意识"援儒入佛"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